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位部级领导、权威专家,直面中国崛起中的30多个重大战略和热点焦点问题,通过焦点访谈、热点探讨、高端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思考中明确战略,在论剑中展示智慧,在对话中寻找思路。书中所讨论专题均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起飞、现代化加速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中央关心,百姓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战略1)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唐晋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00多位部级领导、权威专家,直面中国崛起中的30多个重大战略和热点焦点问题,通过焦点访谈、热点探讨、高端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思考中明确战略,在论剑中展示智慧,在对话中寻找思路。书中所讨论专题均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起飞、现代化加速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中央关心,百姓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中国崛起大战略的高端论剑,社会焦点热点的思想盛宴。 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和没落之后,中国人再次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我们应有怎样的大战略、大视野、大谋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政治改革如何推进,民主的动力在哪里,文化软实力如何增强,民生问题如何有效解决?…… 数百位高层领导和权威专家,直面中国崛起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热点、焦点、前沿问题,通过热点探讨、焦点解读、高端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思考中明确战略,在论剑中展示智慧,在对话中寻找思路。 目录 仇和“铁腕”改革的现实意义 领导干部就该大胆地严格监督下级 绕过问题抓落实必将一无所获 监督从领导干部开始 改革者首先要战胜自己 改革者要有享受痛苦的精神 领导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 爱护的另一种方式:大胆处理干部 改革者是时代造就的英雄 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模式 艰难的自主创新之路 利用城乡统筹发展拉动内需 将宏观调控进行到底 扩大就业是巩固民生的根本 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成果 经济增长的质量要依赖生态文明 地方政府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创新 区域矛盾损害的是国家利益 为什么要协调发展? 向欧盟和美国学经验 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是目标 地方政府的新角色 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 政府要为区域合作创造环境 关键的是改善投资环境 “政策资源”要用在刀刃上 合理规划城市品牌 用中国品牌赢得未来 形象是城市最重要的资产 营销北京 良好的形象需要科学管理 城市品牌化的混乱现状 城市推广人的素质要求 “公祭热”也会影响地方形象 城市竞争力的核心 市长要找准中国城市“第三张地图” 建立成熟的城市品牌 关注民生之本 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理论的意义 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 正确看待特殊阶段的特殊问题 社会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走内涵式的教育发展道路 淡化大学的行政意识 引导大学生的就业新观念 从经济建设中学经验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民生的当前重要性 教育是强国的根本 就业是民生的保障 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发展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医疗的公益性 中国崛起中的软实力战略 文化软实力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 只有软实力才能打破限制中国发展的瓶颈 软实力的概念需要本土化的过程 中国还需做文化大国 未来的企业竞争就是软实力的竞争 提升软实力的中国路径 研究和开发是软实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绿色GDP”,发展新增长观的希望 创造“自动归属”的内部环境 人是文化“走出去”的主体 文化内在的无限张力 传媒的价值与责任 中国崛起需要文化软实力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用创新推动大众文化 文化是对外交流的最佳媒介 文化的多元化出路 政府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让文化唱一出大戏 加快文化的“出口”步伐 文化活力来自民族创造性 当前文化崛起的契机 大众文化的核心地位 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特征 冲突来自文化的时空差异性 文化的积淀是一把双刃剑 大众文化一定是非精英文化 为文化繁荣提供土壤 文化的娱乐功能 商业的力量 文化的底线 明星的作用 内容为王 艺术家与大众的审美差距 “选秀”无罪 沒有吸引力就没有软实力 不要拿娱乐教育青少年 谁的问题? 新的价值观需要大众文化的繁荣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化的物质形态 需要去感受的文化精神形态 综合文化形态的特征 “文化业态”的两重含义 某些形态价值的唯一性 文化产品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营造品牌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历史上的六大文化繁荣时代 人性的回归 文化繁荣多数发生在社会转型期 文化的发展是所有人的事情 解放思想才能繁荣文化 现代大学的人文教育 大学的“现代定位” 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传播一种观念 培养人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功能与差异 重树“大师精神” 发现你自己 加强学生的“三性”培养 真理是永远的朋友 人文教育的价值 中学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根基 韩国崛起中的文化借鉴 韩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一个重视“孝”的国家 爱“抱团”的民族凝聚力 根深蒂固的“序列意识” 这儿没有文盲 共同的文化底蕴 善于学习的韩国人 韩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申遗:“端午祭”而不是“端午节” 学习韩语的前景 目前的国际形势与中国的正确定位 和平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中国外交要有新战略 认清当今世界的“过渡”特征 共同利益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础 互利共赢才能走向世界 外交者的角色定位 用五个“相互”来构建和谐世界 中国外交的战略新选择 世界格局的变化决定外交战略的变化 世界当代史的发展标志 全球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当代国际格局的失衡结构 美国的力量和软肋 不容忽视的欧美矛盾 东亚安全的战略选择 台湾问题的微妙之处 以人为本的外交原则 必须承担的国际责任 中国外交的当前难题 中国威胁论的重新解读 冷静对待周边关系 继续保持中国外交的“连续性” 俄罗斯大选后的国内国际政策走向 从新总统分析今后俄罗斯的发展方向 普京路线的生命力 普京对俄罗斯的贡献 普京解决的关键问题 独特的俄罗斯文化 是什么造就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 对梅普搭档的未来猜测 俄罗斯的未来路线 加强接触才能促进了解 后记 试读章节 监督从领导干部开始 走向法治是一个过程,不能平常没有领导干部的参与,没有一个又一个的案例,突然哪一天早晨一醒来,全中国、全昆明市就出现了法治性的结构,我觉得不现实,我觉得从监督到走向法制这个结构是一个过程。