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15、16世纪之交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的传奇一生。本书既反映了风起云涌的宗教改革,也折射了传主心静如水的隐士情怀。他清理和净化的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他大智若愚的思想、他的教育主张、他的博学机智和幽默都成为后世宝贵的遗产,这些对身处21世纪的我们来说颇有教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15、16世纪之交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的传奇一生。本书既反映了风起云涌的宗教改革,也折射了传主心静如水的隐士情怀。他清理和净化的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他大智若愚的思想、他的教育主张、他的博学机智和幽默都成为后世宝贵的遗产,这些对身处21世纪的我们来说颇有教益。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15、16世纪之交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的传奇一生以及代表作品。本书犹如一面镜子,我们借以审视传主的生平和成就,同时又观照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荷兰和欧洲。这一面镜子既反映了风起云涌的宗教改革,又折射了传主心静如水的隐士情怀;既透视了伊拉斯谟的历史深度,又折射了赫伊津哈的批判精神。 目录 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第一章 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1466—1488 第二章 修道院读经1488—1495 第三章 巴黎大学求学1495—1 499 第四章 初访英格兰1499—1500 第五章 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 第六章 渴望神学1501 第七章 艰难岁月:在卢万,巴黎,英格兰1502—1506 第八章 在意大利1506—1509 第九章 《愚人颂》 第十章 三访英格兰1509—1514 第十一章 神学之光1514—1516 第十二章 伊拉斯谟的思想 第十三章 伊拉斯谟的思想(续) 第十四章 伊拉斯谟的性格 第十五章 在卢万1517—1518 第十六章 宗教改革的初期岁月 第十七章 在巴塞尔1521—1529 第十八章 与路德论战,走向保守1524—1526 第十九章 与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的舌战1528—1529 第二十章 晚年 第二十一章 结语 伊拉斯谟书信选 人名索引 中译者后记 中译者简介 试读章节 伊拉斯谟在后期的生活里深感悔恨。他身为修士,却企图逃避修士的生活,这带来无穷的烦恼,使他被迫进修道院的事态发展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幅扭曲的图画。在斯泰恩修道院,他给兄长彼得的书信仍然热情洋溢,但在他的心目中,彼得已经一无是处,甚至成了邪恶的精灵,如同犹大一般。劝他进修道院起决定作用的老同学似乎成了叛徒,这位老同学完全是在受私利的驱使,是出于自己的懒惰,是因为他喜欢有伊拉斯谟做伴。 在斯泰恩修道院写的书信里,伊拉斯谟没有透露出讨厌修道院生活的迹象。后来他却要我们相信,他一开始就厌恶这样的生活。我们当然可以假设,他的督导防止他在书信里直抒胸臆,我们还可以假设,他的心灵深处渴望自由,渴望进行比修道院更有修养的交流。尽管如此,他必定还是在这里找到了一些美好的东西,这是他的老同学的期望。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修士生活赞》(Praise of Monastic Life)。据他说,那是为了取悦一位想要引诱表亲的朋友。这是伊拉斯谟事后杜撰的天真故事之一,他从来不觉得这样的编造不合理。 在斯泰恩修道院,他发现相当自由,找到了满足他渴望古典的精神食粮,结交了一些同气相求的朋友。三位朋友对他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劝说他进修道院的老同学再也不被提起。这三位朋友是鹿特丹的塞瓦提乌斯·罗杰(Servatius Roger)、高达的威廉·赫曼斯(Weiliam Hermans)和高达的科尼利乌斯·杰拉德(Cornelius Gerard)。罗杰和赫曼斯是伊拉斯谟在斯泰恩修道院的同伴,杰拉德的年龄稍长,伊拉斯谟一般叫他奥里利乌斯(Aurelius,这是高地人的准拉丁化拼写)。科尼利乌斯·杰拉德大多数时间在菜顿附近的罗普森修道院生活。伊拉斯谟和这三位朋友一道读书、交往、说俏皮话。在离别的时间里,他们常常书信来往。 伊拉斯谟致塞瓦提乌斯的书信里展示出来的形象,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找不到了。这个年轻的伊拉斯谟比女性还要敏感;他渴望多愁善感的友谊。在致塞瓦提乌斯的书信里,伊拉斯谟展现出热恋者的全套路数。每当朋友的形象浮现在他脑海里的时候,他不禁潸然泪下。他每隔一个小时就手捧朋友的书信重读一次,且禁不住低声抽泣。他心灰意冷,焦躁不安,因为朋友讨厌他极端的依恋情绪。塞瓦提乌斯问道:“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伊拉斯谟却反问:“你怎么啦?”他的友情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报,这使他难以忍受,他对塞瓦提乌斯说:“你别这么拘谨,务必告诉我,你有什么不舒服吗?我的希望寄托在你一个人身上。我全身心献给你,你却让我觉得自己一钱不值。你知道我胆怯,没有人依靠的时候,我就感到绝望,生活就成了包袱。” 我们要记住这段话。从此以后,伊拉斯谟再也没有如此强烈地倾诉过自己的感情。