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位部级领导、权威专家,直面中国崛起中的30多个重大战略和热点焦点问题,通过焦点访谈、热点探讨、高端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思考中明确战略,在论剑中展示智慧,在对话中寻找思路。书中所讨论专题均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起飞、现代化加速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中央关心,百姓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生1)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唐晋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00多位部级领导、权威专家,直面中国崛起中的30多个重大战略和热点焦点问题,通过焦点访谈、热点探讨、高端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思考中明确战略,在论剑中展示智慧,在对话中寻找思路。书中所讨论专题均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起飞、现代化加速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中央关心,百姓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中国崛起大战略的高端论剑,社会焦点热点的思想盛宴。 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和没落之后,中国人再次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我们应有怎样的大战略、大视野、大谋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政治改革如何推进,民主的动力在哪里,文化软实力如何增强,民生问题如何有效解决?…… 数百位高层领导和权威专家,直面中国崛起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热点、焦点、前沿问题,通过热点探讨、焦点解读、高端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思考中明确战略,在论剑中展示智慧,在对话中寻找思路。 目录 民生:衡量政绩的标尺 民生:施政之要 统筹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 民生实事也要讲经济效益 税收·发展·民生 “民生四度”考问政绩 “民生工程”还是“形象工程” 解决民生问题不能“画饼充饥” 收入分配:既要增长也要公平 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思考 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的城乡差距研究 目前个人收入分配的问题及对策 “利润侵蚀工资”说明什么 工人工资上涨速度何以长期落后经济增速 走出收入分配领域的认识误区 建立收入分配的长效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教育如何不再成为包袱 公正与质量,教育考试生存发展之本 我们的教育陷于三重困境 公民教育如何“转身” 高等教育收费的经济学分析 学校思想教育要富有亲和力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价值观 让就业不再尴尬 民生至上就业优先 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业促进法的特点 市场需求与创新能力培养 转变观念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 师范生就业,职业理想要先行 社保的大网能撤多宽 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机制的几点建议 积极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农村医疗救助体系缓解看病难 普惠制养老金——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一种尝试 中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政策建议 住房改革何去何从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 建立和完善我国住房政策体系的思路 关键要建立住房保障体系 政策如不先行 限价房前景堪忧 城市青年望房兴叹,租赁房成创业者的“摆渡人” 治理房价与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 解读中国住房政策取向 对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若干政策的反思 限价商品房路在何方 物价:民生问题的“晴雨表” 物价高涨,我们如何应对 价格宏观调控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思路 “物价工资联动”是否会形成不良循环 物价:2008年将画出怎样的曲线图 吹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号角 环保审批岂能打“欠条” 落实“禁塑令”的成本有多高 生态文明催生生态消费模式 环保由“局”升“部”告诉我们…… ”按日计罚”能否解水污染之忧 医疗如何“改”起来 降低药价,政府该出手时且出手! 破解看病贵,先得破除医疗”腐败链” “先救人”绕不开“谁出钱”这道槛 医生对病人说“谢谢”大有深意 患者是消费者吗 医生该不该拿回扣 “三农”问题:重中之重 农民充分就业促进城乡演变 “龙头企业”如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关注农民精神家园建设 解决城市农民工问题需要两手抓 关于加强对农民工培训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脉现代农业 对新阶段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再认识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打造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农业保险补偿机制 关于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几点思考 优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组合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农村经济形势与热点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村民主管理 应重视农村生态文化市场建设 打造需求导向型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由市场化到参与式治理 后记 试读章节 当前,民生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人们之所以高度关注诸: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民生问题,说明这些问题确实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它的满足程度与改善程度,直接决定着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质量,同时也揭示出人民的生活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而社会氛围也在发生重要变化,即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生计问题,还越来越关注其他群体的民生问题。因此,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既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务实生活、持续向好的追求与心愿,也表明了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以民生为本并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发展升级的新时代,这一时代的核心使命便是切实保障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 从历史的视角来观察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可以发现,古今中外,百姓在乎的都是自己的生活状況,即使有短时的例外,但人民的生计好坏一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系,因此,民生之重,堪称重于泰山。现阶段人们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还客观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许多生活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各级政府而言,显然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挑战。而要解决好各种民生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并具体化,以此为标尺来检验各级政府的施政绩效。尽管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民生问题持续得到改善的30年,但片面的政绩观及其主导下的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重复建设、决策失误等现象依然严重,公共资源的浪费与低效现象依然严重,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更有效地惠及全体国民并促使民生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还未能够变成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因此,应当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具体化为若干指标,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及官员政绩的标尺。如城乡居民生活困难的解决程度,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的解除程度,教育、住房、交通等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空气、水源、土地等环境状况的改善程度,简称为“民生四度”,应当将“民生四度”变成对各级政府的硬约束性指标。唯有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要求,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使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 第二,持续加大国家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切实保障民生并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在GDP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财政收入也在快速增长。就国家财政整体而言,虽然还不能说财力相当雄厚,但财力薄弱、吃饭财政的局面已极大改善。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11.0%持续升至2007年的21.7%、财政收入总量由1997年的8651亿元持续大幅增长到2007年的5.2万亿元的条件下,尽可能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反馈于民将是非常正确的政策取向。近几年来,国家财政用于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的支出绝对数在持续增长,但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财政公共性不足、民生方面投入偏少的传统格局。例如,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不到12%、用于国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较10年前所占比重更是大幅度下降,这其实是造成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城乡居民上学贵、看病贵的重要原因。因此,持续加大国家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客观上已经成为新时期民生问题升级后进一步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它其实构成了评估政府政绩的“民生四度”指标的物质基础与重要保证。 第三,进一步重视并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含医疗保障与住房保障)等四大基本民生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教育关系着社会公正的起点和国家发展的未来,迫切需要促使其向教育机会公平、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质量优化的方向发展;就业关系着劳动者的收入及家庭生活状况,迫切需要向扩充就业、充分就业、稳定就业的方向发展;收入分配关系到国民财富分配的公正程度,迫切需要通过持续提高劳动者工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进国民福利、缩小行业与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等措施来实现财富分配的规范、公正与共享;社会保障决定着国民的生活安全与未来预期,迫切需要迅速扩大覆盖面,尽快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危机与疾病忧虑,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促使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早曰实现;这四大民生问题是新时期最广大人民的基本民生问题,是需要各级政府长期不懈地做好的基本工作,从而应当摆到突出的位置加以重视并切实保障其持续不断地获得改善。 第四,优先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与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需妻解决的普遍性的民生问题。在民生问题全面升级的背景下,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不仅是衡量社会公正的底线,也应当是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底线;而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具有普遍陸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物价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同样需要优先考虑并加以重点解决。 总之,应当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全面升级中的民生问题,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才能有效保障民生,只有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的背景下,一个民生为本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民生的持续改善将全面促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共享繁荣的和谐局面终将形成。P13-16 后记 近期来,人民网刊发了一系列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文章,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了更加方便广大干部群众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我们将这些文章再加精选,编成本书出版。书中文章的大部分作者我们已经取得联系,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还有个别作者联系不上,特此表示歉意,希望有关作者给予谅解,并速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见本书版权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