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的特点,选粹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初版于1989年,至今已被翻译成七八种语言,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字王国(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瑞典)林西莉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的特点,选粹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初版于1989年,至今已被翻译成七八种语言,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她的瑞典名字是塞西丽亚·林德奎斯特。她上个世纪50年代跟随汉语学家高本汉学习,从那时起就迷上了汉字。她总想弄清楚,一个个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一笔一划代表着什么?它们最初的形式如何?即便是最简单的“一”、“三”、“五”、“七”,在她眼里也充满了神奇。 后来她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中国古琴。 当她回到瑞典,从事汉字教学时,就决定从汉字早期的形态讲起,并从这些字讲到中国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独轮车、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川、家畜与植物。结果是,这样的讲解产生了奇效,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对汉字的理解也变得轻而易举了。 随着教学和学习的深入,林西莉越来越感到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人们在田野上并排种植各种不同的庄稼?为什么人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之为“龙头”?为什么人们把怀孕叫做“有身子了”?“身”和“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中国人见了面不问“你好”,而问“你吃了吗”? 她一次一次地回到中国,更多地了解令她越来越感到神秘有趣的一切。 这本书就是林西莉在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用了八年完成的。她所讲解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汉字,如关于人的身体、水与山、农耕和家畜、车和船、路、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工具与武器、房子与屋顶、书籍与乐器……她对每一个字都进行了刨根问底的探讨,并以散文的笔法,写下它们的来龙去脉,阐释它们的美。她还集录了几百幅图片,这些图片直观地表现出相关汉字的造型来源,一目了然。还没有一本关于汉字的书收有这样多指示明确的图片。 目录 小引 甲骨文和金文 人和人类 水与山 野生动物 家畜 车、路和船 农耕 酒和器皿 麻与丝 竹与树 工具与武器 屋顶与房子 书籍与乐器 数字和其他抽象的字 意与声 索引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没有什么地方像华北平原那样单调、平坦。没有山冈,没有河谷,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黄灰色的土地。它东边与山东的山脉接界,西边与山西、陕西和河南的山脉相连。这些山不是特别高,但是它们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相比之下显得比它们的实际高度更雄伟。作为这种地形的动脉,黄河流经华北平原,把这两个山区连接起来。 这个地区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统计数字表明,直到今天这个地区比中国其他地区耕地面积都大,人口更稠密。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这里。华北平原实际上是一个大三角洲,是由黄河冲积的。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像黄河那样携带那么多泥沙。尼罗河每立方米含一点五公斤泥沙,黄河平均含三十七公斤,在某些支流中,人们曾测得七百六十公斤。黄河在入海口每年能造二十三平方公里的新陆地。 这是一条危险的河流——人们确切地称它为“黄患”。当它流在它的发源地青藏高原时,它是驯服的。那里的山脉险峻,河水清澈。但是尔后——它在内蒙古的沙漠中拐了个大弯便奔腾南下,穿过黄土高原,那里的山坡上覆盖着细土,很容易被河水冲走。它穿过狭窄的河段向下流去,经过落差很大的四千公里河谷以后,冲过最后一道关,流入离入海口最后几千平方公里的平原,流速大减,河道变宽,携带的泥沙沉入河底。 泥沙的沉积使河底升高,从而也带来河水水面的升高。为了防洪人们沿河修了河堤,这个工作持续进行。河里的泥沙持续淤积,人们持续建造河堤。在很多地方河床高出周围地面十多米。当夏季的雨水比常年来得猛、下得时间长的时候,河堤很容易坍塌。但是这一切不是黄河的过错。1938年发生了一次最严重的灾难,当时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蒋介石将军下令扒开郑州北面的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的前进。至少有八十九万人被淹死,一千二百五十万人无家可归,整个地区被泥沙覆盖几十年。然而并没有能阻止日本人。 有一个关于洪水的古老故事。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298年——很像《圣经》中洪水的故事的中国翻版。滂沱大雨使黄河泛滥,山脚下的平原和谷地被河水淹没,人民饥寒交迫。为了摆脱灾难所有的男人都离开家,他们在一个叫禹的人的领导下,挖沟渠,筑堤坝,开山辟地,经过八年艰苦奋斗(有的说十三年或三十年,说法不一),最后他们成功地把洪水引入大海,重新开始耕作。 这项工作刚开始的时候,禹正好新婚。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啊,有一次他都听到自己的儿子在哭,他也没有进去。其他人认为,他应该进去看一看,但是他回答说: “如果我可以中断工作,那么其他人也可以这样。那我们怎么能把洪水引走呢?”这样他们又继续工作。 禹,或者后来被称之为“大禹”,成了夏代第一个皇帝。过去人们把这件事看做是神话,但是人们对这件事越来越认真。不久前人们在嵩山附近找到了有城墙和岗楼的一座旧城的遗址,根据资料记载,该城是夏朝国都的所在地,离这里仅几十公里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故里。 大禹死后又发生多次洪水。从公元前602年到今天,不间断的历史记载表明,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年当中每两三年就发生一次严重洪水。这些洪水表明黄河已经无法决定它到底从哪里流走。黄河二十六次改道,不是小的改道。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黄河在离北京很近的天津附近入海,但是公元前602年它厌烦了,它把入海口移到了山东半岛以南八百公里处的海岸附近。公元70年旧戏重演,入海口移到山东北面。这次一直稳定到1194年,这一年入海口又移到山东以南。就这样黄河在一个扇形平原上来来往往,搬来很多泥沙。经过部分小的改道以后,黄河占领了其他几条河流的河道,造成很多麻烦,尔后平静下来,从1324年以后的五百多年当中它一直比较驯服,平静地从山东南部入海。但是1855年平静结束了,它又朝北流去,到了今天的河道位置。