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破例:“魏明伦的文章写得好!”李傲自谦:“还是四川来的魏明伦为大!”余秋雨惊叹:“魏明伦给我的喜悦与激动,首先是他的创作状态!
本书是剧作家魏明伦的随笔选集。入选篇目或谈艺说诗,或议政描人,或调侃商海,或请战明星,既有牛棚笔记,也有论坛讲稿;既有真实自白,也有荒诞梦境;既有充满麻辣味的杂感,也有散文诗的美文。篇篇不离人间烟火,时时关注世上波澜,视角独具只眼,文笔别具一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魏明伦随笔选 |
分类 | |
作者 | 魏明伦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钱钟书破例:“魏明伦的文章写得好!”李傲自谦:“还是四川来的魏明伦为大!”余秋雨惊叹:“魏明伦给我的喜悦与激动,首先是他的创作状态! 本书是剧作家魏明伦的随笔选集。入选篇目或谈艺说诗,或议政描人,或调侃商海,或请战明星,既有牛棚笔记,也有论坛讲稿;既有真实自白,也有荒诞梦境;既有充满麻辣味的杂感,也有散文诗的美文。篇篇不离人间烟火,时时关注世上波澜,视角独具只眼,文笔别具一格。 内容推荐 本书是剧作家魏明伦的随笔选集。 魏明伦的作品,灿若春花,皎如秋月,不乏神来之笔,时有惊人之语。其作品纵论天下,臧否古今;或鼓吹民主,或针砭时弊,感叹旧事……内含丰涵丰富,寓意深远,被称为巴蜀鬼才。 目录 “三星堆”外又一“星” ——《魏明伦随笔选》序一 魏明伦笔法 ——《魏明伦随笔选》序二 杂文如戏,“戏”说杂文 多务实,快扶贫,缓称“盛” 蓉城遇丁聪 威海忧思 蓬莱乌托邦 工人群众等于几 生不入志,活不入祠 牛棚读板桥 奇奇怪怪的四川人 悲愤投“海”,佯狂经商 笔答《南腔北调》 “中华影星”在倾斜的天平上 我做着非常“荒诞”的梦 无刺的相声 乱点群星谱(二十一则) 龙马猫鼠论 高龄与妙龄 明星足球队 时评与华表 民谚也是格言 可悲的“半边天” 醉写孙月霞 盲马泪 新诗审美嬗变说 啼笑江湖素描图 川剧恋 振兴川剧意识流 苦吟成戏 一戏一招 “荒诞川剧”的称谓 多存芝麻好打油 转益多师是我师 “这一个”秀才 再创造是改编的关键 两个“中国公主” 美哉,丑贼 修订版编后记 试读章节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普照大地,促人朝气蓬勃,容光焕发。我用罢早餐,上午无事,呆在招待所客房里,正好补写笔记。 今年我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应召上成都参加表彰大会。4月29日下午到达,住总工会招待所。偶然在服务台看到刚上市的《成都晚报》,副刊报道丁聪正在成都办画展,报端选载丁聪所作文化人肖像画四幅,最后一个画的是我。四幅画像都取于《我画你写》集子,那是丁聪夫人沈峻策划编辑,将丁老历年所绘文化名人的肖像画搜集起来,选了八十幅,印成一册。八十位“像主”大部分是丁老的朋友,“像主”之间也互有交情。大家动笔自题画像,彼此描述几句,说说笑笑,妙趣横生。“像主”以作家、画家占多,也有少数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翻译家、音乐家、舞蹈家、电影表演艺术家。诞辰最早的是鲁迅,年龄最小的是铁凝。我也算是小字辈,有幸叨陪末座。八十位“像主”之中,有四位是川籍老乡:郭老、巴老、刘心武和我,至今还在四川工作的只有我一人。这次丁聪画展在蓉城举办,《成都晚报》编者选登冰心、巴金、沈从文三位文学大师画像之后,搭上我这个晚辈,分明是老乡爱老乡,把我当作新时期四川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实,我在四川作协分会算个老几?