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探秘秦直道(附光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伊丽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长城是防守的盾,秦直道是攻击的矛;长城似弓,直道如箭,千古一帝秦始皇倾举国之力,修建秦长城与秦直道,在北中国构筑起人类历史上最严密的战争攻防体系。如今,长城巍峨依旧,世人皆知,而秦直道则沉睡于茫茫群山之间,淹没于漫漫黄沙之中。

作为第一个全程考察秦直道的女性,作者痴迷于这条千年古道,耗费数年时间数次往返探察。本书即是作者数年考察心血的凝结。

循着作者的足迹,本书将为你解密这条千年古道诞生和修建的种种谜团,将带你探秘古道千年间的金戈铁马、物是人非,将带你体验古道上古堡驿站的风土人情!浪漫的文化之旅,神秘的地理探秘,险象环生的激情探险,探秘秦直道,将拨开历史的迷雾,让这条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千年古道能为世人认识和了解!

内容推荐

循着作者的足迹,本书将为你解密这条千年古道诞生和修建的种种谜团,将带你探秘古道千年间的金戈铁马、物是人非,将带你体验古道上古堡驿站的风土人情!浪漫的文化之旅,神秘的地理探秘,险象环生的激情探险,探秘秦直道,将拨开历史的迷雾,让这条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千年古道能为世人认识和了解!

本书同时配有专门为秦直道拍摄的专题片,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的修建历程,及目前秦直道的线路走向、沿线的道路遗存。读者在深入了解千年古道的同时,将沉醉于古代伟大工程的气势磅礴和古道西风的万般情怀!

目录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千年古道——秦直道

秦始皇为什么修直道

秦直道的历史价值

秦直道的线路

秦直道的未解之谜

跟直道有关的人和重大事件扫描

秦直道全程考察记行

探索秦直道的奥秘

风雪阻路半途而返

重返淳化探秘秦直道

钩弋夫人的故事

废墟下的甘泉宫

小插曲——石鼓的传说

小插曲——石熊猫的传说

探寻秦直道的起点

梦幻般的旬邑

小插曲——秦直道上第一次遇险记

小插曲——参拜扶苏庙

刘家店林场还在沿用的秦直道

现代最早发现秦直道遗迹的人——兰草

在富县探寻秦直道

和尚塬上最壮观的秦直道遗址

直道上最后的一场战役——直罗战役

千年铸造的石窟——石泓寺石窟

向槐树庄进军

探访杀人沟

小插曲——在槐树庄林场做客

探寻无人之境

无意中发现的世界之最

野趣横生的沮源关

原始的路“原始”的人

甘泉县小访

与秦直道再次约会

洛河北秦直道现状

洛河南秦直道现状

秦直道与圣人条

志丹县境内的秦直道

安塞县直道遗址现状

小插曲——考察途中第二次遏险

统万城——匈奴人留给世人的遗产

小插曲——李继迁和秦直道

神秘的阳周古城

上郡银州古城现状

来到塞上名城——榆林

游天下第一台

鄂尔多斯艰难的探寻

在城梁处考察秦直道

小插曲——城梁遇险记

秦直道的终点——麻池古城

重返城梁秦直道

小插曲——美好的归途

期待与向往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人类文明走出蒙昧、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道路的开辟。千百年来,人类开凿了无数的道路,见证了文明迈进的艰辛步伐。

古往今来,古道上时而上演腥风血雨的战争、纷乱,时而上演和风细雨的交流、沟通。如今,古道西风依旧,昔日辉煌不再。我们探访于群山,我们感悟于古堡残阳,期望超迈漫漫时空,揭开古道所蕴涵的人类文明。

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古代人民兴修的大小古道可以说有千万条,千万条道路勾勒和拓展着中国的地理版图,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意义。它们不但是中国疆域和版图的重要标志,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通纽带,同时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传播和交流的通道。

古代的道路起初大多是因为统治者之间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却也为各地人民的沟通、交流带来了福祉。

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君王秦惠王时期为增强国力,征伐位于四川地区的蜀国而开辟了金牛道(也叫石牛道)。金牛道由今天陕西宝鸡出发,穿越秦岭、四川北部山地,历经高山险谷,最终到达成都平原,成为沟通古代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最为重要的通道。