这段话给我们提供的线索使我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他的后半生。 序言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作者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是荷兰历史学家,英译者乔治·诺曼·克拉克是英国历史学家,传主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 约翰·赫伊津哈是欧洲文化史权威,他的主要代表作已经有中文译本。我与他间接相知二十来年,在阅读、翻译和研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游戏的人》;两年来又直接和他对话,先翻译了他的《游戏的人》(花城出版社,2007),接着又翻译了他的《中世纪的秋天》和《伊拉斯谟传》,由此结识了两位荷兰大师,通过他们了解了荷兰文化,通过他们进一步去学习人类共同的人文主义传统。 乔治·诺曼·克拉克是英国历史学家,以学术成就封爵,著作等身,代表作有《英国简史》、《剑桥近代史》、《17世纪史》、《近代早期欧洲史》、《17世纪的战争与社会》、《都铎王朝后期》、《牛顿时代的科学与社会福利》等。 作者赫伊津哈和传主伊拉斯谟相隔四百年,但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赫伊津哈之所以要为伊拉斯谟树碑立传,不仅是想要继承和发扬他的学问,而且是想学习他宽容的态度和反战的立场。伊拉斯谟是绝对的和平主义者,赫伊津哈对两次世界大战也持坚定的反对态度,1922年成书的《伊拉斯谟传》就透露了他的反战立场。 赫伊津哈擅长印欧语文学、欧洲文化史、比较语言学和比较文化,代表作有《中世纪的秋天》、《游戏的人》、《伊拉斯谟传》、《明天即将来临》、《文明复活的必要条件》、《愤怒的世界》、《17世纪的荷兰文明》、《文化史的任务》、《历史的魅力》、《痛苦的世界》等。 伊拉斯谟是欧洲北方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通晓希腊语和拉丁语,终身用拉丁文写作,翻译和校订了大量古代典籍和《圣经》,创作了大量的人文著作,把人文主义思想传遍欧洲,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代表作有《新约圣经》(希腊语和拉丁语双语版)、《圣哲罗姆文集》(9卷)、《愚人颂》、《格言集》、《基督教君主的教育》、《基督徒士兵须知》、《论自由意志》、《箴言集》、《对话集》等。 《伊拉斯谟传》是一面镜子,我们借以审视传主的生平和成就,同时又观照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荷兰和欧洲。这一面镜子既反映了风起云涌的宗教改革,又折射了传主心静如水的隐士情怀;既透视了伊拉斯谟的历史深度,又折射了赫伊津哈的批判精神。 在中世纪文化的评价、古典学问的追求、印欧语文的掌握、温文尔雅的人性、色彩斑斓的学问、好学深思的精神、乱世之中的平和、抨击暴政和战争的立场上,作者和传主是那么相近相通。 《伊拉斯谟传》共21章,再加伊拉斯谟书信22封,有几个突出的重点:第五章《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第六章《渴望神学》,第九章《愚人颂》,第十一章《神学之光》,第十二、十三章《伊拉斯谟的思想》,第十四章《伊拉斯谟的性格》,第十六章《宗教改革》,第十八章《与路德论战》和第二十一章《结语》。 第五章的重点之一是介绍他初期的重要作品《格言集》,这是古代经典名句集萃,加上他自己的理解、评注与发挥,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伊拉斯谟迅速成为欧洲北方人文主义者的典范。 后记 两年前,张晓红博士和花城出版社委托我翻译荷兰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接着她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希望我翻译赫伊津哈的《伊拉斯谟传》和《中世纪的秋天》。如今,《游戏的人》刚刚面世,《伊拉斯谟传》和《中世纪的秋天》不久也将出版,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在读书和译书的过程中,从麦克卢汉到赫伊津哈再到伊拉斯谟,我追寻这些精神大师的足迹,受益无穷,其乐无穷。他们生活的时代跨度四百年,他们的思想跨度却是人类的整个文明史,他们的思想深度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他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并非身处学术中心,却做出了问鼎学术核心的跨地域、跨时代贡献。麦克卢汉是加拿大人,赫伊津哈和伊拉斯谟是荷兰人,他们的祖国都不是欧美学术中心。 从学术边陲进入学术核心极其困难,必须具备若干条件,最重要的条件不是他们的天才,而是他们的勤奋、国际视野和历史深度。他们都嗜书如命,因而能够扫描全世界的学术成就,洞穿全人类的文明进程。 荷兰是一个地域小国,地处北欧边陲,却是文化大国,近代以来涌现出数以十计的世界级文化巨人,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博学鸿儒就有:人文学者伊拉斯谟、哲学家斯宾诺莎、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国际法先驱雨果·格劳秀斯、大画家伦勃朗和凡·高,等等。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大唐都以恢宏的气势促进了人类的文化交流,让我们以大量的气度、广阔的视野、精明的洞察引进人类文化中最优秀的成果,同时又创造并输出一流的文化成果,以迎接中华盛世的来临。 感谢本书责任编辑魏东先生的辛勤劳动。 又:本书注释除标明“英译者注”、“原注”之外,皆为中译者所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