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寥廓江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清明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汨罗江,作者李清明从那一片家园走出来的,我们可以从他的文字里读出了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关于河湾,关于柳林,关于鸡鸣狗吠,关于炊烟下苍老的乡亲,关于从那里走向现代都市的新一代人……我们的生活是沉重的,但又让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我们的生命是短促的,但又让人长忆延绵和悲怀无际。所谓文学,所谓文学之魂,就萌生在这难以平静的一刻吧……

内容推荐

本书重在写实,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更具有散文的特质。这种重在写实的散文,有人说是新写实散文,有人说是新体验散文。说白了,其实就是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情招收,从自身的切身感受写起,写出生活的真实感和原生态。

目录

序:战士回到故乡韩少功/002

第一辑 天蓝水远

怀念/002

距离美/006

车缘/009

渔趣/013

寻狗/017

回家/021

三座坟茔/024

乡愁/035

庄园梦/041

外公的草鞋/047

父亲/051

“支书”生涯//056

霸蛮/064

河殇/073

春潮/078

失故园/086

第二辑 静水深流

哈哈,毛老板/098

德草包/101

陈董这个人/105

西瓜科长/1 1 1

放风筝的女兵/120

老班长/128

两个战友/134

长沙“水老倌”/139

河南“忽悠”/143

北京“的哥”/149

马大哈/153

经纬度/158

第一桶金/162

纸上富贵/166

股友素描/179

股市鸡毛/198

第三辑 穆如清风

远近周庄/232

我读余光中/239

包厢里的艳遇/245

清明/249

第三只眼/252

归去来兮/256

楼上风景/259

远山的枪声/265

澳洲过年/268

大山的儿子/272

禾雀花/275

内心的掌声/278

近与远/282

傻协/285

兰歌谣/292

遥望水乡/296

后记:聆听花开的声音李清明/302

附:我喜欢写实实在在的散文——李清明访谈录 张振金/311

跋:清明复清明 肖建国/317

试读章节

父亲和叔祖父原打算将叔叔的遗体运回老家,归葬在祖坟里的。见此情景,大家都不再言语,只好遵照叔叔的梦嘱,将他老人家就地安葬了。叔叔的安葬之地,正处苍茫的洞庭湖中两条流水的交汇之处,湖水长年的冲积而形成了一个高出水平面许多的自然山丘。

父亲为了将来方便寻找,顺手砍来一根手臂大小的柳枝,栽扦在叔叔的坟前。

光阴荏苒。我无时不在思念着曾经疼爱我的叔叔。十年后的冬日,我在叔祖父、父亲和大哥的陪伴下来到了叔叔的坟前。

物是人非。叔叔的长眠之地已是芳草凄凄,苇林萧瑟,唯有当初父亲随意栽扦的柳枝,已长成了蔽日大树。坟前的流水仍旧不舍昼夜,缓缓东流。

祭祀过后,我叫父亲他们上船休息,留下我一人端坐在坟前静静。我点燃一支香烟,思绪随着袅袅的烟雾,漂湖越水,绵绵不尽……

叔叔和父亲从小相依为命。父亲七岁死爹,三岁死娘。祖母病逝时,叔叔尚在襁袍。据说,祖母装殓之时,叔叔饥饿得哭趴在祖母的跟前,扯扒祖母的上衣吸奶……那一幕,让在场的乡亲们纷纷转过身子,不忍卒看……

从此,叔叔和父亲开始了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辛酸人生。

也许是生计所迫,加之长年生活在洞庭湖边,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性的缘故,叔叔从小就练就了一手抓鱼捉鳖的绝技。

那时,八百里洞庭水乡到处都是野生的水鱼、乌龟和黄鳝。叔叔只要随意从水塘、湖泊边走过,便能辨别此地有多少鱼鳖,甚至连大小、公母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他还能徒手从几米深的湖水中将十多斤重的野生水鱼捉拿进篓。上初中时,我因故中途辍学,曾挑着一担装鱼的竹篓跟着叔叔生活过一段时日。叔叔在前面抓,我便在后面捡,常常是不到半日,我便挑不动满篓的鳖爷、龟孙和滑溜溜的黄鳝了。

叔叔抓来的水产品从不独享。每次,叔叔总是要将收获所得,用来帮助当时尚未完全解决温饱的乡里乡亲。

叔叔有自己的理由:既然我的技艺和收获都是上苍所赐,必须取之于天而用之于民。

所以,叔叔虽然身怀绝技,但常常居无定所,袋无隔夜之粮。这也是叔叔一辈子孤身一人的重要原因。

在我众多的兄弟姊妹当中,叔叔对我最好。他也曾想收我为徒,将其抓鱼捉鳖的绝技传授给我。后来,当他发现我对看书写字的兴趣远超抓鱼捉鳖,就只好作罢。但每次碰到叔叔,只要我伸出脏脏的小手,叔叔总会左掏右摸,从身上或篓底找出残留的两分、五分的钢销,或一角、两角卷起了毛边的纸币给我,让我到小食店买一小包兰花豆、几块红姜或两根棒棒糖解馋。

