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学巨匠黄皙暎先生在谈到韩国新文学的时候曾经说过,男有金英夏,女有千云宁。金英夏的出现堪称是韩国文坛里程碑式的大事。他最早以反叛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让习惯了传统阅读的读者以巨大的惊异。他的这部长篇小说获得了首届文学村作家奖。其主题是性与自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韩国当代小说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韩)金英夏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韩国文学巨匠黄皙暎先生在谈到韩国新文学的时候曾经说过,男有金英夏,女有千云宁。金英夏的出现堪称是韩国文坛里程碑式的大事。他最早以反叛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让习惯了传统阅读的读者以巨大的惊异。他的这部长篇小说获得了首届文学村作家奖。其主题是性与自杀。 内容推荐 它几乎是韩国著名作家金英夏的成名之作。自写成之后,被美国、法国、日本、德国、荷兰、波兰、土耳其等国不断翻译着。本小说围绕着“自杀”主题,对韩国当代的忧郁存在进行深刻而冷静的对视。它描写了一位虚拟职业者“自杀引导代理”如何在社会上寻找合适的“委托人”从而帮助其自杀的故事,情节看来荒诞,但内容却存在着本质上的真实,揭发了被遮闭的内心恐惧与生存的绝望感。小说穿越的场景人物很宽泛,有首尔也有维也纳,有韩国人也有香港人,叙事上可作先锋文本典范,故事上可作通行小说理解,严肃,但好读。 目录 致中国读者 青春突围——代译序 I.马拉之死 Ⅱ.朱迪丝 Ⅲ.埃维昂 Ⅳ.美美 V.萨达那帕勒斯之死 评论:自杀伦理学 作家的话 试读章节 我在看达维特创作于1793年的油画,《马拉之死》。这幅画描绘了雅各宾派革命家让·保尔·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马拉戴着穆斯林头巾,伸出浴缸的手里紧握着鹅毛笔。在白色和灰色之问,马拉流血而死。作品整体的气氛安静而孤寂,仿佛安魂曲在轻轻响起。刺杀马拉的匕首被安置在画面下方。 这幅画我已经临摹过很多次了。最难临摹的部分当属马拉的表情。问题在于,我画出来的马拉显得太舒服了。达维特的马拉既没有年轻革命家遭遇突袭的抑郁,也看不出摆脱世间烦恼的清爽。达维特的马拉安详、痛苦,憎恨却又不乏宽容。通过死者的表情,达维特实现了人类内心深处所有对立的情感。第一次看到这幅油画的人,视线首先会停留于马拉的面部。表情什么也没有透露。于是,观看者的视线大致会朝着两个方向移动。或者是一只手上的书信,或者是伸出浴缸的另一条胳膊。马拉死了,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放弃书信和鹅毛笔。恐怖分子以假信为借口接近马拉,而马拉临终之前还在回信。马拉至死紧握在手中的鹅毛笔为寂静而安详的画面赋予了紧张感。达维特非常了不起。并非激情创造了激情,而是干燥和冷静。这是艺术家的最高品德。 杀害马拉的女人夏洛蒂·科尔黛被送上了断头台。身为吉伦特派青年党员的夏洛蒂决心除掉雅各宾派的马拉,于是以假信为诱饵接近马拉,当马拉还在沐浴的时候将匕首插进了他的胸膛。这是1793年7月13日的事。夏洛蒂·科尔黛年方25岁。凶手夏洛蒂很快就被逮捕了,并于四天之后的7月17日处以绞刑。 雅各宾派巨头马拉死后,罗伯斯庇尔的恐怖政治开始了。达维特深请雅各宾派的美学。没有恐怖做燃料,革命难以为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关系就颠倒过来了。革命的目标开始变成了恐怖。制造恐怖的人必须做到超然物外。他应该知道这样的事实,自己传播的恐怖能量最后会反过来吞噬传播者。结果,罗伯斯庇尔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我合上画册,起身去洗澡。工作的日子,我必须清洁身体。洗完澡,清清爽爽地剃了胡子,然后我去了图书馆。我在图书馆里要做很多事,比如寻找委托人、搜索资料。这个工作漫长而且烦琐,但是我必须忍耐。有时候需要一个月,有时候甚至长达半年。只要找到了委托人,我就能凑合着过个半年左右了,因此我的搜索时间几乎不受什么约束。 我在图书馆里主要阅读历史书和旅游指南。完成工作,拿到了钱,我就出去旅游。旅游指南简洁明快地压缩了复杂的事实。每个城市都有数十万个生命和数百年的历史,城市里充满了人生与历史交织而成的痕迹。这些复杂的痕迹都被旅游指南压缩为几行简单的文字。