来自贝尔斯登高管的亲身经历和回忆,讲述金融危机发端的重要事件,诠释恐慌情绪对资本泡沫的摧毁性打击。这头华尔街巨熊或许难逃一劫,但在当事人眼中,它本不该那么早就崩溃……没有人想到,贝尔斯登就这样死了……
而恐慌才刚刚开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恐慌害死熊(从贝尔斯登陷落到全球金融恐慌)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美)安德鲁·斯宾塞//比尔·班伯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来自贝尔斯登高管的亲身经历和回忆,讲述金融危机发端的重要事件,诠释恐慌情绪对资本泡沫的摧毁性打击。这头华尔街巨熊或许难逃一劫,但在当事人眼中,它本不该那么早就崩溃……没有人想到,贝尔斯登就这样死了…… 而恐慌才刚刚开始! 内容推荐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贝尔斯登的日渐衰落和最终灭亡? 其实只是一条谣言而已,一条老套的贝尔斯登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谣言。众口铄金,谣言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贝尔斯登的倒闭将会成为未来几年内的研究对象,并且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将得出的结论是,这件事情本应该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然而,贝尔斯登的倒闭之路却让人更深入理解了什么是崩溃。安德鲁·斯宾塞和比尔·班伯亲历了那场命悬一线的陷落,如今,他们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上,把整个事件娓娓道来,使读者犹如置身其中。 反思贝尔斯登的陷落,又有谁能肯定,眼下蔓延全球的恐慌不会成为你我的梦魇? 目录 致谢 序言 前言 导读 第一章 牛与熊岁岁相争 福与祸朝夕相依 第二章 对冲者双面下注 赔亦赚自取甘苦 第三章 谣言起一剑封喉 败局定危在旦夕 第四章 假消息扑朔迷离 真情形反无人信 第五章 笑疯癫竟成疯癫 辟谣者难逃猜忌 第六章 风浪平凄凄惨惨 厄运来回天无力 第七章 血流尽资金断绝 困兽斗虽败犹荣 第八章 股价跌分秒难熬 美联储频出怪招 第九章 收购者摩根大通 准破产两手空空 第十章 华尔街初临险境 牺牲者贝尔斯登 第十一章 历风雨八十五载 终难免曲终人散 第十二章 小疏忽为难摩根 两美元买下巨熊? 第十三章 万余人各奔西东 两巨头不欢而聚 第十四章 出昏招埋下隐患 苦挣扎不过徒劳 第十五章 华尔街从此阴霾 金融区何去何从 后记 试读章节 1831年3月19日,一位名叫爱德华·史密斯的男人进入了位于华尔街上的花旗银行。即使是在19世纪的初期,进入位于曼哈顿中心的金融机构也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就史密斯而言,他进入银行的方式和时间却不同于一般。那时恰是周六,银行已经下班,史密斯先生用他私配的钥匙进入银行并从保险库中提出245,000美元。这可是当时很多人一辈子做梦都赚不到的钱。史密斯先生很快就被逮捕并判刑,他在纽约新建成的辛辛监狱中度过了五年时间。在金融领域漫长而肮脏的犯罪历史中,史密斯先生或许是第一个,然而每天都有很多类似的犯罪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可是,作为现今华尔街街头随处可见的噱头商人,亚托罗·迪·莫迪卡可没那么幸运了,与斯密斯先生一样的命运,他也被捕了。 与花旗银行总部最初的地址相隔几个街区就是曼哈顿区现存最古老的公共公园——保龄球绿地公园,园内有尊重达7000磅的铜塑斗牛像。与史密斯先生的飞来横财相似的是,这尊斗牛像也属“非法入园”。 在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后,亚托罗·迪·莫迪卡自掏腰包浇铸该像。据称,亚托罗·迪·莫迪卡认为斗牛长久以来都被投行家们认为是蕴含股票大牛的好兆头,是美国力量最好的象征。 1987年11月15日,亚托罗·迪·莫迪卡将斗牛雕像置于百老汇大街18号一幢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厦前,该大厦的首层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亚托罗·迪·莫迪卡宣称这是他送给全纽约市民的一件圣诞礼物。尽管艺术家心怀宏愿,但此行为却未得到纽约市当局的许可。该雕像随即被纽约市警察署没收。