几年前批准入会当个普通会员还很费一些周折,现在我都不知道四川作协分会的机关大门是朝哪个方向开。 成都朋友黄光新告诉我,丁老夫妇住在宽巷子小观园宾馆。我马上与丁老通了电话,得知这次画展是北京东坡餐厅老板张达赞助办成。啊!张达,大好人。我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担任总撰稿期间,张达与我过从较密。首都一些作家画家朋友常在张达的东坡餐厅聚会,那里优惠待客,宾至如归。有一次,杜宪、陈道明两口子从美国回来,热情请我与本秀吃馆子,让我自选合符口味的餐厅。我叫道明开车到紫竹院,两对夫妇在东坡餐厅共进晚餐,吃得挺好。老板张达不收杜宪一文,坚持由他作东,心意确是至诚。古语:“慷慨悲歌”,我看张达算得上慷慨加悲歌之奇人;今日有孟尝遗风,昔年有战俘惨遇。他是四川眉山人,与苏东坡同乡。从小受到苏词“西北望,射天狼”的从军报国影响,一腔热血参加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胜败乃兵家常事,弹尽援绝,不幸被俘。他错在没学古代烈女守节那样城破自尽,只是困在战俘营里,像关在渣滓洞里与敌人作特殊的斗争。张达和他的战俘难友们秘密建立共青团回国斗争小组。为争取回国而受到敌人残酷迫害。后来释放战俘,自定去向,张达与他的难友毫不犹豫选择返回大陆。但祖国和故乡等待他们的并不是鲜花与拥抱,不是同情与理解!我们这个国家极左思潮与封建传统相结合,只宣传打胜仗俘虏敌人,不承认打败仗被敌俘虏。潜意识判断你被俘而不自杀就是对党对国不忠,就是给社会主义抹黑。三十几年来,吾国对待归国战俘,是没完没了的审查、猜疑、苛求、软禁、“运动”株连,祸及家属子女。那些一心争取回到祖国怀抱的志愿军受难者,没死在异邦战俘营里,却死在大陆“文革”之中!张达身心伤痕累累,苟全性命,熬到了正确对待六千名归国战俘的80年代后期。平反,打工、经商,结交文朋画友,赞助文化书业。上海沪剧院曾以张达作模特儿,改为女主角,创作演出现代戏《她从雾中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昆仑》杂志,根据张达等十几位历尽苦难者提供的真人真事材料,发表长篇《志愿军战俘纪实》与《志愿军战俘后记》。是谁写的?我忘了,只记得那两部纪实文学的哲理含量很重,笔锋尖锐,思考深沉。 我与张达阔别三年,蓉城不期而遇,喜出望外,打电话到他住所房间叙旧,没料到张达接电话吞吞吐吐,语气冷淡…… 昨天上午九点,我到四川美术馆参观丁聪画展,一进门就看见张达,模样没变,衣着换新,鼻梁上添了一副眼镜。张达快步迎客,与我寒暄,一脸朴实的笑容一阵热情的握手。我心里纳闷,这人怎么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丁聪夫人沈峻过来笑着解释:“昨天深夜,车夫先生接了个神秘电话。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给他套近乎,弄得车夫莫名其妙。我猜想这是‘大意小魏’的特点,你打电话不问对象,把车夫当作张达了!” “大意小魏”是新凤霞老师一篇文章的标题,描写我大事不糊涂,生活小事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常有趣闻。这次又应验,电话打错房间,闹了个误会。沈峻引来彪形大汉车夫,介绍身份;大校军衔,《解放军画报》摄影家,伴随丁聪来蓉张罗画展。车夫大校也倔,我大意把你当作张达,你不是张达,电话里一句就可说清楚。怎么将错就错,含糊应之,让我自作多情,独自一番昵?我正在展厅与车夫说话,外边几声呼唤:车夫在找魏明伦!今儿个怎么了?