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瓷器鉴定实例/中国古代文玩鉴定实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唐建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普及瓷器鉴定基础知识的图书。通过对我国历代瓷器的造型特征、纹饰特征、款识特征的变化,辅以工艺和辨伪,并以数十件实例的分解鉴定形式,向大家普及和推广瓷器鉴别的一些基本技能,对提高广大文玩收藏爱好者的鉴定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内容推荐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在北宋时出现了专供帝王陈设把玩的宫廷瓷,此后名窑名瓷名釉辈出,品种繁多,成为人们最爱收藏的艺术品类。古瓷器的窑口、胎质、瓷轴、器形、纹饰、铭文都有其历史的规范特征,是今人辨别古瓷真傍的依据。但在实践中如何利用这些知识看瓷嚣,也有一个方法是否得当的问题。通过鉴定实例,借鉴专家辨则古瓷真伪的心得、经验和教刻,可有效地提高自己“眼力”。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瓷器发展史及各时期主要特征

 第一节 陶器的起源

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存陶器

二、仰韶文化遗存陶器

二、马家窑文化陶器

四、大汶U文化陶器

五、龙山文化陶器

六、山东龙山文化陶器

七、齐家文化陶器

八、大溪文化陶器

九、屈家岭文化陶器

十、河姆渡文化陶器

十一、屿家浜文化陶器

十二、良渚文化陶器

十三、兴隆洼文化陶器

十四、宗日文化陶器

十五、雕龙碑文化陶器

十六、其他文化陶器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的陶瓷

一、夏代陶器

二、商代陶器

二、西周陶器

四、春秋时期陶器

五、原始瓷器的出现

六、商代原始瓷器

七、西周时期原始瓷器

八、东周时期原始瓷器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瓷器

一、秦汉时期的原始瓷

二、瓷器产生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

一、概说

二、二国时期的瓷器

三、两晋时期的瓷器

 (一)西晋时期的瓷器

 (二)东晋时期的瓷器

四、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一)南朝时期的瓷器

 (二)北朝时期的瓷器

 第五节 隋代的瓷器

一、概说

二、隋代的青瓷窑

 (一)河南安阳窑

 (二)河北磁县窑

 (三)湖南湘阴窑

 (四)安徽淮南窑

 (五)江西丰城窑

 (六)四川成都窑

 第六节 唐代的瓷器

一、概述

二、唐代主要瓷窑

 (一)越窑

 (二)邢窑

 (三)定窑

 (四)巩县窑

 (五)长沙窑

 (六)铜川窑

 (七)浑源窑

 (八)寿州窑

 (九)洪州窑

 (十)邛窑

 第七节 五代的瓷器

一、概说

二、五代时期的主要瓷窑

 (一)越窑

 (二)曲阳窑

 (三)密县窑

 (四)景德镇窑

 第八节 宋代瓷器

一、概述

二、北方地区窑系特色

 (一)铜红釉的应用

 (二)覆烧工艺的推广

 (三)印花装饰的采用

 (四)刻花装饰

 (五)白地黑花装饰的兴起

 (六)釉上红绿彩的出现

三、宋代北方名窑

 (一)定窑

 (二)磁州窑

 (三)耀州窑

 (四)钓窑

 (五)汝窑

 (六)汴京官窑

 (七)登封窑

 (八)介休窑

 (九)淄博窑

四、江南窑系特色及工艺特征

 (一)选用优质瓷土

 (二)扩大窑腔容积

 (三)改善烧制工艺、成功烧制青瓷

 (四)釉面装饰创新

 (五)覆烧工艺的广泛运用

五、宋代江南名窑

 (一)景德镇窑

 (二)南宋官窑

 (三)南宋哥窑

 (四)龙泉窑