纽约市民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纽约的市政管理当局,请愿归还他们的礼物,这也说明斗牛的象征意义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纽约当局最终妥协,雕像又回到了保龄球绿地公园,就在原先证券交易所以南的两条街区以外。 尽管从铸成年代来讲,铜牛要比证券交易大厦年轻许多,然而它已经成为纽约金融区最受游客欢迎的名胜之一,在全纽约“上镜率”最高。与此同时,牛的夙敌——熊,也刻意地被人们从保龄球绿地公园和这个城市的其他角落移开。我无法确定在野外相遇时牛和熊是否会相互攻击,历史上它们就被置于同一台上互相打斗、撕咬,供人取乐。如同让牛、熊同台为敌,打赌为乐一样,美国的金融投资家们将牛、熊视为一对天生的敌人,它们在金融战场上你争我夺,永不放弃。 拥有上市公司发行的一股股票,就等于拥有该公司一份很小的股权。和许多有形的可出售的资产的定价过程一样,股票的定价取决于供求关系。根据平等交易的原则,如果有两位买家、一位卖家,股票价格势必上涨,因为两位潜在的买家将会彼此竞价以吸引卖家。相反,倘若有两位卖家、一位买家,股价就会回落,因为两位卖家会争相降价,以图达成交易。 下面举一个关于买卖关系决定交易价格的例子。有些拓荒者在熊皮交易市场充当中间人,在尚未取得熊皮前就先行出售。因此他们总是希望购买熊皮的价格低于他们出售熊皮的价格,换言之,他们希望熊皮的卖方多而买方少。这样一来,熊皮价格越低,中间人的利润就越大。这些中间人被当地人称为“熊”,因此他们所期待的金融市场就被冠以“熊市”之名。 在当今的金融世界中,熊市最核心的意义是指卖方多于买方的交易情况。因为股票的价格是被这二者动态掌控的,一些较大金融投资机构的悲观主义者将熊市的特征描述为股价越来越低。股票低价使卖者恐慌,买者中意,这样循环往复,股价越抛越低。虽然目前尚无对熊市简明而准确的一致定义,但是人们一般会将至少两至三个月的股价急剧下跌期视为熊市。熊市是不被投资者喜欢的,所以今天看来,一所纽约最早的证券公司用具有股价下跌和让投资者担忧的象征来给公司命名是有些奇怪的。坦率而言,这个奇特的名字只不过是一种不凑巧的生物学选择罢了,就是儿子沿用了父亲的名字。贝尔斯登是由约瑟夫·贝尔、罗伯特·斯登和哈罗德·梅杰于1923年用50万美元合作创立的。一战之后经济氛围良好,很多资质平平的寻常之辈都从投资中斩获颇丰。三位创始人将公司的地址最初选定在百老汇100号的一问小屋内,而这恰是纽约著名的欢迎英雄凯旋大游行的必经之路,今天人们将其称为“英雄峡谷”。 在公司创立的最初10年里,政府证券市场开始逐渐成熟,像贝尔斯登这样初试身手的投行开始不顾一切地捕捉市场机会。公司的创始人看好经纪人业务,但是投资者的钱却涌向政府机构债券。因而,只是出于客观需求而非意愿,公司成立了第一个政府机构债券部,这也是固定资产收益部的前身。股市开始繁荣,债券风行一时,投资客狂赚一把,代理人也乐此不疲。那时的美国,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志得意满,人们一时拥有了太多的欢乐,太多的幸福,太多的乐观。总而言之,一切完美得令人担心恐难长久,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正如我们在历史课上所学到的,1929年10月危机来临了。这是一次空前的危机,就像地震学家预言有一天大地震将永远地改变美国的西海岸线一样骇人听闻。1929年10月24日,他们称为“黑色星期四”的这天,股市崩盘了,1290万股在同一天抛售,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随后的星期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缩水13%。从那时起,恐慌开始蔓延,股市探底,大萧条来临。痛苦而漫长的熊市开始了。贝尔斯登虽生不逢时,但繁荣依旧。在大萧条期间,贝尔斯登非但没有解雇一名员工,反而照旧发奖金,这和当时全美的境况形成很大反差。这也使它声名鹊起,在行业中以不按常理出牌的特立独行而著称。 1933年发生了一起重要事件,就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通过了。该法案之所以能通过,是因为立法者认为商业银行的业务过多地涉及了股市。股市一旦崩盘,问题便随之而来。投资者的资金全会被股市套牢,股市崩盘前,银行已经风雨飘摇,股市崩盘后,银行更是岌岌可危。该法案通过后有两个明显的效果:一是投行作为独立的实体正式进入金融领域;二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诞生,该公司保障银行存款的安全以及美国政府的信用。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积极推行新政,以解决各项经济问题。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债券的创新与销售,与美国政府为南北战争提供资金而发行的债券相似。