面前车夫,外面车夫,双双撞车了! 来者不是车夫是车辐!良辰吉日,好友聚会,又来了一个好人中的奇人,奇人中的好人。黄宗江有妙文题日《我爱四川,我爱车辐》。车老先生八十余岁,满世界活蹦乱跳。一串外号,画出其人:成都通、土地爷、开心果、老顽童、车大侠、美食家、照相迷……上溯五十几年,他已是抗战文协理事,著名新闻记者。鲁迅刚逝世,车辐就给许广平写信,提醒未亡人妥善保存鲁迅遗物,小至衣履也应珍藏。车辐当时就预言,鲁迅生前命交华盖,旧帽遮颜;一百年之后,必是一纸一墨也弥足珍贵的世界级文豪。六十年过去了,信函原件收入鲁迅许广平书信集,历史证明车辐眼力准确。这老顽童一辈子交游甚广,熟悉三教九流。单举抗战时期的文化名人,与车辐称兄道弟者少说也有两三打。据说冯玉祥初识车辐时,将军也玩幽默:“车夫!你是开汽车的,还是拉黄包车的?”此公虽不拉车,却替人扶柩。那年头,流亡入川的电影演员施超,诗人江村,还有一个佚名的地下共产党员之妻,先后客死成都,丧葬无着,全由车大侠仗义包干,将几个外省朋友骸骨葬进他车家墓地,与车太夫人坟墓相傍。做了好事又不声张,“隐瞒”几十年。若非陈白尘重返成都当众揭了“老底”,这项义举鲜为人知。此外,反腐败他也是老资格。用四川方言说:“车大爷反腐败的年辰,小魏我的鼻涕还在横起揩!”那是《马凡陀山歌》破土而出之时,进步文化人突破国民党书报检查制度的封锁,用各种文艺形式揭露官场腐败。新闻记者车辐以杂文和特写抨击贪官污吏,与重庆的《马凡陀山歌》呼应,在川西坝子小有名气。按照车辐的资历,现在满可以捞个政协委员、作协顾问什么的当当,但他什么也不是。建国后,他不知哪一炉香没烧好,一直被塞在冰柜里,整整冷藏了三十年。改革时期,冰柜开箱,文物出土,可他也没有赶上正儿八经的末班车。我知道他老人家只有两个社会头衔:省烹饪协会理事,老年性生活研究学会理事!后者尤为绝妙,非老顽童莫属。车辐再不写杂文反腐败了。今夕只可谈风月,他改行成了研究“饮食男女”的专家。 今与车老重逢,少不了一个节目是照相合影。丁老、沈峻、张达和我摆出各种姿势;专业摄影家车夫,业余摄影家车辐,两架高级照相机,左右开弓,双车同拍。展厅有些观众认出是我,接连递来各种本子请我签名,又要求合影。我不愿喧宾夺主,只应酬观众几下子,就溜到四周观画。丁聪作品丰富多彩,优质高产,晚年特别勤奋,手不停挥。这里展出他一生笔耕的部分收获:漫画、插图、速写、舞台美术、人物造型、海报设计……我的注意力集中到长卷漫画《现象图》。 P7-10 序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魏明伦以戏曲成名于前,以杂文轰动于后。加之兼写变体骈文(有人称之为碑铭体杂文),可谓左手杂文,右手戏曲,左右开弓,三箭齐发。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当代戏曲史上推出了九部大戏,在中国当代杂文史上演绎了一番魏明伦笔法。 古人有文笔之称,亦有文与笔之辨。文笔原指一切文辞、文体,后来,将文与笔加以区分。按刘勰的说法:“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笔法,自然就是指写作无韵之文时的方法或技巧,如起止提炼、抑扬顿挫等等。本文提出的笔法这一概念,既参照古人的说法,又不拘于古人的意思。所谓笔法,包括非韵文的写作技巧,还应包括非韵文写作者的精神状态。具体到魏明伦,这种笔法的概念,则不仅指他的写作杂文的方法,还指他写作杂文时的心境。而且,魏明伦笔法,不仅是一种非韵文写作技巧,还应是一种将韵文写作的神髓引进非韵文写作的技巧。不要忘了,写作杂文的魏明伦,同时是一位戏曲写作者和变体骈文写作者。 魏明伦笔法贯串着一种基本的东西,那就是反叛。这里所说的反叛,是一种精神取向、精神向度。