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羽戈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电影评论集,是羽戈继思想随笔集《从黄昏起飞》之后的最新力作。在本书的30余篇文章中,作者得以顺畅进入电影的经典世界,探讨了电影所折射的社会与伦理问题、政法细节,信仰和人性及与正义的关系。有感性的抒情,也有对中西电影人的思辩。

内容推荐

作者只是电影的局外人,他以新奇的视角,在本书的30余篇文章中,得以顺畅进入电影的经典世界,探讨了电影所折射的社会与伦理问题、政法细节,信仰和人性及与正义的关系。有感性的抒情,也有对中西电影人的思辩。

与其说作者是在看电影,不如说是通过影像观察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所以,此书不仅可以视作一个人的电影史,还可以视作一个人的精神史。

目录

被规训的欲望

 《色,戒》:情欲与政治

 《盲井》:极恶之城

 《揭竿而起》:一个良民的自供状

 《日日夜夜》:被伦理规训的性欲

 《绿帽子》:前列腺炎的疾病隐喻

 《偷窥无罪》:偷窥的狂欢

 《闻香识女人》:启蒙的悖论

 《伪币制造者》:你往何处去?

 

忠诚于大地

 《一代奸雄》:“我们要威利!”

 《黑社会》:选举与正义

 不咬人的民族主义

 到底谁是专制的病人?

 《看上去很美》与幼稚园政治

 《投名状》:身体利器,杀心四起

 从《慕尼黑》到《东莫村》的距离

 《桂河大桥》:忠诚于大地

 陪审团的三重门

 

彼岸花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与正义

 《七宗罪》:再谈救赎与正义

 塞拉斯与以神之名

 《戈雅之灵》:因什么而称义?

 《鹅毛笔》:书写之难

 

我们的心多么顽固

 《美国往事》:黑暗之花

 寻找耶稣与等待戈多

 《面纱》的爱情叙事与倾城之恋

 《三峡好人》:关于三峡,关于好人

 我们的心多么顽固

 

犹在镜中

 马丁·斯科塞斯的困境

 摩根·弗里曼:父辈的旗帜

 论贾樟柯:现实一种

 

后记/羽戈

试读章节

李扬导演的《盲井》很自然让我想起以下种种:首先是刘庆邦的小说《神木》,这是电影的来源,但是正如《活着》之于张艺谋和余华,电影皆在不同程度上扭转了小说凄冷的结局;其次是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这应该归结于王宝强出色的演技,《盲井》里的元凤鸣,《天下无贼》里的傻根,而这只是一个浮于表象上的牵连,在更深沉的一面,这两部电影都是试图讲述人性之善与恶两种因子的盘根错节,它们的表达手法亦极为相似,都是在一个未成年人——无论身体,还是理智;无论元凤鸣,还是傻根——身上展现善恶之间的迷狂搏击,当然,它们的收尾不同,元凤鸣窥见了生命罪恶的真相,而傻根依然在美梦之中昏昏沉睡;最后,影片所采用的瓮声瓮气却无比熟悉的方言,还让我想起我的父老乡亲,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了杀人者唐朝阳和宋金明,另一部分则更不幸,被迫扮演受害者元清平和元凤鸣父子的角色——二者之间的温情地带狭小得近乎虚无,这正是草根阶层无法超越的苦难与宿命。

但《盲井》所力图彰显的价值却超越了所谓的阶级性,所以我不打算过多的从政治角度谈论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盲井》的主题可以归束至一个原点:人性的善恶——更明确的说,是人性之恶——“盲井”这个名字就是对无限延伸的恶的隐喻。那么多的意象:多灾多难的煤矿,寒冷、黑暗、圈套、欺诈、恐吓、贫穷、金钱及死亡——汇集成《盲井》的冷色调。这部电影极少有温暖的情境,甚至连太阳都未曾出现。照耀《盲井》之世界的是一种北方冬天特有的白光:清冽、阴冷、无声无息,它貌似阳光,却缺少明媚的暖意。阳光的象征意义太过浓烈,极恶之城只得拒绝它的到来。

