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这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却的日子,这是中华民族遭受异族倭寇欺凌、蒙受屈辱的日子。
武广华怎么也不曾想到,这一天,除了民族仇恨让他不能忘怀之外,还有一层个人的荣辱使他的一生与这一天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个日子是不是预示着他的命运将与某种历史使命或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
一份特殊的“见面礼”
就在7月7日这一天,武广华走马上任成为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
倒不是因为提拔院长让他对这个日子多么珍惜,而是就职的第一天便收到一份特殊的“见面礼”,使他一生无法忘却。
这天,他还没有搬到院长办公室,还是和其他几位副院长挤在那间小平房里办公。只是从这天开始,按照济宁医学院党委的一纸任命,他作为院长开始全面主持附属医院的工作。
其实,对于这一任命,武广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角色转换还没来得及调整过来。在他的内心,自己还是那名分管业务的副院长。而且,大家对他的称谓也没有变化。
“武院长,法院里送来一张传票。”
“法院的传票?”
当办公室的人员把法院的那张传票放到他面前时,他才回过神来,想起了昨天省主管部门和济宁医学院党委领导找他谈话,并在干部会议上宣布了他的任职令,尽管这一切依然使他感到愕然。
现在,他才意识到自己是院长了,同时也是这个医院的法人代表了。
盯着这张传票,他突然觉得怪怪的。用这种方式欢迎与庆贺他的荣升,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特别更少见的了。他又觉得很悲哀,升官伊始没有给他带来丝毫的兴奋与欣喜,迎面而来的竟是一张法院的传票!
这是1993年7月7日。明天,他将走上被告席。
第二天,武广华同往常一样早早上班。晨曦映照着的济宁古城,处处洋溢着温馨与灿烂。武广华却没有这样的心境。想起昨天的那张传票,多少有些沮丧,犹如无端飘来的一片浮云给这美好的晨景蒙上了一层“霾”。
此前,武广华虽然是副院长,但他也是一位胸外科大夫,兼任着医务科长。作为一名专家型的干部,除了做手术并做好分管的业务之外,他对济医附院的全盘工作和整体情况过问不多,也不甚了解。
按说,今天,他应该趾高气昂、满面春风地走进办公室,坐在他的椅子上,调适一下心情,寻找一下感觉;拿过台历飞快地记下当日活动;然后,叫来办公室主任一一安排……
武广华没有这种意识,更没这么想。他来到医院,正考虑着准备上法庭,又迎面碰上一件让他看着别扭的事,使他本来就不好的心情又添了一股火。
一群职工正在病房前的小院里用收录机放着乐曲学跳舞。
嘭——嚓!嚓!嘭——嚓!嚓……随着轻快优美的音乐,大家的舞兴正浓。
当时,跳交谊舞在社会上颇为流行。
“停!病人需要安静,你们在这里叮亢叮亢地跳舞,怎么能行?”啪!武广华上前把音乐关掉了。
“没有规定不让跳呀?!”有人还想据理力争。
“这里是医院,不是舞厅。这就是规定!”武广华毫不客气。
“他当院长啦!”
“新官上任,给他个面子吧。” 几个领舞的职工商议着,带着跳舞爱好者们快快离去。
医院的职工们都知道武广华是个胸外科专家,平时见人笑嘻嘻的,待人很随和。现在当了院长,怎么就变啦?翻脸不认人,变得像老虎似的,这么厉害。人们不理解也不适应。
人哪!官升脾气长。一些人开始在私底下议论纷纷。
武广华正要上法庭。党委书记朱玉久拦住他,说:“武院长,你别去了,我知道些情况,我去吧。”P010-011
毛主席的救死扶伤医疗队又回来了,您对患者熟如亲人,对患者每一分钱加以关注,对患者医疗技术高度的责任感,使每个人都很感动,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我们永远会记住您,祝你好人一生平安。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北里 潘湖明
十五年病痛的纠缠,枯竭了我25岁生命里的所有热情和希望,只为了所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我拖着这支离破碎的躯体苦苦支撑着,直到您和济医附院的名字在我的生活里出现,我知道,我的生命之火还能延续。
——一个患有心脏病即将手术的女孩 张艳
降低医疗收费门槛,挤干医疗费用虚高水分第一人。推动医疗改革,实现医疗费最高限价的领军人物。
——央视2006年3·15晚会“特别贡献奖”颁奖词
你们面对医疗界自身出现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护短、不回避,敢于“亮剑”,确实很了不起啊!
