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命名日本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汤祯兆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妻、女子铁道迷、女子高生、主妇、悠长假期、落水狗、化妆狂、巨乳、购物狂、腐女子、老头、武士道、足球、寅次郎、欺凌、百货公司、感泪、郊外、文坛、御宅族、M型社会、AV等等。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并不单为追赶潮流。这其实是为读者提供认识日本社会当地语境的新线索,让大家考察日本人在过去二十年,如何透过创作新的词汇与概念去面对社会不安,重新认识自己及他们身处的环境。

从窥看日本的文化现况,预警香港的文化断层。

内容推荐

一起脱掉命名的外衣,去见识一个真正的流行日本吧!

人妻、女子铁道迷、主妇、悠长假期、落水狗、化妆狂、巨乳、购物狂、腐女子、老头、武士道、AV、足球、寅次郎、欺凌、百货公司、感泪、郊外、M型社会等等。眼花缭乱的名词背后是冷静清晰的追索,谁为谁命名,谁又被谁命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捕捉东洋图景,深思自身处境!

目录

序一 阅读日本的快餐法则

序二 命名从来是一种策略

1 容易命名的女人

 1.1 “人妻”的易容术/005

 1.2 女子铁道学入门/011

 1.3 日本女性的AV下半生/017

 1.4 日本中学女生的时代变化/021

 1.5 专业主妇的去向/027

 1.6 腐女子的前世今生/033

 1.7 落水狗的美学/039

 1.8 电车厢内的化妆狂/043

 1.9 丰乳传说的现代神话/047

 1.10 购物女王的浴血人生/051

 1.11 十年《长假》有时尽,濑名小南去无从/057

 对谈:姐姐妹妹自发功直到香港的尽头/063

2 男人名字就是苦

 2.1 老头的夕阳美学/079

 2.2 武士道电影的新诠/085

 2.3 为何会是足球?——J-League的民族心理及国族认同考核/089

 2.4 寅次郎的流浪传奇/093

 2.5 欺凌的失焦——受害至加害的转化/099

 2.6 运动教坏人?——日本青少年的育成误航/103

 2.7 自行车的人车合一美学/109

 2.8 反乌托邦者的选择——野泽尚自杀之路/115

 2.9 寺山修司2006札记/121

 2.10 十一月,去看寺山修司/127

 对谈:怎么天生不是女人熟到陌生/133

3 消费男女的文化原像

 3.1 文坛偶像畅销构造攻略/149

 3.2 百货公司城市末日?/155

 3.3 郊外病理学的思考/159

 3.4 香港与日本在流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165

 3.5 泪之消费——感动市场的思考/169

 3.6 《禁室培育》的文化根源/175

 3.7 宠物狂的两极化年代——人的动物化世纪?/181

 3.8 手机文化的研究新潮/185

 3.9 “M型社会”的误读/189

 3.10 香港对日本AV的色情想象/193

 3.11 社区重建的地缘动力/201

 3.12 “新新宗教”的幻想光环/207

 3.13 温泉与日本性/213

 对谈:命名大起义上下而求索/219

附文一 下一站,命名

附文二 离陆的思想与着陆的思想

后记 由《整形日本》到《命名日本》

试读章节

1.4 日本中学女生的时代变化

关心日本潮流变化的读者,大抵都留意到日本中学女生近十年八载,一直都是潮流变化的指标对象。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她们也是社会问题丛聚的焦点.而且很多时候又会与性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性主导模式

中学女生成为传媒争相采访的对象,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一是1993年开始出现的“Burusera”(Buru指灯笼裤Bloomers,Sera指水手服Sailor)热潮,刮起一股女中高生(即中学女生,中代表初中,高代表高中)寄卖底裤的疯狂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大震撼。随之而来便是大约在1996年全面曝光的“援助交际”,大量女中高生投入日本的色情行业市场中,而且发展与电讯业的服务提升—直紧密挂钩。最初期的“援助交际”,是由女中高生到电话俱乐部(日文名为“Terekura”,即Telephone Club)待客,后来传呼机出现,于是迅即成为“援助交际”的好帮手,令不少女中高生可以成为“个体户”。高峰期于1997年女高中生拥有传呼机的人数突破了1000万!其后移动电话火速杀人市场,影响力更加不在话下。

