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如一股清泉,令人耳目一新。“现值”的思想是如何出现的?“MM”理论背后的思想真正源自何时?卖空机制为什么是有助于稳定市场的?投资泡沫是如何破灭的?当前流行的投资概念是如何演进的?几乎投资学中所有核心性理论都被囊括在这部思想史中。该书可被视做一张投资思想史全景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投资思想史(华章经典金融投资)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美)马克·鲁宾斯坦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有如一股清泉,令人耳目一新。“现值”的思想是如何出现的?“MM”理论背后的思想真正源自何时?卖空机制为什么是有助于稳定市场的?投资泡沫是如何破灭的?当前流行的投资概念是如何演进的?几乎投资学中所有核心性理论都被囊括在这部思想史中。该书可被视做一张投资思想史全景图。 内容推荐 当人们更多地关注财富传奇故事时,往往在浮躁的喧嚷中忽略了故事背后的思想,从而落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陷阱。然而,投资归根到底是思想者的活动。而这部《投资思想史》有如一股清泉,令人耳目一新。 该书从1202年斐波那契的《算经》开始写起,直至2005年的行为金融思想,时间跨度800余年,分为古代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作者马克?鲁宾斯坦是美国著名金融学家,他以坚韧的努力对一手文献进行收集考据,为卷帙浩繁的投资学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并以卓绝的文笔对大家思想进行功过评价。通读全书不禁让人感叹:“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对于学者而言,该书堪称是一部参考文献手册;对于投资实务界人士而言,该书有助于投资思维的升华。面对这部波澜壮阔的投资思想史,愿您能以“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的心境品读欣赏!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古代时期:1950年之前 第二部分 古典时期:1950~1980年 第三部分 现代时期:1980年之后 注释 人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1202年 斐波那契或称比萨大公(1170—1240)出版了《算经》(UberAbaci)一书。该书最近由劳伦斯E.西格勒翻译成《斐波那契的算经:比萨大公算经的现代英译本》 (Fibonacci's Liber Abaci:A Translation intoModern English ofLeonardo Pisano's Book of Calculation)(Springer—Vedag,2002年)。 1478年 未知名的作者出版了《翠维索算术》(The Trevis Arithmetic)一书。该书由戴维?尤金?史密斯翻译成英文,见弗兰克J.施维茨所编著的《资本主义与算术:15世纪的新数学,包括1478年<翠维索算术>全文》(Capitalism and Arithmetic:The New Math of the 15th Century Including the Full Text ofthe Treviso Arithmetic ofl478)(LaSalle,IL:Open Court,1987年)。 1761年 埃德蒙?哈雷(1656年11月8日一1742年1月14日)所著的《论复利》(ofCompound Interest)在哈雷逝世后出版。见亨利.舍温编著的《舍温算表》(Sherwin's Mathematical Tablcs)(W.and J.Mount,T.Pageand Son,1761年)。 斐波那契数列、现值、合伙制、永续年金、资本预算 斐波那契(1202)因为将阿拉伯数学符号引入欧洲而闻名于世。阿拉伯数字最早可能于公元后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形成于印度,其后逐渐被阿拉伯商人和学者所学习。斐波那契在北非的旅行中学到了阿拉伯数字。在书中的第一章,他是这样开篇的: 如下是印度人使用的九个数字: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再加上0这个符号,任何数字都既能被书写也能被示范。 存这本小册子出版后,用笔墨计算的阿拉伯数字取代了算盘的地位。这本书也提出了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 《算经》这本书在现值计算发展中的作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最近才被威廉N.