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的物换星移,麻姑山堪以记载的人事物况当有很多,文人墨客之登游之作,山志未能备载,终是一桩缺憾。其次,麻姑山志的雏形是麻姑集,“麻姑集者,集古今英髦之所游咏,以发麻姑之胜者也”。
江西历代所修的山志,记山川形胜、人文胜事;千古兴衰,毕收其中,分门别类,全面翔实,信而有征;是集自然风光与文化资源于一体的良好文字载体。然而,物换星移,古代山志日渐稀见,且今人利用甚为不便。本书是为开发这一珍贵文化资源,使之为今日社会服务所编,它的出版,将促进江西旅游文化的建设,成为建设名山、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参考书。
校注《麻姑山志》,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本书的整理,采用黄氏本为底本,何氏本、罗氏本为校本,再以府志、县志及相关文集参校。大体说来,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标点。本书使用新式标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一遵中华书局《古籍校点通例》。2.分段。本书的例、考、表、纪、记、序、跋、碑、文、引、赋等,不依原刻抬头、空格等体例,都依文义分段处理。3.重编。除了辑入原书未曾收入的历代名家吟咏麻姑山的文字外,并对原书错编之处作了调整。4.校勘。古体字、异体字,一般是迳改通行体,不出校;通用字及专有名词所用的古体字、异体字,照原不改;避讳字经改;作者误记造成的错误,一般在文后加括号说明。5.注释。对书中涉及的人物、地名、史事、典故择要加以注释;对生僻字和不常见的异读,标以汉语拼音;帝王纪年加注公元年份。
麻姑山记游
罗钠①(郡别驾)
夫崇山大嶂,无地无之,何多湮没而不传也?盖缘山无仙真栖止,前贤品题,以致骚人雅士,过而不留,是以不传。故知山必藉仙而名,仙必藉文而著。二者得兼,盱江之麻姑有然。
癸巳春,余除建武通守。会郡绅之宦于京者,为称述麻姑之胜,心为向往。视事后,即欲一揽之,以调赴豫章而止。甲午摄篆②湖口,乙未运漕神京③,丙申采铜农部④,连年从事于风尘舟车间。丁酉春,始返郡。乃淫雨联绵,仰止麻姑,可望而不可即,岂尘缘未净,而山灵见弃耶?秋八月,余抱病郡斋,屏绝人事。适邱秀才时彬以所刊《麻姑洞天志》见贻。披阅之下,觉松风谡谡,瀑水淙淙,触目盈耳。向之气烦者顿静,怀郁者顿通。如吞麻姑之丹,如涤龙门之瀑;如醉者醒,如梦者觉。心旷神怡,而沉疴顿愈。
中秋前三日,始与山阴沈子作高、吴门陈子有本暨表弟林子质斯、五侄治微,因订游焉。而沈子子厚以病不与,深为怅怅。余戏谓曰:“俟接侍麻姑时,代乞丹砂,归而贻子。”遂与同人联骑出南郊。日色隐云中,一路山峰迎面,瀑水悬眸,即引人人胜矣。径细纡回阡陌间,见四郊雨足,禾黍蓬蓬。山农野老,欣欣相向。远历平冈土阜,马足高低,远近村屋,断续于水声山色中。十里至山麓,皆弃马徒步而登。路绕山腰,皆砂碛,犹易陟。二里许,度云关岭,则石磴鳞鳞,直达云霄。间有平衍处,不过数武。凡度十余级,则立而息,再行力竭,则坐而喘。凡五六息,抵半山亭。回顾城市,历历可辨,从姑已在足下。茗罢,复行。越三四峰头,即见瀑水齿石,涧中作潺湲声。再上数百级,忽有奔腾之声迎。至观瀑亭,则瀑见焉。巨石中立,分水为二,是为“雌雄瀑”。雄者壮,振风雷,撼云烟,怒与石斗,不胜则趋而下。雌者弱,如花雨,如喷雪,如琴韵,如松涛,非凝神静会者,不能辨声而拟形也。下有水潭,复会而为一。潭不能容,纷披乱石百道,淙淙如跳珠。再下则缓急纡折,合注分流,目不及视,笔难尽述。盖仙家之道,不外阴阳,丹分升降,炉分坎离,火分文武,则瀑宁不分雌雄哉?不然,即麻姑携丰城雌雄剑,复作狡狯变化也。数十步,即龙门桥。桥上架亭,桥下垂瀑。