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大陆位于东非大裂谷地带,湖泊众多。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尼亚萨湖(又称马拉维湖)被称为坦桑尼亚的三大湖泊。这三大湖均位于与邻国的分界线上,与邻国共有,有着重大的与邻国间的航运价值。
1.维多利亚湖
位于坦桑尼亚、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处,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为非洲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仅次于北美的苏必利尔湖(8.24万平方公里)。当地人称其为“尼扬扎湖”或“乌凯雷韦湖”。英国探险家约·斯彼克1858年到东非探险,“发现”此湖后,则以当时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称为“维多利亚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非三国均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个湖的名字就这样延续下来了。维多利亚湖,海拔1.134米,是东非高原上一个庞然大物,长320公里,宽275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深处达80米。湖岸线长7000多公里。湖中岛屿不多,最大的是位于坦桑尼亚境内的乌凯雷韦岛。按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肯尼亚三国疆界划分,该湖的55%在坦桑尼亚,40%在乌干达,5%在肯尼亚。维多利亚湖是在东非大裂谷形成时出现的,其水源主要靠降雨和众多的河流。河流中最大的为主要在坦桑尼亚境内的卡盖拉河。维多利亚湖的航运十分发达。港口主要有坦桑尼亚的布科巴和姆万扎,乌干达的金贾和恩德培以及肯尼亚的苏库穆等,彼此间都有汽轮来往,而且从姆万扎和苏库穆都可经铁路通往东非两大港口达累斯萨拉姆港和蒙巴萨港。
2.坦噶尼喀湖
位于坦桑尼亚、刚果(金)、布隆迪和赞比亚四国交界处,面积3.4万平方公里,大约面积的一半在坦桑尼亚境内,40%在刚果(金),布隆迪和赞比亚境内各占约5%。此湖位于海拔773米的东非大裂谷地带,湖身长650公里,宽40~80公里,最深处达1470米,是非洲最深的湖,为世界上第二个深水湖,仅次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1620米)。湖水来源于降雨和河流。汇入坦噶尼喀湖的主要河流包括:坦桑尼亚境内的马拉加拉西河、赞比亚境内的鲁济济河和刚果(金)境内的卢库加河。坦噶尼喀湖出产的鱼类有250种左右,其中190多种系当地特产。湖内港口主要有:坦桑尼亚境内的基戈马(可经铁路与达累斯萨拉姆港相连)、布隆迪的布琼布拉(布隆迪首都)和刚果(金)的卡利马等。
3.尼亚萨湖
位于坦桑尼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交界处,是东非大裂谷南端的一个最大的湖泊,面积3.08万平方公里,90%在马拉维境内,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境内的各占5%左右。“尼亚萨”在班图语中意为“大湖”之意,为该湖原来的名称,但因其基本上位于马拉维境内,马拉维原称尼亚萨兰,1964年7月6日独立后改为现名,遂称尼亚萨湖为“马拉维湖”。尼亚萨湖为非洲第三大湖,长580公里,宽80公里,水深为706米。尼亚萨湖,其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特别适于鳄鱼和河马生长,鳄鱼和河马的数量均居世界之首,有“鳄鱼和河马的乐园”之称。尼亚萨湖航运较发达,主要港口有姆亚·姆班巴港(坦桑尼亚),恩科塔科塔、卡龙加和班达韦(马拉维),科布韦和梅坦古拉(莫桑比克)等。
除上述三大湖泊外,在西南部有一个鲁夸湖,湖长约140公里,宽10~30公里,面积约2850平方公里,是坦桑尼亚境内最大的内陆湖,湖滨冲积平原宽广,达11700平方公里。另外,在北部地区还有纳特龙湖、埃亚西湖和马尼亚拉湖等,也都比较大。
在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因面积小,岛上都没有湖泊,河流也很少,地表水都比较缺乏。其水系的共同特点是:河流多为山溪性河流,流量小;河流短,一般只有几公里到十几公里长;多为间歇性河流,其河流一般是雨季涨水,雨季过后水量骤减以至干涸,一般有水期为三个月至半年。
P11-13
《坦桑尼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列国志》丛书之一。我从2003年开始编写,断断续续,2007年3月完成初稿,2007年5月通过专家审定并结项,2007年8月定稿。
全书约40万字,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概况、政治和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外交政策以及军事、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和新闻等基本情况。在撰写过程中,为保证《坦桑尼亚》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除过去工作中积累的材料外,我还查阅了大量中外文资料(包括中外文图书、报纸杂志和通讯社的报道、文章),并进行了认真的、反复的分析和研究。《坦桑尼亚》是介绍坦桑尼亚国情的专著兼工具书,对有关单位和读者可能会有些参考价值。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我夫人胡新荣、女儿裴彤和女婿王峰的鼎力支持,得到了魏翠萍、孙尚信和龚兵等朋友们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书稿完成后,经非洲问题专家陈宗德、陈公元审读鉴定和《列国志》编委会温伯友审定,他们孜孜不倦,认真负责,提出了许多具体修改意见,对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对《列国志》丛书的编委和出版社编辑为此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劳,也表示由衷的谢意!