公元878年,唐末黄巢起义军为抵达福建,由浙江仙霞关开始,开辟山路700里而修建了“仙霞古道”。它是古时浙西通往福建沿海的必经之路。

有的古道本来就是为了不同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而兴修的。

著名的保山博南古道,约开通于公元前4世纪,后代又有修建。在汉代时期此道被称为“蜀身毒道”,蜀指四川,身毒则是印度的古称,即是指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直至印度的商路。主要利用马匹、骆驼以及人力运载丝绸、布匹、瓷器、漆器、茶叶等到缅、印各地,又携回宝石、珍珠、海贝、琉璃等在国内辗转贩卖。它被称为陆上丝路,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著名的古道还有唐朝与吐蕃来往的唐蕃古道,位于北京延庆东部的仓米古道,深圳境内的大鹏古道,位于南昌的麻石古道,四川都江堰附近的松茂古道,重庆的黄桷古道,珠海的长南迳古道,台北的跑马古道,新疆的车师古道,陕西的华阳古道,云南的茶马古道等等。它们都曾经是中国的功臣,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这些古道有的仍在使用,有的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默默地发挥着它们的余热。

在所有的古道中,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秦直道堪称世界古代史上最雄伟壮阔的道路,意义非同凡响!它是历史最久、道路最直、路面最宽、所经地貌最复杂、筑路难度最大、修路历时最短、发生战争最多的一条古代高速公路。现在,这条伤痕累累的道路已成为历史的遗迹,等待我们去考察、发现和重新认识。

P2-3

序言

徐伊丽很年轻,却写了这样一部厚重而老道的大书,我除了高兴,再就是惊讶。

在中国历史上几项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中,秦直道虽然是最令人骄傲的工程之一,却也是最令人遗憾的一项工程。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秦直道留存下来的遗址最少,可供研究的资料最少,因而导致知道它的人也最少。在这种情况下,对它的遗址和资料的发现、考证、搜集、整理及宣扬,就尤显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徐伊丽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这个好事不仅是针对陕西,更是针对着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在当今社会风气喧嚣浮躁,文坛争相趋利炒作的情况下,徐伊丽能够投入如此之大的精力和怀揣如此之大的热情去写这样一部书稿,这不能不让人赞叹。

我知道秦直道,完全出自偶然。

十五年前,几位作家朋友从报纸上看到了介绍秦直道的文章,很感兴趣,于是提议为这条道路拍一部专题片。在省公路局、尤其是在当时任局长的袁雪勘先生的支持下,这件事很快得以启动。

那时我正受铁道部之邀,在采访京九铁路的建设。由于京九线全长两千多公里,所以我的采访也就旷日持久,中间有时能够抽空回家。有一次我刚回到西安,我的作家朋友、同时也是专题片《秦直道》的编导王观胜便托人捎来信,说他生病住院了,希望我能够去医院一趟,他有话对我说。

我当即赶往医院。

在医院见到王观胜时,虽然他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仍然病状明显。见到我,他很高兴,也显得很激动。那天他同我没有别的寒暄,直奔主题地告诉我,由于身体状况,他不可能把((秦直道》这部片子做到底了,他希望我能够帮助他把这部专题片做完。

面对此情此景,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心境:感动。

为什么感动?

王观胜结交的朋友很多,其中有不少都是能写能拍更有社会活动能力的人。但是他独独苦苦等待着我回来,并且躺在病床上给我以凝重的嘱托,这说明了他对我的信任。生活中这样一种信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得到的。面对着这样一种信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我答应了他是一种认真的答应,也是一个庄严的承诺。

后来,我认认真真地接手了这项工作,也最终将四集专题片《秦直道》全部制作完成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也由于秦直道本身可视可觉的遗迹难以寻找,所以尽管制成的片子在几家省市电视台播出了,但始终未能在央视播出。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至少让我觉得自己没有完美地完成一位朋友的嘱托,何况秦直道这样一项旷古罕有的工程,未能由于我的努力而使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和认识它,这无论如何都是让我惭愧的。

此后岁月流逝,无论我还是王观胜都在生活中前行。细数起来,我们似乎没有做多少事情,但却又始终脚步匆匆。于是就在这种匆匆不息的忙碌中,像秦直道被年复一年地淹没在历史烟尘中一样,它也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变得轻了,浅了,淡了。

秦直道再次被响亮地提出,当归功于徐伊丽。

2007年,由徐伊丽具体策划和实施,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了一次对秦直道的采风活动,由于我有其他事情,未能参加。紧接着,陕西省交通厅和高速集团公司又组织起作家们对全省的高速公路建设进行了一次采风活动,这一回我参加了。就在这次活动中,我结识了徐伊丽。她是那样年轻,所以当王观胜为我介绍她时,我本能地认为这只是文坛上又冒出来的一个新秀,因此虽然很有礼貌,却也多少是心不在焉地点了点头。

那是真正的点头之识,谈不上任何深入的交往。

但是后来,我逐渐知道了,徐伊丽不仅当过记者、编辑,不仅写过长篇小说,写过影视剧本,而且正在写一部近20万字的、反映秦直道的书。

这让我大大地吃惊了。

为什么吃惊?

