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求卓越新闻(分享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经验)
分类
作者 黄煜//俞旭//黄盈盈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60多家媒体连续报道,十几位专家盛情推荐,六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经验分享。

卓越的新闻是伟大的艺术,它为生活的错综复杂提供解释,阐明文化的各种元素,寻求事实真相,维护社会公义,促进大众的讨论,使世界更趋美好。

内容推荐

香港浸会大学于2007年10月举办的首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完满成功。本书作为首届工作坊的总结,相信可以鼓励大家回顾并反思。

多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透过工作坊各项活动,跟香港、内地以及区内新闻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师生交流互动,除了面对面的经验分享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喜与怒,也感染到他们努力迈向卓越、追寻理想的动力。

目录

序一 新闻教育应从“人”开始

序二 彰显优质新闻让社会更趋美好

导言 温故创新继往开来

专访 普利策奖精髓:新闻服务于公众——专访普利策奖秘书长吉斯勒教授

第一部分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精选作品

 蓄意扰民之策——“9·11”事件报道

 21岁——新闻图片奖作品选辑

 何时让他安息?——家人的痛苦抉择

 跟自己国家对战的记者——越战泥足深陷

 在日期上做文章——股权日期回溯报道

 北京城市建设的幕后英雄

第二部分 讲座与论坛讲辞摘要

 一、社会变迁与新闻界面对的挑战

如何应付今天新闻媒体面对的挑战

科技与全球化对新闻报道与新闻业的冲击

社会转变与新闻界面对的挑战

 二、新闻的元素

新闻的基要

劫后余生:视觉传讯的社会责任

公共广播——集报纸与电视之长

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三、作品分析与采写技巧

获奖照片怎么拍——分析得奖新闻图片兼评学生作品

从股票期权日期回溯到公平交易咖啡:调查性报道背后的故事

“9·11”袭击与余波:建构新闻从零碎开始

洛奇的故事

从网上发掘新闻资料的窍门与秘诀

 四、经验分享

与香港新闻教育基金会与会者对谈

缅怀殉职记者丹尼·珀尔(Danny Pearl)

身处险地——与资深战地记者对谈

越战实录

报道2008奥运:中国如是观

后记

试读章节

Amy Goldstein,美国纽约州诺切斯特人,获布朗大学颁授美国文化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尼曼访问学者(Nieman Fellow,2004-2005年)。现为《华盛顿邮报》记者,负责撰写有关美国社会政策的稿件。于1987年进入《华盛顿邮报》工作,此后十年主要就当地教育以及地区卫生保健问题撰稿,其后加入该报全国编辑部,撰写卫生政策稿件,并报道国会、白宫和联邦政府就卫生保健问题进行的辩论。自2D01年乔治·布什担任美国总统以来至2004年,Goldstein一直报道白宫新闻,内容主要针对国内议题,特别侧重于有关医疗保险(Medicare,Medicaid)、社会安全、福利、房屋、政府管治和联邦司法等问题。她目前从事有关社会政策方面的深度报道,包括探讨不断转变中之公众与个人领域的分界,以及其他全国性的重要议题。

近年参与《华盛顿邮报》许多重要新闻稿件的采写,包括莱温斯基丑闻和美国克林顿总统弹劾案、哥伦拜恩中学枪击案、“9·11”恐怖袭击的影响、伊拉克战争早期的伤亡事故、近期最高法院的任命,以及2006年一名白宫高级幕僚之刑事审讯等许多在华盛顿发生的戏剧性事件。

曾在《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莱杰星报》(Ledger-Star)和《弗吉尼亚领航员》(Virginian-Pilot)当记者。多年来,她的新闻作品荣获多个奖项。并与《华盛顿邮报》其他记者以对“9·11”恐怖袭击以及美国政府对策之报道荣获2002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9·11”恐怖袭击指挥疑犯阿塔(Mohammad Atta)领取佛罗里达州驾驶执照的那一天,28岁的巴基斯坦裔加油站职员穆宾(Mohammad Mubeen)也在同一个汽车中心更新了他的驾驶执照,刚好较阿塔早23分钟办妥手续。正因如此,上周一下午穆宾身穿橙色连身服,站在一个小法庭里,被卷入成为全国恐怖分子搜捕行动的逾1100人之一。

穆宾以一口快如连珠的乌尔都语,焦急地恳求释放。他透过传译向法官表示,他的确是非法进入美国,但他不认识任何劫机犯。

然而,这个迈阿密法庭的政府检察官轻易地说服了法官,把穆宾收押、不准保释。检察官出示了一份令人吃惊的法律文件,文中阐释了当局连串拘留行动背后的策略,也提出一个全新的法律理据,使当局即使只是稍有怀疑,仍然能将人收监。

这份文件有七页长,由华盛顿联邦调查局(FBI)总部一名最高层的国际恐怖活动调查员签署,之前一直未被公开,但全国各地的检察官在拘留聆讯中不断引用它。这份FBI宣誓供词提出的解释是:“现时在美国搜集反恐情报的工作,就像砌嵌拼图一样。”

“在现阶段的调查中,FBI正在搜集和处理数以千计零零碎碎的信息,它们骤眼看来无关痛痒,但我们必须进行全面分析,看看它们能否提供线索,揭示整个体系不易察觉的运作情况……对背景较为清楚的FBI或情报界中人来说,部分人看来琐碎的数据,可能极具意义。”

