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晓风的国学讲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晓风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晓风犹如一个乱世里的游唱诗人,用一手好三弦,一副好嗓子,为我们唱出五千年的忠孝节义悲欢离合……

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们的汉字;第二部分讲述我们民族的艺术和习俗;第三部分是华夏山水;第四部分描绘古人;第五部分走进市井阡陌之间的酸甜苦辣和诗情画意。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5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我们的方块字,我们每日每时都在读它写它,几千年来它似乎早巳尘满面鬓如霜,而作者都如同魔术师,轻轻拂去它的风尘,让它,还有它的组合,再度闪射出神奇的光芒。在这里,我们可以惊喜地看到,文字、文学与文化是怎样地被她融为一体。

第二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和习俗,从饮茶到酿酒,从精致的藏画和美丽的瓷器……

第三部分由作者陪伴我们去看星看月,去游历华夏山水,从美丽的西子湖畔到苍茫的西北戈壁,由于她的引领,山水风景唤醒了我们的感觉,在诗经的句中的初识,在东坡的文章里相遇的感觉。

第四部分,我们从风景走向人物,汉很近,唐很近,竹林七贤仿佛不过就在几尺以外的地方饮酒。在这里,人物林林总总,职业地位,迥然不同,既有可以相与出尘的名士大儒,也有只是居家过日子的柴米夫妻。

第五部分,我们走进市井阡陌之间的酸甜苦辣和诗情画意。

目录

序一:我有一个梦/张晓风

序二:一座灵动的国学讲坛/徐学

第一辑 汉字妙悟

地泉(一)

地泉(二)

地篇

初心

释古诗三首

诗课

精致的聊天

河飞记

山海经的悲愿

林中杂想

秋声赋

青楼集

坡丘的联想

如果作者是花

第二辑 雅俗中国

错误

前身

被忧伤的眼神凝视过的丝茧

酿酒的理由

一抹绿

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

细细的潮音

清明上河图

云鞋

秋千上的女子

色识

不胜不负的菊花

杜鹃之笺注

自作主张的水仙花

梧桐

炎凉

缘豆儿

第一篇诗

青蚨

万物伙伴

烧窑的用破碗

玉想

第三辑 华夏风景

猎户在天

月,阙也

第一个月盈之夜

等待春天的八十一道笔画

美丽的计时单

六桥

西湖十景

丝路,一匹挂红

城门啊,请为我开启

请不要对我说欢迎

你我间的心情,哪能那么容易说得清道得明

戈壁行脚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第四辑 为古人描容

仓颉

最后的麒麟

替古人担忧

卓文君和她的一文铜钱

梅妃

唐代最幼小的女诗人

不朽的失眠

血沥骨

人环

扛负一句叮咛的人(节选)

许士林的独白

三生石上

倒好嬉子

四个身处婚姻危机的女人

第五辑 看古人扮戏

西厢记

窦娥冤

救风尘

汉宫秋

梧桐雨

拜月亭

琵琶记

赵氏孤儿

陈州粜米

墙头马上

桃花女

张生煮海

蓝采和

灰阑记

牡丹亭

王宝钏

桃花扇

试读章节

地 泉(一)

有一种东西,我们称之为“诗”。

有人以为诗在题诗的壁上、扇上、搜纳奇句的古锦囊里,或一部毛诗、一卷杜子美里。其实,不是的,诗是地泉,掘地数寻,它便翻涌而出,只要一截长如思绪的汲绠,便可汲出一挑挑一担担透明的诗。

相传佛陀初生,下地即走,而每走一步即地涌金莲,至于我们常人的步履,当然什么也引不起。在我们立脚之地,如果掘下去,便是万斛地泉。能一步步踩在隐藏的泉脉之上,比地涌金莲还令人惊颤。

读一切的书,我都忍不住去挖一下,每每在许多最质朴的句子里,蕴结着一股股地泉。古书向来被看作是丧气难读的,其实,古书却是步步地泉,令人忍不住吓一跳,却又欣喜不已的。