在那里它被固定下来。在近几十年当中,人们在两干公里长的河岸上修起了防洪用的“万里长城”,固定河道,利用黄河发电和灌溉。有二百万人终年管理和监视黄河。 扬子江——根本不叫什么扬子江,这是欧洲入瞎编的,在中文里人们总是叫它长江——很长的河流——这条河从来不像黄河那样令人不安。它也无数次的泛滥,但是在它流向大海的路上,周围布满湖泊和沼泽,它们能蓄积大量江水,起到缓冲的作用。特别是不像黄河那样携带泥沙,因此能较好地保持河道。 长江本身是一条很大的河流。它是亚洲最长的河流,远洋货轮可以直达离海岸上千公里的武汉,较小的船只还可以再向上航行上千公里。它流经中国最富庶和人口稠密的几个省,这一点使19世纪进入中国的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特别感兴趣。P56-57 序言 这本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她的瑞典名字是塞西丽亚·林德奎斯特。她上个世纪50年代跟随汉语学家高本汉学习,从那时起就迷上了汉字。她总想弄清楚,一个个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一笔一划代表着什么?它们最初的形式如何?即便是最简单的“一”、“三”、“五”、“七”,在她眼里也充满了神奇。 后来她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中国古琴。 当她回到瑞典,从事汉字教学时,就决定从汉字早期的形态讲起,并从这些字讲到中国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独轮车、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川、家畜与植物。结果是,这样的讲解产生了奇效,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对汉字的理解也变得轻而易举了。 随着教学和学习的深入,林西莉越来越感到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人们在田野上并排种植各种不同的庄稼?为什么人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之为“龙头”?为什么人们把怀孕叫做“有身子了”?“身”和“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中国人见了面不问“你好”,而问“你吃了吗”? 她一次一次地回到中国,更多地了解令她越来越感到神秘有趣的一切。 这本书就是林西莉在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用了八年完成的。她所讲解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汉字,如关于人的身体、水与山、农耕和家畜、车和船、路、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工具与武器、房子与屋顶、书籍与乐器……她对每一个字都进行了刨根问底的探讨,并以散文的笔法,写下它们的来龙去脉,阐释它们的美。她还集录了几百幅图片,这些图片直观地表现出相关汉字的造型来源,一目了然。还没有一本关于汉字的书收有这样多指示明确的图片。 由于林西莉从最基本的汉字讲起,从中国古代人的生活和环境讲起,所以她讲述的就不仅仅是文字本身,而且讲述了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把这本书当作了解中国的入门书,从1989年出版以来,已有英、法、德等十多种译本。中文本1998年出版,译者李之义是林西莉的朋友,曾因将多种瑞典著作介绍到中国,受到瑞典政府的褒奖。他说翻译《汉字王国》是一件乐事。 中国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也注意到了这本书,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最近读到瑞典学者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一书。她在引言中特别指出,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去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就能从汉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蕴,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记住汉字。她的见解确实很有道理……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的重要特征,是最少争议的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 由于以上的特点(文字通俗、图文搭配巧妙、选字与古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本书不但令专家学者感兴趣,即便是中学生、小学生也能看懂。可以说,这是一本有趣、实用的汉语知识读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 2008年10月 后记 《汉字王国》是林西莉女士耗时八年完成的一部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力作。作品问世后得到广大读者和文化界的很高评价,并很快被译成英文、芬兰文、德文和法文。在我接触的瑞典朋友当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部作品。很多中国留学生和华人,还通过这部作品向自己的同学、同事介绍中国的古代文化。 林西莉女士是瑞典著名汉学家、作家和中国问题专家,20世纪6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留学,后来多次到中国访问,在山东、陕西有她自己的点(村庄),隔一段时间她就到那些地方看一看,从而准确地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化。因此她的有关中国的文章、讲话显得分外忠实、可信。 林西莉女士是我相识多年的好朋友,当我提出把她的《汉字王国》译成中文时,她非常高兴。在我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了她具体、细致的帮助和指导,有时是面对面,有时是通过书信、传真和电话。 从理论上讲,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文明史。林西莉女士没有使用“经院式”的语言,而是使用她特有的表达方式:轻松、自如、优美、动听。因为她主要是为了普通的瑞典人而写作,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和其他方面都比较陌生。 有一点我特别赞赏林西莉女士:既然劳动创造了人,那么我们的祖先创造文字时,肯定会借助于他们创造物质财富时所使用的工具,如“工”的论述;我们的祖先在制造工具时,从自身的形体获取灵感,而后又转向文字,如“鬲”字。随着考古新发现,她的这种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用了两年时间翻译这部作品,虽然辛苦,但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请教过不少专家、学者,但是里边还会有错译、误译的地方,欢迎广大读者指出,以便有机会时改正。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它进行研究、解释和欣赏,而不管他(她)的民族归属。只有这样才能使它更丰富多彩、更宜于传播和被人接受。 李之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