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置身其间的人,各有各的精神向度。当八十年代后期,魏明伦应《人民日报》之约开始写作“怪味杂文”时,人们就发现并惊叹于他的尖锐、大胆、泼辣。尖锐也好,大胆也罢,凡此种种,都是一种与那个时代合拍的精神状态的表现。那种精神状态就是反叛。反叛源于不满。同是生活于八十年代,同是出生于四川的青年诗人骆耕野,写过一首诗,那题目就叫《不满》。不满,作为人类精神状态渴求的一种表现,它包括对现状、对潮流、对权威,以至对文明、对传统的不满。人类为什么会有诸多不满?罗素说得很清楚:“历史使人意识到,人类事务中没有定论,不存在静态的完美和将被我们得到的最高智慧。”魏明伦写作杂文时的那种“说大人则蔑之”的精神状态,正与这种认识相通。 魏明伦的不满,首先的也是根本的,是朝向当代社会生活中若隐若现的存在着的封建、愚昧和腐败。封建思想、愚昧行为、腐败现象,三者都是专制主义孕育的怪胎。他写于1988年的《毛病吟》、《雌雄论》、《半遮的魅力》,堪称三支犀利的投枪。他提出的“反封建大功告成否”的质疑,至今警策人心。九十年代初,他又以一篇《帅才不及帝王术》和它的附录,再次敲响警钟。到新世纪揭开帷幕之后,眼看一些人沉醉于帝王崇拜和封建权谋权变的叙事潮流,迷乱于五彩斑斓的消费泡沫、娱乐泡沫和奢侈泡沫,魏明伦第三次用警世的钟声打乱了浮华的舞步:在《劝君少刺秦始皇》一文的最后,他坦率地说出:“中国的前景必须彻底抛弃帝王术,促成张良风骨与华盛顿精神的结合。必由之路,岂有它哉!”在《多务实,快扶贫,缓称“盛”》一文中,清醒地提出:“过早称盛,恐不利于全民增强忧患意识!”请注意总题为《鼠年笔记》的五篇杂文,尤其是其中的《威海忧思》、《蓬莱乌托邦》、《工人群众等于几》三篇,处处透露出一种因腐败现象而引起的焦灼情绪,处处流溢着一种中国平民的草根情怀。上述魏明伦的有代表性的杂文,都与他的精神状态有关。精神是自由的,精神本身就具有反专制反奴役的不驯的性质。魏明伦的杂文显示出他虽然身处琐细的日常生活中,但他的精神显然生活在别处。这样一种精神生活,显然没有任何固定的体制、规范、信条能够束缚它。 魏明伦笔法的另一个突出之处是“戏”说。此“戏”说非彼“戏说”。从小被梨园始祖“太子菩萨”“摸了脑壳”的魏明伦,爱戏,懂戏,及到提笔为文,便有意识地将“戏”的因素引入文中。这就是魏明伦的“戏”说,而非某些港台和大陆影视从业人员嘻说历史、恶搞历史人物的“戏说”。“戏”说者,引戏入文,杂取诸家之谓也。戏曲,尤其是川剧,讲究命题。或举一反三,或境生象外,或收放均淋漓,或雅俗皆上口。魏明伦对自己的杂文命题所下的功夫,绝不在对自己的大戏命题之下。既简洁、含蓄,又尖锐、泼辣,如《毛病吟》、《雌雄论》;鲜明、真诚、率直,如《帅才不如帝王术》、《生不入志,活不入祠》、《悲愤投“海”,佯狂经商》;出入骈体、题似韵文,如《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书》、《寻找关汉卿,呼唤成兆才》等等。正是:标题如剧名,长短皆有魂,一字安停当,满台活气生。戏曲讲究结构,所谓“起伏转折,独辟境界”(孔尚任),所谓“编戏有如缝衣”,“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李渔),说的都是戏的结构,或称布局。魏明伦深得个中三昧。他的杂文重在营造——营造意境,营造结构,营造氛围。试读《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书》、《寻找关汉卿,呼唤成兆才》、《台湾会柏杨》、《蓉城遇丁聪》,尤其是《悲愤投“海”,佯狂经商》、《我做着非常“荒诞”的梦》、《工人群众等于几》诸篇,其中曲折回环、山重水复,起于惊、发于叹、隐于忧,转于喜,结于思。