如果觉得以上的趋向已令你接受不来,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看下去好了。千禧年后,日本女中高生在传媒报道下,不断暴露出更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动向,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大部分与性离不开关系。较为正常且早可预见的现象,是女中高生的性经验愈来愈早,六本木的妇科专家指出,大概有三成女学生在初中毕业前已有性经验;甚至有学生在Love Hotel(日式色情时钟酒店)内完事后因没有钱,被服务员致电学校要求代为结账(Spa!2002年7月23日)。

至于在我们想象以外的,包括有宗教集团看准了女中高生的心灵空虚,于是积级吸纳她们人会,然后任由教主蹂躏施以性虐,其中最恶名昭彰的是JMS教会(Jesus Morning Star),由韩国人郑明石(Jong Myong Suk)创办,宣称要与上主的代言人交媾,才可以弥补、洗去亚当与夏娃的原罪(《周刊Post》2002年11月1日)。

其实利用女中高生脆弱心灵去犯案的,并不仅限于有组织的犯罪集团,不少网络上的性罪犯,都是潜在的隐形杀手。因为心灵失落,日本女中高生早已兴起一股在网上邀约他人_起寻死的热潮,然而可怜的是,她们的遭遇往往令人惋惜。报道指出在寻死伙伴的网站上,有一化名为“岩尾”的男人非常活跃,他通常表露出对想寻死女性极为理解及认同的倾向,结果相约一起自尽,然而就在荒山野岭之中将对方强暴。曾经有两名女高中生因此而被他施暴,后来其中一名却仍未肯回头,最终找到另一个男人“成功”与她一起了结性命(《周刊文春》2004年11月4日)。

如果上述的交代一面倒地强化了女中高生作为受害人的形象,那不妨又看看近年在日本涌现的色情贴纸相热潮。今天你只要在YalRoo!Japan的搜寻机器中输入Eropuri一字(Ero即Erotic,而Puri为Print),数百条的链接一定少不了。据说始创人为18岁的Risa Kawabara,有一天她与朋友拍贴纸相的时候,一时兴起把身上的比基尼也脱掉,然后扮出不同性感又可爱的姿势,后来被年轻人杂志Popteen报道,于是Eropuri的风潮在女中高生圈子中一发不可收拾。据《周刊现代》报道(2003年9月6日),Eropuri已进化至出现不同风格的流派,例如上述提及的性感又可爱的造型,便被正名为EroKawaku(Erotic-cute)——是的,我由衷明白不是很多人可以接受以上的种种女中高生的行径流变。

女中高生的变质与解放

女中高生的变质,当然与日本教育的瘫痪有密切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学级崩坏”已成为日本社会的关键词,无论是中小学生在课堂上高声唱歌、自由地走来走去、把试卷毁掉甚至割腕自残等的情况,经传媒报道后已屡见不鲜。事实上,因学校生活不如意而出现的“不登校儿童”,早在1998年已突破了10万大关,而中学生平均每53人中就有一位。

事实上,日本中学生对学历的追求已迭创新低,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2002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3.4%的日本中学生有志完成硕士及博士课程,与美国及中国比较均处于最低水平。再加上教师长期不受尊重及备受屈辱,教育论者已指出日本教师开始明显出现“美国化”趋向,意思为只要一踏出校门,便立即脱离个人的教师角色身份,即使在校外遇上学生礼仪不检乃至犯事,均不会出言介入,避免因侵害了指导的亲权(指父母的权利和义务,在此指老师在学校内有代替父母行使指导学生的权利,但离开了学校则说不准了)而被追讨索偿云云——这或许就是文明社会的代价之一。