 (五)吉州窑

 (六)越窑

 (七)建窑

 (八)同安窑

 (九)泉州窑

 (十)西村窑

 (十一)潮州窑

 (十二)藤县窑

 (十三)永福窑

 (十四)衡山窑

 (十五)琉璃厂窑

 第九节 辽金夏瓷器

一、概说

二、辽代瓷器与主要瓷窑

 (一)辽代瓷器简述

 (二)辽代主要瓷窑

二、金代瓷器与主要瓷窑

 (一)金代瓷器简述

 (二)金代主要瓷窑

三、西夏瓷器与主要瓷窑

 (一)西夏瓷器简述

 (二)西夏主要瓷窑

 第十节 元代的瓷器

一、概述

二、景德镇窑及景德镇窑瓷器

 (一)景德镇窑

 (二)景德镇窑瓷器

三、其它瓷窑

 (一)钧窑

 (二)磁州窑

 (三)龙泉窑

 (四)霍县窑

四、其它色釉瓷

 (一)红釉瓷

 (二)蓝釉瓷

 (三)孔雀绿釉瓷

 第十一节 明代瓷器

一、概说

二、明代各时期瓷器

 (一)洪武时期

 (二)永乐时期

 (三)宣德时期

 (四)正统、景泰、天顺时期

 (五)成化时期

 (六)弘治时期

 (七)正德时期

 (八)嘉、隆时期

 (九)万历时期

 (十)天启时期

 (十一)崇祯时期

三、景德镇以外的主要瓷器

 (一)龙泉青瓷

 (二)德化白瓷

 (三)紫砂陶

 (四)珐华器

 第十二节 清代瓷器

一、概说

二、清代各时期瓷器

 (一)顺治时期

 (二)康熙时期

 (三)雍正时期

 (四)乾隆时期

 (五)嘉庆时期

 (六)道光时期

 (七)咸丰时期

 (八)同治时期

 (九)光绪时期

 (十)宣统时期

三、景德镇以外的陶瓷器

 (一)德化白瓷

 (二)宜兴紫砂器

 (三)石湾仿均器

 第十三节 民国瓷器

一、概说

二、民国瓷器的形式

 (一)仿古瓷

 (二)洪宪瓷

 (三)名家瓷

二、民国瓷器新品

 (一)民国浅绛彩瓷

 (二)民国新粉彩

第三章 瓷器纹饰鉴赏

 一、几何纹

 二、动物纹

 三、植物纹

 四、人物纹

 五、宗教纹

 六、吉祥纹

 七、其他纹样

第四章 瓷器款识

 一、纪年款

(一)早期纪年款

(二)秦、汉纪年款

(三)三国纪年款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纪年款

(五)唐、五代纪年款

(六)宋代纪年款

(七)辽代纪年款

(八)西夏纪年款

(九)金代纪年款

(十)元代纪年款

(十一)明代纪年款

(十二)清代纪年款

(十三)民国纪年款

 二、室名款

(一)宋、元室名款

(二)明代室名款

(三)清顺治室名款

(四)清康熙室名款

(五)清雍正室名款

(六)清乾隆室名款

(七)清嘉庆室名款

(八)清道光室名款

(九)清同治室名款

(十)清光绪室名款

(十一)清宣统室名款

(十二)民国室名款

(十三)居仁堂制款

 三、吉言赞颂款

(一)明代以前的吉言赞颂款

(二)明代吉言赞颂款

(三)清代吉言赞颂款

第五章 瓷器作伪与鉴别

 一、概述

 二、瓷器的作伪方法

(一)整器作伪

(二)局部作伪

 三、瓷器的辨伪

(一)器形辨伪

(二)工艺辨伪

(三)胎质辨伪

(四)釉色辨伪

(五)纹饰辨伪

(六)款识辨伪

(七)声味辨伪

(八)轻重辨伪

第六章 鉴定实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华文明,渊远流长。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陶瓷古国,瓷器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数千年来,我国的瓷器随着新旧朝野的更替、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提高,品种、类别和高超的表现手法也不断创新和日益丰富。在这个“抟土成金”的国度里,瓷器以其神秘繁缛的制作工艺、精美绝伦的造型图案、坚实细密的胎质和五彩纷呈的莹润釉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历来所珍爱的中国艺术之一。中国瓷器如一朵绚丽的奇葩,盛开于世界艺术之苑。