夹叙夹议,水起风生,令人掩卷之后惆然良久。你不能不承认,结构在这里发挥了戏剧之神在舞台上的作用。戏曲讲究辞采。在川剧创作中,魏明伦继承了历代川剧作家重视文学性的传统,他又把这种传统嫁接到了杂文创作之中。他的唱词写得好,便将这种写唱词的功夫引入到杂文写作,使他的杂文更显得灵动跳脱,别具一格。而这种功夫的获得,则与他自幼攻读古文、从小熟悉戏文、坚持学习民谚分不开。《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书》大约是他最早引起从学者钱钟书到广大读书人注意并喜爱的文字。撇开他挑战权威、辩才无碍的气度和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透辟不论,仅仅看此文的辞章与文采,就显得英气逼人,有唐宋文言的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有两汉骈文的工稳对仗、掷地有声,还有现代白话文的调侃、幽默、犀利、流畅。见诸报端,自然不胫而走。 魏明伦笔法,演绎的是一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自传。从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反右”和“文革”中走过来的知识分子,都程度不同地有着“文革”情结,即以巴金为代表的希望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情绪。魏明伦表示,他最响应的,就是巴金倡议的这件事。他的名著《巴山鬼话》,从头至尾念兹在兹的就是一件事:不忘“文革”、反思“文革”,不让“文革”死灰复燃。你不妨将这本杂文集读作知识分子心灵的镜像。书中的反封建、反愚昧、反腐败,都是反专制、反“文革”的精神延伸。说它是心灵自传,还因为它实际上记录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心史。他的焦虑,他的彷徨,他的痛苦,他的内心)中突,历历可见。一篇《悲愤投“海”,佯狂经商》,看似自我调侃,嘻笑怒骂,里面却有几多强咽下的酸楚、犹疑和悲慨。魏明伦将内心世界向世人敞开。从这个意义上说,魏氏杂文随笔为我们状写了理想中的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受到真理、正义、良知的感召,勇于斥责腐败、敢于反抗权威,乐于保卫弱者,更乐于解剖自己。从这本精神自传里,我再一次读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向往和追求。也许,这就是魏明伦笔法的价值。 2006年7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都在期待着艺术大家的出现,但是我们常常不明白,现在缺少的首先不是大家式的作品,而是大家式的创作状态。有了一往无前的奔涌,自然会产生黄河、长江。 魏明伦给我的喜悦与激动,首先是他的创作状态。他在今天中国戏剧界的意义,首先也是他的创作状态……他诡秘地一次又一次地拉开剧场的帷幕,像变戏法的奇人故意要让我们吃惊,硬是交付给我们满目华采、满耳繁弦,而且时时更换,不断翻新。 他几乎是狡黯的,对着戏剧不景气的现象默然不语,只投以鄙夷的一笑,捋捋袖口,让人们只去注意他的手下;他更是主动的,谁也不知道下个月、明年他又会捧出一个什么样的剧本来,评论者们面对他,不像面对一个已可大体度量方圆的池塘,而是面对对着——条不知今后走向的江河,多少有一点整体把握上的被动。 ——余秋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