《盲井》居然如此之恶?恶源自何处?唐朝阳和宋金明为什么要骗人,杀人,然后敲诈矿主?答案很简单:为了钱,因为贫穷。但他们为什么不愿走善的正当路子来挣钱?答案可能要追溯到他们的内心——这就容易将恶极端化。他们并非不知道自己所走的是一条罪孽深重的不归之途,当他们给家里寄钱打电话,训斥儿女一定要好好读书,踏上正道,这确是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冀望。当宋金明遇见元凤鸣,竟然生出了近乎于父子亲情般的怜爱,以至最终以身死为代价,使得16岁的元凤鸣拿到了6万块钱。恶被善冲淡,模糊成元凤鸣眼中迷惘的神色。这个少年见证了善与恶的交错,但我认为,他仍然无法清晰分辨善恶的底色。这是人性的困境。只有上帝晓得,残缺的人类无法承担辨别善恶的重负,因此警告他们不要去吃伊甸园的果子。但诱惑与被诱惑,谁又能够说清?

还有一个问题,在《盲井》之中亦是模糊的。那就是正义的缺席。或者追问,正义是如何被施行的?为什么我们没有看见它鬼魅的影踪?《英雄》的正义呈现为国家一统的意识形态,《天下无贼》的正义呈现为警察化身的公权力,但《盲井》什么都没有,没有一方势力可以充任游戏裁判者的角色。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不义的:受害者可能无辜,但很难说因为受难而拥有义,即便拥有,他们亦丧失了行使的力量,元凤鸣的侥幸逃脱,最好的说法是命运的安排:没错,宋金明在最后一刻良心发现,拯救了铁镐下的元凤鸣,但他并不因此而称义,他救人亦是救己,行善亦是悔罪,我觉得在这个复杂的人物身上,更多体现为一种报应论,即香港警匪片所流行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类观念仅仅悬空了正义,而不是在主持。整个《盲井》,可以说是白茫茫一片空无的大地,正义无处容身,其理由,或许正在于没有人能够超脱于善恶之外,这个世界丧失了一种超验的权力。

不妨再问一个问题:元凤鸣和傻根,如同开头所言——前者“窥见了生命罪恶的真相”,而后者“依然在美梦之中昏昏沉睡”——到底哪一个的收官更好?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又想起一个细节,《盲井》的底本,小说《神木》的结尾,元凤鸣只落得两手空空。尽管宋金明临死的时候,千叮万嘱他一定要把谎言扯下去,这样就可以依据合同拿到一大笔抚恤金,但这个少年还是选择了说真话,矿主用一点返乡的路费就将他打发掉了。对照之下,改编的电影《盲井》似乎要慈悲一些——李扬为什么不像冯小刚那样慈悲到底,让元凤鸣迷失于傻根式的美梦呢?但换个立场来看,冯小刚的做法能叫慈悲吗?傻根所行走的虚幻梦境,终有那么一天会支离破碎,他还得直面“天下有贼”的残忍现实。傻根依然在期待一个启蒙者的出现,击碎他封闭的心智。而《盲井》里的元凤鸣却已经成年(不要忘记那个找小姐的镜头之隐喻),死亡激发了他的勇气,他自己给自己启蒙,在不幸之中窥见了世界的真相。只是启蒙以后该当如何?分辨善恶就能够承担恶的压迫?影片结尾处的元凤鸣却不知路在何方,他站在火化炉前,注视着两具罪恶的尸体化作缥缈的轻烟,从高耸入云的烟囱缓缓冒出,他茫然失措,而灵魂之烟无情地飘向天际。

P12-14

序言

我一直认同一个判断,羽戈在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命运之神如此乖谬,让他选择了法学,让他在大学四年——这是我们生命的交集——苦苦挣扎于诗歌与法律、文学与政治之间。后来,围绕他的肉身和精神而展开的交战方逐渐增多:女人、足球、电影……幸运的是,他的战果累累,在思想随笔集《从黄昏起飞》之后,我们又看到这本电影评论集的诞生。他的粉丝们应该庆幸,尽管置身于号称温柔之乡的江南,他却没有丧失掉书写的意志。

影评这一文体在我的印象当中,向来是小资的专利。由电影类时尚杂志倡导的小资体影评,长期主宰着人们的欣赏品位,那就是以优雅的姿态推销一种零度价值尺度的审美趣味。它甚至连艺术本身也不再关心,而只关注一样东西:娱乐。正是在这种流行品位的召唤之下,才有了《色·戒》一类电影的出场。艺术水准的低劣和电影叙事及主旨的矫情,并未败坏普通观众的胃口,几场劣质床戏就挽回了观众对它的热爱,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在《色·戒》票房成功的同时,张艺谋和陈凯歌等人的商业大片却因缺乏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深度屡遭责难。此种景象是不公平的。唯一的原因即是前者有大胆床戏而后者没有。中国观众对十八禁的东西一贯热切渴望,应该说是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缺失成就了《色·戒》在大陆的票房。中国观众一面嘲笑“深度”,一面指责张艺谋们的电影没有深度,这种精神分裂的立场显得十分滑稽。

