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贵显浅之说,前已道之详矣。然一味显浅而不知分别,则将日流粗俗,求为文人之笔而不可得矣。元曲多犯此病,乃矫艰深隐晦之弊而过焉者也。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如在花面口中,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即使生为仆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以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故也。元人不察,多混用之。观《幽闺记》②之陀满兴福,乃小生脚色,初屈后伸之人也。其《避兵》曲云:“遥观巡捕卒,都是棒和枪。”此花面口吻,非小生曲也。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又有极粗极俗之语,止更一二字,或增减一二字,便成绝新绝雅之文者。神而明之,只在一熟。当存其说,以俟其人。
填词义理无穷,说何人,肖何人,议某事,切某事,文章头绪之最繁者,莫填词若矣。予谓总其大纲,则不出“情景”二字。景书所睹,情发欲言,情自中生,景由外得,二者难易之分,判如霄壤。以情乃一人之情,说张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景乃众人之景,写春夏尽是春夏,止分别于秋冬。善填词者,当为所难,勿趋其易。批点传奇者,每遇游山玩水、赏月观花等曲,见其止书所见、不及中情者,有十分佳处,只好算得五分,以风云月露之词,工者尽多,不从此剧始也。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如前所云《琵琶·赏月》四曲,同一月也,牛氏有牛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者月,所寓者心。牛氏所说之月可移一句于伯喈,伯喈所说之月可挪一字于牛氏乎?夫妻二人之语,犹不可挪移混用,况他人乎?人谓此等妙曲,工者有几,强人以所不能,是塞填词之路也。予日:不然。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百工居肆,欲其专也;众楚群咻,喻其散也。舍情言景,不过图其省力,殊不知眼前景物繁多,当从何处说起?咏花既愁遗鸟,赋月又想兼风。若使逐件铺张,则虑事多曲少;欲以数言包括,又防事短情长。展转推敲,已费心思几许,何如只就本人生发,自有欲为之事,自有待说之情,念不旁分,妙理自出。如发科发甲之人,窗下作文,每日止能一篇二篇,场中遂至七篇。窗下之一篇二篇未必尽好,而场中之七篇,反能尽发所长,而夺千人之帜者,以其念不旁分,舍本题之外,并无别题可做,只得走此一条路也。吾欲填词家舍景言情,非责人以难,正欲其舍难就易耳。
P17-18
这部《闲情偶寄窥词管见》校注本经过数年断断续续的劳作,就要付梓面世了,拿着最后的稿子,感到还有许多话要说。
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文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世德先生为本书作序,我由衷高兴。世德兄是我近半个世纪的朋友和同事,无论其为人、为学,都是我所景仰的。他善良、温厚、诚挚,待人处事,从不张扬,而其一举一动,都中规中矩,让人感到踏实、稳当。他文如其人、学如其人,做学问严谨、缜密,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其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其考据功夫,堪称楷模。读他的文章,你会感到每一句话都像铁板钉钉那样牢靠,赋有不可撼动的力量。我做本书校注的时候,心中总是以世德兄为标杆。当然,我做得肯定没有他好,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朝着心仪的那个目标努力提高自己。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结下了不解情缘,该社的数位编辑成了我的好朋友。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就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那是1982年,责任编辑是后来成为该社社长的余顺尧编审。