文件中的用语,为这场拘捕行动提供了至今最清晰的批注。这次拘捕行动规模之火,是二战以来仅见的。一方面,调查人员赶紧摸清当前持续的恐怖威胁,同时,政府采取蓄意扰民之策——用尽任何法律手段,把大批中东裔人拘留。

这个拘留行动极为保密,辩方律师不时被禁止把文件带离法庭,联邦政府也发出了禁制令,禁止官员对外谈论被拘留者。执法官员都拒绝透露由哪些律师代表被拘留者,也不会谈论拘留行动的情况。官员们说,隐私法例、法庭命令还有大陪审团调查“9·11”袭击所涉及的保密规则,都禁止他们透露更多信息。

结果是,官方记录中的1147名被拘留者名单中究竟包括什么人,又有谁仍然被扣押,一概混淆不清。被问及有多少人已获释,司法部官员的答复是没有记录。  在那1147人中,司法部官员特别指出185个因非法居留罪名而被拘留的个案。一名移民归化部官员形容他们是“活跃个案”,相信“与这次调查有关”。

为了尝试揭开这个隐蔽行动的更多细节,《华盛顿邮报》识别了其中235个被拘留者,并研究相关个案的详情。

记者透过翻查法庭记录、新闻报道,以及查询律师、家属、朋友,对这些个案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235个被拘留者中,3/5都像穆宾一样,以非法居留罪名被关禁,其中75人获释。

有少数人是以“关键证人”的名义被扣押的,但调查员相信他们拥有与调查有关的重要信息(这部分人的数目不明)。还有一班数目更少的被拘留者(可能是10人左右),被认为曾在调查过程中说谎,或与基地组织有关联,又或认识部分劫机犯。不过,消息人士表示,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肯与当局合作。

这235宗个案揭示了当下行动的本质——与其说它是追缉“9·11”袭击同谋的调查,不如说是一个大规模的防范性行动,旨在瓦解未来的恐怖活动。

这从好几方面得到印证。首先,当局至今没有对任何一个被拘留人士控以参与“9·11”阴谋或其他恐怖活动的罪名。其次,每当政府官员收到新恐怖威胁的情报、继而向公众发出警告后,拘留可疑人士的步伐就明显加速。比方说,当有谣传指恐怖分子计划发动“9·22”袭击后,拘留数字就显著大增。

政府这套策略和施行的方法,已招来辩方律师和公民自由捍卫者的抗议。他们表示,拘留行动是一场大规模的种族针对,情况有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政府大举囚禁国内11万名日裔美国人一样。

但司法部高层官员反驳这些批评。他们说,除了关键证人外,所有被拘留者都确实触犯了某些法例。“9·11”后所不同的是,许多人都被关起来,实质上是防范性的拘留,否则他们都会获准保释外出。助理司法部长切尔托夫(Michael Chertoff)说:“如果你找得出一处违章的地方,我们就会着手处理该个案。”P3-5

序言

新闻教育应从“人”开始

香港浸会大学于2007年10月举办的首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完满成功。看到同事们几个月以来的辛劳赢得业界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和称许,我为他们感到欣慰。本书作为首届工作坊的总结,相信可以鼓励大家回顾并反思。

对于浸大,新闻教育是一项重要使命。大学自从于1968年开办香港首门传理课程以来,我们一直努力推动新闻教育迈向卓越——更从服务社会的方向,与新闻专业携手建立交流平台,致力提升业界水平。

多位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透过工作坊各项活动,跟香港、内地以及区内新闻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师生交流互动,除了面对面的经验分享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喜与怒,也感染到他们努力迈向卓越、追寻理想的动力。

时代的变迁与挑战往往难以预测,然而新闻工作者的操守与良知必须坚定不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信新闻教育不止于学习本身——新闻教育应该从“人”开始,使人的情操与良知得到滋润而茁壮起来,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有了承担,便可以从学习延伸、在专业实践中展现出来,进而推动业界以至整个社会维护公义、履行道德义务的风气。

普利策新闻奖的精神在于新闻卓越——在这一点上,我肯定它跟我校新闻教育的目标一致。期望我们的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能够一直办下去,让追求新闻卓越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书评(媒体评论)

成为好记者的两个特征是:好奇和坚持。早期的采访和报道经验是你未来一笔巨大的财富。

——艾美·高斯坦(《华盛顿邮报》记者,2002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得主

我还当记者的原因是觉得这份工作很有趣。新闻工作提供罕有的机会,让你可以接触你平常不会接触的人,了解平常不能知晓的事。我们就如老师一样,教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史蒂夫·史特劳(《华尔街日报》驻波士顿资深记者、新闻编辑,2007年普利策公众服务奖得主)

我从时间的历练中意识到,要接近人、感动人和激励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好新闻要讲好故事。我的写作哲学是“一个总比多个好”。

——米高·维特士(《费城问询报》记者,1997年普利策解释性新闻奖得主

战地记者是撰写人类历史草稿的人。我认为审查和质询政府的战争决策,以及发掘真相是记者的责任,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彼得·阿奈特(著名战地记者,现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席教授。1996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得主)

照片的基本作用是要达到沟通,要透过照片表达一个故事,而不仅是追求艺术和视觉效果,一幅令人难忘的照片是有感情的。

——约翰·卡普兰(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基金会教授,1992年普利策特写摄影奖得主)

在环境越来越开放,传媒越来越商业化的今日,我的建议是,尽量为优秀的媒体做事。中国有那么多媒体,你要选择你认为好的媒体,好的编辑,去那里工作。

——方凤美(《华尔街日报》驻中国记者,2007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得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