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实习记者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西门媚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小说献给你。

如果你曾四处漂泊,又满怀希望。

如果现在你仍是这样,居无定所,仍相信未来。

如果你张望世界,还没踏进社会,一切还没开始。

或者你经历了成长,和我一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走过来,已经长大。

这本小说就是献给你的。

从一段爱情读心灵成长,从女记者涉世看媒体世界,著名时评家连岳、著名女作家洁尘联手推荐。

大学毕业两年的杨蔓,一心向往北京,向往北京的媒体,向往北京的文化艺术圈。她从“实习记者”开始做起,慢慢了解了北京五光十色的媒体圈,青春、爱情在复杂的生活中跌宕起伏……杨蔓在新闻理想与爱情理想的思考中,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她的挣扎也一定是你的挣扎,她的快乐也一定是你的快乐,她的经历是20世纪90年代一群人的经历……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

从一段爱情读心灵成长,从女记者涉世看媒体世界。

大学毕业两年的杨蔓,一心向往北京,向往北京的媒体,向往北京的文化艺术圈。她从“实习记者”开始做起,慢慢了解了北京五光十色的媒体圈,青春、爱情在复杂的生活中跌宕起伏……杨蔓在新闻理想与爱情理想的思考中,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她的挣扎也一定是你的挣扎,她的快乐也一定是你的快乐,她的经历是20世纪90年代一群人的经历……

目录

第一章 邂逅

第二章 荒草中的红村

第三章 实习记者杨蔓报道

第四章 他看到的是一只蝴蝶

第五章 阿姨,救救我们!

第六章 杨花飞舞的季节

第七章 心中的公社生活

第八章 家是一个提不得的字

第九章 何时开始依恋你

第十章 与子携手,共赴前方

第十一章 最遥远的你

第十二章 在这片静谧的废墟

第十三章 本报风波

第十四章 今已释怀,何去何从?

第十五章 别了,北京

试读章节

桑波转了一圈了,还是没找到什么熟人。

他只好放弃寻人,对着厅里的作品参观起来,想找一些可以拍照的素材。

这算是北京比较先锋的展览吧,对这几个人桑波好像只是隐隐地听说过。他对艺术圈只是有些陌生的向往。他也跟其他的外地青年一样,不少次想象过北京的艺术圈,那些引领全国,跟国际接轨的先锋人士。

所以他这次出差,听说有个展览,当然马上就跑来了。

这个展览是在城西的一个院子里,一间不算大的展厅。摆放了八九件作品。桑波一件件都仔细地看过。比较有意思的是用陶瓷烧出的一些东西,一叠人民币,还都是百元大钞;一个盒饭,中间卧着一个荷包蛋,旁边还有一双歪歪扭扭的一次性筷子;一棵白菜,像玫瑰一样绽放着。

桑波对这三个东西要表达什么意思没太大的把握,但却很喜欢。他觉得这几个颜色鲜艳的东西跟他很有关联。他想要百元大钞,想要玫瑰花,而他的生活其实只有盒饭。

他拿着相机转来转去地拍了起来。

有人拍了他的肩膀,他转过头,就看见了黄樯。黄樯说:“我还以为你不来呢!来,给我照几张相。”黄樯拉着他就进了另一间屋子。

桑波这才发现,原来旁边这间小一些的屋子的人比展厅里多多了。这屋里有啤酒,有点心,还有许多的男男女女三三两两地聊天。黄樯说:“桑波,拜托,帮我多拍些合影吧!”

于是。黄樯举着啤酒加入人群谈话去了。

桑波开始观察这些人。好多人都在里面忙来忙去地跟人打招呼,互相介绍认识,谈话,男的看起来都像是艺术家,要不就是光着头,要不就是胡子头发一大把;女的不少都很年轻漂亮,穿得很妖艳地在里面穿梭,就算有个别长得丑的女人,那又是和男艺术家一样的打扮,想来是女艺术家吧?