倚栏观之,山开石裂,水自桥下直泻,势若倾盆。下有潭,水齿两傍为洞,深不可测,此即投金龙之所也。山僧来迓,询神功泉。不数武,过小桥。泉在桥下,从石隙流出,有石如盂贮之,大不盈尺,深不盈寸。一泓湛然,细流人涧。即移茶铛烹之,不及候熟,取器先尝,味甘而冽,泠泠沁人肺腑。再酌涧水,则味淡。昔人取以酿酒,名重天下。今酿家畏登山路远,即取山下之水,甚有取溪水以欺人,则麻姑酒不可尝矣。日午,过水桥,路皆平。一望阡陌联绵,青黄错落,约数百顷。何山顶复有桑田耶?抑仙人尚烟火食耶?不然,蔡经之遗产耶?平田中有诗僧墓,墓傍即葛仙井,巳为土掩。想仙翁亦吝此余沥欤?半里许,过迎仙桥,即仙都观,志有传,为麻姑仙坛,或云葛稚川炼丹于此。又云蔡经宅’未知孰是?观后峰抱如屏,多巨木修竹,高低掩映,飞翠沾衣。前有池二,红莲数朵,与翠盖辉耀,想即鲁公所称红化碧,碧化白者。此也何神物,至千年后,仍归本来面目耶?左有三忠祠。三忠者,唐颜鲁公、宋李忠定公、文文山公。祠前有唐松一株,乃鲁公时植也,惜为风雨摧折。后人另植一株,亦凌霄茂郁。鲁公碑记已亡。殿中祀麻姑像,香烟寂寂。其间颓垣朽木,殆将圮矣。门外乱山环嶂,乃飞炉、葛仙、五老、秦人诸峰也。惜山峰皆土胜于石,无峻增劣■⑤之势。若移黄山数峰置此,更为大观。向之七星杉、古藤及唐藏书阁、李泰伯觏书林,为询山僧,乃俱以毁亡对。观左为慈惠庵,僧邀人。庵内瓦屋数楹,不可止。左上为邓氏小有山房,因憩于此,烹神功泉。茗罢,复步出庵。右过碧涛庵。门前有泉,曰“神应”,垒石为方池,宽二尺,深半之,味亚神功。庵右亦邓氏新构丛桂馆,亦甚幽。返步山房,询僧麻姑洞,乃麻姑潜修飞升之地。僧云:“去此数十里,且荆棘塞径,山深多虎豹,路无觅处。”盖灵踪秘洞,青鸾翱翔,琪花馥郁,自与此地迥别。顾贝阙琼宫,必有烟云呵护。余本风尘俗吏,邀宠山灵,得至仙坛,可谓登堂,亦幸甚矣!宁敢妄想人室乎?饭后,日暮登后山,里许至顶。上有齐云亭,已圮,惜无继者。遥瞩郡郭如瓮,二水如线,诸峰俯伏,村落如星罗棋布,微茫于炊烟乱木间。天风时举,襟袖飘飘,仙乎,仙乎,若将轻身而遐举矣!
觅路而下,坐山房。与诸子欲各赋山之名胜。将移樽⑥高阜,待月以收夜景。山雨忽来,致阻清兴。掩关挑灯,分题赌酒。酒力微酣,童呼:“月上矣!”窗外松风卷云,竹枝洒雨,湿云破处,逗漏清光。而云情雨态,月影山容,更有一番幽致,难以言传,惟心融神会而已。少焉,月色半掩半露,雨声时疏时密,虫韵忽断忽连,诗情勃勃,呼酒浇之为赋。夜宿邓氏小有山房,书壁以谢主人。山中无漏⑦,约夜半始寝。
早起开窗,丝雨霏霏,犹扑人面。云气摩荡,袅人衣袂。封面葛仙、五老诸峰,微茫杳渺。客以雨为忧,余谓此麻姑留客。翌时,必以麟脯仙酝劳吾辈。且山中雨景尤佳,若得滂沱一二时,则飞瀑自必汹涌,更将移樽而观矣。饭罢雨止,作归计。携杖出山门,一路草香,露气裹足沾裳。至龙门桥,再啜神功泉,观瀑势比昨尤雄。拄杖而下,行数步即一回顾,不胜依依眷恋。至半山亭,俯视下界,模糊莫辨。四山云气腾涌,如泛海涛;城市晓烟万缕,遥与云接。风过处,即披离四散。踏云而下,至山麓,余兴未已,策骑⑧更寻麻源三谷之胜。
余曰:“兹山也,麻姑栖之,稚川传之,鲁公记之。所谓山以仙名,仙以文著,故海内知名。若谓巉岩突兀,削壁飞崖,奇松怪石,异卉灵禽,足以眩目惊心。则吾岂媚山灵而欺世人哉?虽然,余闻此山周环百馀里,且麻姑古洞在麻源二谷,溪径深遂,人不能至。又安知其中之不有奇峰异景,而麻姑秘而不宣,以待后之有缘者哉?”今但以目之所见,足之所至,谨志之,以质吾子,供卧游⑨焉尔。
P105-107
江西多名山胜境。北峙庐山,鄱阳湖汇入长江之口,又踞石钟山。东部绵亘怀玉山、三清山、鹅湖山、龙虎山;东南拔起麻姑山、华盖山;中南耸立青原山;西障武功山、井冈山;南昌附近蟠结西山、云居山。丹崖翠壑,飞瀑流泉。雄奇秀丽,气象万千。千百年来,文人哲士,探幽访胜,或隐居讲学,或赋诗作文;高僧名衲,辟山建寺,开宗立派;真人道士,修炼斋醮,礼斗飞符。书院寺宇宫观,多依胜地而建,名山遂成为传播儒佛道文化的重要基地。
