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银行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银行之一,对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全球金融行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广泛的领头效应。它的发展历程和管理经验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本书共分九章,从摩根大通银行的发展轨迹谈起,讲述了摩根大通银行与众不同的管理哲学,并对它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架构、客户定位与业务条线、资本管理、风险管理、薪酬管理等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思考了摩根大通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解读摩根大通银行/金融巨擘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郑先炳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摩根大通银行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银行之一,对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全球金融行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广泛的领头效应。它的发展历程和管理经验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本书共分九章,从摩根大通银行的发展轨迹谈起,讲述了摩根大通银行与众不同的管理哲学,并对它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架构、客户定位与业务条线、资本管理、风险管理、薪酬管理等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思考了摩根大通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内容推荐 这是一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银行,是一家在全球金融行业中有着深远影响力和广泛领头效应的大银行,是全世界唯一一家获得过AAA级评级的银行,是一家无论以何种尺度衡量,质量都是第一的银行,是一家任何时候都以第一流的方式做第一流业务的银行,是一家立志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金融服务公司的银行。 作为银行业的标杆,摩根大通银行是如何运行、如何管理、如何发展起来的呢?这正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 目录 第一章 摩根大通银行的发展轨迹 一、摩根大通银行的基本发展脉络 二、摩根大通银行发展的七个重要阶段 三、J.P.摩根银行的创建 四、曼哈顿银行的成立 五、摩根银行分家:摩根斯坦利独立门户 六、大通银行与曼哈顿银行合并:大鱼吃小鱼的艺术 七、摩根银行与担保信托公司合并:小鱼如何吃掉大鱼 八、摩根银行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有情人终成眷属 九、收购第一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再添一翼 第二章 摩根大通银行的管理哲学 一、摩根大通银行的商业准则 二、建立具有硬约束力的财务纪律 三、用系统管理杜绝浪费,提高效率 四、为业务增长和银行发展而投资 五、建立知名品牌 六、创立“赢”的文化 七、目标:做世界上最好的金融服务机构 第三章 摩根大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基本框架 二、董事会成员结构 三、摩根大通银行董事会的公司治理原则 四、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职责 五、关于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若干问题 第四章 摩根大通银行的内部管理架构 一、高层管理委员会 二、业务运作委员会 三、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四、利益冲突管理办公室 五、文化多元化咨询委员会 六、政策评估办公室 七、高层风险管理委员会 八、技术咨询委员会 第五章 摩根大通银行的客户定位与业务条线 一、J.P.摩根银行时期的客户定位 二、摩根大通银行时期的客户定位 三、目前业务条线的划分 第六章 摩根大通银行的资本管理 一、银行资本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构成的一般规定 三、摩根大通银行的资本管理目标 四、摩根大通银行对资本的规定及构成 五、摩根大通银行的普通股股票 六、摩根大通银行的优先股股票 七、摩根大通银行的长期债务 八、摩根大通银行的股票回购 九、摩根大通银行对各业务条线上的股权分配 十、摩根大通银行的经济风险资本分布 第七章 摩根大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两面性 二、摩根大通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 三、摩根大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四、摩根大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五、摩根大通银行的风险评级方法 六、摩根大通银行的贷款审批过程 七、摩根大通银行批发业务组合 八、摩根大通银行的消费者业务组合 九、摩根大通银行对信用损失的拨备 十、摩根大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 十一、摩根大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十二、摩根大通银行的信誉风险和信托风险管理 十三、摩根大通银行的私有股权风险管理 十四、摩根大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所使用的重要会计估 第八章 摩根大通银行的薪酬管理 一、摩根大通银行的薪酬政策 二、摩根大通银行的薪酬结构 三、摩根大通银行薪酬计划的设计 四、摩根大通银行主席的薪酬 五、摩根大通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 六、摩根大通银行高管人员的退休福利 七、摩根大通银行高管人员离职后的福利安排 八、摩根大通银行的董事薪酬 九、以股票为基础的员工激励计划 十、员工退休金和其他退休后的福利计划 十一、摩根大通银行最新一期长期激励计划 十二、关于股权激励计划的讨论 第九章 摩根大通银行留给我们的若干启示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当时,纽约的金融市场经过几番沉浮之后,只剩下两家银行在继续营业,一家是纽约银行,另一家是作为中央银行性质的合众国银行纽约分行。