我在《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后记》中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几位编辑同志,更是为本书出版花费了大量心血。对这些同志的帮助和友情,说几句客套的感谢的话,是太轻微了;我将长久地埋在心底,时时记起。”到1998年,我的《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又由该社出版,责任编辑还是余顺尧同志。这部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首届中国文学研究奖,接着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又过了九年,即2007年,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李渔美学思想研究》被编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丛书(我和钱竞主编的四卷本《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也一同编人),由该社修订再版。我在《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修订稿完成之后写的《再版后记》中,回忆了同余顺尧同志交往的种种往事,并记下了我当时的心情:“从1982年我最初那本《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出版,到1998年《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前社长余顺尧同志一直是责任编辑。他尽心尽力,一丝不苟,每次编辑完成之后,都给我写出四五页纸的编辑意见。编辑《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时,正值盛夏,我去他车公庄宿舍拜访,他正在蜗室中一边看稿、一边挥扇驱暑,见我来,把他长长的编辑意见摊在桌上,用他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逐条向我说明,还不时征求我的意见……此情此景,时隔将近十年,一如昨日,余顺尧同志的敬业精神使我钦佩,使我感动,使我尊敬!谢谢余顺尧同志以及同他一样常年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编辑!我还有几部书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愿意同他们进行良好的合作。”写这段话的时间是2006年的立秋日。此刻,2008年7月8日,离立秋还有整整一个月。从彼立秋日到此立秋日,两年光阴匆匆而过,而我也登上了我生命的70岁“山头”。两年前我所说的将要出版的“几部书”,其中有两部,《艺术哲学读本》和《价值美学》,已经由该社推出,并且编辑、制作得十分精美。这期间,我与这两部书的责任编辑史慕鸿同志和一编室主任郭沂纹同志,结下了深厚情谊。还有一部书,即我此刻为之写《后记》的《闲情偶寄窥词管见》校注本,马上也由该社印行。接纳这部书出版的是该社社管中心负责人张林同志,为签出版合同,她还亲自造访寒舍,诚挚而热情;之后,她又委托该社二编室关桐同志做责任编辑。关桐非常认真,冒着酷暑编辑此书。我原以为自己仔细校阅两遍自信不应有错,而关桐居然发现了在我眼皮底下漏网的、我自认为没有眨眼却硬是未曾看见的许多错讹之处。捧着关桐为之洒下辛勤汗水的编辑稿,我对一旁的夫人说:“对编辑,我服了!”在这次出版《闲情偶寄 窥词管见》校注本的过程中,我又有幸交了两位编辑朋友。
在本书快要结尾的时候,突然传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消息,我、我的全家,同亿万中华同胞一样,陷于巨大悲痛之中。连续几十天,我时常情不自禁停下手头的工作,看抗震救灾直播节目,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全国三天哀悼日的第一天,即5月19日下午2点28分,我独自在家,站在卧室里电视机旁,朝着西南方向,和着电视画面中发出的及街上传来的远远近近的车船笛声,含泪默哀三分钟。妻子告诉我,那一刻她在办公室也与几个同事和泪默哀。中华民族13亿同胞的眼睛一起流泪就像一个人那样,13亿同胞的脉搏一起跳动就像一个人那样,13亿同胞的肺叶一同呼吸就像一个人那样。世界的东方,珠穆朗玛峰旁,站起13亿中国人;世界的东方,珠穆朗玛峰旁,站起13亿中国人凝聚成的一个人。