江西历代所修的山志,记山川形胜、人文胜事;千古兴衰,毕收其中,分门别类,全面翔实,信而有征;是集自然风光与文化资源于一体的良好文字载体。然而,物换星移,古代山志日渐稀见,且今人利用甚为不便。为开发这一珍贵文化资源,使之为今日社会服务,我们编集十三种旧志,汇编为《江西名山志丛书》,邀约专家学者,精心校注,历时数载,陆续完成。这一盛举,得到当地政府与有关单位襄助。相信丛书的整理出版,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促进江西地方文化的发展,增加人们对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认识。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指示发展江西旅游事业,要打“庐山牌”。吴官正同志于1993年视察麻姑山工程建设时,指出要“挖掘历史文化。进行深度开发”。京九铁路的开通,将为江西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我们相信,这批山志的出版,将促进江西旅游文化的建设,成为建设名山、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参考书。
“古为今用,宣传江西”,是本丛书的出版宗旨。
江西省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
江西人民出版社
现今传世的《麻姑山志》,共有三个版本:一是明人左宗郢修,清人何天爵、邱时彬辑补的十七卷本续刻《麻姑山丹霞洞天志》,俗称何氏本;二是清初罗森、李明睿裁定,萧韵增补的《麻姑山丹霞洞天志》,也是十七卷,俗称罗氏本;三是清晚期黄家驹编订、重刊的十二卷《麻姑山志》,俗称黄氏本。此次校勘采用的底本即是黄氏本,洞天书屋藏板,同治五年(1866)丙寅夏,由黄家驹刊于汉皋督销局。江西、浙江、北京等地的图书馆均有藏本。
黄家驹,号冠北,南城县人。由优贡生官内阁中书、湖北候补道。幼时随父亲黄守训宦游至京师,乃父尝以抽谦持己、仁厚待人相勉,对其日后影响极大,处世任官,皆与人无忤。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进入江西,黄家驹奉中丞耆龄之命,办理建昌府善后事宜,抚揖流亡,支付官军粮饷。次年,以抵御太平军攻城有功,以道员用,加运使衔花翎。不久,又以参与攻打太平军据守的金陵城,获三品封典。此后,他被曾国藩委任至湖北督销局。在任上禁革陋规,疏通纲引,兼办楚军、霆军协镶,而积劳成疾,回乡不久便病逝,享年仅四十五岁。
黄家驹对家乡的山水,尤其是对家乡的麻姑山,有着炽热的爱。在他的眼里,“江右名山,匡庐而外,则为吾郡之麻姑”。但是,“匡庐俯瞰浔阳,襟带彭蠡,舟车上下,一凭眺间,而烟岚胜境,历历如绘,后人之不必读庐山志而始知庐山为名胜也,独吾郡之麻姑,盘礴数百里,界在豫章东部,郡城非冠盖之冲,四方君子或不能胪举其胜,其中仙灵之窟宅,奇境之奥安,百千年束琳官梵刹之兴造,名公钜卿之题咏,前之人生于兹土,罗列搜集,萃为一编,然后麻姑胜迹著于天壤,乃得与匡庐并称,岂非兹山之幸也哉”!(《重刊麻姑山志》卷首)此言虽不免夸张,庐山亦并非毋需有志,东晋以后,就有《庐山纪略》、《庐山记》、《庐山录》、《庐山纪事》、《庐山志》等十余种庐山志问世,不过黄氏却也道出了编修麻姑山志的重要性。
然而,自康熙间何氏本、罗氏本刊行以后的二百年间,麻姑山志不获重修。黄家驹的父亲黄守训早年曾在麻姑山习业,此后又经常与山上的诗僧印心相为倡和,并取诸家遗墨附录成集。黄守训曾无限感慨地对黄家驹说:“山志缺略数世矣,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从此黄家驹就萌发出重修麻姑山志的心愿。同治四年(1865),黄家驹由金陵调赴汉皋,行箧中便带有经兵燹之后保存下来的左氏本麻姑洞天志。公务之暇,“仰承先志而为同邑诸君之倡乎!爰取旧编重加校订,一时同好相与赞成。”僚属周长森作序,同乡黄家■、黄守廉、黄守澄、黄元坤、宁谖、刘玉怀、刘玉麟同校。