虎皮讲座

名臣言行录外集里这样记载:张横渠在京中,坐虎皮说易经,忽一日和二程谈易,深获于心,第二天便撤去虎皮,令诸生师事二程。

不知为什么,理学家总被常人看作是乏味的一群,但至少,我一想到张横渠,只觉诗意弥弥。

我喜欢那少年好剑,足斥弛豪纵的关中少年,忽有一天,他发现了比剑还强,比军事还强的东西,那是理。

他坐在一张斑斓的虎皮上,以虎虎的目光,讲生气虎虎的易经。

多么迷人多么漂亮的虎皮讲座,因为那样一个人,因为那样一张讲座,连易经素黯的扉页都辉亮起来。庖牺氏的八卦从天玄地黄雷霆雨电中浮出,阴爻阳爻从风火云泽中涌现,我一想起来就觉得那样的易经讲座必然是诗——雄性的诗。

更动人的是他后来一把推开虎皮椅的决然;那时候,他目光烂烂,是岩下的青电,他推掉了一片虎皮的斑彩,但他已将自己化为一只翦风的巨虎,他更谦逊,更低卑,更接近真理,他炳炳娘娘,是儒门的虎。

那个故事真的是诗——虽然书上都说那是理学家的事迹。

那一千七百二十九只鹤

清朝人赵之谦曾梦见自己进入一片鹤山,在梦中,他仰视满天鹤翅,而且非常清楚地记得有一千七百二十九只,正在这一刹那间,他醒了。

忽然,他急急地打开书箧,把所有的藏书和自己的作品一一列好,编列了一套“仰视一千七百二十九只鹤斋丛书”。

如果把这样的梦境叙述给弗洛伊德听,他会怎么说?

一千七百二十九只鹤,在梦里,在鹤山之上的蓝天!

忽然,他了解,鹤是能飞的书。

而书,他明白了,书是能隐的鹤。

当他梦见鹤,他梦见的是激越的白翅凌空,是直冲云霄的智慧聚舞。每一只在鸟是一篇素书。

曾经,他的书只是连篇累牍沉重的宋版或什么版,但梦醒时,满室皆鹤,他才发现每一个人自有他的鹤山供鹤展翅,自有他的寒塘能渡鹤影,知识在一梦之余已化生为智慧。

那真是多么像诗的一个梦啊!

照 田 蚕

照田蚕的故事,使我读起来想哭,记载的人是范成大,范成大的诗我有时喜欢有时也不怎么佩服,倒是他援笔直书的记载真的让我想哭。

“村落则以秃帚、若麻秸、竹枝,燃火炬,缚长竿之杪,以照田,烂然遍野,以祈丝谷。”  怎样的夜,怎样的火炬,怎样的属于农业民族的一首祈祷诗!

腊月里,田是冷的,他们给他火!

半夜里,田是黑的,他们给他亮!

烂然照遍田野的,与其说是火炬,不如说是一双双灼然烨然期待的眼睛。

田地!当我们烛照你,我们也烛照了自己的心田,心是田,田是心,我们是彼此命脉之所系!

给我们丝,给我们谷——而我们,则给你从头到脚的每一寸力量每一分爱……

给我们丝,给我们谷,当火光温柔地舔着你,冷冷的腊月,残酷的空间都因这一舌火光而有情起来……

给我们丝,给我们谷,你这腊月冬残时一无所有,却又生机无限无所不有的田地。

给我们银子似的丝,给我们金子似的谷,我们的土地必须光灿夺目——像一阙梦一样夺目,像一注祷词一样丰富。

给我们丝,给我们谷……

读着,读着,我会蓦然一惊,仿佛在宋朝的田埂上走着,在火炬的红光中喃喃自祷的人竟是我自己。

尔  雅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记不得上一次读尔雅是什么时候了,好像是大三那年,那时候修“训诂学”,大多数同学其实也只需要看笔记,我大概还算认真一点的,居然去买了一部尔雅来圈点。

圈尔雅真是累人的,尔雅根本是一部字典。好在很薄,我胡乱把它看完了。

许多年过去,忽然有一天我心血来潮地又买了一本《尔雅音图》来看,不是为学分,不是为一份年轻气盛的好强,仅仅出于一种说不出的眷恋。那一年,走进大三的教室,面对黑板做学生——而今,走进大三教室,背负着黑板做老师。时光飞逝,而尔雅仍是二千年前的尔雅。