这些天我流的眼泪,恐怕是几年、十几年或更多时间的总和。但是,眼泪不仅为惨痛的场景而悲伤,更为壮烈的事迹而激动——那位舍身护住四名学生的英雄老师谭千秋,那位以弱小身躯从废墟中抢救出两个同学的九岁半小英雄林浩,那位失去10名亲人仍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累得昏倒的女民警蒋敏,那位为抗震救灾活活累死的铁军战士武文斌和以身殉职的羌族大校飞行员邱光华,那位在抗震救灾中牺牲在岗位上的摄影记者,还有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自带干粮和器械赶来救灾的外国朋友,华人华侨……我数不清也不能全部叫出那些舍弃自己的血肉之躯而保护他人生命、不顾个人安危而抢救灾民以及各个行业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热血和生命的无数英雄们的名字,但是他们感天地泣鬼神而又朴实无华的行为,天天使我老泪纵横。
是的,“感天地泣鬼神而又朴实无华”,这是这次抗震救灾中各种感人事迹和行为的显著特点。这些人,这些事,是素朴之至美。那现场的即时的不加修饰(并且想不到修饰、来不及修饰也不可能去修饰)的赤裸裸的事实本身,最富有光彩、最打动人心。你看,那位已经牺牲的老师,为了保护学生而死死把住课桌的那双手,任凭谁、怎么用力也掰不开,这是地震发生一刹那的英雄定格——谁看了这场景不流泪?你看,那位家里半岁儿子等待哺乳却毫不犹豫为十余名地震孤儿义务喂奶的女民警,以她女性特有的温柔和体贴安抚着那些襁褓中的婴儿——谁看了不激动?那身先士卒、肩章上闪着金星的将军指挥抗灾战斗的坚毅面孔,那怀着身孕不顾安危将老年病号从十几层楼上背下来、自己却不幸流产的白衣天使,还有奋不顾身抢救同学的中学生、地震袭来第一时间镇定自若组织群众有序自救的北川县长、自己一条腿截肢却不断安慰别人的“舞蹈女孩”……哪一个不催人泪下?第一时间赶赴抗震救灾现场的温家宝总理的行为,他奔波在废墟上的身影,他在废墟上摔了一个斤斗碰破手臂而拒绝包扎,他在北川中学教室黑板上为学生写的“多难兴邦”,他的泪水、悲情和坚定……看了、听了,只想流泪而无须再多说任何赞美的话——在这里任何形容词都是多余的、苍白的。我从来没见过一个总理说如此少的话而具有如此大的力量。“我要那(被围困的)十几万人活着!”“人民养了你们,你们看着办。”他几乎是含着眼泪对解放军官兵说的这几句话,震撼大地,震撼人们的心。
不但救人英雄们呈现出的是素朴之美,而且被救者同样表现了素朴之美。那位年仅三岁的“敬礼娃娃”躺在担架上做出的成人般的敬礼姿势,那位要求解放军叔叔先救别人的“可乐青年”被救出后说出的孩童般的稚气话语(“叔叔,我要喝可乐,冰镇的”),都以其本真之人性光辉而感人至深。还有好多好多类似行为和场景。它们本身比任何美丽的语言都更加美丽。
中华民族在生命财产方面遭到一次大灾难,但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品格上却得到一次大提升。房屋和各种建筑倒下了,而整个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尽显英雄本色。我是说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和主体。我是说的中华民族的本质。当然,也有“范跑跑”,也有极少极少乘灾打劫者,还有某些怯弱的行为,个别不称职的干部……但那毕竟只是中华民族巨大身躯上的小脓包、灰尘和泥点,而且我们中华民族会把自身的小脓包挤掉,再涂上点药水,治好;会把自己身上的脏东西洗掉。我不是英雄,但我为自己是这个英雄民族的一分子而自豪。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我常常反省自己,假如我处于汶川大地震那样的情景之下,会怎么样?在这次洗礼之后,我可能表现得好一些,我会学着英雄们的样子去做——尽管我可能没有他们做得好。但在这之前,会怎么样呢?我也可能有害怕、怯弱的一面。但是,我自信比“范跑跑”好的地方在于我“知耻”,我不会像“范跑跑”那样毫无廉耻之心,把自己的卑鄙当做美德炫耀。而且我会用英雄们的光芒作为伽马刀向自己的怯弱动手术。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尔矣。故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我倒不认为人的社会品德是先天所“固有”,但是它们可以后天培养。人身上难免有某些人性弱点。但是,重要的是“知耻”;只要“知耻”,就有希望。《中庸》说:“知耻近乎勇。”人可以养浩然之气,培育“仁义礼智”之品格;也可以勇敢地正视自己的人性弱点,加以改正和割除。