这边的人那么多,而展厅里人那么少,想必大家来到这里,跟人见面才是重要的吧。

忽然有人说:“白大师来了。”人群小小地耸动了一下。就看见几个人从门外进来,中间那位,长发络腮胡子。桑波想起来了,这张脸在报上看到过的嘛。桑波再仔细辨认其他人,果然又找出了几张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的脸。

黄樯挤过去,嚷着:“白大师,好久没见你了!”然后跟白大师握手。他转过脸发现桑波没有举相机,又忙过来拉他,并对白大师说:“这是广州来的桑波,是来采访我的。”

桑波这下总算明白过来,给白大师和黄樯拍下了合影。

黄樯转身对桑波说:“你要打起精神,我给你介绍美女哦。”

黄樯一会儿果然拉着一个美女过来,说:“桑波,我介绍你们认识。这是琪琪,长得漂亮吧?不单人漂亮,还是世家出身呢,她爸爸就是谁谁谁呢。”

桑波没听明白这谁谁谁是谁,但知道一定是个名家。经过短暂的相处,他已经知道,黄樯爱女人,但更爱名头。跟名头有关的东西,他都无比热爱。

桑波也跟着恭维琪琪,他对名头还没什么概念和兴趣,但这是北京的圈子啊,圈子里的美女啊,能结识北京艺术圈里的美女,多么值得夸耀。桑波不擅长恭维别人,但还是努力找些话来说,比如什么围巾颜色漂亮之类。

琪琪听着恭维,神情仍旧有些冷淡。黄樯赶紧把桑波的话接过去,琪琪跟黄樯谈起来,谈了几句,琪琪就想转到另一堆人那儿去,黄樯忙跟了过去。

桑波觉得有点无趣,又转回大厅去拍那几件作品。

大厅里的人更少了,但桑波却发现了一个好构图。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点,就可以把那陶瓷的人民币、白菜、盒饭放在一个画面里,而且盒饭在最前面,其余那两样东西都成了背景。

拍完这个,他扭头看见身边有个女孩。那女孩说:“这是白菜还是玫瑰啊?”

桑波说:“这么大,当然是白菜。”

“那怎么是紫红色的?”

桑波说:“有这个颜色的菜啊。”

那女孩又说:“那还开得像花~样?”

桑波说:“这菜在地里真是这个样子的。”

桑波忽然想到一个画面,说:“你当一下模特吧,我想拍几张照片。”

女孩很爽快地答应了,说:“到时能不能给我几张啊?”

“好啊!”桑波一边答应一边拍了起来。

桑波把陶瓷白菜拍得很近,女孩在远处,白菜的确很像玫瑰花,女孩是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好几张女孩都只是背景,但她却很配合,让她站哪儿就站哪儿,还站在远处傻乎乎地笑着,不知道照片E根本就看不清她的五官和表情。拍到最后,桑波想起答应过要给女孩照片,于是叫女孩蹲在陶瓷白菜旁边,最后照了一张。女孩和白菜一起咧嘴傻笑的样子就留在最后一张胶片上了。

桑波这时想起了黄樯,他还得回黄樯那儿去住呢。

他再次回到展厅旁边的屋子。还好,黄樯还在。他正站在三个美女中间,不亦乐乎地讲着。桑波已经不能辨别那三个美女中间有没有刚才那个琪琪,那个谁谁谁的女儿。在桑波看来,这几个美女真是大同小异,都穿着长裙,肩上披着色彩花哨的丝绸。

桑波等了一会儿,看看时间,忍不住了,还是走过去,问:“黄樯,我们什么时候走?”黄樯说:“桑波,你急什么急呀,多好的时光呀!今天我不回去了,要回你自己回去吧。”说着,他把钥匙掏给了桑波,并说:“你明天走的时候,把钥匙挂在窗户里面的钉子上就行了。”

桑波走出门,看见门口站了一个人。

黑色的短外套下面露出很短的一截红黑格子的裙子。

虽然穿了外套,桑波从后面还是一下子就认出了是刚才拍照片的那个女孩。

桑波说:“走了啊?”那女孩回过头来笑了笑,说:“是啊,太晚了。”桑波说:“你去哪里?说不定我可以捎你一段。”女孩说:“可能没车了。”桑波说:“应该有吧?我刚才还看见过去了一辆呢。”女孩说:“我住的地方太远了,得先到地铁那儿,转地铁,再转公车,哎,刚才把时间忘了。”桑波说:“唔。”

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只好说:“那边走边想办法吧。”

女孩突然说:“我去你那儿住吧?”