一翻目录,已先自惊动了,一口气十九个释,我从前怎么就没看出这种美来,那时的天地是怎样有情,看得出那时代的人自负而快乐,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草木虫鱼,乃至最不可捉摸的音乐,最现实的牛棚马厩以及最复杂的亲属关系,以及全中国的语言文字,都无一不可了解,因此也就无一不可释义。读尔雅,只觉世界是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仿佛那时代的人早晨一起床,世界便熟悉地向他走拢来,世界对他而言是一张每个答案都知道的考卷,他想不出有什么不心安的事。

“……鲁有大野……楚有云梦……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前足皆白的马叫骥,后足皆白的叫狗,……硅大尺二寸谓之蚧,壁大六寸谓之宣…

总之,他们知道前脚或后脚白的马,他们知道所佩的玉怎么区分,他们甚至知道遥远的楚国有一片神秘的大沼泽,而最遥远的边区是神话——介于有与无之间,介于知与不可知之间——比曰鱼在东方游着,比翼鸟在南方飞着……汉民族在其问成长着。

读尔雅,原来也是可以读得人眼热的!

一 人 泉  明一统志:一人泉在钟山高峰绝顶,仅容一勺,挹之不绝,实山之胜处也。

福建通志:在福建龙溪县东鹤鸣山,其泉仅供一人之吸,故名。

“一人泉”在南京和福建都有。

也许正像马鞍山、九曲桥,或者桃花溪、李家庄,是在大江南北什么地方都可能有的地名。

记得明信片上的罗马城,满街都是喷泉,他们硬是把横流的水扭成反弹向天的水晶柱,西方文明就有那么喧嚣光耀,不由人不目夺神移。

但在静夜我查书查到“一人泉”的时候,却觉得心上有一块什么小塞子很温柔地揭开了——不是满城喷泉。而是在某个绝高的峰顶上,一注小小的泉,像一颗心,只能容纳一个朝圣者,但每一次脉搏,涌出的是大地的血髓,千年万世,把一涓一滴的泉给了水勺。

脉脉涌动,挹之不绝,一注东方的泉。在钟山,在福建龙溪县的东鹤鸣山,以及在我心的绝峰上。

P3-6

序言

国学讲坛是晓风多年来的一个梦想。在中国的大地上,她眼见得,有那么多现代的外文语音教室、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却不见有一间典雅的国学教室,晓风不禁祈祷:能不能让中国孩子,在年少时,在小学、中学或者在大学,让他有机会坐在一间古色古香的教室里,诵读和倾听我们最美丽的国文典籍。

这样的教室,是一间安静雅沽的书斋,有中国式的门和窗,有木质感觉良好的桌椅,墙上有风情千古的拓本和挂轴,桌上有端砚甚至宋刻本的线装书,音响里播放着古琴或者笛和箫……

这样一间教室,十多年前,已经由台湾明道中学的汪广平校长鼎力相助而建成,明道中学的学生有福了。在中国大陆,随着国学热,我在无锡、苏州、北京,也见到许多典雅别致满孕着书香气的国学教室,在历经战争与动乱的国土上,在曾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国土上,许多清澈而不脱稚气的眼睛正注视着桌上的中华典籍,书声朗朗。

但是,有了这样的教室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位与这教室般配的老师,一位比先贤更现代更贴近我们的教师,不但学问够,还要口才好,有爱心。我推测大多数的学子可能会希望那是一位女教师,因为曾经养育过教育过孩子,她更懂得怎样去深入浅出阐说,以平和温婉的语调,带我们走入经史,走进那存在了五千年的温情世界;她更能发现经史中的美感:杨柳依依的水湄,鹿鸣呦呦的草原,温柔敦厚的民情和万物有情的山水……在她的谆谆话语里一一展现,从感恩土地和悦纳历史的激情中,学子渐渐地扩展了才学和胸襟;她还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像一个中医用敏感的指尖去探触每一个学子的脉搏,然后针对他的体质给出适量的精神营养品……

亲爱的年轻的朋友,我为你们找到了一位,正是那位企盼并最终完成了国学讲坛的晓风,她还不能常常走近你们的身边,因为在海峡那边,还有许多学生的课等她去上;在海峡两边,还有许多读者等着看的书要她去写;在世界上,还有许多观众想看的戏剧要她去完成……