戈茨曼发现。斐波那契通过几个数学例子来说明他的计算方法。其中对投资学有四方面的应用:(1)在合伙人成员中进行公平的利润分配;(2)序列投资的利润计算,其中包括中间撤出投资;(3)终值的计算;(4)现值的计算。他对问题(1)的解答很简单:将利润按照投入资本的比例来分配,这个答案在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关于问题(3)的举例,西格勒是这样翻译的: 有个人在一家银行存入100英镑,每英镑每个月能获得4便士的利息。他每年取出30英镑。那么他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钱全部取出来?(P.384)斐波那契的计算结果是,那个人的钱在银行的时间是6年零8天零(1/2)(3/9)5个小时。上述表达式是斐波那契所使用的符号,按照今天的表示方法每一部分的分母应等于该分母与所有右边分母的乘积,如1/2实际上表示的是(1/2×1/9)而小时数就是所有部分的加总和。因此,按照现代的符号表示的小时数等于5小时+(3/9)小时+(1/18)小时=57/18小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斐波那契的符号已经被废弃,但当度量小数量单位时还是很有用的。例如,斐波那契将会这样来表示5周零3天零4小时零12分零35秒:(35/60)(12/60)(4/24)(3/7)5。 在问题(4)中,斐波那契通过对两只年金现值进行排名的方式演示了现值的使用。两只年金的区别仅在于获得报酬的周期不同,利息再投资的利率都是每个季度2%:两只年金每年都各支付300个金币,不同在于其中一只年金每季度支付75个金币,而另外一只年金则在每年年末支付300个金币。 由于复利的存在,固定利率下的现值是几何序列的加权求和。戈茨曼推测,斐波那契的利息概念可能为他提出著名的无穷级数概念提供灵感。不幸的是,我们对斐波那契知之甚少,这样的猜测还不能被证实。 在斐波那契之后,阿拉伯数字在欧洲得到广泛的使用,尤其是用于商业目的。一位不知名的作者所著的《翠维索算术》(1478)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算术书,它试图普及阿拉伯数字系统。该书在开篇描述了如何使用阿拉伯数字来计数、加、减、乘、除——这与今天使用的程序是一样的。在那个时期,数字刚刚演化成现代所使用的形式。例如,用φ表示零的方式在1275年后销声匿迹。其中部分原因可能要归因于《翠维索算术》,因为印刷技术可能迫使书写标准化。不过,加、减、乘、除等符号要到很晚才被引人。“+”和“一”出现在1489年,“×”出现在1631年,“÷”出现在1659年。既然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展开一下。“√”出现在1525年,“=”出现在1557年,“<”和“>”出现在:151年,“∫”出现在1675年[由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发明],“f(x)”出现在1735年[由列昂哈德?欧拉发明],“dx/dy”于1797年由约瑟夫一路易斯?拉格朗日提出。用小数表示分数直至1585年才出现。用字母表示等式中的未知数直到1580年左右才在弗兰克斯?韦达(1540—1603)的公式中出现。约翰.纳皮尔于1614年发明了对数,并在1617年将小数符号引入欧洲。 这些数学运算是通过一些事例来演示的。合伙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王国。这种商业组织形式为长期需要大笔资金的投资提供了一种融资方式。在信奉基督教的欧洲,禁止放高利贷收取利息,合伙制则提供了一种迂回的方式。《翠维索算术》这本书中(p.138)提出的第一个合伙制问题是这样的: 有三个商人共同搭伙投资。第一个人名叫皮耶罗,第二个人名叫保罗,第三个人名叫朱安妮。皮耶罗投入112个杜卡托,保罗投入200个杜卡托,朱安妮投入142个杜卡托。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已经赚了563个杜卡托。问每个人应分多少个杜卡托才是公平的。建议的答案是:根据他们各自的投资额按照比例来分配利润。这个原则与斐波那契在《论公司》提出的原则一样。第二个合伙制问题更有趣(p.138): 有两个商人,分别叫做桑巴斯提亚诺和贾科莫,他们合伙投资来赚钱。桑巴斯提亚诺在1472年1月1日投入了350个杜卡托,贾科莫在1472年7月1日投入了500个杜卡托和14个格罗西。到了1474年1月1日,他们发现已经赚到了622个杜卡托。问每个人分多少?首先将每个人的投资转换为同一计量单位,即桑巴斯提亚诺投入8400个 格罗西,贾科莫投入12 014个格罗西。《翠维索算术》这本书通过两人各自的投资月数来调整投资时点的差异: 桑巴斯提亚诺:8400×24=201600贾科莫:12014×18=216252 而后根据各自所占的比例来分配。