社会学家千石保在《日本的女子中高生》(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5年3月)中,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察。他认为日本女中高生的行径转变,其实反映在生活上的各个层面(性只是传媒爱强调及炒作的一面)上,今天中学女生说话不会再阴声细气,而且事事逞强,简言之就是要反抗日本认为“女生要像一名女生”的传统性别规范。在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2004年在日本、美国、中国及韩国进行的调查中,千石保发现日本女生在不少问题的看法上,均持有最高的女性解放意识——少数人认为在婚前要保持贞洁(29%),极少数人认为要融人及为社会肯定、一定要结婚(14%),另有为数不多的人认同女性要“像一个女性”(22%)等。凡此种种似乎显示出一切都不过是日本女生追求解放的阵痛,又或是世纪端偏航的摸索代价。

然而千石保不甘停于以上的观察,他透过走进学校做调查,反映出日本女性其实仍属极度强调依赖集体归属的一群。他要求男女学生分别列出想问对方的问题,结果发现女生最想问男生的,居于首位的是“为何不一群人行动,而要独自—人呢”?反过来在男生问题榜上排列第三名的是“为何要组成一党”?可见从男女双方均可得出女生不想自己独立行事的结论。

千石保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提早社化表现,日本家庭因为父母的职权早已失衡,加上亲属之间一向不会分享家事,所以学生尤其是女生向来很依赖横向的朋友依存关系。有趣的是,女中高生与朋友结党的“并游”倾向,一方面固然是亲密的表现,但同时亦早已背离了手帕交无话不谈的年代——情况就如上班族的同事们一起要消磨—下时光,“并游”伙伴的存在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落单,而不涉深刻的感情交流。

那,和以上的种种想象不来的行为,实在是因果难分……

1.5 专业主妇的去向

日本自从20世纪80年代制订了《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后,女性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就出现了争拗式的讨论,加上经济不景以及女大学生的成功就业率亦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等,于是出现了反思女性社会地位的恰当契机,而专业主妇的身份及未来去向也成为了社会讨论的关注焦点。

“主妇”的由来及演变

据甲南大学文学部教授上村邦子的研究,“主妇”一词的出现,应可上推至明治九年(1897),作为“主人”对应的“女主人’—义而产生。到了明治二十年前后,传媒正式为“主妇”赋予普及的使用权,清晰说明无论丈夫存不存在,它都是家庭内处理家政事务的主人角色(《贵女之友》四号,明治二十年十月)的指称。不过整个“主妇”阶层意识的正式诞生,是在大正时期(1912~1926)。工业化的兴盛,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涌现了大量的受薪上班族,于是“主妇”阶层亦应运而生,她们的核心任务更明示为以下各项:1.家计管理,2.料理,3.育儿(《为夫妇而设的新专业主妇论争·“主妇”的诞生》,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2年)。

当然踏入了现代化时期后,专业主妇的角色及身份亦不断地与时俱变。以提出“单身寄生虫”而闻名的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在《专业主妇的历史任务完成了吗?》中认为以工作范畴来界定专业主妇并不恰当,因为在现今的社会结构中,男女双方往往要同时负起育儿以及家务等责任,他提出将“自己的生活水准与丈夫收入联系互动”作为专业主妇的定义,确实有一定的震撼性。

简言之,专业主妇的生活形式可以有极大的差别,然而一切都与丈夫的收入有密切关系。这一点观察在冈田尚子所做的问卷研究中也得到对应的支持,她发现专业主妇对作为一份职业看待自身的工作,其实也存在极大的暧昧不定性,由一个月有7万~50万日元薪酬的人都有作答,反映出金额多寡与她们家庭的经济环境有密切关系,即与丈夫的收入水平直接挂钩(山田昌弘,《专业主妇是一份职业吗?》)。