——江苏患者 袁士杰
你这个院长了不起,但也真不容易。你做的这些事实实在在,没有虚的,我们很服气。
——《焦点访谈》记者暗访之后
出于责任与感动
2008年国庆期间,我把初稿分别交给武广华院长和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先生,如释重负,终于舒了一口气,可以睡个囫囵觉了。
在采写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日子里,我既体味了新妇初孕的甜蜜,也饱尝了十月怀胎的艰辛。回味起来,别有一番甘苦在心头。
2004年4月,济医附院推行单病种限价的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布后,许多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那时,我在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工作,负责协调各级媒体来济宁市的采访活动。起初,对济医附院开展单病种限价的改革举措并没在意。
但是,随着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和深入了解,我感到济医附院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是标新立异地“做秀”,也不是虚张声势地“炒作”,而是实实在在地改革,实实在在地做事,并有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特别是2005年,济医附院前后共推出128个常见病种实行限价:面向全国特困家庭实施“爱心医疗救助工程”,为先心病儿童患者免费手术,这在全国医疗卫生行业是绝无仅有的。
在陪同记者的采访中,一个个患者感激的场面,一封封高度赞誉的信函,一件件医护人员的动人故事,令我感动不已。尤其在推荐武广华院长参加央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的过程中,通过收集整理各方面的材料,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武广华,了解了济医附院的白衣天使们,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2005年寒冷的冬季,在中国医疗卫生界发生了几起“天价医疗费”极端事件的背景下,在中国医改陷入困境时,济医附院大刀阔斧、开创先河的改革创新和慈善义举,温暖了老百姓的心——还有这么一个好医院,一个好院长,一群好医生、好护士。而且,是在孔孟之乡这片“仁爱”思想滋养数千年的热土上。
他们堪称英雄好汉!我被感动了。
我想,这样的典型仅有媒体的报道是不够的,应该为他们树碑立传,在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写一本书,要请一流的报告文学作家来写。
2006年中秋前夕,我和朋友们与武广华院长一起相聚,我向他提出这个建议。武院长不以为然。我说,这不是写你个人,这是写济医附院。济医附院是中国医疗卫生行业里的自豪和骄傲。要写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史。
武广华院长终于答应了。但他说,这个事用不着请“大家”,你来写就行。
我?能行?多年来,我虽写了几百篇文章,那多是新闻报道之类,最长的也不过万把字,与这种长篇报告文学完全是两码事。何况,医疗卫生行业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领域。
但是,在武广华院长和在场的领导、朋友们鼓励下,几杯酒下肚,脑门一热:
“好吧!我来就我来。”
第二天,一觉酒醒,这事抛至九霄云外。岂料,武广华院长竞让办公室的同志把几袋子档案资料给我送来,告诉我这里面有好多情况可以参考。这时我才想起昨天的事。
哎呀!那是酒后狂言。酒桌上的话,武院长怎能……
在与武广华的交往中,我知道他是一个办事认真的人,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对这样的人,我怎能口出戏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也是很重信誉的人。况且,这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此,每天下班回来,晚上、凌晨、双休日、节假日,我就翻阅这些资料。这些大都是武广华从1993年任院长以来的原始会议记录、文件,还有卫生部的内部资料,摞在桌子上有半米多高。我被里面的事件打动了,决心把济医附院十几年的改革发展变化放在中国医疗卫生行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
但是,这件事谈何容易!