这两家银行都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建立的,汉密尔顿一直都很厌恶投机取巧的高手伯尔,但最终却明明白白地死在了他的手里。虽然汉密尔顿在两家银行不再持有股份,但他依然深深地影响着这两家银行的运作,甚至在他1795年离开财政部长的职位以后也是如此。作为纽约的联邦党的领袖,他使得当地的杰斐逊主义派的商人们很难得到贷款和其他的银行服务。 阿朗·伯尔作为纽约州的民主共和党人(这是杰斐逊主义者的新称号),决定打破这种垄断。他一直在想,如果能够建立一家他能控制的银行,或至少深受他影响的银行,将大大地加强他和他的政治同盟者的地位。这样一家银行还可以通过提供金融援助来诱使那些动摇的联邦主义者加人民主共和党人的阵营。当然,人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向花天酒地的伯尔此时也正在考虑通过创办银行的方式将自己从混乱的财务困境中解救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从联邦主义者控制的州政府手中拿到银行的“准生证”。 伯尔当然知道,早已名声在外的他哪怕有一点点他自己要开办一家银行的风声,都会立刻引起在奥尔巴尼(Albany,纽约州政府和立法机构所在地,在纽约的北部)的立法者们的深深怀疑。所以,伯尔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聪明的政治家之一,炮制了一个方案,名义上是为纽约城的居民提供急需的饮用水而开办一家自来水公司,但实际上他将允许这家公司开办银行的条款,巧妙地隐藏在自来水公司章程的小字里。 在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当中,只有纽约和香港被海水包围着。在最早的时候,纽约的居民从井里打水,这些井有些是私人挖的,有些是政府挖的。但是到了18世纪末期,这些井被废弃物和日益增多的城市废水所污染,井水已不能再饮用,于是出现了“水贩子”从城外运水进来卖,但又只有富人才能够买得起水贩们的水,其他人只好听天由命了。众多居民饮用不到合格的水,很快就引起疾病泛滥。伤寒和霍乱等流行病越来越肆虐,尽管这些疾病和脏水的关系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才被人们搞清楚。 纽约的市政官员意识到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水的问题,纽约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1796年,约瑟夫·布朗(Joseph Browne)建议市政公共建设委员会向州立法机构申请建立一个私立的自来水公司。凑巧的是,这个布朗又恰好是伯尔的妹夫,而且他的提议很可能是在暗中帮助伯尔。纽约市政公共建设委员会采纳了布朗的建议,但是在委员会向立法机构提出的申请中,建议将建立并经营饮用水供给体系的工程交给纽约市政府,而不是一个私立公司,这当然不是伯尔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但是伯尔巧舌如簧,他很快说服两个党派的五个主要领导人和他一起组成一个委员会,负责向纽约市政府说明由私立公司而非政府来承揽这个项目的诸多好处。在这个委员会的名单里赫然可见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名字,汉密尔顿不仅参加了这个委员会,甚至还亲自为该委员会撰写正式的备忘录来说明私立公司的优势。 汉密尔顿当然清楚地知道纽约城需要干净的水,但他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伯尔背后的阴谋。汉密尔顿自始至终没有谋求过一点私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联邦主义者却钻了进来,而且,汉密尔顿的妹夫也成为这个新公司的一名董事。 在确保这样一个公司会得到纽约市政府的批准之后,伯尔立刻赶到奥尔巴尼参加讨论该公司章程的州议会会议。伯尔耐心地等待直到休会前的最后一刻才把他的议案提交上去,并在自来水公司的章程里悄悄地塞进了这样一个条款:“成立这家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向纽约城供应干净的、卫生的水,如果要使得这一目的得到有效的实现,该公司的以下做法将被认定为合法,即该公司可以动用任何盈余资金购买公共债券或其他股票,或从事任何与纽约州法律法规不相冲突的其他资金交易或业务经营……只要是为了该公司本身的利益。”①如果把这句话从晦涩的法律术语中翻译过来,那就意味着,这个新公司在建立一个供水体系的同时,实际上可以从事任何它想经营的业务,不言而喻,这当然也包括开办一家银行。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是在瞬间戏剧性地发生的。当纽约州立法委员们讨论到这个议案时,正急不可耐地等着休会,似乎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条款。只有一位法案修订委员会(按照最初的州宪法,这个委员会具有否决权)的委员表示反对,其他人可能是有很充分的理由保持沉默。纽约的首席大法官罗伯特·R.利文斯顿②就是其中一位,他持有可以在这个新公司购买2000股股票的特权。甚至作为联邦主义者的州长约翰·杰(JohnJay)也对此毫无疑义,他于1799年4月7日在该议案上签字,使其正式生效。 仅仅在5个月以后——远在供水系统建立之前,甚至连一根水管还没有铺设,这个名叫“曼哈顿公司”的以自来水为主业的公司就开设了一家银行,即曼哈顿银行。汉密尔顿很快对自己在这样一个公司的成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到后悔不迭,他把它形容为“法理上的一个彻头彻尾的怪兽,但同时又是一个某些人获得利益和影响力的方便工具”,他这里讲的“某些人”当然是指他历来就不喜欢的伯尔。 