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活跃、最有生机的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GDP总量的世界排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然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却居高不下甚至不断攀升。是什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又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高失业?为何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会并存?
本书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在翔实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本书笔锋犀利,论述精辟,剑指矛盾之核心,极具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研究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王艾青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活跃、最有生机的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GDP总量的世界排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然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却居高不下甚至不断攀升。是什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又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高失业?为何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会并存? 本书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在翔实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本书笔锋犀利,论述精辟,剑指矛盾之核心,极具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现象背后的机理作了系统深入的探究,认为经济增长模式、国有企业的劳动人事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以及一些行业的过度劳动是造成中国的失业率未随经济高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本书还对中国经济在资本驱动下的潜在增长率和自然就业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经济数据,建立了一个“修正的奥肯定律”,并用资本驱动假设下的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解释中国的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同时,该书在分析的基础上,逻辑地推导出扩大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的对策建议。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本科生、硕士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供高校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决策部门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1.5 本书的创新 第2章 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研究回顾 2.1 国外相关研究的理论述评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 2.3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的研究述评 2.4 本书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问题的理解及研究维度 2.5 小结 第3章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分析 3.1 中国经济增长状况描述 3.2 中国失业与就业状况描述 3.3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假设 4.1 二元经济结构假设 4.2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假设 4.3 经济转型的劳动力挤出效应假设 4.4 在岗人员过度劳动的就业挤出效应假设 4.5 小结 第5章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就业增长效应分析 5.1 经济增长模式与就业 5.2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资本推动经济增长 5.3 资本深化及资本吸纳就业能力的弱化 5.4 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带动能力的弱化 5.5 小结 第6章 经济转型对失业的影响分析 6.1 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隐性失业 6.2 改革初期的就业扩张 6.3 市场化转型导致城市公开失业上升 6.4 隐性失业显性化与经济增长 6.5 小结 第7章 过度劳动与失业的关系分析 7.1 过度劳动的定义及分类 7.2 过度劳动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7.3 低工资下过度劳动所形成的资本盈余 7.4 过度劳动的经验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基于资本驱动的潜在增长率、自然就业率及其分析 8.1 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传统估计 8.2 基于资本驱动的潜在增长率 8.3 基于资本驱动的自然就业率 8.4 基于资本驱动(修正)的奥肯定律 8.5 对中国经济中两个基本问题的解释 8.6 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启示 9.1 研究的基本结论 9.2 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 9.3 降低失业率的其他措施 9.4 本书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7.1.2 过度劳动的分类 目前中国所出现的过度劳动,如果从人力资源的供求角度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人力资源供不应求 这种情况是指,当该类人力资源的供给大大低于需求时,没有足够的合格工作人员进入该行业或领域,从而造成业内人员的过度劳动。