因为今天的生活对人们的诱惑实在太多,尤其对年轻人的诱惑就更多。这就使得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做学问的人太少了!偏偏写《秦直道》这样一部书是需要沉下心来做学问,需要深入地琢磨和思考一些问题的。如果再朝具体里说,写这样一部书,作者不仅需要一头钻进故纸堆中学习,而且需要跋涉千里地进行实地考证;不仅需要有驾驭资料和准确表述的能力,而且需要有长期始终如一地坚持关注秦直道的恒心。何况即使排除掉上述的一切,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现实的问题:写这样一部书既沾不上时尚,又靠不拢现实,两头都不沾也就两头都难以落好。可以说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去看待它,这都是一桩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是徐伊丽却主动去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公平地说,当我得知徐伊丽要写秦直道这本书时,我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我内心里本能的反应是:她干嘛要去写这本书呢?她能够完成这本书吗?

就在我对她写作这本书深感不解也十分怀疑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看见了她写下的其他几篇东西,其中有剧本,有散文,也有诗歌。看过以后,我对她写秦直道的态度多少有了些变化。我发现她的这些著述总体上都很出色。以诗歌为例,我看见她写的是几首古体诗词,尽管她从不在格律的平仄上给自己做严格的限定,但字里行间透出的功底,以及信手拈来却又丰富贴切的语言表述,却让我大大地吃惊了。

而更重要的是,完全是在不声不响中,她竟把这本近20万字的书稿拿出来了。这比任何空头的承诺和许愿都更有说服力,她把沉甸甸的书稿朝你案头轻轻一放,那种内在的份量就使得你不能不惊讶地朝她仰头。

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地翻看这部书稿。

读了这部书稿之后,我发现她年纪虽轻,却称得上博学。试看她对古代道路的了解,以及在了解的基础上对这几条道路所展开的描述,相信那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再就是她勤于思考,秦直道有许多问题至今仍存在着争论,但是她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有这些看法尽管都是她个人大胆的假设,但却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妄说,看得出那全是以相当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作为基础的。

徐伊丽的《探秘秦直道》在学术上的价值怎么样?我无权妄言,因为我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研究秦直道的专家。何况即使是研究秦直道的专家,对秦直道的发生、发展以及历史沿革变故等等,至今仍在争论。她这部书更多地是以一个作家的眼光去发现和展示秦直道的,就这一点而言,这部书是相当成功的。它在丰富的史学资料的基础上,用生花妙笔和大胆的假设,对秦直道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全书文笔流畅,描写生动,叙事清楚,思考深入,足以引起人们对秦直道的兴趣。

一位年仅30岁的作家,能够做到这样,相当不容易,相当不简单。

我为徐伊丽高兴,也为她今后有更大的发展祝福。

二○○七年九月八日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剧作家)

后记

尽管我每次考察秦直道的时间都很有限,对秦直道的了解也还不是很深,但我不会放弃,对秦直道的考察已成为我重要的生活事件!我不仅要了解和秦直道相关的历史文化脉络,也要从一个侧面感受、领悟、认识人生,每一次对秦直道的考察都使我受益非浅。同时我也为我是现代第一个全程考察秦直道的女性而感到光荣和欣慰。

2007年5月13日,我在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的帮助下,倾尽全力组织了一次“第二届抒写西部文艺采风活动”及“全国著名作家秦直道采风活动”。其实此次活动在我心里已经酝酿了两年了,活动最初的本意是想组织中国优秀的作家们去秦直道采风,我相信文人都有相通之处,他们也会如同我一般酷爱上这一段历史,对秦直道也会有他们独到的见解。

令我欣慰的是采风活动的作家对这个活动都比较满意,大家总的来说都很高兴。在活动之前我前去邀请了袁纯清省长。我知道袁省长一直都对文化旅游资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秦直道颇有兴趣,听省委办公厅的藤处长说袁省长去年冬天还去了秦直道的起点。可是由于种种的原因袁省长没能参加这次采风活动,甚至都没能出席出发仪式,这一点我深感遗憾。

令我高兴的是2007年这两次作家采风都跟道路有关,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一种必然!

不同的是两个采风活动,一个考察的是两千年前的隐没在崇山峻岭中的秦直道,一个考察的是现代高速公路。于是我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南来北往,上山下沟,翻山越岭,时而怀古,时而览今,纵横千万里地为路而忙碌了一段时日。

有趣的是秦直道从陕西成阳淳化起点出发,到内蒙古包头的终点,史书记载全长“千八百里”,据专家考证分析而后折算,约合现在的717公里,而现如今的包茂(包头到广东茂名)高速公路从西安到内蒙古段也刚好是717公里。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巧合,的确很令我震惊。要说区别,秦直道是从陕西成阳淳化县凉武帝村出发到内蒙古包头市西麻池古城。包茂高速公路这一段是从西安到陕西榆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处。从西安到淳化这一段路具体有多长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从西安出发去淳化秦直道起点,开车需行驶两个半小时,而从鄂尔多斯陕蒙交界处开车去包头也需要两个半小时。这样看来现在的包茂高速西安到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处的路跟2200多年前的秦直道基本上就是平行的。难道说这也是巧合吗?