而伯尔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他发现有了一家银行在手的确很方便。3年后,当他辞去公司董事,就任美国副总统之职时,他向这家银行借的钱总共超过了65000美元,以那时的标准来看,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最终,曼哈顿公司经过百般折腾,确实建成了一个供水系统,通过大约25英里的木制管道为城里近千户居民供水。这些里里外外被涂上厚厚的焦油的管道,在200年之后的今天的纽约城里的施工过程中还常常被挖掘出来。但是这个系统提供的水从来就没有真正卫生过,曼哈顿公司的主业也没有真正放在水务上,一旦有机会,它就马上抛弃了这项业务。19世纪40年代,纽约上州①克罗顿河的淡水通过纽约市建立的水渠流到了纽约,纽约才第一次有了一个可靠的供水系统。 而曼哈顿银行从此一直是纽约金融界的主要参与者,并一度发展成世界第一大银行,长期成为花旗银行、摩根银行的主要直接竞争对手,并最终于2000年同摩根银行合并。 五、摩根银行分家:摩根斯坦利独立门户 同其他银行不一样的是,J.P.摩根银行在其发展史上经历过一次重大的分家过程。中国有句俗语叫“树大分枝,人大分家”,其实这句话对于摩根银行并不适用。第一,这次分家并不是它的本意,它并不想分家,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政府强令它分家,法律有明文规定,即使是富可敌国的J.P.摩根银行也不能不从。第二,这次分家让摩根银行付出惨痛代价,并且很快就证明分家时的那种选择是错误的,是大错特错。很快,J.P.摩根银行就想去纠正和弥补这种错误,但花了几十年时间,结果仍然不能说是很理想。 (一)分家的历史背景 1929年,美国爆发了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种危机波及世界各地,持续到1933年夏。P11-13 序言 《解读摩根大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金融巨擘丛书》之一,是我在2004年完成了《解读花旗银行》之后,又一本专题介绍西方商业银行的书,两书之间相差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从我的本职工作来看,虽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多年都未能休假,不能找点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但就大的工作方面而言,我只做了三件事:一是参与了招商银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二是参与了招商银行22亿股的H股发行工作,募集资金206.9亿港元;三是完成《资本之路:招商银行融资三步曲》的写作任务(该书于2007年3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在完成这些一件接一件的艰巨任务之后,我才得以抽空来写这本几年前就准备写的《解读摩根大通银行》。 现在的摩根大通银行是一家创立于1799年,比花旗银行还要早十三年成立的大银行;是一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银行;是一家在全球金融行业中有着深远影响力的银行;是一家在任何时候都要“以第一流的方式做第一流的业务”的银行;是一家立志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金融服务公司”的银行;也是一家我曾多次访问过的银行,是一家同招商银行直接做过业务的银行。每每提到这家银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一种仰慕的感觉。 尽管这家银行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有在业内令人骄傲的业绩、有广泛的影响力,但要用通俗的语言准确地介绍和客观地分析,又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要向那些对这家银行有较多了解的读者进行准确介绍,就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 鉴于国内很多读者对摩根大通银行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我在写这本书时,并没有力求全面,而是选择重点介绍其发展轨迹、管理哲学、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架构、业务条线的划分与特有的客户定位、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薪酬管理。最后,我还将摩根大通银行留给我们的若干启示专辟为一章。 在2006年,我承担了招商银行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任务。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选秀”工作,摩根大通银行成为招商银行的3个联席账簿管理人(Joint Bookrunners)之一,使我有机会同摩根大通银行的投资银行家们共同工作,直接感受到了摩根大通银行的工作作风及其浓厚的文化氛围,特别是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区副主席刘小俞女士率领的团队,为招商银行提供了很多实质性的帮助,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摩根大通银行的高级副总裁朱庆先生则为本书的写作及时地提供了很多第一手材料,使我得以掌握摩根大通银行的不少最新动态和最及时的信息,这些直接的帮助使我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本书的写作。 初稿形成后,中国金融出版社的同志非常认真地审阅书稿,帮我更正了不少错误,文字也润色很多。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向本书的责任编辑亓霞女士和她所在的中国金融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感谢!向所有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提供过帮助的女士们和先生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郑先炳 2007年11月1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