自2006年国庆期间我开始采访写作,就如同泰山挑夫双肩压上了沉甸甸的负荷,而且越来越重,几乎把我压趴。
首先,我感到没有时间。我所在的新闻出版科成天组织协调,迎来送往。整理材料,加班加点,工作繁忙不说,压力还大。即使节假日也很难静静地坐下来,常常是坐在电脑前刚刚建立起思路就被临时而来的事务打断了,回头呆坐半天理不出头绪,令人焦灼。特别是电脑病毒使几万字的文稿不见踪影。使我暴躁而又无奈。
我毕竟是个业余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后来,组织安排我到市委对外宣传(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任职,且承担着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责任更大,任务更重。2008年是工作最为紧张的一年,我巧妙地安排时间,尽量保持写作的连贯性。
更让我为难的是,反映济医附院十几年改革发展的困惑、矛盾、冲突、成败,要涉及到许多具体人和事,应当如何把握?采访中就有不同意见,处理不好就要得罪人、落仇人,说不定还会有人同我打官司。我心有余悸,左右为难,几次想中途作罢。但一看到那半米多高的档案资料,就想起我的责任,我的承诺。我对武院长进行了长达几十个小时的采访,还有朱玉久、徐向明、许庆文等几十名采访过的医务人员,我总得有个交代吧!特别是,武广华院长和济医附院的白衣天使们的动人事迹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时时触动着我,无论如何不能放弃。
无情岁月增减中,有味诗书苦后甜。暑去寒来,几度春秋。家中的电脑换了三个键盘,这部书稿终于脱手。
短暂的轻松之后,我再次背上泰山挑夫的重担。出版社要我再作一遍修改。市委领导和宣传部的同志们鼓励我,希望我再努一把力。为了集中精力尽快改出来,2009年春节期间,我躲到三亚。在三亚的十几天里,我不敢体验天涯海角的浪漫,只有泰山挑夫般的压力。我把自己关在鹿回头山下小渔村的一间房内,饿了吃几口,困了睡一会儿,趴在电脑前浑然不觉日明天暗。
除夕来临,我登上鹿回头山崖,无心欣赏晚霞中的三亚,回头转向北方我的故乡,遥望着闪现的星斗,向亲人、朋友默默发去祝福的信息。我给社长何建明和责编袁艺方即兴发了一首小诗:
辞亲别故赴琼州,幽居三亚鹿回头。
面对方屏敲旋歌,为伊心仪夜做昼。
诗书有缘乐共舞,意弄风云安独悠。
冬寒不知何处去,春色已在笔端留。
拜年祝福!即作汇报。
2009除夕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从1993年武广华任院长记述至200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恰巧横跨了后15个年头的历程。现在,武广华已任山东省济宁医学院党委书记,仍兼济医附院院长,并T2008年1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济医附院优美的环境,高超的医疗水平,高尚的医德医风,处处人性化、标准化的管理与优质服务,完全呈现出今非昔比的新景象。武广华成为中国医院院长的典范,济医附院成为全国医疗卫生战线上改革的一面旗帜。
最后,我要感谢! 我衷心感谢济医附院的白衣天使们,在采写他们的过程中,我的心境得以升华,校正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和视角,激发了对文学创作的热望与激情。
我十分感激国家卫生部、作家出版社和济宁市委的领导以及宣传部的同志们对我的热诚鼓励和大力支持。
正是许多领导、同事、朋友和亲人的关心、支持与相助,才使本书得以在喜迎新中国60周年华诞之际奉献给我的祖国和读者,实属今生之至幸哉!
作者
2008年10月5日初稿于济宁
2009年2月6日修改于三亚
破解后的欢欣
也许都是军人出身,所以有种天然的缘分。与王鸿鹏认识和能够产生友谊。就是同为“当兵”者的这份天然的缘分。第一次粗读鸿鹏的作品,有点儿像阅读新闻稿件,也许是因为他是一名职业的新闻工作者。第二次阅读他的作品时,感觉完全变了——变成了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故而欣然提笔作此序——
文学是什么?文学当然是记录社会、记录人生和记录心灵世界的一门学问。文学表现什么?为什么要表现,这是文学的使命所在,也是一个作家要掌握和弄明白的事。鸿鹏在他的这部《十三亿人乐了》中,可以说是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使命,因而他和他的这部作品,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享受阅读和感受生活的广阔境地。
中国的医疗和医改是一件非常大而艰难的事,是涉及到十三亿人的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当年我们的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还要有难度,这难度难在不是你想怎么着就可以怎么着的。它既是医疗和医院方面的事,但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问题,这社会问题影响和涉及到方方面面。“看病难、看病贵”——这在中国是个十三亿人人人都知道的事,人人都痛恨、人人似乎又想不出高招去解决的事。