债券为公司从个人投资者那儿吸收资金开辟了途径。持有某公司的债券就意味着是某公司的债权人,享有从该公司获得债权以及利息的权利。尽管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收益也许不是最丰厚,但没有比购买信用优质的债券更安全的投资方式了。与当时其他的金融机构一样,贝尔斯登也意识到债券业大有可为,而且此时银行贷款业务已跌入谷底,每家大银行都持有大量现金。贝尔斯登根据实际情况创立了机构债券部。根据《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它宣布自己已经成为一所投行,重组后继续运营。贝尔斯登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一般,在最低迷的熊市走上了它的崛起之路。 从那以后,公司迅速扩张,从芝加哥到全美,再到欧洲和远东,贝尔斯登的足迹遍布全世界。纵观贝尔斯登的发展史,从一开始它就和冒险有着不解之缘。例如,1975年,纽约市政府彻底破产,于是贝尔斯登开始大显身手,向市政府注资1000万美元。公司在几乎一无所有之后开始如匪徒般疯狂敛财。“时间就是金钱”的态度使贝尔斯登洞悉未来,公司的名声也因此而达到顶点。作为一所投行,贝尔斯登与众不同,只要价格合适就敢于尝试,风险越大,利润越大。 公司上层管理者的这种态度使大家满意,公司也回报颇丰。公司早期的两位董事长刘易斯和格林伯格也不再将长远规划和谨慎投资作为他们的经营策略了。1980年,贝尔斯登已被人们视为华尔街上最大的收购业务艺术家,特立独行的行业形象和地位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公司俨然从无组织无纪律的街头暴徒转变成为“黑社会老大”。1982年,贝尔斯登发动了一场针对全球自然资源公司的代理权运动。代理权运动的发生从来都是因为它的发起者(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希望接管目标公司。贝尔斯登发起的这场运动也正是如此。从发起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拥有代理权投票资格的股东的支持,以便控制他们,来通过自己的议案。这样的策略在世界金融领域高层的暗箱操作中原本没有什么稀奇,只是全球自然资源公司是贝尔斯登的客户,这样一来,贝尔斯登就此直接接管了自己的客户。这件事足以证明贝尔斯登没有改变其特立独行的作风。 P2-6 序言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序幕里,莎士比亚一开始就用其韵律优美的十四行诗为我们点出了将要展开的故事:在维罗纳,两个家族势不两立,一对敢于冒家族之大不韪的情侣,恋情被仇恨诅咒,生命为爱情奉献。显而易见,这段恋情的终点就是死亡。不用等到戏剧正式上演,观众已经对即将发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既然如此,为什么观众们仍然耐心地饶有兴趣地从头到尾慢慢欣赏呢? 在给出答案之前,让我先讲述一段20世纪初的新闻。事发于1906年,纽约州北部,大穆斯湖边,前来度假的游客们发现了一艘倾覆的小船和船上的一具女尸。死者是20岁的格蕾斯·布朗,一家制衣厂的女工。她的绯闻男友是来自同一制衣厂的切斯特·吉列。由于在警察的询问中,吉列的供词前后存在诸多矛盾,警察最终逮捕了他并以蓄意谋杀的罪名起诉了他。事情的缘由并不复杂:格蕾斯告诉男友自己怀上了他的孩子,而切斯特此时正与“上层社会”如胶似漆,格蕾斯的存在无疑对切斯特的未来和前途构成了严重障碍,杀机油然而生。最终,切斯特被判谋杀罪名成立,并于1908年3月在电椅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起谋杀案当年在美国轰动一时,占据了各大新闻的头条,吸引了无数的眼球。甚至在切斯特死后一个世纪里他的日记和数封信件还被曝光出来,再次证明当时公众对于这一谋杀事件的关注。 尽管如此,但是喧闹很快归于沉寂,老百姓的眼球又见异思迁地青睐别处去了。那一年,伦敦正上演着奥运会;野心勃勃的青年土耳其党人正在奥斯曼帝国掀起一场革命;亨利·福特造出了他人生的第一辆“T”型车;芝加哥小熊队第二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在世界杯棒球赛上折桂。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一宗小小的谋杀案轻而易举地就被公众的记忆自动过滤掉,不再提起。但是,有一个人,一个叫西奥多·德莱塞的人却一直痴迷于切斯特谋杀案。他搜罗了所有的新闻报道,阅读了所有的信息,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在1925年拿起笔来,用长达900多页的篇幅将一段20年前早已被定论的旧事娓娓道来。 