两数之和是201 600+216252=417852。因此,桑巴斯提亚诺获得622×(201 600/417 852)=300杜卡托,贾科莫获得622×(216 252/417852)=322个杜卡托。 现代的分析师要解决这个分配问题需要区分两种情况:贾科莫的滞后投资是事先约定好的呢,还是在临近投资时才决定的。在第一种情况下,他应当知道利率才能计算出公平的分配利润;在第二种情况下,他应当知道1472年7月1日那天合伙体中每股的价值。尽管《翠维索算术》的作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并且可能从斐波那契那儿学了不少东西,但是他的答案表明他并没有理解斐波那契复杂的现值分析。 到了16世纪,尽管高利贷在法律上受到限制,但斐波那契有关现值的著作仍得到了更好的认知。例如,吉恩?川辰特于1637年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只永续年金每季度支付4%的利息,而另外一只定期年金每季度支付5%的利息共计41个季度,问哪只年金的现值最高?川辰特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的:首先计算每季度1%的年金在第41个季度的终值,接着计算从第41季度开始每季度支付5%的永续年金在第41季度的现值,将两个数字比较后就能知道哪只年金的现值最高。在川辰特的书中还包含了第一张现值折现因子表。 在没有计算机的远古年代,要判断利率对合约的影响,那么一定要在快速计算方法上花大工夫。这包括使用对数、算表以及现值问题的现成答案。埃德蒙‘哈雷通过望远镜观察对南半球的星体进行了编撰归类,发明了第一张气象分析表,出版了早期的人口死亡率表,当然最著名的是他首先计算出彗星的轨道。他在金融经济学方面的贡献也颇为称道。哈雷(1761)推演出年金现值公式(可能并不是最先推演出的):[x(r-1)][1-(1/rT)],这个年金开始于第一年年末,持续期是T年。r表示1加上年利率,x表示从年金中每年获得的现金额。对这个公式相对较早的另一个推演版本可以在费雪的作品中找到(1906)。 尽管用现值来估值出现的比较早,但最先提出任何资本项目都应当使用现值来评估的思想可能要归属费雪(1907)。使用套利的思想,他对项目现金流与证券投资组合现金流进行了比较,其中证券投资组合现金流是与项目相匹配的。不过,根据福尔哈伯和鲍莫尔(1988)的说法,无论是《哈佛商业评论》从1922年创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1948年前使用的公司财务方面的教材都没有在资本预算中提到过现值。直到约尔?迪安(1951)的著作出版之后,现值的使用才广为流行。最近,根据约翰R?格雷厄姆和坎贝尔?哈维(2001)的研究,大多数大型企业在资本预算决策中都使用一些形式的现值计算。 …… P2-7 序言 英国著名的史学家柯林武德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要重演过去的思想。当现在的出版界充斥着讲述财富故事的书籍之时,当人们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这些传奇故事之时,普罗大众往往在浮躁的喧嚷中忽略了故事背后的思想,从而落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角陷阱。马克?鲁宾斯坦所著的这部《投资思想史》有如一股清泉,令人耳目一新。“现值”的思想是如何出现的?“MM”理论背后的思想真正源自何时?卖空机制为什么是有助于稳定市场的?投资泡沫是如何破灭的?当前流行的投资概念是如何演进的?几乎投资学中所有核心性理论都被囊括在这部思想史中。该书可被视做一张投资思想史全景图。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对于历史人们不应该只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理论的理解境界。《投资思想史》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该书从1202年斐波那契的《算经》开始写起直至2005年的行为金融思想结束,时间跨度800余年,内容相当庞杂。但是读者自该书的目录开始全然没有混乱无序之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更离不开作者对分散、独立事件的解读与重构。不过,在卷帙浩繁的投资学文献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还是需要非凡的智慧和很大的勇气的。《投资思想史》的作者马克?鲁宾斯坦在金融学界久负盛名。他的学术文章多见于《金融学学刊》(Journal of Finance)和《金融经济学学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顶级刊物。