裴善勤
2007年8月
坦桑尼亚是非洲一个重要国家。笔者自1965年到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分社当翻译、尤其是1991~1997年任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分社首席记者以来,就一直在关注坦桑尼亚的发展变化,并为其在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建设国家的道路上所取得的进步欢欣鼓舞。
从16世纪初开始,坦桑尼亚先后遭受葡萄牙、德国和英国等殖民者400多年的统治和掠夺。经过长期的反抗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坦噶尼喀1961年12月9日独立,一年后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国;桑给巴尔1963年12月10日“独立”,成立了苏丹君主立宪国,1964年1月12日桑给巴尔人民武装起义,推翻苏丹王朝,建立了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建立了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尼雷尔任开国总统。
尼雷尔当政24年,为坦桑尼亚巩固独立和建设国家时期;1985年尼雷尔让贤后,坦桑尼亚实施结构调整,进行改革,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回顾起来,过去40多个春秋,坦桑尼亚的许多发展变化,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独立后,坦桑尼亚顶住美、英等西方国家压力,坚决支持南部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一方面为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非、纳米比亚等民族解放组织在坦桑尼亚建立训练营地,帮助训练自由战士,直至他们取得胜利;另一方面则向一些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帮助维护民族独立。世界舆论普遍认为,坦桑尼亚为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对南非种族主义的斗争做出牺牲,为非洲大陆非殖民化运动做出了贡献。
第二,为迅速改变长期殖民统治带来的落后的经济状况,1967年1月执政党坦盟发表《阿鲁沙宣言》,宣布坦桑尼亚“走社会主义道路”。随后几年,坦桑尼亚对银行、保险公司、大型工业、外贸公司和种植园等都实行了国有化,在农村开展了建立“乌贾马村”的村庄化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举世瞩目。然而,由于国有化和村庄化运动严重脱离国情,“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经济困难,以致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负增长。
第三,独立以来,坦桑尼亚国内局势长期和平稳定。尼雷尔说,其经验有三:一是重视党的建设;二是建立了自己的军队;三是推广斯瓦希里语,把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观察家们认为,这种长期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与尼雷尔为坦桑尼亚独立和发展呕心沥血、艰苦奋斗有着密切联系。尼雷尔深受人民爱戴,其崇高威望变成了建立和发展国家和平稳定局势的强大凝聚力,这也是在“乌贾马社会主义”导致经济困难后坦桑尼亚人民仍然爱戴尼雷尔的原因。
第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坦桑尼亚进入改革发展新时期。1985年姆维尼当选总统后,即调整政策,开始发展私营部门,建立市场经济。坦桑尼亚1986年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实施经济恢复和发展计划,收到良好效果。1986~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3%~4%。姆卡帕时期(1995~2005年),实施全面改革开放政策,建立了以私营部门为动力的市场经济,同时实施了《2025年远景发展规划》和《国家减贫战略计划》,使坦桑尼亚出现了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的可喜局面。据统计,1996—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4.2%增至6.7%,成为非洲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5年12月14日基奎特当选为坦桑尼亚新总统。目前,坦桑尼亚正在基奎特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摆脱单一的依赖型经济的困扰,建立坦桑尼亚现代化经济,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沿着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另外,引人注目的是,在尼雷尔时期,坦桑尼亚和中国就建立了兄弟般的友好合作关系。一方面,坦桑尼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中国向坦桑尼亚提供了大量援助。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运营30多年来,为促进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为支援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尼雷尔让贤以来,姆维尼、姆卡帕和基奎特总统,都十分重视巩固和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经双方努力,两国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政府间的援助模式,进入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阶段。目前,中国继续向坦桑尼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同时两国在贸易、投资、承包工程和技术等领域里的合作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开展了更加广泛的合作,两国关系已进入“朋友加兄弟的全天候友谊”的新时期。
裴善勤
2007年6月
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坦桑尼亚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作者长期在坦桑尼亚工作,精通斯瓦西里语和英语,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所提供的情况翔实可靠。本书是了解坦桑尼亚情况的较好的参考书。
《坦桑尼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列国志》
丛书之一。
本书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概况、政治和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外交政策以及军事、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和新闻等基本情况。
本书是了解坦桑尼亚情况的较好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