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作者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样艺术手段,生动鲜活地将其表现出来。多情的崔莺莺、痴心不移的张生、调皮机智的红娘、顽固卫道的老妇人等因此成了不朽的艺术典型。
为了便于少年读者阅读,我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参考了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改编的《西厢记》和由金波先生主编的全新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的《西厢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厢记/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王实甫 |
出版社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作者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样艺术手段,生动鲜活地将其表现出来。多情的崔莺莺、痴心不移的张生、调皮机智的红娘、顽固卫道的老妇人等因此成了不朽的艺术典型。 为了便于少年读者阅读,我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参考了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改编的《西厢记》和由金波先生主编的全新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的《西厢记》。 内容推荐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妇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青年人总是不断胜利,而旧势力总是节节败退,并处于被嘲笑的地位。此外,《西厢记》还有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错综复杂。三个年轻人不断进行试探性的捉异,常常出现令人捧腹的场面,格调轻松明朗,和前一种矛盾的情感基调相辅相成,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 目录 第一章 扶柩寄寺 第二章 游殿惊艳 第三章 巧借西厢 第四章 隔墙唱和 第五章 道场闹斋 第六章 巧计退贼 第七章 夫人赖婚 第八章 琴声传情 第九章 红娘送信 第十章 暗约佳期 第十一章 莺莺赖柬 第十二章 得病寄方 第十三章 西厢倾情 第十四章 拷问红娘 第十五章 长亭送别 第十六章 及第寄书 第十七章 夫妻团圆 试读章节 话说在山西河中府(今永济县西南的蒲州镇)的东边,有一座寺庙,叫做普救寺,乃大唐则天娘娘所建的香火院,后来荒废倾圮了,由崔相国重新修建。武座庙宇,规模宏大,非同小可。高大的山门,庄严肃穆,楼阁殿堂,各占地势,错落有致。山门前一大片空场,可以容纳上万人,那是老相国当年修建时,特地开辟出来给百姓赶庙会用的。此寺自从重建以来,香火还算兴旺。凡是到蒲州的过往客商,都要到这里来游览随喜。 那普救寺的方丈法本长老,年纪已七十有余。未出家前是个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文章盖世。按说取举人中进士不在话下,无奈命运多舛,考了七八十次,总是名落孙山,弄得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得当年崔相国引荐,剃度在这普救寺出家。如今主持本寺,一心礼佛,成了有道高僧。 话说这一天,法本长老正在方丈内打坐静修,却见法聪小和尚从外走进来,向前合十禀报,说:“启禀师父。”法本长老微开慈目,问道:“何事?”法聪道:“崔老相国府上管家崔安在外求见。” 长老听得是老施主的家人前来,忙答道:“有请。” 法聪转身出门,不多时,领了一位年过半百、须发略呈花白的老人进来。 那老家人趋前一步,低头道:“崔安奉夫人之命,叩见长老。” 长老忙起身回礼,道:“管家少礼,请坐。不知崔总管到此有何见教?” 崔安道:“我家相爷不幸去世,老夫人扶了灵柩打算回博陵老家安葬,因为眼前兵荒马乱,路上极不太平,到此河中府,再也不能前行。老夫人特打发小的前来,想在此暂且寄住,等路上稍微平静些再走,请老方丈给予方便。”长老说道:“阿弥陀佛!管家见外了。想此寺本是老相爷当年修造的,寺内一切,均是老相爷所赐,但住无妨。请转禀老夫人,容贫僧出迎。”崔安闻言,急忙转身前行,赶紧去回禀主人。法本长老带了诸僧,亲自到山门迎接。 那崔老夫人娘家姓郑,嫁入崔家,丈夫是本朝的相国,着实煊赫一时,享过一番荣华富贵。