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庸制胜的处世哲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长辰子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凡事皆有度,失度必失误;大道可行远,中庸致妙处。本书以普通人处世的视角分析了中庸哲学的可贵之处和实用之处,为人们共存共赢创造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也为人们和谐处世提供了有益的方法指导。本书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谁掌握了中庸之道,谁就掌握了成功之道。

内容推荐

“中庸”即中和,讲究“执两用中”,反对走极端,在对立的两极之间寻求比较适中的解决方案,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既不要太“进”也不要太“退”,既要“尊贤”又要“容众”,既要“致广大”又要“极精微”,可以“乐”但不能“淫”,可以“哀”但不能“伤”,可以“怨”但不能“怒”,这些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以求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世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本书以普通人处世的视角分析了中庸哲学的可贵之处和实用之处,为人们共存共赢创造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也为人们和谐处世提供了有益的方法指导。本书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谁掌握了中庸之道,谁就掌握了成功之道。愿我们从中获得有益的感悟与启迪。

目录

第一章 不偏不倚

 ——调和持中的观照角度

 中庸之道,恒胜不败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执两用中,中道必赢

 天道忌盈,业不求满

 方圆处事,人生方圆

 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

 适可而止,比中而行

 因势制宜,随变而变

 种什么因,收什么果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辩证看中庸,灵活用中庸

第二章 不倨不恭

 ——平易朴实的做人心态

 高贵的血和普通的血都是一样的颜色

 谦恭有度,敬己敬人

 是倨是恭,以礼制衡

 深厚至圣者不倨,恬淡脱俗者不恭

 找准自己的位置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和气骨气傲气,皆由大气

 明智可处一世,聪明只处一时

 势利眼让己难堪

第三章 不卑不亢

 ——淡然本真的生活哲学

 “卑”者招人烦,“亢”者惹人厌

 别把自己看得那么高贵

 别把自己看得那么卑微

 最可贵是平常心

 迎头赶上,别拉人下马

 “攀高结贵”要不卑不亢

 豁达者利己达人

 低调为人位更尊

 把握卑亢中点,坚持和以处众

第四章 不即不离

 ——轻松和谐的交际心理

 君子之交,清淡如水

 冷热适中,一视同仁

 不远不近,调整空间距离

 摒弃冷漠,热情有度

 避免狷狂,允执其中

 嫉恶如仇,同流而不合污

 赞美须得体,恭维不过分

 好事坏事别做绝,给人余地好回旋

 暴怒偏激如雷霆,人生灰暗难灿烂

第五章 不前不后

 ——中正稳健的行为方式

 不前不后,稳健经营

 不前不后,明哲保身

 不前不后不是不思进取

 学一学缩头乌龟的走法

 无发言权时,埋头做事

 瞻前顾后,未雨绸缪

 不亲不疏,小惠全大体

 花要半开,酒饮半醉

 明察秋毫,必导致称孤道寡

 冷热水效应,帮你获得好人缘

 淡一点的女人美丽,素一点的生命踏实

第六章 不软不硬

 ——老成厚道的处世城府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态度不软不硬,腰杆却是硬的

 红脸白脸都要唱

 软硬结合为领导艺术

 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疾风知劲草,柔和非懦弱

 以硬碰硬难取胜,顺势而为祸患消

 百依百顺难应付,敢于说“不”柔且刚

第七章 不智不愚

 ——敦厚憨实的做事头脑

 没有哲人不犯傻

 不智不愚:危难之时的护身符

 有时糊涂才是聪明

 以愚愚人巧取胜

 以外乱外钝求内整内精

 上司面前千万别耍聪明

 做人就要“二”一点

 无为而为,无为胜有为

 收敛锋芒,夹起你的尾巴

 小事糊涂,大事不能糊涂

 糊涂不被糊涂误

第八章 不夷不惠

 ——进退自如的入世姿态

 能进能退真豪杰

 知足知止享天年

 以退为进好策略

 盛时当作衰时想,进时应为退时忧

 善忍者是永远的赢家

 得意别忘形,忘形惹祸端

 留好退路,海阔天空

 慎独、慎微、慎欲、慎终

 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

试读章节

“中庸”一词出于《论语·雍也》篇。当时,孔圣人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之道应该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宋代学者程颐进一步发挥,把中庸之道解释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就更简明地指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是平衡的原则,反对变化和动荡。