我将努力。
杜书瀛
2008年7月8日于北京安华桥居所
序
前言
余怀序
尤侗序
凡例七则·四期三戒
卷一 词曲部上
结构第一 计七款
戒讽刺
立主脑
脱窠臼
密针线
减头绪
戒荒唐
审虚实
词采第二 计四款
贵显浅
重机趣
戒浮泛
忌填塞
音律第三 计九款
恪守词韵
凛遵曲谱
鱼模当分
廉监宜避
拗句难好
合韵易重
慎用上声
少填入韵
别解务头
卷二 词曲部下
宾白第四 计八款
声务铿锵
语求肖似
词别繁减
字分南北
文贵洁净
意取尖新
少用方言
时防漏孔
科诨第五 计四款
戒淫亵
忌俗恶
重关系
贵自然
格局第六 计五款
家门
冲场
出脚色
小收煞
大收煞
填词余论
演习部
选剧第一 计二款
别古今
剂冷热
变调第二 计二款
缩长为短
变旧成新
附:《琵琶记·寻夫》改本
《明珠记·煎茶》改本
授曲第三 计六款
解明曲意
调熟字音
字忌模糊
曲严分合
锣鼓忌杂
吹合宜低
教白第四 计二款
高低抑扬
缓急顿挫
脱套第五 计四款
衣冠恶习
声音恶习
语言恶习
科诨恶习
卷三 声容部
选姿第一 计四款
肌肤
眉眼
手足
态度
修容第二 计三款
盥栉
薰陶
点染
治服第三 计三款
首饰
衣衫
鞋袜
附:妇人鞋袜辨(余怀)
习技第四 计三款
文艺
丝竹
歌舞
卷四 居室部
房舍第一 计八款
向背
途径
高下
出檐深浅
置顶格
甃地
洒扫
藏垢纳污
窗栏第二 计二款
制体宜坚
取景在借
墙壁第三 计四款
界墙
女墙
厅壁
书房壁
联匾第四 计八款
蕉叶联
此君联
碑文额
手卷额
册页匾
虚白匾
石光匾
秋叶匾
山石第五 计五款
大山
小山
石壁
石洞
零星小石
器玩部
制度第一 计十三款
几案
椅杌
床帐
橱柜
箱笼箧笥
骨董
炉瓶
屏轴
茶具
酒具
碗碟
灯烛
笺简
位置第二 计二款
忌排偶
贵活变
卷五 饮馔部
蔬食第一 计十四款
笋
蕈
莼
菜
瓜 茄 瓠 芋 山药
葱 蒜 韭
萝卜
芥辣汁
谷食第二 计五款
饭 粥
汤
糕 饼
面
粉
肉食第三 计十二款
猪
羊
牛 犬
鸡
鹅
鸭
野禽 野兽
鱼
虾
鳖
蟹
零星水族
附:不载果食茶酒说
种植部
木本第一 计二十三款
牡丹
梅
桃
李
杏
梨
海棠
玉兰
辛夷
山茶
紫薇
绣球
紫荆
栀子
杜鹃 樱桃
石榴
木槿
桂
合欢
木芙蓉
夹竹桃
瑞香
茉莉
藤本第二 计九款
蔷薇
木香
酴醿
月月红
姊妹花
玫瑰
素馨
凌霄
真珠兰
草本第三 计十五款
芍药
兰
蕙
水仙
芙蕖
罂粟
葵
萱
鸡冠
玉簪
凤仙
金钱
蝴蝶花
菊
菜
众卉第四 计九款
芭蕉
翠云
虞美人
书带草
老少年
天竹
虎刺
苔
萍
竹木第五 计九款
竹
松柏
梧桐
槐 榆
柳
黄杨
棕榈
枫 桕
冬青
卷六 颐养部
行乐第一 计十款
贵人行乐之法
富人行乐之法
贫贱行乐之法
家庭行乐之法
道途行乐之法
春季行乐之法
夏季行乐之法
秋季行乐之法
冬季行乐之法
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
睡 坐 行 立 饮 谈 沐浴 听琴观棋 看花听鸟 蓄养禽鱼 浇灌竹木
止忧第二 计二款
止眼前可备之忧
止身外不测之忧
调饮啜第三 计六款
爱食者多食
怕食者少食
太饥勿饱
太饱勿饥
怒时哀时勿食
倦时闷时勿食
节色欲第四 计六款
节快乐过情之欲
节忧患伤情之欲
节饥饱方殷之欲
节劳苦初停之欲
节新婚乍御之欲
节隆冬盛暑之欲
却病第五 计三款
病未至而防之
病将至而止之
病已至而退之
疗病第六 计七款
本性酷好之药
其人急需之药
一心钟爱之药
一生未见之药
平时契慕之药
素常乐为之药
生平痛恶之药
窥词管见
附录 笠翁对韵
后记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很多的大家。
大家既与伟大的文学家不同,亦与著名的文学家不同。
伟大的文学家,例如杜甫、曹雪芹等,他们的成就和历史地位要比大家高。
他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流的文学家。
著名的文学家,例如李商隐、王实甫等,他们有着不同的各自擅长的领域,或以诗名,或以戏曲名。
他们不妨简称为名家,其实也就是仅次于第一流的文学家。
那么,什么叫做大家呢?