秦直道所经过的地区是:陕西省成阳市的淳化县、旬邑县,延安市的黄陵县、富-县、甘泉县、志丹县、安塞县,榆林市的靖边县、横山县,甘肃省的正宁县、合水县、华池县、宁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审召旗、伊金霍洛旗、鄂尔多斯(东胜)市、达特拉旗、包头市等。

而包茂高速公路在这一段的走向是,从西安市向北,经过成阳市的三原县、淳化县,铜川市、印台区,延安市的宜君县,黄陵县、洛川县、富县、甘泉县、安塞县,榆林市的靖边县、横山县,而后从榆林市西向北前行,至榆林市神木县和鄂尔多斯交界处。

将陕西地图册拿在手里一对照,我们就会发现这两条路是多么的相似,从黄陵县向北,基本上是平行的线路,不同的是秦直道走的是山脊,而包茂高速这一段是穿山而过,走的是山脚。它们的共同之处还都是堑山堙谷,遇河架桥,遇沟填平,直通之。

感觉真好,现代高速公路如一匹脱缰的骏马奔腾到天的尽头,西延高速、靖安高速、榆靖高速,陕蒙高速等贯穿整个陕西北部,它们如同一条条绚丽的彩带点缀在巍巍黄土高原上,长城穿越它的北部,黄河流过它的东部,秦直道(圣人道)贯穿它的西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陕西的高速公路飞速发展,截至2007年7月已经突破2000公里,纵横东西南北,贯穿全省。

现如今秦直道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退出了历史舞台,崭新的、用高新技术修建的现代高速公路在两千多年后代替了秦直道,秦人再次在修路方面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亚洲第一高墩洛河特大桥,这是一座在沙海和淤泥中“种植”的一座桥;中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公路的诞生也填补了我国沙漠高速公路建设的空白;秦岭终南山大隧道,它双洞全长36.04公里,建设规模世界第一,成为中国公路隧道之最和亚洲之最。在今天,沙漠上不但出现了一条雄伟的大道,而且还涌现出了一片沙漠绿洲,我想即使秦始皇、赫连勃勃在世,面对这一个个伟大的工程,他们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话又说回来,不论是秦直道,还是圣人道,作为中国古代一条军用高速公路,它的地位是在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乱七八糟又写了一大堆,也不知道我想说什么,更不知道我要写什么?索性就不要写了吧!借此书的一角,让我感谢那些在我考察秦直道的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人和这次组织作家采风活动时给过我鼓励的人,尤其要感谢陕西省作家协会雷涛书记,陈忠实老师,贾平凹老师,熊召政老师王芳闻大姐,省委宣传部齐雅丽处长,作家叶广芩老师、张志春教授、莫伸老师、赵熙老师、王观胜老师、吴克敬老师京夫老师等一大批作家和我的老公陈曦先生以及随行的媒体和我的一些朋友们,真诚的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张志春教授早在三年前就为此书写了序言,也感谢莫伸老师在百忙中给我再次写书序,谢谢了!

对秦直道的研究也有八九年了,有人送我一个外号叫徐直道,就让我这个外乡人徐直道慢慢来,或许我还能为秦直道做点什么!也希望作家朋友们多宣传秦直道,不要让它被人遗忘了,从而成为下一代人听说的一个传说。现在秦直道正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秦直道沿线各省、市、县、乡都在加强对秦直道的保护,并且在积极地为申遗做准备,这是我们期待的,也是秦直道沿途各市县所期待的,更是全中国人民所期待的。

就在我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又传来好消息,2008年9月,35集大型电视连续剧《秦直道》将在中央电视台八套节目中播出,此电视剧投资巨大,演员阵容也庞大,估计不久的将来秦直道也会像秦兵马俑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古文化遗迹。

第一稿写于2003年7月

第二稿写于2004年11月

第三稿写于2005年6月

第四稿写于2007年8月28日

最后补充完稿2008年5月2日

此书所参考的书籍有:《史记》《资治通鉴》《全球通史》《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中国皇后全传》《上下五千年》《四库全书》《中国大历史》《秦始皇传》《汉赋》《细说元朝》《沧桑圣土》《志乘垂鉴》《高原星火》《忧患元元》《砥柱中流》《游历陕北》,以及秦直道所经之地市、县林业志、县志等。本书所附赠光盘《秦直道》专题片为作者自费摄制,其中使用了《秦始皇》《汉武大帝》及《地宫之谜》等已播出的影视大片作为背景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因无法与以上资料的作者取得联系,所涉及稿费问题,希望以上作品的版权所有人与中国稿费付酬中心联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