桑波迟疑了半秒,但马上想到黄樯今天晚上不回来,那就带这个女孩回去吧。

桑波和女孩站在路边打车,很长时间,并没有看到有空车过去。女孩问:“你在什么地方住啊?”桑波说:“清华外。”女孩说:“那才两三站路吧,不用打车,我们走回去。”P2-4

序言

开始动手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是2005年年末。当时距我第一次去北京正好10年。

是因为想起了10年前的那个深秋,我一个人张皇无助地站在北京街头的情景,想起很多事情,觉得再不写不行了。

写,是对过去日子的一个总结。是成长开花,最后结的那个果。

但这小说不是自传,是小说。好友洁尘读后,说:“这是精神自画像啊。”

我觉得这个评价很中肯。我不是小说主人公杨蔓,但杨蔓的身上,是以前的我和许多初涉社会的人的影子。在二十多岁,大学毕业后,我们进入社会,慢慢成长。

所以,当很多人问我:“你这本小说是哪种类型啊?”

我都说:“是成长小说。”

这部成长小说,不是人们一般说的,那种青春期的成长小说,不是校园里的成长小说。写的是成年以后的成长。我认为,成长,不仅仅会发生在青春期.不仅仅只伴随身体成长。有的人青春期结束,人就定型了,不再成长,此后漫漫一生,只发生生理改变。但有些人,成长将伴其终身,他们经历的事情是他们心灵的养料,辛苦和甜蜜,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宝贵,他们有时能感到像竹子拔节一样,忽然打通了一些关节,感到自己长了一大截,有时,自己都意识不到,好多东西沉淀下来,自己已经变得更通达更包容,坚硬的部分更坚硬,只有柔软的心灵一如既往。

但愿这样的成长,伴我们一生。

这本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关于新闻界,关于新闻的理想。  

我在北京、广州、成都三地媒体辗转10年,中国新闻界的成长也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这种关心,在小说中,就变成了一个年轻的女记者,进入媒体,开始了解媒体,慢慢找到自己的理想。

小说的背景放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实关于成长和媒体的主题,放在现在的背景也是一样。放在那个背景里,有三个原因:一是那个年代,正是通讯手段从落后到现代的交替阶段,生活就显得比现在更慢一点,更有质感一点。同时,那个年代,也是中国新闻界开始明显分野的起点。另外,也想给同龄的朋友怀一下旧。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还没好好讲述一下自己,现在8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开始怀旧了。这本书,也想让生于70年代的人,回顾一下自己的青春后期。

书评(媒体评论)

小说当然不是自传,可是小说里涉及的主题如果作者没有思考过,那样的小说就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这本写媒体人的小说,就脱离了当下多数小说不接地气的致命缺陷。西门媚,这位从成都到北京再到广州又回成都的媒体人。在这个参悟之旅中,对媒体圈,从抽象的思考至形象的记忆,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难得的是,她还是成都一些重要事件的媒体力量之一。所以她的小说,你会觉得,那确实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有植物清新的气息。

——著名作家连岳

西门媚的文字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舒缓典雅的女儿态。应证了她笔名中的那个“媚”字。在她的这部长篇小说《实习记者》中。这个特点也体现得相当充分。在这部小说中,我慨叹于一个年轻女孩在异乡

打拼的酸涩困顿,会心于我曾经非常熟悉的新闻行业的林林总总,而我最为感同的则是西门媚用其让人感觉舒服的叙述节奏所呈现的青春之美,这种美。是那么娇媚、可人、短暂而不可追,令人怀想。

——著名作家洁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