比如,它这样介绍巴黎,“巴黎不是世俗之地,而是宗教、政治、艺术的自由圣地,更是宣扬自由的呐喊和对于自由的隐秘的希望。巴黎以宽容的精神为罗伯斯庇尔、居里、王尔德、萨特、毕加索、胡志明、乔伊斯、霍梅尼等思想家、艺术家、革命家,以及大量非凡的人物提供了流亡之所。巴黎虽然是19世纪优秀城市计划的卓越产物,但是正如巴黎的音乐、艺术和剧场,其建筑也融合了中世纪风格和前卫元素,甚至表现出超前卫的各种形式。如果代表了历史和新潮、文化和文明之自我认知的巴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那么我们所有人都要为创造这些而努力。” 关于巴黎无需多说了。这是我喜欢阅读旅游指南的理由。历史书籍也是一样。不知道压缩的人是可耻的。无可奈何地延长自己卑微的人生,这样的人同样可耻。不懂压缩美学的人至死也不会知道生活的秘密。 我要去巴黎。我可以阅读亨利·米勒和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也可以去卢浮宫l临摹安格尔的名画,静静地打发岁月。如果有人喜欢在旅途中阅读旅游指南,那么这个人肯定很无聊。我喜欢在旅途中读小说。但是在巴黎,我就不读小说了。小说适用于人生的盈余时光。 在图书馆,我首先翻阅杂志。报章里面我读得最有意思的是访谈。如果运气好,我还能给自己找到委托人。记者们沾染了通俗而低劣的感受性,并在字里行间隐藏着我的潜在委托人的禀性。“难道你从来没有过杀人的冲动?”他们绝对不会抛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当然也不会去问“你看见鲜血会有什么感觉?”他们更不会拿出达维特或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追问受访人的感想。因此,这些访谈里充满了对人生毫无意义的言论。当然欺骗不了我。我总是能够从他们毫无意义的谈话中发现具有某种可能性的线索。我必须从他们爱听的音乐、闪烁其辞的家族史、深受感动的书籍、喜欢的画家之中找出线索。人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倾诉内心的冲动。他们在等待我这样的人。 比如说吧,曾经有位委托人告诉我她喜欢梵高。我问她更喜欢梵高的风景画还是自画像。这位委托人略做迟疑,回答说更喜欢自画像。我仔细观察过热爱梵高自画像的人。他们都是孤独的人,敢于窥视自己的内心,而且知道这样的经验带来多少的痛苦,就会伴随着多少隐秘的快感。如果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那么他也是孤独的人。当然,并非所有孤独的人都会成为我的委托人。 精读杂志之后,我会翻看报纸。从讣告到招聘广告(尤其是寻找特定人群的广告),我都要认真搜索。经济版也要留意。我还特别关注那些曾经繁荣昌盛的公司突然陷入资本危机的消息。股价的涨跌也不会错过,因为股票总是最先对变化做出反应。至于文化版,我主要关注近期美术界的展览动向和流行音乐。最新出版的图书也在我的关注之列。这项工作有利于我掌握潜在委托人的倾向。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和绘画,他们最近阅读什么样的书籍,这些预备知识能够帮助我实现圆满的谈话。 走出图书馆,我会顺便拐进仁寺洞看画,或者去大型音像商店挑几张CD。运气好的话,我会在看画的人群里遇到我的委托人。我打量着那些在礼拜六下午悠然自得、漫不经心地看画的人们,他们热衷于看画,从来不会低头看表。他们无处可去。他们没有人要见,更没有什么人必须要见。他们长久驻足观望的油画隐约暴露了他们自身的欲望。 …… P3-7 序言 致中国读者 写小说就像把信装在玻璃瓶里,然后抛进大海。作家历尽艰辛写完了信,装入瓶中,送往世界。虽然不知道谁会收到并阅读这封信,但是他相信这个收信人必然存在,于是开始想象这个未知的读者。至于飘荡在海上的信最终去了哪里,作家当然不得而知。也许根本就没有人读。 这个小说运气还不错,已经在许多国家遇到了许多读者。现在,这封装在玻璃瓶里的信即将到达有着十三亿人口的中国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也很想知道中国的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是我的第一部小说,很多人通过这个小说知道了我的名字。作为作家,我对它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既然是处女作,那就免不了有不成熟的缺憾,但是无论如何,它饱含着我的青春岁月的真情。 