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对国内质量调整价格指数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对各种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包含质量指数在内的两种模式的价格指数体系,即加法模式的价格指数体系和乘法模式的价格指数体系,并就质量指数概念的界定问题与杨缅昆教授进行了商榷。同时,针对样本内和样本外两种质量偏差,构建了完整而全面的质量调整方法理论体系,就各种方法使用的优缺点、影响其调整准确性的可能因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结合汽车价格指数的实证研究,就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模型的建立、指数的构建、结果的好坏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得出一些结论,并将部分结论进一步延伸和理论化。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内容结构
1.4 创新之处
2 质量调整与质量调整因子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2.2 质量调整因子的编制
2.3 本章小结
3 匹配模型框架下的质量调整
3.1 匹配模型框架下质量偏差的数据模式
3.2 匹配模型框架下质量调整的理论意义
3.3 基于缺失数据插补的隐性质量调整法
3.4 有替代值情况下的显性质量调整法
3.5 本章小结
4 hedonic质量调整价格指数与hedonic质量调整
4.1 hedonic质量调整的理论基础
4.2 hedonic回归模型及其对现有模式的改进
4.3 hedonic质量调整价格指数
4.4 hedonic质量调整
4.5 对hedonic质量调整价格比的修正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汽车质量调整价格指数的实证研究
5.1 文献回顾及背景分析
5.2 特征变量的选择
5.3 时间哑变量质量调整价格指数的构建与分析
5.4 特征价格指数的构建
5.5 HI指数的构建
5.6 hedonic质量调整
5.7 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3 我国价格指数改革的趋势
附录
附录1 常用的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
附录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要介绍
附录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存在的其他偏差简介
附录4 美国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理论和方法概述
附录5 部分汽车产品的价格及其特征资料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