但是,她已经把多年来的研习心得放在她的书里了,只要把这些心得稍加归类整理,我们就有了一间流动的国学讲坛,手摸得到眼看得到,可授可诵可传可存。

是的,在这间国学讲坛中,就是这么一位教师,她身为女儿和母亲,更加细致也更加精致;她出身中文系,长期讲授中国文学,会作诗填词度曲;她身为现代人,也深喜现代艺术,写过许多几十年来华人圈内传诵不息的现代戏剧和小说;她秀中有刚,看云的闲情与沸血的肝胆,湛然一笑的淡然和霍然而怒的盛气在她身上有奇异的结合……

把晓风请上讲坛的念头起源于一个秋光明媚的午后,我陪着她往北京师范大学厦门附属学校,一所将中小学合二为一的学校。晓风的文章早已经收入祖国大陆中小学的课本里,所以学生们也可以说是和晓风神交已久,不过,当他们在晓风面前,在这位从课本里走到他们身边的作者面前,朗诵着她的作品,扮演着她的戏剧,亲耳聆听她的文学讲演,亲眼领略感知她的神采和丰姿,他们还是兴奋莫名,几乎要手舞足蹈。看着这些充满着渴望的清澈的眼睛开始燃烧,我不禁想,如何能让这些美丽的黑色闪烁永不熄灭呢。

就这样有了选编《晓风的国学讲坛》的念头。蒙晓风的信任,也蒙老友花城出版社詹秀敏的支持,这讲坛现已完工,我来稍稍介绍一下它的结构布局:

它是五重楼阁。第一重,是我们的方块字,我们每日每时都在读它写它,几千年来它似乎早巳尘满面鬓如霜,而晓风都如同魔术师,轻轻拂去它的风尘,让它,还有它的组合,再度闪射出神奇的光芒。在这里,我们可以惊喜地看到,文字、文学与文化是怎样地被她融为一体。  第二重,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和习俗,从饮茶到酿酒,从精致的藏画和美丽的瓷器……不论雅俗,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晓风告诉我们怎样去体悟它,“不是逞能地去霸占万物,也不是无能地役于万物,只是一个欢欢喜喜的孩子,走在欢欢喜喜的阳光里,觉得眼前一切鸟兽虫鱼花树草木全都与自己有亲友故”。我们抽出一篇《秋千上的女子》来谈谈。晓风的好友席慕容对此篇有这样的感受:“晓风,你知道,我对学者一向敬畏,总觉得你们可以在又深又高的书架中走来走去,光是说明一个秋千,就可以左抽右取又准又狠地随手向我们丢出怎么一大堆书来,而这些句子又实在是希奇有趣……更厉害的是,你既耐心又有魔法,能够引领我们走进古老典籍里却不觉陌生与隔阂。就好像古人都住在我们隔壁,就好像一千年或者两千年以前的春天,和我们此刻面对的春天一样自然,一样新鲜……我们本来跟着你的秋千荡来荡去,只觉得春水如碧,林花缭乱,心里欢腾腾地忽上忽下。忽然间,你又把我们从秋千上拉了下来,正颜对我们说,“嘿!知道吗?秋千不算,春天不算,那女子的绣花裙摆不算,真正要随风鼓胀的,是生命对世界的追求。读书和求知才是我们的秋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大胆的抛掷出去。”

第三重,由晓风陪伴我们去看星看月,去游历华夏山水,从美丽的西子湖畔到苍茫的西北戈壁,由于她的引领,山水风景唤醒了我们的感觉,在诗经的句中的初识,在东坡的文章里相遇的感觉。山水在中国的文人咏叹中辗转之后又经由晓风再度笺注,处处风光都让我们怦然心动。