也许你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有人愿意在这件陈年旧事上“浪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还有人心甘情愿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毫不吝惜地拿出来买这样一本书,然后再花掉一个月的宝贵时间去一页一页翻过那厚厚的900多页?而且一开始我们就能轻易地猜到结局,厚厚的900页可以缩成简单一句话:切斯特·吉列,或者小说中的克莱德·格里菲斯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把其中一个的肚子搞大了,然后杀害了她,最后他也罪有应得被送上了电椅。 我们并没有把这本书当成悬疑小说,我们读它并不是为了寻求其中的刺激和悬念。在《美国悲剧》里,我们读到的是作者对人情世故、人生百态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感悟。德莱塞固然流于长篇叙事,哕里啰唆,却俨然一个成功的占卜大师,准确地预测了人物在既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想一想,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志得意满,为何突然之间会犯下谋杀的罪行?其中一定有什么原因,一定有某种他自己都无力掌控的巨大力量左右着他,让他穷途末路之际无从选择。德莱塞将这种无力掌控的巨大力量及其带来的压迫感和无力感描述得淋漓尽致。德莱塞自己曾经说过:“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不过是一粒棋子,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不为我们所左右。” 因此,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德莱塞的作品,尽管我们早早地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但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故事是如何从开始一步步走到了结束。故事的高潮在于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最感兴趣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探究故事的牺牲者无力掌控的背后的故事,更是希望这种探究本身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本书所要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贝尔斯登,一家华尔街投行破产了。是的,就这么简单。一家华尔街上屹立80多年的公司不见了。这个故事早已不新鲜了,早在其破产之前,流言已经传播甚广。问题在于: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短短一个星期之内美国第五大投行就土崩瓦解,随风飘散,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人都在寻找答案。我想德莱塞说得对,是不为人力掌控的势力和环境击倒了华尔街上的这只巨熊。 贝尔斯登破产后的几个月里,各大媒体陆续刊登了各种报道。《华尔街日报》以三次连载的形式对破产发生的情况和原因进行了总结,“大敌当前”的作者之一布赖恩·布拉夫在2008年8月的《名利场》上发表了较《华尔街日报》更有深度的评论,许多观点与本书颇有相似之处。有人问过我,这会不会是关于贝尔斯登的唯一的一本书。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也可以肯定地说贝尔斯登的坍塌绝不是一本书所能详尽,毕竟85年的光阴和积淀不会轻易黯淡磨灭。 本书所要讲述的是发生在麦迪逊大道383号的原汁原味的“办公室的故事”,因此本书更像是一段个人经历的陈述。同所有个人故事一样,本书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个人倾向,会发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言论或批评。譬如,我怀疑美国财政部长其实希望看到贝尔斯登破产。当然我不会猜心术,我不能百分之百地确信美国财政部长有意为之,我只是作出这样的猜测和推断,至于正确与否就留待读者自己品味吧。