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忽视小事,忽视细节,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了疾病的火山口上,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性,岂能不危险?洪昭光讲的这两件事,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注脚。
从以上思路出发,本书根据现代养生的理论和实践,以生活最实际、最有价值的细节为视点,全方位、多角度地选取了与健康有关的286个细节,阐述了它们对健康和生命的意义,论证了它们在高质量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旨在提醒人们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要忽视,该践行的践行,该避免的避免,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最大限度地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大家读完之后,自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健康需要知识,防病须重细节。携一本好书,伴终生健康。
凡是有害健康的,哪怕只是一件,也不要做;哪怕只有一次,也应避免。因为“一件”或“一次”就有可能与生命息息相关,不可当儿戏。须知,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忽视小事,忽视细节,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了疾病的火山口上,随时都有“暴发”的可能性,岂能不危险?洪昭光讲的这两件事,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注脚。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慢性病无情地向我们袭来,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痛风、冠心病、大肠癌、肥胖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疾病,哪一种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会夺去我们宝贵的生命。而这些疾病很多就是因为在“食”的问题上忽略了细节,因此,饮食的细节是不能忽视的。将膳食问题作一个全面的阐述,告诉人们怎样吃才是科学合理的,在吃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避免哪些问题,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延长人的生命,就是一件很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了。
1 喝牛奶的认识误区
牛奶是一种营养全面的食品,现在喝牛奶的人很多,可是关于牛奶的喝法,许多人还有认识上的误区,如果不予以澄清,会对健康有损害。下面几个说法就是认识上的误区:
(1)喝牛奶会致癌。这种说法主要源自台湾的一位博士,但此说已被中国营养学会所批驳。中国营养学会的专家指出,牛奶是一种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吸收、有利于健康的食品,不会导致我国居民慢性病或癌症的增加。
(2)牛奶营养高,喝得越多越好。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营养再高的食物,摄人多了也会变成“垃圾”,喝牛奶也是一样。据国外媒体报道,牛奶喝多了有增加患白内障的可能。所以,喝牛奶应适量。
(3)没有奶皮不是好奶。过去是这样,但现在却不一定。现在许多优质牛奶在加工过程中,对其中的脂肪都作了均质处理,所以倒出来后看不到奶皮。
(4)保质期越长越好。保质期长的奶,都要经过超高温消毒处理,细菌虽少但营养也会降低。而保质期在一两天的鲜牛奶未经高温处理,营养损失较少,同时其含菌量一般也未超标。
(5)最好喝强化奶。强化奶主要适合特殊人群,比如高钙奶就适合患软骨病的儿童、缺钙的老人,含铁、含锌奶只适合体内缺铁、缺锌的人等。正常人喝普通牛奶就可以补充营养了,喝强化奶反而容易出问题。
(6)喝牛奶会发胖。担心喝牛奶会发胖主要是担心其中的脂肪,其实牛奶中含有的脂肪比例基本上符合人体需要,很容易被吸收,不会造成肥胖。
(7)牛奶越稠越好。不一定。牛奶变稠有可能是在加工牛奶时加入了增稠剂或淀粉类,使奶味变淡了,营养降低了。
温馨细节提醒
在食物中,牛奶是一种营养成分最接近完善的食品。它营养丰富,富含磷、钾、乳糖、维生素B2、酪蛋白等,适合各类人群,常喝对人体有益。每天摄取牛奶的量因人而异,应该根据年龄、体质、工作消耗和经济条件等情况来确定喝奶量。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推荐,一般成年人每天喝500毫升为宜。
2 牛奶不宜空腹喝
很多人爱空腹喝牛奶,认为这种喝法有利于吸收牛奶的营养。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它需要在摄入足量淀粉食物后才能充分被吸收。如果空腹饮牛奶,没有食物“垫底”,便只能作为热量被消耗掉,这样不能做到“物尽其用”。故牛奶宜在吃过早餐一两个小时后喝,这样便能在胃中与胃液发生比较充分的酶解作用,从而使其营养物质能完全被人体吸收利用。豆浆不能空腹喝也是这个道理。
温馨细节提醒
牛奶一年四季都可以饮用。有人认为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多,饮牛奶容易燥热;冬天气温低,人体代谢慢而精气封存,适宜饮用牛奶。因此他们一到盛夏就不喝或少喝牛奶,从秋凉后再喝,一直到次年夏季前。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中医理论告诉我们,牛奶味甘性微寒,具有滋润肺胃、润肠通便、补虚损的作用,夏季喝牛奶不会引起燥热。虽然夏天气候炎热,人体出汗多,但牛奶中水分占78%左右,蛋白质、脂肪也极易被消化吸收,故夏天喝牛奶仍是有益的。
3 鸡蛋的保质期有多长
长期以来,人们购买牛奶、面包、罐头都很注重保质期,可对小小鸡蛋的保质期却不很重视。购买鸡蛋时只注意是否有坏蛋而从不过问它的保质期,致使大多数人说不出鸡蛋的保质期是多长时间。
据专家介绍,和蔬菜、肉类一样,鸡蛋也有保质期。实验表明,在2℃-5℃的情况下,鸡蛋的保质期是40天,而冬季室内常温下为15天,夏季室内常温下为10天,超过保质期其新鲜程度和营养成分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存放时间过久,鸡蛋会因细菌侵入而发生变质,出现粘壳、散黄、蛋黄变绿等现象。
温馨细节提醒
走过保持期的鸡蛋就不要吃了,否则会发生疾病。快坏的蛋也不要吃了,这时已经有部分地方产生毒素了,吃了对健康很不利。但也不要浪费,把它当做肥料施到花盆里,会使花长得更茁壮。
4 对鸡蛋的认识误区
因为鸡蛋黄中含有胆固醇,所以长期以来,许多人就把鸡蛋等同于胆固醇,认为吃鸡蛋可使血脂增高,不但患动脉硬化、冠心病及高血压的病人不食用,甚至连健康的人也不再青睐。还有的人听说蛋黄是高胆固醇食物,于是在吃鸡蛋时,要把蛋黄去掉,只吃蛋清。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适量吃鸡蛋不会增加胆固醇。
营养专家指出,鸡蛋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很适合人体生理需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率高达98%以上。鸡蛋中钙、磷、铁和维生素A含量都很高,B族维生素也很丰富,还含有其他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小儿、老人、产妇以及肝炎、结核、贫血、手术后恢复期病人的良好补品。尤其是鸡蛋中含有的卵磷脂,是细胞膜的构成成分,它参与细胞代谢,是人的大脑不可缺少的物质。所以适量吃些鸡蛋对人体有益。