如IT业、软件业的从业人员,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如制药、新材料)的研发人员,以及部分非通用性管理岗位人员,便长期处于过度劳动的就业状态。其内在机制为:这些行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而且这些行业的国内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较大,其人力资源的参照水平较高,在较短时期内很难有大量的人力资源达到这个水准;同时,由于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的使用成本较高(高薪酬与高待遇),也加大了新进人人员的使用成本,这将为新人进入升高了门槛,从而加大了新手进入该领域的难度,进而造成该领域的就业难度加大。这就迫使在这些行业已经从业的人员处于过度劳动的工作状态。 2.人力资源供大于求 当该类人力资源出现供大于求时,雇佣者在使用所雇用的人力资源时,常常采用长期加班的形式,使这些劳动者长期处于过度劳动的就业状态。具体行业领域为采掘业(采煤、采矿等)、建筑业、服装加工业、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业加工生产线、出租车行业等。其内在机制为:中国处在城乡二元结构转型期,农民工大量进入这些工作领域,而当进入这些领域的数量大大超过这些领域的实际需要时,就有相当数量的人力资源溢出。该类溢出人员对在岗人员形成巨大的降低工资报酬的压力,而在劳动保护等行业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这种压力迫使在岗人员接受大大低于其应得工资水平的报酬。低报酬的长期持续,迫使该类人员不得不进行长期加班、从事超负荷的劳动。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便形成了该类人员的过度劳动。 7.1.3 过度劳动的行业分析 由于过度劳动的第一种情况所占的人员比例较低,本章将重点考察第二种情况,其所处行业的具体情况如下。 1.出租车行业 该行业的就业者如果按国家法定的劳动时间工作,则其实际收入将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以中部省份省会城市为标准,如果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按照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作强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各种法定假日,则该类人员的每月实际收入为800元人民币左右,根本达不到该行业技术水平工作者所应该达到的收入水平,因而只有靠加时劳动来解决收入过低的问题。 其原因之一是该行业的经济门槛过高。在一般情况下,一辆出租车的车价外费用大体在8万~13万,而出租车费率作为公共服务的基础性收费标准,其调整幅度随市场的变化并不是那么敏感,其调整要进入极为复杂的、以听证为先导的一系列程序。目前,出租车司机只有靠加时来应对车的价外费用。所以,目前中国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的日平均劳动强度在12~15小时,低于12小时强度的较少。为了尽快回收车的成本,有的车主还会再请一人帮忙,一人白天行车,另一人晚间行车,人休息车不停,但平均每人的日平均毛劳动时间也在工2小时左右。如果将周末及全部法定节假日都算进来,则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劳动强度是法定劳动强度的2倍以上。 2.建筑业 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过度劳动场所。建筑业是国内从业人数或吸纳或转移劳动人数最多的行业(中国目前正在建设的建筑面积为22亿平方米,是全世界在建建筑物面积的50%;中国目前已开工的建设项目完工价值是8万亿人民币),直接从业人员在2000万人以上,该行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90%以上。 由于目前建设项目开工量过大,相当一部分项目的资金并不完全到位,施工方为取得项目(工程)施工权,便采取垫付资金的方式作为竞标条件而拿到工程项目。在施工方自有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工费用被挤占、工资及时给付率较低的情况。 从该行业的组织结构来看,多是以包工头为中心、以老乡这个地域准血缘为纽带的组织管理方式,讨要工钱及从业人员的利益争取基本上以包工头为中心来完成,这也是行业内的一种准工会组织形式。 建筑业从业人员工资给付率与这种组织结构状态的结合,加上农民工的迁移成本高,造成该行业的实际进入难、在业人员不得不接受超时劳动的现状。在工地上,农民工每天的实际劳动时间均在12小时以上。 作为一个特例,还有相当一些边缘外的从业人员,不受这种准工会组织的保护,他们常常以被试工而不拿钱或只拿比其他同种工人低许多工资的方式参与过度劳动。 3.采掘业 以采煤业为例。中国目前采煤业的直接从业人员为400万人,加上辅助人员,从业人员则应在500万人左右。而农民工身份的从业人员占85%以上。当煤炭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后,对回采率的要求在实际执行中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则造成煤炭业这个在国际上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在中国成为准低级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机构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安全设施缺口较大及自动化程度下降所致)。在中国低级劳动力供给相对较多的情况下,以产量计酬的工资给付方式又使从业人员接受了超工时强度的过度劳动强度。国家对采煤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没有强制性的立法保证,使得采煤业的劳动强度成为中国劳动强度最高的行业之一。煤炭产量上去了,而从业人员增加量并不同步跟进。另外,单职工是该行业从业人员家庭结构的一个典型特征,过重的养家负担也是加重该行业从业人员过度劳动的原因。 4.制衣行业 作为中国较早发展起来的现代制造加工业,轻纺及制衣业的生产份额在世界生产能力及市场份额中都占据了较高的份额。制衣业也是中国农民工从业人数较多的行业之一。 虽然该行业生产处于一个订单不断增加的境况,但劳动从业人数并没有同步增加。因为,对企业来说,让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加班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还可减少职工的培训费用等固定成本的投入。该行业的低技术含量、计件付酬的工资给付形式、产业后备人员的大量存在,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生产线上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近10年不增的现状。过低的收入水平使得现有从业人员不得不接受超时加班的方式。 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激烈、员工变化大,企业在订单增加时,不愿意同比例增加职工,以至于加班成为常态。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多在10~14小时,国家规定的正常休假制度也无法落实,企业出现了两班工人干三班活或四班活的劳动强度。而加班的收入并没有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加而线性增长。 