我衷心希望这个玻璃瓶里的信能够冲破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樊篱,顺利抵达中国读者的内心深处。 金英夏 2008年12月 后记 1998年,这部小说即将在法国出版的时候,法国编辑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部小说是不是隐藏在您内心深处的杀人冲动的文学呈现?”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理解,“您有没有过杀人的冲动?”本书出版之后,我接受了无数次的采访,这样的问题还是第一次遇到。我有种被人戳穿的感觉。 那时候,我记得自己迷上了飙车。我曾经在京釜高速公路上撞到中央隔离带,连续旋转数圈(当时是想去撞一辆不停鸣着喇叭试图超越我的汽车,最后,我的杀人或者说自杀行为归于失败,我的车在原地转了几圈。时速大约在150公里)。我甚至在汉城市中心和便衣执勤的警察展开过追击战。我诅咒过看似永远不会改变的体系,积极拥护对政治的冷漠,还对不工作的权利和懒惰的权利大加赞扬。我反对国家介入个人的幻觉,不,我诅咒国家所做的任何事。我嘲笑所有积极参加选举的阵营,在野党和市民组织也不例外。但是,我又想做个诚实善良的市民。我是个烟鬼,每天夜里都要喝酒,甚至连续喝上好几天。那个时候的我,无疑是觉得死了也无所谓。不管社会变成什么样,都跟我没有关系。“为下一代留下更美好的国家”,我感觉喊出这样的口号就是让人骂。不过,我还没有勇敢到决定自杀的程度,于是我采取了某种政治上的自杀,埋头在监牢,写起了奇怪的小说。 当时创作的小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最终使我变成了职业小说家。也许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反讽吧。这部小说最早出版于1996年,如今已经十岁了。有时我自己甚至都不相信。书自有书的命运。尤其是这部小说,更适用于这句话。最初有人认为这是科幻小说,也许是因为主人公的职业吧。主人公的职业是当今社会不存在,而且以后也不会出现的职业。但是1999年,日本逮捕了一批自杀向导,不久韩国也出现了这样的职业。幻想变成了现实。比起它引起的关注程度,这部小说的销量并不算大,不过每年都能加印两三次,生命不断延长,如今已经印刷了二十余次,还重新装订,换了封面。从那之后,我又出版了五部小说,成为年届四旬的中坚作家。现在,我不会在任何道路上超速驾驶了。我是中年男人了,害怕监控镜头和违章通知书。安装在汽车上的GPS定位系统常常在我迷路的时候帮助我,并且随时提醒我不要超速驾驶。在这个由卫星代替神灵俯视我们的世界上,我依然在写作。这期间,我不止一次想要改写这部小说,但是我又觉得比起笔法的成熟老练,写作时的粗糙和挑衅感觉更适合于它,于是我满足于只做轻微的修改。这个版本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读者变了,也许会当成截然不同于当初的小说来阅读。 如果小说也存在婴儿死亡率的话,我们国家也许会达到国际水准。在这样的国家,我成为了跨入青春期的小说作家,这让我感到很自豪,同时也不无陌生感。离开了我的怀抱,希望这部小说今后仍然能够开拓出属于它自己的道路。 书评(媒体评论) 《我有破坏自己的权利》为韩国小说文学引入了罕见的“幻想”形式,不仅有趣,而且意义非凡。这部作品并没有提示和透露任何草率的质问、主题和问题意识。但是读到最后的《萨达那帕勒斯之兄》,读者不得不想到自身的主体性疑惑。“我们把女人交给这个卑微而无聊的世界之前,难道不应该像从前的萨达那帕勒斯那样送她们前往并不卑微的世界吗?”小说诱导读者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且不得不承认这个疑问之中存在着不容否认的真实。 ——都正一(文学评论家,庆熙大学英语摹教授) 这部小说犹如锐利的刀锋般挖开了时代的核心。死亡问题看似近在身,边,然而人们却假装不知道,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交通事故;每个人都不愿真诚思考的古典主题,金英夏却以蒙太奇般的绝妙结构加以排列,漫画般的鲁莽技巧更增添了它的冲击力。 ——李祭夏(小说家) 句子短促,觉悟冗余,毫不吝地剔除了不必要的感情,短短的三个事件板富速度感。这些难以区分是私人侦探还是职业杀手的幽灵角色在上演着死亡的戏剧,黑暗的冒险围绕着死亡展开……不过,这里并不是杀死某个人,而是让采个人自杀。通过严密的结构,这部小说使得颠覆性问题和虚构性设定变成了现实,可见其叙述力量多幺有趣。 ——崔允(小说家,西江大雪法语系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