P22-2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生活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大家又都知道,享受生活的前提是健康。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其他一切都是奢谈。健康是什么?有人说是没有疾病。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但还不完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一个人只有达到这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叫健康。
健康,只有健康,才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保障。
但是,我们也毋庸讳言,要达到“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这个目标,恐怕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任重而道远”!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只达到其中一项或两项、甚或连一项也达不到的人可谓多矣!举目环顾,见膏粱厚味则暴饮暴食者有之,懒于活动而日渐肥胖者有之,抽烟酗酒频繁过夜生活者有之,心理扭曲而抑郁而不正当发泄甚而产生邪念者亦有之……出现这些情况当然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个人对健康的忽视、无视和漠视。这就难免要为健康“埋单”,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要承担肉体和心灵上的某种苦痛。
不要以为健康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这样认识问题未免太狭隘。健康与家庭、与他人、与社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道理无须赘述,非常简单:你只有拥有健康,才能为家庭和社会创造财富,才不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才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一个人只有达到了健康的标准,才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也才是对自己和他人一种深挚的爱。
然而追求健康需要有一定的健康知识。光有健康的主观愿望,而缺乏指导健康的理论知识,很难说在健康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多加强学习,多掌握一些健康知识,你就可能最大限度地远离疾病,把健康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这样说,健康知识多一分,离疾病的发生就远一寸。这绝不是夸张,这已为许许多多的实践经验所证实。
健康知识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隐含在各个环节,存在于各个时间。而其中一些细节尤须予以重视,它是引导我们在健康快车上疾驶的路标,甚至可以说,它决定着我们健康的程度和寿命的长短。
关于细节的重要,我们睿智的古人早就有过论述。、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三国时刘备也告诫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都是说重视小事、不忽视细节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对我们有着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曾经讲过两个事例,他说,冠心病患者最怕着急和突然用力,可惜很多人不懂。有一位老教师“不自量力”,从楼下向楼上搬书,一次搬好多。一使劲,心脏停跳,抢救过来成植物人了,四年医药费花去150万。还有一位老干部也是从楼下往上搬白菜,累得呼呼直喘,结果心脏病犯了,赶快上医院,是心肌梗死。打针吧!这针比金子还贵:金子0.1克才10多元,这药0.1克要1.5万。当然效果不错,钱花了6万,人出院了。算一笔账,50斤白菜6元钱,为了6元钱的白菜,花了6万元的医药费,还差点搭上了命,您看这代价!洪昭光感慨地说,如果有健康知识,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知道平常不太活动的人不能突然干重活,这样的悲剧其实完全可以避免。
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凡是有害健康的,哪怕只是一件,也不要做;哪怕只有一次,也应避免。因为“一件”或“一次”就有可能与生命息息相关,不可当成儿戏。须知,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忽视小事,忽视细节,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了疾病的火山口上,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性,岂能不危险?洪昭光讲的这两件事,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注脚。
从以上思路出发,本书根据现代养生的理论和实践,以生活最实际、最有价值的细节为视点,全方位、多角度地选取了与健康有关的286个细节,阐述了它们对健康和生命的意义,论证了它们在高质量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旨在提醒人们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要忽视,该践行的践行,该避免的避免,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最大限度地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大家读完之后,自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些年,我因为做养生保健工作的关系,接触了不少病人和医生。接触病人,使我看到了患者痛苦的表情、对疾病的厌恶和对健康的渴望,当然也有对过去不合理生活方式造成了疾病感到懊悔的;而接触医生,使我了解了一些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防治方法。那时我就想,如果有机会出一本书,把我想到、看到以及了解到的有关健康的细节问题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经验,或接受教训,或引起注意,以便不生病或少生病,保持健康体魄,该多好啊!但由于种种原因,虽有动议,却无缘成书,总有遗憾在心头。
去年金秋季节,我们曾在一起工作过的成都时代出版社的编辑龚爱萍女士跟我谈起此事,问我能否写写有关健康细节方面的东西,我正有此意,故一拍即合。于是,在她的策划、指导下,我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小书的编写。可以说,这本书代表了我这些年做养生保健工作的主导思想,也算是对我研究、思考有关健康问题的一个总结吧!书稿完成后传给她,她又做了精心的编辑和包装,费了很多心血。可以说,没有龚女士的组织和帮助,就没有此书的问世。另外,我还要提及我的良师益友、《长寿》杂志执行主编梁旭先生,正是他给我提供的多方面的便利,才使我从容不迫地按计划完成了此书的编写工作。我由衷地感激龚爱萍女士和梁旭先生。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的局限,虽孜孜石乞石乞,竭尽全力,但书中难免有舛错和遗漏的地方,还望读者指正。
陈德生
2008年12月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