小资们品评各类电影,如同旧时的遗少赏玩着手中的铁蛋和鸟笼,这种方式是羽戈所陌生的。他不是谈论一部电影如何娱乐了我们,而是反复提醒,这部电影在何处刺痛了我们,甚至还用法律和政治哲学的思维,去度量潜藏在影像背后的爱与正义的可能性,以及救赎与信仰的悖谬。在别人用来寻找刺激与温情的黑帮电影面前,羽戈看到的却是选举与民主的诉求及其艰辛。这种立场既是幽默的,也是严肃的。对正义、伦理和救赎之艰难的关注,成就了伯格曼、黑泽明、基斯洛夫斯基等电影大师,同样,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也使羽戈的电影文字发散出独特而动人的气质。

对伦理及正义问题的倾心关注,是诸多古典作家和艺术家的共同特征。阿里斯托芬、柏拉图、塔西佗、普鲁塔克等人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笔下的戏剧或历史,总是将重心置于政治与伦理正义之上。但是从莎士比亚或者他之前的某位作家开始,这一状况悄悄发生了改变。艺术日渐脱离了政治的统治,打着美学的招牌自立门户。莎士比亚戏剧以及后世的多数史家,主要关心故事的戏剧性效果而非其伦理及政治哲学价值。也就是说,正义与伦理,苦难和救赎,在最初的艺术家那里并未遭到像今天这样大面积的遗忘。相反,它们本来就应该是第一主题,否则,艺术品所追求的美将变得空洞而缺乏生命力。羽戈从骨子里是前述大师们的弟子,他坚持在一个娱乐化时代,去探寻艺术之中蕴藏的秩序之美,这是他电影文字的真正价值所在。

艺术以其细腻独到的语言烛照我们生活的世界,其独有的尺规理应远离政治权力本身。但是艺术不再关心政治生活这一最重要的事物,其本身就会形成对受众的耽搁和误导。对艺术个人化的热爱,以及对正义和伦理主题的关照,这二者之间需要一个平衡。只有把握住这一平衡的艺术家才堪称伟大。

本书副题为“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正是对艺术与政治的平衡度的探讨。这个度的终极裁决者,也许不是人类,而是神灵。基于此,我想引用《旧约·撒母耳记》中的一段文字结束这篇序文:

“在一座城里有两个人。一个是富户,一个是穷人。富户有许多牛群羊群,穷人除了买来的一只小母羊羔之外,别无所有。羊羔在穷人家里和他儿女一同长大,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怀中,在他看来如同女儿一样。有一客人来到这富户家里,富户舍不得从自己的牛群羊群中取一只预备给客人吃,却取了那穷人的羊羔预备给客人吃。”

后记

这本书的书名来自悼念英格玛·伯格曼的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之一个小节标题。1956年拍摄《第七封印》之时,伯格曼曾如是说:“经由死亡,我即化为乌有,穿过黑暗之门。等着我的,全是我无法控制、预料和安排的东西,这对我来说,有如无底的恐惧深渊。”——除了在他逝世翌日敲下了几个字,后来三次坐在笔记本前,满怀言说的激情击打键盘,却始终未能完篇。我没有勇气拿一篇残文来滥竽充数,只好留白。按中国国画原理,留白是一幅画中最讲究的部分,令人回味深长。回味什么呢?也许正因此诞生了这个怀念与感恩交杂的书名。

另有一点要交代的是,关于电影这门学问,我只是初学者,不要指望一个连大卫·林奇与大卫·芬奇都无法作出准确区分的作者能够为你提供电影技术方面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祈望窥见电影背后潜藏的某些隐秘的事物,譬如情欲,譬如救赎,譬如爱,譬如正义,譬如它们之间执着怨毒的搏击,虚情假意的合谋。我写下的大多数评论文字,与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干系。其中充斥的种种无知、傲慢与偏见,更无损电影的经典品质。如果你无法忍受一个外行人的浅薄和聒噪,那么不妨将这本虚妄的影评集当作社会政治学评论来阅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7: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