医疗及围绕医疗而发生的医改工作,是一道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有报道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有各的难处,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过于超前或者滞后,都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例如,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2008年用于医疗保险的费用达2.5万亿美元,占GDP的17%左右,人均医疗费支出达八千多美元,居全球之冠。但是,花费如此之高,卫生绩效却不高。同时,不断增长的医疗开支,已经威胁到美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基础。相比之下,中国人均GDP刚刚突破3000美元,2008年卫生总费占GDP比重约4%,年人均卫生费用仅为九百多元。我国有十三亿人口,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医改任务更加艰巨。如何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考验着中国的智慧。
在现实的中国社会里,我们已经有太多的理由痛恨那些所谓的名医、名医院了,因为正是他们嫁祸给了中国老百姓太多的“看病难、看病贵”的活生生的残酷现实。医疗行业本来是治病救人的善业,可就是因为“看病难、看病贵”越来越成为一种令人头痛的现实痼疾,医院则成为了这种痼疾的发源地和藏身地。本来是救死扶伤、行善积德的地方,结果成为人人痛恨之地,这种反差叫人难以接受。谁之过?谁之罪?医院和医生不言,病人和民众愤愤,其实都解决不了问题。那么谁来为这样一个涉及亿万人利益的事承担责任和改错纠偏呢?谁都清楚:医院和医生行动起来,问题就可以解决大半。然而由于太多的利益关系,广大的医院和医生们都把病人和公众的谩骂视为耳边风……
呼兮!我以为这种风气永远不改。可看了鸿鹏的大作《十三亿人乐了》,竟然激动和兴奋起来!原来中国还是有大勇者呵!
大勇者,就是武广华。
他是一名胸外科专家。然而他的功绩是——用了十余年时间成功地为中国的一个社会痼疾进行了一次“胸外科手术”!武广华了不起,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完全可以对现实和顽疾视而不见,这样既省事又省心还得大利。可他没有这样,他以一个职业医生的道德操守和对人民(特别是对弱者)的赤诚热爱,勇敢地操起“手术刀”,在自己的医院——或者说在自己的躯体上试验着、动真格地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手术,使难上之难的医改工作获得巨大的成功和效益。 这是武广华的功绩,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以自己的实践和勇敢精神,破解了一道“世界难题”,其事迹可歌可泣。我们所有吃尽“看病难”苦头的十三亿中国人能不为之欢欣鼓舞?能不乐吗?
然而我要着重说的另外一个成功者,则是把武广华这样的成功者介绍给我们的王鸿鹏。没有他的这部《十三亿人乐了》,我们面对医改难的这道“世界难题”似乎仍然处在无奈和痛苦之中。就像一名患有重症的病人一样,现在我们有希望了——因为我们看到了复活的希望。这就是武广华精神和“武广华良方”。
文学是什么?文学能是什么?鸿鹏先生把武广华精神和“武广华良方”介绍给我们这个社会并获得传播和推广,让所有原本认为没有了希望的人感到了希望复得而为之激动与兴奋,这就是文学,这就是文学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信读者看了这部《十三亿人乐了》,都会为中国能有武广华这样的医改探索者和成功者而开怀欢乐,因为这部书带给我们整个社会的是一种希望和实现,相信这个希望和实现能在真正想着为百姓服务的所有地区的医界得到推广和发扬。让我们一起为这样的乐事欢呼和期待吧!
何建明
2009年“五一”节于北京
长篇报告文学《十三亿人乐了——中国医改新模式》以获得国家卫生部门高度认可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为对象,介绍其十五年来的改革历程。作者用生动的实例和翔实的资料,为读者讲述了济医附院是如何在“降价院长”武广华的带领下,降低药价、改善医院的软硬价措施、提高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服务意识、实行全国闻名的“单病种限价”等等,为决策层医改政策的制定和医疗机构改革提供了极具参考意义的模式。
一座中国医改的“小岗村”,一位中国医改的领军人物,一项轰动全国的制度改革。
本书王鸿鹏先生把武广华精神和“武广华良方”介绍给我们这个社会并获得传播和推广,让所有原本认为没有了希望的人感到了希望复得而为之激动与兴奋!相信读者看了这部书,都会为中国能有武广华这样的医改探索者和成功者而开怀欢乐,因为这部书带给我们整个社会的是一种希望和实现,相信这个希望和实现能在真正想着为百姓服务的所有地区的医界得到推广和发扬。让我们一起为这样的乐事欢呼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