年纪其实也并不老,才五十开外,保养得又好,真可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因是相国夫人,身份尊贵,又加上当了寡妇,因此虽在中年,大家却都称她为“老夫人”。 崔老夫人有一子一女,儿子叫欢郎,今年只有七岁,并非亲生。因为老夫人自生了女儿以后,再也没有生育过,觉得膝下无儿,未免遗憾,因此,就在同族中领养了一个小男孩,取名为“欢”,取“承欢膝下”的意思。为了称呼方便,也是表示喜爱,故又加上一个“郎”字,一家人都叫他欢郎。女儿叫莺莺,年方十九岁,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性情温柔,为人贤惠,而且天生聪明,多才多艺,号称才女。她父亲在世之时,已经为她定下了亲,许配给她的表兄郑恒——礼部尚书的长子为妻。这一门亲事其实并不能算数,因为既未定亲,也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只凭了当年老相爷一句话,就算定局了。之所以联姻,一来是现任相国对现任尚书,符合门当户对的条件;二来女婿是内侄,中表联姻,亲上加亲,也可以说是老夫人一手促成的。可是莺莺小姐一直不满意这门亲事。主要是因为郑恒不但人长得猥琐,而且是个草包,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看到四书五经脑袋就发涨。终日里只知和一班闲人斗鸡走狗,眠花宿柳,十足一个纨绔子弟。 小姐有一个贴身丫环,名叫红娘,年方十五岁,是小姐奶娘的女儿,从小就侍候小姐。那红娘生得五官端正,讨人喜爱,又是千伶百俐,铁嘴钢牙,善于鉴貌辨色,而心地却十分善良,颇有丈夫气。莺莺小姐和红娘从小一块儿长大,感情深厚,如同姐妹一般,所以小姐十分信赖她。 再说老夫人,只因相爷去世以后,一来官场势利,人在人情在,往日那些常来常往、奔走门下的所谓知交,现在一个个都如同陌路人一般,不来欺侮孤儿寡母就算是厚道的了;二来“长安居,大不易”,京师的花费太大,实在也待不下去了;三来相爷的灵柩也得运回故乡博陵,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所以举家搬迁。 老夫人坐在青泥油壁车里,感慨万千。回想当年相爷在世之日,童仆如云,一呼百诺,门庭若市,好不威风。如今返乡,冷冷清清的只有五六个人,今非昔比,好不凄凉!老夫人思前想后,忍不住长叹一声,滴下两行清泪来。 这时,崔安前来回禀道:“禀老夫人,老方丈亲自出迎!” 老夫人从伤感中醒过来,忙用汗巾擦了擦泪水,由贴身丫环春香搀扶着,下得车来,人眼便看见普救寺山门前的一百零八级台阶,石级尽头处,只见法本长老头戴毗卢帽,身披绣金线大红百衲袈裟,率领僧众在山门列队相迎。 长老见老夫人上来,踏上一步,双手合十顶礼,说道:“阿弥陀佛!老夫人驾临山寺,不胜荣幸之至!老衲迎接来迟,还请老夫人恕罪!” 老夫人连忙答礼,说道:“罪过罪过!惊动法驾,有劳出迎,愧不敢当,折煞老身了!”P1-4 序言 《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因为带着把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之一的《西厢记》介绍给少年读者的任务,我重新把《西厢记》仔仔细细看了三遍,竟然没有一点枯燥感,书中的人物就那样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眼前,犹如老朋友般熟悉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不看书的时候也好似有了牵挂一样。本子写得真是好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张生的志诚和憨直,莺莺的多情和含蓄,红娘的调皮和机智……每个人物形象在诗情画意中逐渐丰满起来。 也许,人世间最能真切打动所有人的只能是爱情,因为这样的梦想千百年来是没有改变过的,古今中外,男女老少,达官贵人,贩夫走卒都会被一个问题所牵绊:感情,确切地说是爱情。 没有人比张生和崔莺莺更有资格演绎一场缠绵悱恻至真至诚的爱情故事了,没有人比他们更有水平演绎得荡气回肠温婉柔美了。张生“头戴一顶葱绿解元巾,软翅摇摇,身穿一件葱绿色杭绸海青,脚登粉底皂靴,仪容俊雅,仪表堂堂,不愧为洛阳风流才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诗歌词赋样样精通,长得风流倜傥,举止文雅得体,试问在那个年代,哪个女子见了不会心动?莺莺小姐更是千娇百媚,“那张粉脸儿,五官安排得没有一件不恰到好处,细细的眉儿,弯弯的好像新月,斜斜的一直到飞鬓云边,脸上擦了粉则太白,施了胭脂则太红。那吹弹可破的娇脸,生气时好看,微笑时更美,春风满面,让人越看越爱”。而且,小姐不仅外表生得好,更是才情满腹出口成章、艺术修养极佳。 是的,这样的一对璧人肯定会一见钟情,所以才有了千古佳话万古美谈。 