而专业主妇之所以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很大程度在于作家石原里纱在《开玩笑的专业主妇》(新潮社,2001年文库版)挑起的战幔。她致力批评专业主妇的生活方式是寄生虫的变奏,而且会令个人的自信心低落,甚至讽刺她们连学生也不如(因为后者兼职后亦有可能要交税,反而专业主妇不少是税网外的一群人),当然背后乃以女性解放的自立意识作为立论点。

现实中的专业主妇处境,其实更加复杂。山田昌弘指出专业主妇的存在,很大程度与社会潜藏的建构机制有关。从家庭发展的概念考虑,在于工业化完成后的国家特别鼓励专业主妇的存在。二战后乃日本工业化的黄金期,因此女性作为社会上的低廉劳动力,根本不可能有专业主妇的余暇,反之当社会进入经济的高速成长期后,企业需要的是精工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于是透过专业主妇的专注投入,为下一代做好教育投资以及锻炼好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社会上的整体诉求。专业主妇的数目在1975年达致顶峰,同时她们的黄昏期亦露出端倪。随着日本经济出现更多不稳定的因素,男性劳动者的收入变得波动及差异扩阔,主妇的兼职率急剧上升,于是种种相关后果逐一浮现(少子化和女性的晚婚化等等)。再加上日本的离婚率自1978年后每年均不断上升,到1995年已达25%的离婚高危比率,自然也令专业主妇阶层加速解体。

工作上的结构性歧视

事实上,在日本社会要主妇转换身份成为受薪族,她们面对的阻力绝对不轻。贝弗利·毕晓普(Beverley Bishop)在《当代日本就业及女性工作的多元变化》(《当代日本的全球化及社会转变》,泛太平洋出版社,2000年)中指出,有时建制上对女性的保护法例,反而会出现好心做坏事的后果。如战后的日本《劳工法》,便规定了女性有产假、薪月事假,以及限制逾时工作及禁止晚上工作等等,但结果却导致不少企业尽量避免雇用女性员工,交通运输网络的相关公司更因此率先辞退了大量的女性雇员。

当然因为经济环境转坏,主妇投入劳动市场的数字仍是有增无减。据劳动政策研究于1999年发表的报告显示,到1994年为止,日本女性占整体劳动力的38%;而Japan Insight的报告更指出有六成的女性在婚后仍然工作。不过这些数字其实是在歧视及种种不平等的约制下形成的,因为日本企业一般会以临时雇员的身份聘请家庭主妇,目的不过用来应付非常时期的需要,一旦出现经济波动,便会立即辞退她们,目的是用来保障男性雇员在危急关头不致于被解雇,当然她们也不会享有任何形式的福利以及花红鼓励。

贝弗利·毕晓普访问过一位34岁在企业中出任文职的“派遣”(兼职)人员,她直言公司存在严重的歧视倾向,不要说制度上的福利保障,而且在日常工作时段中,一方面不断被同事以“派遣小姐”称呼,甚至有时恶劣到当有客户致送一些糖果,分发时也会无视她的存在而忽略过去。更严重的一个例子是一名住友集团的女员工表示自产子后回到职场,便立即被隔离分开,安排单独坐在上司背后的窗边,而且足足6年没有被分配任何工作云云。由是观之,日本的专业主妇不仅进入了黄昏的迟暮期,甚至即便想重新转型投入社会同样困难重重,而且她们从来就备受社会的隐性规条操控摆弄,成为看不到的制度下的牺牲品。

与香港的对照

香港的景况当然更不乐观,至少我们没有享受过如日本的专业主妇黄金期,上班族主妇一向是香港女性的主流选择,差异不过属可以有余力聘请外佣,又或是要身兼主内外的角色而已。尤其对于经济环境欠佳的新市镇主妇而言,做一名专业主妇若非仅属奢望,就是迫不得已下的无奈选择(因为找不到工作),何况社会保障亦对家庭主妇最为忽略(连强积金也把她们拒之门外)。家庭主妇的艰辛正好见于其身处的中间位置:她们的不利处境很多时候由隐性的潜藏结构所致,不容易申论清楚,而要寻求援助的资源又一定捉襟见肘。

