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百年梦圆。我们真不愿从那梦中醒来,可它已经过去。我们愿一遍遍地追忆那梦境,可仅凭脑中残留又能记起多少?
如果有一种能够凝结那场梦的介质,如果有能够还原那场梦的线索和提示,该有多好。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些时日,《新华每日电讯》编辑部也和国人、世人一样,白天黑夜都沉浸在同一个梦里。伴着浓烈的喜悦、兴奋、激动抑或遗憾之情,那一幕幕壮观场景和丰厚内涵,被凝结成一个个精彩的版面,传导给受众。
如同举办奥运创造了中华民族史上的第一一样,那短暂的梦境中,《新华每日电讯》也创造了自己成长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次为体育运动会翻倍扩版,第一次出版对开通版“号外”,第一次出版对开通版竖报头报纸,第一次出版对开通版横报头报纸……
虽然,时光已去很久,翻阅这些版面却很多东西恍然若昨。分明,它就是一叠梦凝。
本书把它选辑成册,并附上凝梦时的思绪和背后故事,供读者追梦和欣赏,给编报同行交流和参阅,同时也作我们自己梦回这段时日的路径。
●序
梦凝/解国记
一份名副其实的新华社“号外”/方立新/1
《电讯》人文价值漫谈/陈凯星/4
●绽放
精心谋划的开幕式头版/刘学奎/11
我们试图记录这一历史时刻/丁永勋/13
内容决定编辑思路的突破/刘学奎/15
残奥会开幕式头版:三易其稿/刘学奎/17
用三张图片讲述残奥会闭幕式/王晓林/19
特刊与奥运一起盛开/田朝晖/21
一张封面,一个观点,一个主题/田朝晖/23
●“金"点
内在“神态”上的呼应/张超/27
两招撑起版面/黄国清/29
有意突出反差/孙侠/31
浓墨重彩,版式灵活/黄国清/33
“继承”中的小“发扬”/张超/35
仔细经营“第二落点”/黄冠/37
两个举重冠军“双雄并举”/卢刚/39
三张图片,三个瞬间/张玉亮/41
“阶梯”+“锯齿”活化版面/李牧鸣/43
两个“金”点,同样精彩/张玉亮/45
用对仗的主标题统领版面/吴建路/47
求“同”存“异”:拼版的秩序与变化/王学良/49
●焦点
开始几天的探索性/张超/53
射击首金:“一”生“万物”/王学良/55
返璞归真展示“金牌妈妈”/王学良/57
菲尔普斯“笑傲江湖”/强晓玲/59
开始有了模样/张超/61
“体味”不同的赛场人生/孙侠/63
孤独的蛙王/强晓玲/65
胜是英雄,负亦英雄/卢刚/67
电脑前,时效的“百米冲刺”/张玉亮/69
勾出奥运中人性的闪光点/林晓蔚/71
解读刘翔:突然+理解+遗憾/卢刚/73
“一臂擎天”与“一图擎版”/李牧鸣/75
●定格
集纳拉拉队,巧编图片版/黄冠/79
最简单,最欢乐!/王学良/81
奥运时光,请你慢些走……/吴建路/83
多角度展现“英雄背后的英雄”/王学良/85
重新提炼标题,给图片增添新内涵/王晓林/87
奥林匹克英雄/董健/89
如何做一个“一百年后”的版面/卢刚/91
雨中曲——版面上闪现的音符/吴建路/93
打造一场真正的“视觉盛宴”/强晓玲/95
有些“反潮流”/张超/97
小标题“点睛”/强晓玲/99
记住这些人/张慧/101
让时间“定格”,让记忆永驻/王学良/103
●观察
评论版着眼文明冲击处/姜锦铭/107
局部处理也需巧手/姜锦铭/109
给读者的冷静思考/姜锦铭/111
精编大稿小稿,让版面更加“有机”/渠宏卿/113
一样的热点,不一样的解读/渠宏卿/115
“出人意料”的结果,版面如何应对?/渠宏卿/117
后记/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