所谓中庸,“中”是指“天下之正道”,“庸”是指“天下之定理”。

中国的古文比较生僻,人们又习惯于望文生义,不求甚解,所以理解“中庸”的意思时,往往偷工减料、一知半解。人们总以为中庸就是又中又庸、又呆又平、不温不火、不死不活,就是无原则的折中与两头耍滑;将中庸思想视为消极思想,将“中庸”看成是贬义词,将中庸变成了白痴的哲学。这与儒学真正的中庸精神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哟!

在孔子的哲学中,中庸之道是儒学一切的基础。中庸之道的核心强调的是中和与平衡,对什么事情都不能偏执。因为事物的发展并没有计划中的那么简单明了,如果不讲究平衡,很有可能顾此失彼,矛盾四起。

中庸就是在两极之间,找到一条最佳途径;就是要在一个复杂的时空网络中,在诸多可选择的可能性中,取得最佳的、最合情合理的选择,即:应保守时则保守,应激进时则激进,应守中道时则守中道。

中庸就是中正平和,就是平淡无奇,能做到这点的人内智外明,筋劲骨强,声清色悦,仪正容直。一个人的品行好修养高,就是因为具有平淡中和的修养。此外,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也与此有关。聪明是阴阳两气协调结合的精华之气,阴阳中和,其人就内心睿智,明事达理。

中庸是万物的至理,天下大道,在物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味为平淡,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在思为空,本来无一物,何必染尘埃;在德为博大淳厚,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水因无味才能包含百昧,头脑空若无物才能容纳各种观点,听取各种意见。大德无名,大智无谋,大勇无功,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说的均是这个意思。

中庸为什么是人的最高思想境界呢?这是由自然大道中和无极的特点决定的。作为个体的人的品德只有以正直但不清高,有城府但不圆滑,果断但不莽撞,兼容但不超越才能与自然大道协调统一。

一个人尽管鹤立鸡群,但也只是局部之所在,有赖于整体统一的均衡。如果局部过分的聚敛,必将产生整体失衡而激变,最后在整个系统的中和运化过程中,被去势而运化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就是屈原、曹植、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韩愈、苏东坡、黄庭坚等人被告密、中伤而遭到贬斥、流放的原因。

由此看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奇怪的事情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在选美比赛中,冠军不是最漂亮的那一个;在文艺圈中,最杰出的并不是最出名的那一个;在工作中,提拔最快的并不是最聪明、最能干的那一个;在爱情中,最最相爱的一对情侣往往还不是夫妻。

具有中庸精神的人不事张扬却让人信任,有王者之气而无霸气。他们胸怀宽广博大,心性平和真淡,能够协调团结各种人才为我所用,其丰富的人格魅力让部属乐于为他效力,帮助他成就一番大业。

个性极强的领导人,尽管也有胆识和才干,但也锋芒毕露,气量胸襟远不如中和之人。缺少了容忍,就易与其他有才识的人发生冲突,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会使人际关系紧张,只能惹来属下的埋怨。

具有中庸精神的人知道何时顺情理,何时顺事理,该理智时理智,该动情时动情。平时不声不响,却能四平八稳地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远如尧舜,中如康熙,近如罗斯福,莫不是有王者风范却无霸厉之气,外表平和而胸藏百万兵,一旦发威,如同草原跑马,顺水飞舟;好比虎啸山林,龙吟四海,使得百兽归顺,万物降服。