P21-31

序言

一名外国时装设计师最近评论香港人的时尚和衣着文化。他发现,日本和香港其实很相似,都是追随欧洲的趋势转转转,但日本人似乎较清楚自己的身体,能穿出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风格,。香港人呢,则只会盲目跟风……

一个他们可能其实也心知肚明却不忍心说出来的残酷现实是:香港不单跟欧仿美,他们更愿意唯东洋是尚!不止一次听过年轻的新潮男女这样说:“总觉得日本人漂亮一点。”

换言之,如果日本算是抄袭的话,香港流行文化可能连二手也不是。在这个意义底下,也许没有人会找不到理由去读读汤祯兆的最新作品《命名日本》,尤其是连大学通识课程也和你分享“Ga妹是怎样炼成的”。

《命名日本》是作者继《AV现场》和《整形日本》再上层楼之作。“再上层楼”,意味一种调适上遂,而非只是平路前进。确然,在大家都可轻易在华文互联网上查找到何谓“M型社会”、“腐女”之际,当“达人”成为广告宣传标语,新楼盘叫“都市■”,卡夫卡都可能被演绎成“电车男”之时,我们实有必要在认识和简易分析的阶段向上攀升,寻找日本流行文化术语的深层译码器。

《命名日本》突出“命名”的论述权力向度,用“容易命名的女人”、“男人名字就是苦”和“消费男女的文化原像”把书分为三个部分,用容易吸引读者的符号分类,包装其实颇为纷纭繁杂的论述对象,不得不说作者即席示范了命名游戏的玩法。为了深化思考,汤祯兆还分别对应三个部分安插了三场对谈:和陈效能谈女人,和吴俊雄谈男人,和吕大乐直接谈命名。

是的,命名从来是一种策略,一种90年代兴起的日本流行文化常见汉字只不过是高手手下“伤人立死”的“飞花落叶”。从一开始,《命名日本》的编排和发声者(包括张或瞥)便打正旗号,明示你看的不止关于日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的是日本,时时刻刻提醒读者的,却是香港和台湾的潜在指涉。如果你把它视为一本文化资治通鉴,鉴日知中,鉴明辨港,不能不说正中作者和出版社下怀。而这,当然也是关乎消费的权力关系。

毕竟,正如李照兴所说:“命名策略不过是早期抗争枝斧,自从政治正确命名渐渐变作笑话之后(我的猫不叫宠物,要叫‘非人类同屋伙伴’),我们就知道命名的作用力有限,又要寻求新策略!”《命名日本》,何尝不可视为读者寻找自己新策略的起步?

朗天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前会长)