瓷器是中国的发明,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做出的杰出贡献。那么,瓷器是如何产生的,究竟什么样的器物才是瓷器呢?它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瓷器,其确切的定义直至目前还尚未完全统一。但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出土实物进行的科学测定证明,我们的祖先,在至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懂得了制陶的技术。即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的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分,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器表无釉,所以称之为“原始素烧瓷”。一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商代出现瓷器的雏形。当时已有一种青釉,烧制的温度已远远高于烧陶,可达1200℃左右。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结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因此说明它是瓷而不是陶,这就是我国最早的青釉瓷。这种青釉瓷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炼制方法都比较粗糙,没有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胎料可塑性小,所以造型也较单调;同时,因为工艺尚欠成熟,胎料中的杂质致使胎体多有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的器形多为尊、瓮、罐、钵等。其釉下刻有如云雷纹、水波纹、叶脉纹、圆点网纹等纹饰。在江南和其他诸如河北、河南、山西、湖北、湖南等地多有出土,说明古人对青瓷器的使用已非常普遍。

西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出土地域更加广泛。到了春秋时期,由于胎骨轮制成型法的发明,制作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时的瓷器,胎壁相对较薄,壁厚较以前均匀,器物的形体略显规整,生产的规模也有扩大。战国时期,人们使用瓷器更为普遍,大约已占陶器的一半左右。

秦汉时的瓷器总体上仍属原始青瓷。直至东汉,已基本形成现代概念上的青瓷。窑口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由于这个范围为战国时的越国、唐代的越州,故而将这一带烧制的青瓷统称为越窑器。发展到三国两晋时期成为全国烧瓷业的中心,主要烧制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碟、罐、壶、盆、盘、洗、杯、钵等。也有少量的文房用品。由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器类,瓷器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转而逐渐取代了金属和漆器类别的日常器皿而成为主流。  隋唐时期,青瓷在南北广大地区均有烧造。越窑青瓷的发展较快,器物的胎釉、纹饰、种类和形制均有进一步提高。唐代白瓷的烧造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河北邢窑,其釉色白如玉,润如脂。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湖南长沙窑烧制的釉下彩绘瓷,为以后丰富多样的彩瓷开创了烧制先河。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品种多样、工艺成熟,诸多名窑出现,且各具特点。青瓷系列仍是宋瓷的主流,而且北方也多有名窑,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河南临汝的青瓷,以其高水准的胎釉久负盛名。陕西铜川耀州窑的青瓷则以其纹饰、形制形成特色,且纹饰有刻花和印花两种表现手法,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别具一格。

在南方的浙江龙泉,“哥窑”和“龙泉窑”最具特色。相传为“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二人所创。哥哥的窑口称为“哥窑”,其特点为胎质黑褐,釉质晶莹,光柔和润,淡雅如碧,多有裂纹,成为青瓷的特色装饰。弟弟的窑口则以地名命名,称为“龙泉窑”。其特色为胎质色白,尤以釉色见长,肥厚莹润、色泽有粉青和梅子青,釉色苍翠欲滴,色如翡翠。以中原地区河南禹县为中心的钧窑,是北方地区烧制瓷器的重要产区。其特色是在青色釉中含有微量的氧化铜,经高温烧制窑变后,釉色青中带红,呈现山紫红和玫瑰红等色彩,灿如落日烟霞,绚丽异常。成为宋时五大名窑“汝、官、钧、哥、定”之一。

宋代,白瓷有很大发展。其中以河北曲阳的定窑白瓷最为有名,其器制作精巧、纹饰美观,胎质坚细密实,釉质莹润,白中泛黄,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始烧于五代的江西景德镇窑,主要烧制一种介于青白之间的青白瓷,也称为“影青瓷”,其釉青中显白,白中带青,典雅美观。

经过宋代的发展,元代在我国瓷器发展的过程中可称为是一个重要阶段。除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继续扩大发展之外,另有一些新窑出现,而且所烧之器也颇具特色。以此时的江西景德镇窑最为明显,创烧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瓷,堪称我国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此,我国的瓷器烧制告别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时代,趋向多样化发展。

“釉里红”工艺的产生是元代制瓷工匠的创新,是一种釉下彩绘烧制成型的工艺。就在瓷器胎体上用铜红颜料绘制各种花纹图案,并在器表加施一层透明釉,然后入窑烧制而成。“釉里红”在元代初烧的红色往往发黑,明清时多有发展。