能在这些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学者不在少数,但能将投资理论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的学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在《投资思想史》中,他以坚韧的努力对一手文献进行搜集考据,他以宏大的气魄将800年投资思想史进行断代划分,他以卓绝的文笔对大家思想进行功过评价。通读全书不禁让人感叹:“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对于学者而言,该书堪称是一部参考文献手册。全书引用到上百篇经典文献,每篇文献都有详尽的出处,这对学者开展相关研究甚有帮助。鲁宾斯坦对投资学历史中出现的基础性概念与核心性思想的解读也将有助于学术研究者把握这些内容的来龙去脉。相信该书能为投资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有所裨益。 对于投资实务界人士而言,该书有助于投资思维的升华。时至今日,全球正面临着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危机中往往孕育着机会。然而,机会的把握往往需要过人的智慧。《投资思想史》虽然不会直白地告诉您如何去投资,但它会帮助您站在费雪、凯恩斯、哈耶克、阿罗、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等大师的肩膀之上去审视投资。 当然,对于任何一部著作我们都应抱着批判的心态去阅读。《投资思想史》虽是大家之作,内容丰富,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潜在的不足。例如,该书对现代投资思想着墨偏少,尤其在行为金融方面显得有些过于吝啬。当然,这与作者对行为金融范式的认知与一般学者可能存在差异有关。再者,读者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某些思想的评论只是一家之言,对于鲁宾斯坦的评论我们也应有自己的判断。 本书在中国大陆的出版要感谢华章公司的张渝涓女士、颜诚若女士、王洪波女士、李红梅女士的慧眼识珠与辛劳工作。当然,文章翻译方面的潜在错误由译者承担。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电子邮箱是:junya@126.com.我们一定会虚心学习! 人类善于忘记历史,长期以来金融学这门显学也不能避免遭此“厄运”。然而,投资归根到底是思想者的活动。那些有意在投资学界或投资实务界大展宏图的人士应将这部《投资思想史》作为一把开启投资思想的金钥匙。一部波澜壮阔的投资思想史即将在您的面前展开,愿您能以“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的心境品读欣赏! 张俊生 2008年10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只有马克·鲁宾斯坦才能够写就这部书。本书特有的写作风格与对材料的筛选使得它处处充满惊喜。对金融经济学理论抱有兴趣的人都应当拥有这样一本书。” ——威廉·夏普,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马克·鲁宾斯坦的这部《投资思想史》清晰记录了那些对现代投资理论、资本市场与衍生品市场发展起到深远影响的经济学、金融学和概率论中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部由顶级金融学家写就的好书,它那万花筒般的思想为投资学者与实践家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内容。” ——乔治·康斯坦丁尼德斯,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 “这部杰出的著作从一位主要参与者的视角洞察了金融经济学的演进。” ——罗伯特·利曾伯格,宾夕法尼亚大学投资银行学教授 “与往常一样,鲁宾斯坦教授为金融学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本编年体式的参考书见解深刻,对许多重要的概念追踪溯源。” ——理查德·罗尔,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国际金融学教授 “马克·鲁宾斯坦不仅为投资学概念追溯早期的渊源(指出经济学家经常会错拜先祖),而且在这部可读性强、内容精简的书中对金融思想史进行了梳理归纳。这绝不是一部简单的史书,每一位严肃思想家的书架上都应有它的位置。” ——海恩·利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金融学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