严寒的冬日,我常因双脚冰凉无法入睡,叔叔就会让我将双脚伸进他温暖的怀中。叔叔的体温,我至今无法忘怀。为此,在亲戚中还曾引发过一段小小的插曲。那是我刚开始拿工资不久,每到逢年过节我总会给叔叔、舅舅等至亲们寄去一百、两百元不等的孝敬钱。寄给叔叔的钱总会比别的亲戚要多,时间一久,便有亲戚把情况反映到了父母那里。父母几次提及,我便说起了叔叔小时候经常给我零花钱和疼我爱我的点点往事。亲戚们听了母亲的转述,便再也不吱声了。当然,随着自己慢慢地长大和思想境界的不断进步和超越,我也曾为自己的小心眼不安和自责过。

P3-5

序言

     战士回到故乡

一条汨罗江把李清明与我联系在一起——他是从那一片流域走出来的,我是朝那一块流域走进去的。

在广州的一次文学活动中,他用家乡方言朗诵我的作品,就是我们相识的缘起。我们随后用方言交换问候,交换隐在方言中的情感密码。

那以后,他多次回到家乡,还曾顺道探访我的乡居。我们在库湖边散步,在山林中游走,在集镇上小饭店里喝酒,用火辣辣的方言聊着世界与人生,比如当年死在汩罗江头的杜甫,以及死在汩罗江尾的屈原。

也就是从这些谈话中,我得知他当过军人,当过商人,但他似乎并不满足于成功,近年来又有一些新的身份,比如一手务虚,开始在深夜的灯光下,走进古今中外诗文中各种高贵的灵魂;又一手务实,频频在扶贫济困、支教助学、架桥修路等公益活动中留下不倦的身影。他似乎对商务和应酬有些厌倦,一心在修身与济世两件大事上另起一页从头再来。

说实话,世界这么大,他能做得了多少?能成为文学大师或者慈善明星么?恐怕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从中看到了一种汨罗江畔常见的倔强、豪爽、质朴、不服输、敢冒险、心比天高,还有一个人黄昏独步时的浩阔心境。一个湖湘前辈的墓碑上刻着:一个战士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当过军人的李清明既然未能战死沙场,那么他肯定要回到故乡的——用他毅然起步的文字,一些在文学史中几乎注定寂寞的文字;用他无关义务的钱财和劳顿,哪怕这些付出不一定带来盛誉,反而可能惹出过程中的诸多麻烦。

他回到了这一片熟悉的土地,回到了当年的河湾、柳林、炊烟、鸡鸣狗吠,月光下苍老的乡亲,以及走向都市的新一代伙伴……当我把清明先生的新书《寥廓江天》中的这些文字读得心动,我真想走入纸面,触抚他的白天与黑夜,结识他的乡亲或战友,同他们乐在一起忧在一起甚至无聊胡闹在一起,把往日再过上一遍。那些简单无奇的日子远离财富和权位,甚至曾经苦闷得让人欲逃无计,但那就是你我再也不会重现的生命,就是一幕幕永远的消失。当你我风筝一般飘飞过千山万水之后,就会发现太多的情感仍在断线那一边,牢牢系住了梦中的往事。这样的往事是沉重的,但又让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这样的往事是短促的,但又让人悲怀无际和长忆延绵。

欲望是一片片新帆,总是引导你我驶向未知的天地。

情感是一张张旧照,总是引导你我重返记忆的一角。

在新帆与旧照之间,在一个个不平静的时刻,文学就向我们扑面而来了。

后记

     聆听花开的声音

       李清明

我有一个作家梦。

哲人说:人因梦想而伟大。我不敢有伟大的奢念,但梦想确实让我变得充实,让我对时光的流失有一种紧迫感,让我时常触景生情,有意无意地回顾起自己所走过的路、所经历的事、所结交的人,并梳理起那些想得通或不曾想通的问题。正是有了这个作家梦,这种文学情怀,我觉得自己的心胸开始日趋悲悯、敏锐,即便是在喧嚣繁杂的都市,也能感受到心灵深处的颤栗,聆听到花开的声音。当然,她也曾让我精神憔悴,寝食难安,如影相随。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恐怕更是如此。

我曾把文学比喻成一只在蓝天下、碧水中游弋的白天鹅,露在水上的部分永远都是亭亭玉立,美若天仙,妩媚动人,而水下的双脚则必须不停地扑腾,劳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