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
北京的秋天很美。天气晴朗,气候宜人,山上枫叶红艳,城里秋菊盛开,姹紫嫣红,分外诱人。
畅春园已成了菊花的海洋,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煞是好看。一老一少祖孙二人正徜徉在花海之中赏菊闲谈。
“皇孙儿,跟你一起赏菊,你是那么的朝气蓬勃,花是那么的娇美芬芳,哀家觉得年轻了许多呢!”孝庄太太皇太后已年过花甲却是精神矍烁,笑声爽朗。
康熙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一手教育抚养,尽管过早地失去了父爱和母爱,但却与祖母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祖孙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几乎无话不谈,可此刻康熙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孝庄太皇太后兴致极高,看着满园怒放的菊花不时地拍手叫好,并没注意到皇孙的表情。
“皇孙儿,哀家考考你,那一片金灿灿的秋菊叫什么名字?”
“哦?”康熙回过神来,不忍拂了祖母的兴致。他笑嘻嘻地皱起了眉头:“太皇额娘,您得答应孙儿的一个条件,我才说给您听。”
“成呀,哀家听你的,你说什么我都答应!”
“不许反悔!”康熙手一招,内侍们牵来了一辆马车,一匹雪莲似的白马驹拉着一辆铺着毛毯的华丽马车,没有华盖,尽可以观赏四下的菊花。
孝庄太皇太后不禁乐了:“真是哀家的乖孙儿。这会儿哀家的两腿走得还真有些酸疼呢。”
康熙扶着太皇太后上车坐好,将毯子、靠垫围得紧紧的,然后挥手让内侍走开,将手指放在嘴里打了个口哨,白马驹便甩开四蹄轻快地走了起来。
祖孙俩相互依偎着,尽情地享受着畅春园里的秋日美景。
“太皇额娘,畅春园这么大,孙儿还真怕累着您老呢。喏,您老用这玩意也许看得更清楚些。”康熙说着从袍中拿出了一支单筒望远镜,轻轻地套在太皇太后的脖子上。
“这个洋玩意儿还真管用,咦,哀家看见那花瓣上还带着露珠,一闪一闪地发亮呢。”孝庄太皇太后越发来了兴致,暖暖的秋阳下,五颜六色的秋菊闪着金光,让老太太目不暇接,不知看哪些好。
微风吹拂着孝庄太皇太后鬓角的白发,无情的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皱纹,但那白皙富态的面庞,眯缝着的凤眼以及举手投足间所流露出的大家风范都在提醒着人们,她当初可是蒙古科尔沁草原上秀外慧中的大美人儿呢。
康熙满腹心事默默地注视着兴高采烈的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孝庄是成吉思汗一个兄弟的后裔,1624年被太宗皇太极选为皇妃,她的儿子福临在六岁时成了清朝的皇帝,年号顺治,也就是康熙的生父。当初,由于她的聪明秀丽很得皇太极的宠爱,她入宫时只有十二岁,皇太极比她整整大二十一岁!当她抱着才五岁多的福临登基时,经历了多少生死搏斗,多少惊涛骇浪!当康熙登基,她又辅佐这个六岁的小皇帝与鳌拜这样的权臣斗争着。康熙想到这里不由自主地紧挨着孝庄太皇太后,给老人披上了厚厚的大氅。
康熙出生时母亲十五岁,父亲才十七岁。年轻的父母没有给他带来同享天伦之乐的孩提时代,那是一段不太愉快的回忆,幸亏有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悉心照料。小小年纪,完全不谙世事,就失去了父爱母爱,并成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似乎只有在祖母那儿康熙才能享受到一丝人间亲情。可以说,祖母的悉心照料和教诲在他一生中的关键时刻代替了他所需要的父母之爱。因此,年少的天子康熙对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有着不寻常的依恋之情。每次太皇太后出行,康熙帝都要陪同前往,侍奉左右,这在历代帝王中都是不多见的。即使是康熙独自离宫,无论是亲征、谒陵、临幸五台山、避暑塞外或是木兰围场等,他都时刻挂念着祖母皇太后,在出行期间屡屡派人回京问安、探视,并进献方物。在这方面,康熙对祖母称得上是孝顺。
在少年天子的眼里,太皇太后有着一副柔肠,他感到万分幸福,却始终不明白父皇与祖母间的隔阂与冷漠,他甚至为父皇没有体验到这一幸福而深为惋惜。所以,这一次康熙从五台山匆匆返京,就是想解开心中的这个谜团。有几次话到嘴边,他又咽了回去。老祖母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与错误都在她的亲生儿子——自己的生身父亲福临——顺治皇帝身上,毕竟母子连心哪。看得出来,祖母时常对她的儿子怀着思念与愧疚之情,尤其随着时光的推移,这种愧疚与思念之情也变得愈加强烈。白发人送黑发人,祖母年轻时丧夫,中年时丧子,上天为什么要这样折磨她?每每发觉祖母陷于悲哀和不安之中时,康熙都会心如刀绞,他无法安慰祖母,他不明白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皇孙儿,今日你陪我赏菊,怎么心事重重的?”
康熙一惊,连忙收住了纷乱的思绪:“太皇额娘,我有事还能瞒得了您老人家?您就一心一意地赏花吧。对了,刚才您问我那一片黄色的秋菊叫什么名字。您总拿我当小孩子,这些花名我早烂记于心了。那是‘黄海秋月’对吧?金灿灿的,黄澄澄的,夜晚则像明月般晶莹柔和。”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