我们好多同志对这个过程重视不够,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领导干部带头的监督,有人就说成是“弱智”,我觉得这个词,换成领导干部的带头率先垂范,更加好一点。因为我们在一开始就监督,一开始就走向民主监督,走向繁荣的过程当中,必然是有一个领导干部带头监督的过程。 比如说,一个人在那打瞌睡,你说打瞌睡的事情在网上或者电视上传播出去以后,肯定是好多群众看了以后,很不满意。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他一时之间没有办法。但是领导在当场就有办法,你怎么打瞌睡呢?你叫什么名字?他就有办法。我认为,我们的民主集中制这样的一种工作制度和生活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把手率先、主要领导率先完成自己监督的任务,做出无数的案例,当他进行监督的过程当中,他肯定会感到一个班子的结构,绝对是完不成监督的任务,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你能看到几个人打瞌睡?你能看到几个会场的人打瞌睡呢?这种强烈愿望进一步的实现,就要依靠广大干部、广大群众的监督。所以,我当年在基层工作的时候,先由领导干部、领导班子、部分干部的监督,经过三年的实践,逐步发展为“五大监督”:党政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以及民主党派的监督,形成了一个法规监督的东西,当然一些东西的形成确实有一个过程,得由无数个案例作为依据,才能形成监督。 比如新闻舆论的监督,这个地方那个地方都在报。我觉得现在搞得比较好的,像昆明市、海南省、广东省等一些省市搞得比较好,搞得比较透彻。这个事情再往前发展,我认为迎接它的必将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新闻监督法。我认为这个事情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呼之欲出。 改革者首先要战胜自己 领导干部肯定是要有是非,有说你好的,有说你不好的。我们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社会主义的改革是我们制度的自我完善,它改革的对象是旧体制,旧的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等等一系列的体制,这是我们改革的对象。其他的像广大干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都是改革的动力,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个。我们的改革是为体制改的,体制是改革的对象,如果按照邓小平同志说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话,这个第二次革命,我认为和第一次革命有很多不同。它首先不同的是改革的对象不同。第一次革命就是“三座大山”,就是蒋介石、国民党、日本人,改革对象很清楚。而第二次改革的对象是经济体制和不适应新形势的上层建筑,它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甚至指挥着改革者本身的思维和行动,所以有时改革遇到的困难就是自己。 第一个对象是旧体制,但是实际当中,旧体制有不同的表现,表现到自己身上,改革的对象就是自己。自己要战胜不了自己,你就不会成为改革的动力,你就不会成为一个改革的勇敢者。因为你又是一个旧体制的执行者。比如作为一个基层的领导干部,你既是一个旧体制的执行者,又是一个新体制的创新者,你既要执行我们一个又一个的过去的文件和现在的文件,又要突破文件去进行改革和创新,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本身在基层要大胆地实践,上面对你的支持不会随着你的改革进行而同步进行。他要看一看你的改革究竟是对还是错,就好像我们栽一棵树,这棵树是栽好没有栽好,栽活没有栽活,然后踩踩,倒点水,倒点土,我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 你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你遇到的一些困难、问题,有人说长道短,不支持,或者反对,我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您既然要进行改革,你就不能对这些冷言冷语、闲言碎语,或者对于暂时没有人支持耿耿于怀,我觉得你自己不能耿耿于怀。如果说你老是要求别的行动与你的改革同步进行,要求别人和你一样对你这样的改革进行理解和进行支持,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我觉得这种意识很重要,可以跟别人在思想上有分歧,但是你在执政的过程当中,不能过多地树敌,不要说这个人反对你,这个人就是对你怎么样怎么样,你要是这样的,你就人为地创造了好多的阻力。我对这一点比较有体会。我觉得没有哪一个同志和你个人过不去,他只二卜过是对你的这个做法持有不同意见,这也对你是一个考验。 我觉得,革命的对手不一样了,改革的过程当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改革者要有享受痛苦的精神 过去我们革命的方法是执行,我们现在改革的方法是执行。创新,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红头文件,没有法律依据,如果有这些,还叫创新吗?那叫做执行法律,执行制度政策,完成领导所布置的任务,那不叫创新。这样的一种创新,肯定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究竟对与不对,需要实践来证明,在实践还没有证明之前,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和那样的方法,就是方法不一样。 还有就是精神不一样了,战争年代,就是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执政时期,这个精神不光是有战争年代的精神,更是你要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惹人,因为不同意你的意见的,可能是你的上级,可能是你的同级,也可能是你的下级,甚至是你的亲朋好友、妻子、儿女,都反对你这样做,那么你干还是不干?如果你暂时受了伤了,战争年代,你受了伤了,可以定一个二等残废,现在你受的伤都是内伤,看不见,摸不着,你自己要忍受,这是改革时代对愿意改革的人的要求,这种要求更加严格。我觉得我们在基层做王作的领导同志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要享受这种苦难,我觉得改革某种意义上就是比别人多享受苦难,苦难多一点,就是多吃亏,多惹人,多吃苦。我觉得中华民族的承载者,就是要为人民吃亏,惹人的。如果你讨了便宜了,沾了光了,人民是不会赞成你的。 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有这么一种精神,对待改革这个曲折的道路。搞改革,肯定是一条曲折的道路,搞改革就要“享受”痛苦,谁选择了改革,谁就是选择了痛苦。当然,痛苦之后,就是给社会创造物质的财富和精神的财富。P4-7 后记 近期来,人民网刊发了一系列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文章,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了更加方便广大干部群众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我们将这些文章再加精选,编成本书出版。书中文章的大部分作者我们已经取得联系,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还有个别作者联系不上,特此表示歉意,希望有关作者给予谅解,并速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见本书版权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