而“青花”的烧制成功则是元代另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工艺成果。同“釉里红”相比,“青花”只是在釉下用青花颜料绘图然后入窑烧制而成。但青花瓷的出现,却开辟了中国瓷器工艺的一个新纪元,从此,青花成了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瓷种,普遍为人们所喜爱,至今长盛不衰。

明清两代是我国瓷业全面发展和全面总结的时期,也是瓷器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在以江西景德镇为制瓷中心的制瓷业,其工艺、品种、数量、烧制范围都创下历史之最。明代在青花和釉里红基础上发展了釉上彩绘,如斗彩、五彩等。而清代更创新出粉彩、珐琅彩等等彩瓷,它不仅运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的全部优秀成果,而且多有创新,出现了在一件瓷器上运用不同釉彩的组合形式。在这时,我国传统瓷器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

P12-16

序言

亘古中华,文明渊远。

自新石器时代起,当中华文明犹如一轮红日蓬勃而出,便以其举世瞩目的光芒照亮了神州大地。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在数十个新旧朝野更替的时空内,历史与情感、道德与善恶、智慧与良知凝聚成为我国难以数计的民族精魂,也浓缩了我国崎岖漫长的社会发展轨迹,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各种遗存一古代文玩。

古代文玩,简称古玩,亦称古董或骨董,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经过科考验证的文物和各种古代遗存的统称。我国的好古之风缘起较早,始现于六朝、隋唐时期文人对文房用具的品质优劣考究,由此沿袭成风。宋代渐趋普遍,明代中期收藏之风蔚然兴盛。皇室宫廷的帝王、达官显贵以及大贾巨商也争相附庸风尚,多方搜集民间珍玩,藉以增饰其儒雅形象,并相继以此为豪,也极大的推动了文玩收藏之风,刺激了明清工艺品制作的发展。古玩的称谓由来已久。最早称之为骨董,其“骨”即所谓“过去之精华”,“董”就有是深藏之意,即深藏的过去精华。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应是唐代开元年问张萱的((疑耀》,其书日“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明代董其昌《骨董十三说》称:“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由此,骨董一词便沿用至清初,直至乾隆始称“古玩”。古代文玩包括有很多种类,内涵复杂,质地各异,其概念以不同地域、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同,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均有不同。解放后,国家统一将古玩称之为文物,并由文物局分为12大类别。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大到各种摩崖石刻,建筑古迹,仰观感叹;小到玺印古钱,方寸之间,置于掌中把玩。在归类的同时,也将文物和文玩区别开来。所以准确的讲,文物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物质,是研究人类社会和人类环境的可靠物证,是文物部门或相关机构经过科学鉴定确认,具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人类珍贵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也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当然,至今尚未出土的或出土尚未经过确认,且已在市场流通的亦属此列。由于文物特定的属性和经济价值,古玩市场便有文物和大批的文物仿制品、甚至臆造的赝品同时出现,交易者的身份更为复杂,有建筑工地上民工,有自称是“农民”的盗墓者,有闪烁其词的文物贩子,还有造假专业户,其交易物品亦可谓鱼龙混杂,真假莫辨。当今所称之为“古玩”者,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其中就包括文物和一些出自民间的,未经科考部门正式认定的历史遗存,以及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各种赝品、伪品和工艺品。

时值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的今日,我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令世界瞩目。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生活的质量也随之拓宽和丰富,艺术收藏也成为在近几年急剧升温、日愈火爆的一门投资行业。

艺术收藏是一门学问。中国的古玩文物种类繁多,按材质分有石器、玉器、瓷器、陶器、金银器、青铜器、漆器、瓦当、竹木牙雕等等,按功能分有生活用具、农具、武器、车马器、度量衡器、礼器、货币、玺印、服饰等等,这些器物从启蒙到成熟、再到鼎盛时期,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和时代特征,它们既相互影响,又自成体系,大大丰富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

民间收藏是古代文玩收藏重要的组成部分。收藏热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古玩鉴定、收藏浓厚的兴趣,大家开始对身边的各种家什重视起来,不论大小,材质、造型,人们总是怀着一颗揣测的心理审视着这些“老古董”,一方面人们希望知道这些“老古董”确切的身份,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太多的人知道“家有宝藏”,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正是这种心理,凸现了人们对收藏、鉴定的知识有了迫切的需求。目前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各出版社、杂志社等各国家相关部门单位也在对民间古玩藏品的鉴别做一些积极的推广工作,其目的就是通过各种识宝、鉴宝知识的传播,让人们懂得如何发现身边的宝物、懂得收