《重刊麻姑山志》以麻姑山为主体,他如麻源三谷及丹霞从姑之胜,编订者倾其所知所闻,亦必详载尽书。与罗氏、何氏本相较,黄氏本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志名简括。何氏、罗氏本俱作《麻姑山丹霞洞天志》,而丹霞洞天乃麻姑山的胜境,不足以概全书,今黄氏仍用其旧名,直书《麻姑山志》,收简括之效。二、分门别类趋于合理。何氏、罗氏志将麻源三谷别为一卷,而麻源由麻姑得名,麻源三谷幽绝处便是麻姑胜境,今黄氏悉将麻源题咏归入山志各门,则有整齐划一之功。同时,又将左氏、罗氏志中杂体、补遗等卷悉予区分,汇入各门内,使读者一目了然。三、考订校勘,以弥旧志之阙。麻姑山志创于明朝万历,续于清朝康熙,旧板未加校正,于何氏、罗氏志中称谓失当处,黄氏悉于细加勘订。旧志刻诗仅分五七言,未分古今体,黄氏志也悉予改正。
不过,若细加考究,黄氏志也存在有不少的缺憾和不足。首先,旧志自康熙年间续刻后迄黄氏重刊,已几二百年,固然“名公先贤往来题咏,其刻入诸家文集者散在四方,难于搜采,而本山自兵燹后,往迹湮没,人往风微”,黄氏囿于一人之力,加之公务繁忙,未能广搜旁采,将散于四方文集之中、郡人之家藏中之相关资料补入。如徐霞客、施闰章、曾国藩等名家游记俱未能收入。二百年的物换星移,麻姑山堪以记载的人事物况当有很多,文人墨客之登游之作,山志未能备载,终是一桩缺憾。其次,麻姑山志的雏形是麻姑集,“麻姑集者,集古今英髦之所游咏,以发麻姑之胜者也”。(《重刊麻姑山志》卷五)受此影响,麻姑山志详于诗文,占全志半数以上篇幅,失之繁芜,而于人物考和风物志表又失之过简。再次,考订编排不精之举也屡有发生。如诗人朱彦为宋代人,志书一时在人物考中称他为宋代人,一时又将他的诗作列于明人卷中;诗人朱京在人物考中本当言及却失载,其为宋人,诗却被编入明人卷中;文学家揭■斯为元代人,其诗叉被附于宋人之后,而未另标元人;明人陈嘉谟为江西庐陵人,属吉安府,黄氏则将其列入郡人(建昌府)之中。类似之处,在书中还有一些。
校注《麻姑山志》,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本书的整理,采用黄氏本为底本,何氏本、罗氏本为校本,再以府志、县志及相关文集参校。大体说来,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标点。本书使用新式标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一遵中华书局《古籍校点通例》。2.分段。本书的例、考、表、纪、记、序、跋、碑、文、引、赋等,不依原刻抬头、空格等体例,都依文义分段处理。3.重编。除了辑入原书未曾收入的历代名家吟咏麻姑山的文字外,并对原书错编之处作了调整。4.校勘。古体字、异体字,一般是迳改通行体,不出校;通用字及专有名词所用的古体字、异体字,照原不改;避讳字经改;作者误记造成的错误,一般在文后加括号说明。5.注释。对书中涉及的人物、地名、史事、典故择要加以注释;对生僻字和不常见的异读,标以汉语拼音;帝王纪年加注公元年份。
校注工作前后持续了近两年,得到许多领导和友人的关心支持。南城县县长胡新生同志撰写校注前言,南城县旅游局局长周春林同志、抚州师专教师邹自振同志、省古籍办胡迎建同志提供材料和校注意见,俾受益良多,谨此一并致谢。限于水平,书中舛谬之处,在所不免,敬祈读者教正。
校注者
一九九七年九月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