第四重,我们从风景走向人物,汉很近,唐很近,竹林七贤仿佛不过就在几尺以外的地方饮酒。在这里,人物林林总总,职业地位,迥然不同,既有可以相与出尘的名士大儒,也有只是居家过日子的柴米夫妻,他们之所以能让晓风含情凝睇,援笔勾勒,是因为晓风知道,世界上,最灿烂的光辉,能够燃起情感和生命的光辉,只能是源自人心。无论身居朱户或者柴门,人才是最值得珍爱的。人是我们的邻居和朋友,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垂垂老迈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儿女。他们不论有多少缺陷,有多少伤痕,依然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无价的尊严和慰藉。晓风从古人身上捕捉的是我们民族文化撒播的灵光与风采,传递的是民族文化再生的信念。博学孤傲的艺术家蔡邕在混乱的政局中求生不得,不但焕发饱满的盖世才华永遭淹埋,且在身后成了民间戏剧中的负心郎;与大秦帝国一同辉煌的权臣李斯父子,曾经不可一世的高高在上,临刑前却黯然地羡慕一个普通的农夫生活。一代梨园名伶天涯沦落的悲怆。落第的才子张继。被剥夺了母爱的白素贞。背上刺字扛负嘱托的岳飞……

古人的怅悯、无依、洒脱、质朴,激扬与沉潜,长歌与泪痕,狂啸和呓语,一一收拢于精美的文字和悲悯的情怀中。

第五重,我们走进市井阡陌之间的酸甜苦辣和诗情画意。因为有了蓝姆.所以西方孩子很早就知道了莎翁故事,而眼下,许多中国少男少女知道“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知道“铁臂阿童木”和“大力水手”,却不知道王宝钏和窦娥,不知道煮海的张生和有趣的八仙……晓风重新解读元杂剧、明传奇、平剧和一些杂剧的剧本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戏曲——古代百姓大众的教科书。让我们看到,窦元章牵着窦娥战栗的小手,去蔡婆婆家做童养媳。杭州城里卑微的风尘女柳翠如竟是天界净瓶里的一支杨柳。 包公微服去陈州调查贪官,却被人吊在槐树上……有多少悲欢离合,又有多少神奇和巧缘,我们看到白兔记里李元娘的坚忍,货郎旦里张三姑的咬牙期待,桃花女的泼悍妩媚,九更天里马义事主的忠诚,竟感动得日月都要改变行程,直到九更天才亮……我们读到蝴蝶梦里舍己子以救人子的大信……晓风在此犹如一个乱世里的游唱诗人,每日冲州撞府,露饮风餐,用一手好三弦一副好嗓子,为我们唱出五千年的忠孝节义悲欢离合……  就是这样一座玲珑楼阁,有机会登临者当能看到,我们的古人是如何用言辞、用弦管、用丹青、用智慧、用静穆、用恕道,对生命对世界作出圆融的解释!也能想到,我们现代人应该怎样去珍惜和朝拜我们民族的文化殿堂。

近百年来,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历经大劫,由于它的强韧的生命,也由于成千上万的中国读书人前仆后继地死命呵护奋力拥抱,它终得浴火重生。

晓风正是这般的读书人,学院的门墙阻碍不住她活泼泼的思想,日日洒落的粉笔灰并未使她的情感白垩化,她用美丽的蓝墨水冲洗故纸堆的陈腐,让因层层尘封喋喋老调而日渐苍白的典籍再度泛出血色鲜红的生命。晓风不是经学家,但几十年来她孜孜不倦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如空气无处不在包围着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文化,由民间草根盘踞的乡土中国直贯巍巍精英知识体系,无论是平头百姓抑或饱学之士,都不免受其濡染,虽有不同的领悟,但只要用于支撑自己的人生,就能警顽立儒,困顿中不失安详,凡常里白有庄严。在家国多难的年代,中国人正是凭借着它凝聚起浩荡磅礴的英雄气。我希望这一股英雄气能绵延不绝。

最后,还是让晓风来说几句:

“在读书之余,我们要把最高的敬意归给历代作者,是他们把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记录了下来。是他们,用精粹简练的语言替众生说出了种种感受。是他们,给了整个民族共同的记忆。”

“孩子,作为一个中国人,古典和国学是你的精神产业,你本来就有合法的继承权,我们现在交给你,你不必感谢我们,我们只是把你该有的东两交给你就是了。请记得不要容许任何人剥夺了你的权利——包括你自己的惰性。总之,好好珍惜这百分百属于你的一套书吧。”(这是十多年前晓风说的话,收在为一本专为小读者出版的古诗欣赏书中,我把其中的诗人改成了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