我心目中的大家,是那些文坛上的多面手。在他们生前,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他们身后,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而李渔,我认为,他就是这样一位大家。
是大家,就值得我们认真地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去深入地研究他。
我曾和同道交换过意见,我的这个肤泛的看法获得了他们的赞同。
老友美国韩南教授的专著《李渔》,另一位老友日本伊藤漱平教授的几篇关于李渔小说的论文,都给了我不少的启迪。在我的指导下,我的一位学生的学位论文以李渔小说为题,最后出版了专著《李渔小说论稿》。
有幸先后读到书瀛兄的两部出色的专著《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和《李渔美学思想研究》,获益匪浅,这使我开了眼界,对李渔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仅是小说家、戏剧家、诗人,还是一位有见解、有成就的美学家;他涉及的不仅有戏剧美学,还有园林美学、仪容美学等等。
感谢书瀛兄以他深湛的学力、扎实的功底拓宽了李渔研究的空间。
书瀛兄是我在文学研究所的同事。不过,他在文艺理论研究室,我在古代文学研究室。平时来往不多,却维持着深厚的友谊。
在“文革”之前,我只知道他的名字,却没有认识他的机缘。在文革中,我跟他也只有少许的接触。对他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却是在文革之后。
最初把我们两个人联系到一起的是文革,以及所谓的“516”。
那是在1970年的某个夜晚,在七号楼的某个房间里,办公桌的一侧坐着两个人,一位是工宣队员。另一位是所内的某同事,此人当时的身份是专案组的成员。在他们的对面,靠墙边,站着一个人。坐着的是审问者,站着的是被审问着。
那个站着的入不是别人,是我。
审问的内容照例是:你什么时候、如何参加“516”组织的.履行过什么组织手续,填过什么登记表,同时参加这个组织的还有些什么人等等。
我没有作出任何的回答。因为在这之前,我早已在非正式的所谓“隔离审查”中无数次地回答过类似这样的问题了。只不过这次、在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场合,多出了一个提问:你们的队长到底是什么人?其实我对这个组织根本毫无所闻,说我参加该组织也根本是莫须有之事。因此,我沉默以对。我凭良心行事,一不想撒谎,二不想陷害旁人。
那位同事终于沉不住气,面孔一变,拍桌怒吼:你转过脸,靠墙站着去!
我无奈地、倔强地照着他的命令做了。
我从小学念到大学,还从来没有被老师罚过站。但是,那个晚上让我尝到了罚站的滋味。
就这样,我站着度过了一个夜晚。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夜晚。后来我才知道,在第二天,我们文学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就离开北京,奔赴河南的“五七干校”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那样做是“急于求成”。
这是我在十年动乱中的遭遇的一个缩影。
在那天晚上的审问中,有一个名字始终挂在审问者的嘴上。
那就是:杜书瀛!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遭遇比我更悲惨,受到了更多的迫害(事过境迁,我也不想再多说那些令人心酸的往事了)。
他的名字反复地和我挂在一起,就在那个晚上。这使我终身难忘。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书瀛兄度过了一个不正常的运动,经受了磨难的锻炼,又恢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和生活。
在文学研究所这样的学术机构中,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出人才、出成果吗?
书瀛兄可以说是其中的优秀的一位,在我看来,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位。
“十年动乱”的遭遇没有压垮他。他仿佛变为另外一个人。他杜绝了消沉。他不像某些人那样的碌碌无为,而是昂首前进,在学术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他已年逾花甲,虽然不在文学研究所上班了,但人退而心不退,仍然精神饱满地在学术事业上踏踏实实地耕耘着。
一连串的数字,说明了他在“文革”之后和在退休之后的突出的成绩:他出版了专著12部,这还不包括他主编、翻译、评点的书籍5部,以及集体著作2部、资料书籍1部;另外,他还发表了论文81篇,另有诗歌、散文、杂记53篇。
和那些当年在运动中审问他、斥骂他、迫害他’的人的预期相反,他终于露出了英雄的本色。他笑在了最后。
四
书瀛兄新出的专著,请我写序,并在“后记”中对我说了一些溢美之词。我深感惭愧,又忐忑不安。
谨在这里聊缀数言,作为一个老朋友的祝贺。
本书将李渔这两部著作编在一起,据国家图书馆藏康熙翼圣堂本与雍正八年芥子园本、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康熙翼圣堂本,作了认真校勘,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本子,可供研究者使用;对个别难懂的字句,尤其是典故、术语、人名和地名等等,校勘者尽量详细地作了注释,可作研究生、大学生、文化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演艺人员以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之良好读物。书末所附(《笠翁对韵》,是训练写诗、填词、作对子,掌握声韵格律的通俗读物,广泛流传,今天仍有重要参考价值;里面充满丰富的典故和各种文化知识,经过注释,一般读者易于理解。
《闲情偶寄》是清初著名戏曲家、小说家、戏曲理论家李渔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广泛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问世三百多年来,一版再版、备受称赞,如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称《闲情偶寄》“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说李渔“对于生活的艺术的透彻理解……充分显出中国人的基本精神”。《窥词管见》是李渔非常重要的一部词学理论著作,对词的特点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将词与诗、曲加以比较、对照,鲜明突出,发前人所未见,惜过去少有关注,今特拈出,以示珍宝钩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