东晋宰相谢安年轻时就思想敏锐深刻,举止沉着镇定,风度优雅流畅,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东晋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导、桓彝都很器重他。

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朝廷先是征召他人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著作郎,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后来,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优游山林,就是不愿当官。

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

谢安回绝了朝廷的多次征召,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接连上书指责谢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对谢安终身“封杀”的决定。然而谢安却不屑一顾,泰然处之。

即便如此,当时的士大夫却都对谢安寄予很大的期望。升平三年,谢安的弟弟谢万被废黜,为了家族的荣耀,谢安被迫步入仕途。

当年,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之后,大举南伐。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他从长安出发,有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前后千里。百万重兵,出至淝水。

  大兵压境,军情危急,朝廷一片震恐。谢安依然是那样镇定自若,这无疑起了稳定人心的作用。担任前锋的谢玄来请示军机,他不置一词,带领谢玄及其部下,共游于山间别墅,并下棋消遣。谢玄棋艺原高出谢安,但紧张之中,竞未能取胜,这位曾大败秦军的勇将当时之恐慌,由此可见一斑。

淝水之战,晋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当棋友诚惶诚恐地问谢安战况如何时,谢安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他这份举重若轻的潇洒让后来的曾国藩好不羡慕,曾国藩几次因为胜利而沾沾自喜时,就以谢安为镜鉴,为自己的轻狂自惭。

其实,捷报传来,谢安何尝不欣喜若狂?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在家里唱着跳着,以至于把木屐上的展齿都碰断了。

淝水之战的胜利当然有其他重要的因素,但谢安自身那种中庸精神实在也令人为之叹服。沉着、镇定、不轻易表露喜怒哀乐等成了其政治战略和手段的有效保护。

“中庸”就是命中目标,不偏不倚,过与不及都不能命中。为人处世、持家治国等人生作为,无不体现了这个道理。中庸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方式,中庸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中庸是一种睿智的人生哲学。

P3-6

序言

中庸是一种中正、平实、柔韧的哲学,与西方的非白即黑、非对即错、非左即右、非前即后、非上即下、非胜即败的二元思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就是说,西方哲学看到的仅仅是事物的两端或两极,而中国的中庸哲学则强调的是事物的中间状态,强调的是一种“和”的状态,从这种状态中可以感受到分析事物的三元性思维和三元性逻辑。比如在胜与败之间有一种“和局”的状态,从左到右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状态,这就是中庸哲学所崇尚的最佳状态。谁处在了这一状态,谁就处在了最佳状态,谁就处在了“和”的状态。

“中庸”即中和,讲究“执两用中”,反对走极端,在对立的两极之间寻求比较适中的解决方案,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既不要太“进”也不要太“退”,既要“尊贤”又要“容众”,既要“致广大”又要“极精微”,可以“乐”但不能“淫”,可以“哀”但不能“伤”,可以“怨”但不能“怒”,这些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以求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世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当然,我们还应该明白,这样一种适中之所以被采用,不是因为它处于两极的中间,而是因为它合乎内心之“中”和外在之“道”的标准。虽然处于两极之间的选择通常是比较正确的,但绝不能说凡是处于两极之间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正确与否不是由其中间性决定,而是由是否“中道”来决定的。

“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使内在要求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这也就是《中庸》所谓的“致中和”、“合内外之道”。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历史上无疑是有一定影响的。“中庸之道”既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方法论的问题。作为认识论,“中庸之道”主张“执两用中”,“择乎中庸,服膺勿失”,强调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作为方法论,“中庸之道”主张“致中和”、“中立不倚”,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礼仪的准则。“中庸之道”体现着积极的修身、正心的强烈意识,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方法论意义。

本书以普通人处世的视角分析了中庸哲学的可贵之处和实用之处,为人们共存共赢创造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也为人们和谐处世提供了有益的方法指导。本书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谁掌握了中庸之道,谁就掌握了成功之道。愿我们从中获得有益的感悟与启迪。

编者

2009年2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9: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