后记

这是我在山东人民麾下出版的第二本著作,过去一年出现的变动可谓不多也不少,大抵也可以在此向简体版的读者交代一下。

我在2008年分别在内地、香港及台湾出版了不同的作品。在内地除了《整形日本》外,也在广西师大麾下出版了《日本映画惊奇》;在香港出版了日本文化旅游《情热四国》(知出版)以及个人自选回顾集《全身文化人》(文化工房);另外也在台湾的书林旗下出版了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我说过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2008年个人出版的顺遂,背后当然有众多指路明灯穿针引线在协助,于此先致上由衷的谢意。然而我认为一切并非偶然,多得梁文道在内地打出一片天,他身体力行执持公共知识分子的精神,树立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榜样。在《整形日本》的后记中,我早已提及身边有不少香港写作界的友人充满潜力干劲。有麝自然摩,我信如是——此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李照兴的《潮爆中国》、潘国灵的《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及陈宁的《八月宁静》等优质著作,均逐一以简体版回归内地面世。香港虽然是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商业城市,然而自由自在的思想空间,一向利于孕育个人对文化艺术的探究。香港原来的殖民地背景让人可以博取所需,不囿一门,这就是身处殖民地得享资源广泛流通,意识形态无比自由的最佳优势。在香港长大,更加上自己的中文系出身(专攻现当代文学),我一向对于宏大论述的假大空意识极为烦厌。香港的成长经验教晓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最重要自觉性,应该体现在不可自觉为知识分子的身份上。人人都是知识分子,街上满是专家流民。香港一向是以经济金融挂帅的商贸城市,过去如是,未来亦会如是。唯其明心见性,才得以抱持健康的写作态度撰作下去。严格来说,我执持的写作态度应是“娱己娱人”,知识分子很容易走上律己以宽,待人以严的虚浮之路一尤其一旦眼前涌现“钱途”。然而由于在香港从事文化艺术的工作肯定无利可图,反过来减少了喧嚷,催化了更多诚挚交往,亦助长了实干者的思考自省。所以我会倒过来看,只要自己认真写作从而“娱己”,有心人在写,自然会有有心人去看。先娱己才可以后娱人,是我个人深信的座右铭。

我对日本从来没有多余的迷思,既不特别羡慕,也没有源自民族上的反感之情。去日本游学前,一向认为日本是光怪陆离的国家,抵步后经历亲身的体验,更加强化了以上看法。我所指的光怪陆离,乃针对其中多元价值纷陈以至对立冲突不断涌现的存在状况而言,那正是文明的标志所记。不同的价值观念,由传统的男尊女卑到家长制的阴影处处存在,性爱解放以及流行文化的支配国人思想,均一一于日本得到体现。用一个比喻来说,我觉得生活在日本就好像置身于时空高度压缩混糅的处境中,时刻要调整个人的期待视野,上一刻屏息以待专注于眼前的流动歌舞伎风景,下一刻AV星探就在身旁进行活生生的人肉战场无边界规限的擂台角力战——要说有什么文化冲击,那就是理论永远落后于现实的挑战;对知识分子而言,这正好就是刺激思路的最佳赛场。

所谓文化输出大国,其实很重要的前设是要有一整体的结构性视野。举例而言,日本不可能仅凭歌舞伎又或是茶道花道俘虏人心,文化的输出同样需要不同产业的配合营运,才可以汇聚生成创作上的爆发力。要成为文化输出大国,首要条件就是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底线限制,而这一点看来始终是我们的禁地。今天我们担心《死亡笔记》败坏世道人心,现实中日本国内较《死亡笔记》乖张疯狂的漫画可谓不可胜数,你可以想象彼此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我不是说创作上无限自由百无一害,但要成为文化输出大国,成为潮流思维上的领导者而非技术上的巨匠(这正是以张艺谋为首所代表的美学追求),就要接受一切正反的可能效果。

由《整形日本》到《命名日本》,如果没有浪费纸张伤残树木,我仅希望它们可以丰富读者对当代日本的一鳞半爪认识——不为什么,只因我们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

感谢毛兄再次隔空越洋赐序,他提及的快慢餐对应配合法则,确属高手之见。朗天是香港的文化多面手,他的旁观提点,一直是我写作上的指路明灯,连同小思老师及张彧暋的文章,写作结合回声,方可以教人步履沉实前行。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日本算是抄袭,香港流行文化可能连二手的也不是。在这个意义底下,也许没有人会找不到理由去读汤祯兆的这本《命名日本》,尤其是连大学通识课程也和你分享“Ga妹是怎样炼成的”。

——朗天

“应景”也许是日本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机制,从大众心理上说,不仅是一个消费对象,而且是把“流行”延续下去的链条,他们的流行文化之所以层出不穷,无怪乎这样一个机制存在。汤兄的《命名日本》,对这一点把握十分到位,值得称许!

——毛丹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