让我们看看现实的情况吧:多年来一直将投资银行拒之门外的联邦贴现窗口在贝尔斯登刚刚破产之际就对各金融机构开放了。也许我这样说会让人多少觉得有些“酸葡萄”心理,但现实一点吧,华尔街本身就是一个“狗咬狗”的社会,或者,对贝尔斯登而言,更准确地是一个“狗咬熊”的世界。 再看看2008年7月上句美联储公布的贝尔斯登的资产评估数据:289亿美元。鉴于贝尔斯登当时已经宣布破产,该数字相当惊人。试想,如果美联储当时可以轻轻伸出援助之手,联邦贴现窗口对贝尔斯登敞开一丝缝隙,它就完全可以凭借这289亿美元的资产作抵押融入资金,从而虎口脱险,屹立不倒。可惜,美联储的窗口不仅始终没有对贝尔斯登打开,而且就在贝尔斯登彻底倒下之后却破天荒地迅速向各投行伸出橄榄枝。请各位读者自己就此想想吧,但请先不必急于下任何结论,留待读完整本书,真正了解了贝尔斯登的故事之后也为时不晚。 诚然,贝尔斯登倒了已经成为过气的新闻,过气到只需要我用简短的一句话就能告诉你本书所要讲述的一切。但是,一句话的背后蕴藏着太多太多的东西,故事里面还有故事,无穷无尽。那些不为人左右的势力、困境和命运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而这些势力至今仍然笼罩在华尔街的上空,从不曾消失,只是因为运气还不曾被投资者和交易员们识破和防范。一言以蔽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后记 一般认为,新西兰最早的居民是公元950~1130年间来到这个岛国的波利尼西亚人。最早到达新西兰岛的欧洲人是1642年登陆的荷兰人塔斯曼。然而,事实上塔斯曼并没有真正踏上过这片土地。直到1769年,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和让·弗朗西斯·玛丽(Jcan Francois Marie)到达这座岛屿,欧洲才算正式“发现”了这片大陆。从那以后,新西兰成了一个捕鲸船、贸易者和传教士聚集的港口。欧洲人到达新西兰的海岸时发现了当地的土著人,他们被称为“毛利人”,毛利语的意思是“原住民”。这样的称呼经常使用于殖民社会中,专指欧洲人到达以后这里的居民,这样的称呼因为欧洲人的到来而具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这儿曾经只有一种居民。 毛利语是新西兰三大官方语之一,语言学家将其归为波利尼西亚语系。毛利语有两种明显的方言,新西兰岛事实上由南北两个岛组成,每部分都有自己的方言。无论是哪种方言,在我听起来都是音乐般美妙。 我第一次听到毛利语是在去新西兰吉斯伯恩冲浪旅游的途中,有人也将这样的运动称为“远征”。在那段时间里,我与一位较我年长几岁的渔民成了好友。经过了一天的冲浪后,在傍晚时分,我们在一起愉快地谈论着啤酒。他教了我一些当地的方言,分别之后,我们每月仍然保持着书信来往。他在每封信的结尾都写着“Hai kona ra”,他向我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写到这里了,再见,亲爱的”。这是一种传统的书信结尾方式,然而在我的海上朋友告诉我的所有毛利语中,我最喜欢的是“ha ha”,意思是“去探索吧”。 我的许多同事都觉得很奇怪,作为一名华尔街上的投行银行家,我可以如此轻松地像谈论杠杆收购和金融衍生品那样谈论冲浪。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我也乐于承认,我就是喜欢冲浪。事实上,我在商学院的时候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冲浪选手。在商学院的最后一学期,我的MBA同学鼓励我从金融领域转向专业冲浪运动。我的同学差点就成了预言家,正如他们所设想的那样,我成了一名狂热的冲浪运动爱好者。 我从20多岁开始就喜欢上了冲浪运动,它让我激情澎湃,难以用语言形容。狂热使人迷失,然而正如杰夫在《开放的美国学府》中说的那样,冲浪对于我的意义并非仅仅是一项兴趣。我并不想给自己披上“为冲浪而生”的外衣,将冲浪看做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怎样定义冲浪和生活的关系,我发现那些冲浪的指导原则也指导着我的职业生涯。我并不是说努力工作是为了冲浪,相反,我认为冲浪和投行都要求参与者具备相似的技巧,从而确保成功。 当你乘风破浪进入一片你从未到过的海域时,你不应该仅仅随波逐流,然后返回。你应该首先分析一下情况,浪朝哪里打过来,注意波浪起伏之间的时间规律。你要设法判断水下的珊瑚礁和其他障碍物的位置,因为它们将毫无疑问地影响波浪的运动,如果你不当心,甚至会使你的手臂折断。在有些情况下,作为一名游客,你要避免因为进入不受欢迎的海域而惹怒了当地人,直到你能够证明自己的实力。一旦你找到了这幅风景里最适合你的位置,你就可以穿上冲浪服,踩着你的冲浪板下海了。 在海浪中作适当的停留既需要经验,也需要耐心。