5.服务行业 该行业的工作时间随市场的要求而变化,计件计次提成的付酬方式则掩盖了工时及劳动强度,因为计件付酬方式在日工资的计量方面基本相当地超过了国家所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加之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致使该行业老板也不愿意雇用更多的员工。该行业过度劳动的显著特点是没有正常的节假日,而且也没有补休。 6.汽车运输业 汽车货运及客运,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路面上各种规费收取较多,承运者利润空间较小,这种情况下降低人力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劳动时间,所以经常出现应该由双人出车却是单人出车的情况。作为高强度的运输业,长途车本应由二人承担的任务,常常由一人承担,而这一个人就必须承担过度劳动的强度。这也是中国交通运输行业事故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事故率的重要原因。P128-131 序言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研究”(04BJL020)的成果之一。该课题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立仁教授主持,作者主要就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研究最有影响的成果当属“奥肯定律”:失业率与实际GDP对潜在GDP的偏离紧密相关,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却居高不下甚至不断攀升。对于这一与一般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相悖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界已有所探讨并取得了较多的理论成果,但还不够深入且缺乏系统性与综合性。在本书中,作者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对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提供一个完整的解释。 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演化的结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鉴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用一种单一的定律来套用解释。 本书对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原因探寻,首先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人手。通过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经济是资本驱动型增长模式,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增长推动,所依赖的是资本高投入。由于投资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集中,从而导致资本深化和资本就业弹性的下降。资本就业弹性的下降意味着资本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不断弱化,甚至出现了资本排挤就业的情况。这种情况导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因而高增长不一定导致低失业,或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不一定导致失业率的下降。 同时,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失业率变化与体制的转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问题带有明显的转型经济的特征。所以,要解释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就必须分析经济转型对失业的影响。通过分析,作者认为,经济转型既提高了失业率,又没有降低经济增长率,反而提升了经济增长率。再加上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趋于弱化这个原因,于是,中国自然地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 除此之外,在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极不平等,资本处于强势地位,这大大降低了劳动力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导致了另外一种现象一一从业人员的过度劳动。作者认为,从业人员的过度劳动导致就业岗位被挤占,即过度劳动具有就业的挤出效应,加剧了中国的失业。但由于劳动时间与劳动总量并未减少,所以对经济增长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然而,过度劳动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而又不大被人注意的现象。作者认为,过度劳动所导致的低就业或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与就业的扩大有着特别的意义。 本书还对中国经济在资本驱动下的潜在增长率和自然就业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经济数据建立了一个“修正的奥肯定律”,并用资本驱动假设下的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解释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 在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原因分析基础上,本书引入价值前提,逻辑地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对策及建议。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帮助。几年前,当我还在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赵增耀教授就对我严格要求、精心指导,导师的做人准则、学者风范和科研精神一直鞭策着我。在写作本书时,赵老师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深表感谢! 感谢西北大学的安立仁教授对本书结构安排及相关数据使用提出的具体建议。同时,感谢安老师主持的“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在课题组,我有幸与有着扎实经济学理论功底、注重学术探讨精神的各位同仁进行交流切磋,使我获益匪浅。西安邮电学院社科系的各位同事分担了不少本来应由我分管的工作,保证了我的写作时间,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事业的理解与支持,特别要感谢我的儿子党天以超常的懂事和自立给予我的巨大支持。 王艾青 2008年3月10日于西安杏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