可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情感发展也一波三折,在这每一波每一折里都有着丰富的故事,那些缜密的小心思,那些情之所至的行为,都写得那么动人。在所有的波折里,最大的一次是“巧计退贼”这一章,事情发生突然,寺庙成了孤岛,在人们绝望的时候,莺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紧迫的情况下,表面看起来清秀文弱的张生表现出了另一方面的才能,让人们看到了他诗情画意的胸中还有着雄才大略,这就使这个人物形象一下子脱离了过去传统才子佳人的故事套路,让读者也不禁爱上了这位才俊。 小时候总是觉得女人长得漂亮了就应该有所谓的王子公子们围着来求爱。现在想来,那样直白的爱慕其多数的成分和孔雀开屏动物求偶没有什么区别。看了《西厢记》才会发现,美好的爱情应该是心心相印互相欣赏互相促进的。莺莺写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表明的不仅仅是爱情,更多的还有自己的才情吧。莺莺所说的“天长地久,不负知音”应该比我们所唱的“没有人比我更爱你”和“死了都要爱”更有力度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也叫《会真记》,记叙了张生与莺莺的曲折爱情;至北宋,民间的说唱艺术又加以改造,在情节和结尾上有了一定改变;至金,又出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基本构架。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实、改写、提高,使这个爱情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终于成为西厢故事的终结者。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名德信,生卒年不详,大都人,熟悉勾栏生活,擅长写儿女私情,作品讲究文采,风格优雅,有“花间美人”之誉。他著的《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也称《张君瑞待月西厢记》,为杂剧剧本,最早刊行于明弘治十一年。该剧问世以来就受到历代众多学者喜爱和追捧,因为曲辞华艳优美,富有诗意诗境,无论说唱还是表演,都婉转有韵律。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妇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青年人总是不断胜利,而旧势力总是节节败退,并处于被嘲笑的地位。此外,《西厢记》还有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错综复杂。三个年轻人不断进行试探性的捉异,常常出现令人捧腹的场面,格调轻松明朗,和前一种矛盾的情感基调相辅相成,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作者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样艺术手段,生动鲜活地将其表现出来。多情的崔莺莺、痴心不移的张生、调皮机智的红娘、顽固卫道的老妇人等因此成了不朽的艺术典型。 中国的古典戏曲,都写得非常优美,故事情节动人心弦,引人入胜;文笔流畅,辞藻华丽,可惜典雅深奥,不大好懂。《西厢记》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对白接近口语,但唱词形式繁多,一般人阅读起来,即使能看“懂”,也是一知半解,身在“朦胧”之中。因之,影响了古典戏曲阅读的普及性。 为了便于少年读者阅读,我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参考了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改编的《西厢记》和由金波先生主编的全新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的《西厢记》。由于小说和戏曲终究不同,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在客观上存在差距,所以,为了某些情节的发展需要,对原作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增删,回目也没有完全依照原样。因为面对的读者是青少年,所以在改编时对内容做了一定的处理,将原著中的情爱描写轻描淡写地带过,却一点也不会影响戏曲的内容和剧情。 在改编过程中,因才学有限,肯定有粗漏和错误之处,还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王红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