藏什么,怎样识宝、怎样鉴别真伪,怎样收藏、如何正确投资这一行业,在收藏的过程中怎样避免经济受损,怎样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等等。

图书历来是传播知识、答疑解惑的最好老师。目前,对民间相关各种古玩文物收藏、鉴定的图书、刊物从各类大型系列丛书到街边盗版的小册子已非常丰富。但大多收藏鉴定类书刊内容多以“赏”为主,“鉴”为辅,有的过于简单,仅有图片和器物名称,流于形式;有的专业性太强,存在片面性,难以普及;有的行文晦涩,结构复杂,让人看完之后难明究里,不知所云;有的过于“经典、豪华”,定价过高,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束之高阁,少人问津。

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各种文化差异和贫富差异是必然的。我们不能以专家学者的眼光辨别是非,更不能以富商巨贾的财力衡量自己,但对于热衷于收藏、没有经过专业知识训练的读者来说,直观、具体、通俗实用的经验传播、简单明了的分解式图文对照说明就是答疑解惑最好的方法。鉴于此,本套鉴定系列丛书就应时而生。

本套丛书以古玩材质的不同共分为《中国青铜器鉴定实例》、《中国古代玉器鉴定实例》、《中国古代瓷器鉴定实例》、《中国明清家具鉴定实例》四册,为数十位国内知名专家倾心协力之作,编写体例新颖独特,观点视角准确,行文通俗易懂,不失为如同专家在侧的一套古玩鉴定教材。当然,我们希望付诸太多努力和辛勤诞生的这套丛书,能博得读者的认可,能为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有所帮助,我们将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同时,我们也会虚怀若谷,恳切地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拾遗补漏,纠正谬误,以期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诚如是,则幸矣。

本书编委会

2007年10月1日

后记

或许是因为自己瓷器鉴定的经验尚未成熟,还未形成较为详尽的一个系统,也或许是忙碌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太多的琐事,但更多的可能是自己过于疏懒的缘故,一直没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对自己多年从事瓷器鉴定的工作做一个小结。但在舂晓伟业图书发行公司策划的这本《中国古代瓷器鉴定实例》书中,我将自己从事多年瓷器鉴定工作的经验做了一个初步的自我测试。

《中国古代文玩鉴定系列丛书》的构想最早是在2006年的5月由春晓伟业公司的万晓舂女士提出的,当时本人自我感觉“良好”,也就随口应承下来。继之在2006年的11月份,万晓春拿着这本《中国古代瓷器鉴定实例》的策划方案和工作进度表再次走进了我的办公室,由此《中国古代瓷器鉴定实例》的编撰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从图书体例编撰的视点角度开始,到资料的搜集整理、藏品的征集和实拍,版式的不断调整、图片的校色等等,其中的辛苦自然不必多说,令我欣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了这本图书出版的每一个过程,也让我学到了专业之外的更多知识。

《中国古代瓷器鉴定实例》是一本普及瓷器鉴定基础知识的图书。通过对我国历代瓷器的造型特征、纹饰特征、款识特征的变化,辅以工艺和辨伪,并以数十件实例的分解鉴定形式,向大家普及和推广瓷器鉴别的一些基本技能,对提高广大文玩收藏爱好者的鉴定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于这本书的成型,是和大家的努力分不开的。首先应该感谢藏品的提供者刘九成、李小光等同志,没有他们,这本《中国古代瓷器鉴定实例》将会是枯燥的说教。再者还要感谢各位编辑、摄影师和电脑制作的一些同志,当然,还有其他参与工作的诸多同志,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在这本书即将付梓印刷之时,我知道,仅限于本人浅薄的学识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难免会遗有不少缪误之处,这让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令我忐忑不安,还望广大读者不啬赐教。

同时,为弘扬和推广民族文化,我们对收集民间藏品的个人藏馆也表示关注,并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推动文玩收藏的健康发展,欢迎各民间收藏家来函。

读者交流邮箱:ideagb@163.com

2008年5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