外行很难理解为什么冲浪者选择在某个浪上停留,稳稳地踩在冲浪板上,随波起伏,注视着天际,然而在另一波看似相同的波浪卷来之际,他们又会迅速撤离。在外行者看来,这些波浪或多或少都有些相似,可是,这远不是事实。 对于冲浪运动员来说,选择波浪并非是从那些看似相同的波浪中随意挑选,你要确定你与波浪的相对位置,在波浪卷起时,你应该划水顺势起乘。当你面前的浪逐渐加大时,你就会知道如何选择。当你踩上冲浪板随浪而起时,你会有几秒的时间抓住一个好的起乘点,这样你既不会撞到在你前面的冲浪者,也不会跌落下去。假设你获得了一些空间,你还需要判断浪是会逐渐增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是后者,你应该立即摆脱,因为这将不是一次令人愉悦的起乘。如果你认为浪将逐渐增大的话,你需要决定浪是朝左还是朝右打过来,这将决定白浪在哪一侧形成。如果当你看向海滩时,它在你的左边形成,你就应从右边起乘。如果白浪在你的右边,你要从左边起乘。通常浪的诵动是连续的,如果你注意的话,你就可以判断浪从哪里打过来,然后将你的冲浪板调向那里。 一旦你抓住了浪,站在了冲浪板上,你就可以观察你周围所有的事物。浪不再是海洋中的一部分,而是令人难测的生命体,你走神一秒钟,它就可能将你吞噬。你需要稍蹲以保持前进,起乘时你会获得速度,并保持身体平衡。这是一项彻底地挑战你的智力和体力的运动,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刺激着你的感官。尽管这听上去有些老套。然而没有比“强烈”这样的词更适合形容优秀的冲浪者在完美的浪上起乘的快感,你发现自己正位于世界之巅。对于我们这些幸运地登上顶峰的人来说,正是这种无形而神秘的存在帮助我们逃避了危险。我们知道我们在哪里下沉。 我的探索结束了。 换言之,这段经历和在投行工作很相似。就像冲浪运动一样,在华尔街,你要分析周围的环境,知道哪里将会有涨有落,尤其在波浪下降你将要起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要决定什么时候起乘,什么时候撤退。目前,对我而言,是该退出的时候了,尽管我很快还会回来。 3月17日,绯闻中的纽约州长斯皮策辞职后退出了公众的视线。然而,我早上展跑时,偶尔还能看到他。辞职后,他选择到其他地方做运动。他在政府的工作被以前的下属——前任纽约州副州长帕特森取代了。由于帕特森的升职,纽约州有了第一位非洲裔的州长。几天之内尽人皆知,纽约的首位非洲裔州长也是一位花花公子,他承认曾和“众多女性”有关系,其中至少包括一位州政府职员。所有的爱情与战争都是公平的,尽管他的妻子并不承认他坦言的众多事件中的一项,那就是,这位花花公子声称自己的妻子也曾背叛过他,这位新任的州长随后对他的选民说,他和他的妻子“拥有和许多美国人一样的婚姻生活,甚至和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 生活就是这样,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剧本中剩下的人物都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吉米·凯恩被安置在广场的公寓里,那儿可以俯视中央公园。毋庸置疑,他一定在那里构想参加下一届桥牌锦标赛的事。艾伦,那位与船一起沉没的首席执行官,被授予在摩根大通担任非执行副董事长的职位。这个人现在并将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艾伦拒绝了邀请,他认为对于数千前贝尔斯登的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得到同样的机会,倘若他接受了这个职位将是对他们的不公。 至于我,我的生活将一直继续下去。 这个故事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样有开始就有结束,然而这个时候两者都不适合。就这点来说,这个时刻我的生活充满热忱与干劲儿。我认为我是这个星球上最幸福的人之一,我有机会为华尔街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家公司工作,我来到了历史的前沿。至于接下来的事情,我还没有考虑清楚,但是我并不介意,现在我只想冲浪。也许是在新西兰的某个地方,像北岛西海岸的某个偏僻的小村落,那里的人从未看到过圆形大厦或传真机。 我知道我喜欢冒险,正是对冒险的热情驱使我在年轻时前往非洲工作,正是这样的热情继续促使我在新兴市场里寻找新的机会。我在地球遥远的角落里寻找体验,我想,冒险再一次来到了我的身边,因此让我们掷下骰子,让命运决定我们该在哪里结束,让我们和过去割裂吧。我准备经历新的冒险,这就是毛利语中的hara(让我们去探索吧)。 Hai Konara.(就写到这里了,再见,亲爱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