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有“作为价值的民本思想”和“作为工具的民本思想”两种形态,其中后者是主流。民本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它与立君为民、政在养民和革命论共同构成了民本思想完整的理论结构。民是财政之源,同时农民战争又显示了民众巨大的力量,民众一正一反两方面的巨大作用是民本思想持续存在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主要原因。民本思想发挥了诸多的历史作用,但民本由思想落实到实践的条件很难具备,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温情的却又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民本与民主体现了中西方政治思想史基本思路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从源头上的分叉及分叉以后的固化两个阶段来分析。民本思想中虽然蕴含着一定的民主性因素,但民本不是民主。从民本开出民主是一条死胡同,民本在今天只能作为民主政治的补充物而存在。
本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研究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逻辑,即民本思想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机理。民本思想的发生、发展、理论结构是民本思想的内在机理,民本思想的存在原因、历史作用、实践条件、与民主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是民本思想的外在机理。
本书认为,“民本”有两重含义:其一,民众是国家之本、君主之本;其二,国家和君主应做到以民为本。夏商周之间的暴力替代,使得民本思想作为一个解释政治变动的新元素在神本思想旁边逐步成长起来,最终代替了神本思想而成为中国古代主流的政治思想。民本思想的发展,有两条线索可以追寻,一种是“作为价值的民本思想”,另一种是“作为工具的民本思想”。二者之间虽有交叉,但总体上看,后者是民本思想的主流。从结构上看,民本思想是由一个理论前提和三个组成部分所构成,这就是“民本思想四要素论”。一个理论前提是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即天下为公;三个组成部分是立君为民、政在养民和革命论。四者之间从前到后是递推关系。其中天下为公是民本思想理论结构的核心。
民本思想之所以会在产生以后持续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民是财政之源;第二,农民战争使统治者认识到了民众巨大的力量。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次要原因,即民本思想与专制统治具有契合性。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也发挥了诸多作用:其一,它是政治批判的理论武器;其二,民本思想的实践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其三,民本思想是体认和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本土文化资源。
民本从思想变为实践的必要条件是明君、贤臣在位。但无论是从民本理论本身还是从中国历史事实看,这样的条件都是很难具备的,这决定了民本思想的乌托邦性格。
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看,中西政治思想史的差异就是民本与民主的差异。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差异,从源头上的“分叉”看,中西方不同的血缘、商业、地缘状况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是主要原因。从“分叉”以后的“固化”看,中西方不同的政体样本、不同的政治思维和不同的政治实践是主要原因。尽管民本不同于民主,但民本中包含有一定的民主性因素,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主张人民拥有一定的集体权利,包括拥有和享有天下、统治者应当尊重民意以及人民的革命权。
本书提出,虽然从民本开出民主的道路是一条死胡同,但民本思想在今天还是应当被继承下来。民本思想在今天最恰当的定位是作为民主政治制度的“补充物”而存在。这样的继承,其具体做法是两个步骤和两个引进。两个步骤是:第一步,把内圣和外王断为两截;第二步,把民本安放在内圣领域。两个引进是:第一,引进人权;第二,引进法治。
导论/1
一、“民本”释义/1
(一)“民本”之所谓“民”/2
(二)“民本”之所谓“本”/5
(三)民本与人本/6
二、学术史的回顾/7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史/8
(二)民本思想的内容/9
(三)民本思想的作用/11
(四)民本思想的属性/14
(五)民本思想向民主的转化/15
三、学术路径及主要观点/17
(一)学术路径/17
(二)主要观点/17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27
(一)研究方法/27
(二)资料/28
第一章 民本思想的产生与确立/33
第一节 民本思想的产生/33
一、夏的“天”观念/34
二、商的“帝”观念/37
三、西周代商与理论化民本思想的产生/39
第二节 民本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2
一、神本向民本的过渡/42
二、民本思想的最终确立/50
第二章 民本思想发展的两条线索/58
第一节 作为价值的民本思想/59
一、源头/59
二、后继者/75
第二节 作为工具的民本思想/83
一、先秦/84
二、汉代/88
三、贞观集团/94
四、明清时代/97
第三节 两条线索的交叉/102
一、两条线索的交叉/102
二、线索交叉的原因分析/104
第三章 民本思想的理论结构/112
第一节 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112
一、“民本思想六义说”/112
二、“民本论九命题说”/114
三、“核心理念与基本思路说”/116
四、“民本两层含义说”/117
五、其他的看法/119
第二节 民本思想的四要素结构/120
一、天下为公/120
二、立君为民/122
三、政在养民/132
四、革命论/143
第四章 民本思想的存在原因/153
第一节 农民在国家财政中的基础性地位/153
一、“农”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153
二、重农抑商思想/156
三、使农民与土地结合的措施/158
第二节 民众集团性的暴力反抗/165
一、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165
二、农民战争指导思想的变化/173
第五章 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182
第一节 政治批判的理论武器/183
一、汉代的政治批判/183
二、唐代的政治批判/186
三、五代至明清的政治批判/188
第二节 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192
一、汉初的“文景之治”/193
二、唐初的“贞观之治”/195
三、明初的“洪武之治”/196
四、清初的“康乾盛世”/197
第三节 接引西方民主的本土资源/199
一、“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变种——“民权”/199
二、近代中国的民权思想及其与传统民本思想的勾连/201
第六章 民本思想的实践条件/215
第一节 圣贤在位是民本思想的实践条件/215
一、从民本理论本身看/215
二、从中国历史事实看/217
第二节 民本思想的乌托邦性格/223
一、明君难得/223
二、贤臣难得/229
第七章 民本思想与民主/250
第一节 中西政治思想史的不伺思路及其原因/250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思路/250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思路/259
三、思路差异的原因分析/260
第二节 民本思想中的民主性因素/269
一、中国古代有没有民主的争论/269
二、民本思想中的民主性因素/274
三、未能转化为民主的原因分析/284
第八章 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294
第一节 民本能否向民主转化的各种答案/294
第二节 民本思想现代价值的落脚处/304
一、“转化论”:一条死胡同/305
二、“补充物”:民本思想现代价值的落脚处/306
参考文献/317
后记/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