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孙力
出版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竞底,曾催生了中国企业的迅速崛起。联想、吉利、华为、国美、蒙牛的辉煌,无不环绕着竞底的“光圈”。然而,竞底“成功”的企业如同一个毒苹果,外表光鲜,内在却危机重重:联想接连巨亏,蒙牛屡陷风波,华为狼牲遭遇质疑。敢问:中国企业会不会集体死于竟底?!

本书为你揭穿中国企业的成长“谎言”,历数逼近底线的莫测招术。全景式剖析中国企业竞底本质的首部力作。二百余个真实案例,揭示中国企业走向衰败的根源之谜。

内容推荐

竞底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之一。从古代的“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到现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活着干,死了算”、“没有任何借口”等,无一不浸透着竞底精神。竞底如同魔法,它使中国制造迅速崛起,但也如同一道咒语,使中国企业局限于低层次的发展,缺乏转型的动力。

所有中国企业都在一条“竞底链”上进行着生死博弈:一方面要把对方打到底线,甚至踢出局;另一方面自己要逃离底线,争取更多的竞底空间。实际上,竞底之战中没有赢者,任何一家企业都逃脱不了死亡的魔咒。

目录

代前言/001

 

第一章 竞底概论/011

 一、竞争的概念与本质/012

 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014

 三、中国竞底的普遍性/029

 四、竞优的难处/035

 五、竞底的长处/038

 六、竞优和竞底,所需要的能力不同/041

 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045

 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049

 九、相关案例/060

 十、竞底战略的问题/067

 

第二章 底线/070

 一、底线的定义/071

 二、底线的特性/074

 三、底线类型/076

 四、不断变动的底线/109

 五、击穿底线和突破底线/111

 

第三章 竞底精神与竞底实力/114

 一、竞底精神/115

 二、竞底实力/126

 三、竞底落差/128

 四、竞底空间/134

 五、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137

 六、竞底链/146

 

第四章 竞底组织/148

 一、竞底组织扫描/149

 二、竞底者/150

 三、被竞底者/180

 四、竞底组织的诞生和成长/189

 五、竞底组织内部的博弈/198

 

第五章 竞底文化/211

 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212

 二、竞底文化的特点/219

 三、执行/221

 四、行为塑造/224

 五、洗脑/227

 六、竞底式的用人文化/233

 七、竞底文化注定的九斤老太法则/240

 八、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差异/247

 

第六章 竞底战略(一)/251

 一、战略概论/252

 二、外部环境分析/260

 三、企业竞底实力分析/275

 四、选择竞底目标和对竞底目标的藐视/282

 五、竞底方向和竞底时机/288

 

第七章 竞底战略(二)/298

 一、竞底空间/299

 二、典型的竞底技术/308

 三、竞底战略的风险/331

 四、实施竞底战略时的危机应对/337

 五、竞底战略的未来/342

 

附录:案例索引/352

部分参考书目/359

试读章节

一、竞底精神

精神是人的意志、意识和心理状态。

竞底精神特别用于衡量一个人能承受多大的竞底压力,能对别人施加多大的竞底压力,敢冒多大的风险。因此,竞底精神也可称为竞底意志。

直白地说,竞底精神代表着一个人的心有多狠:

1.对自己的狠。这种“狠”体现在对内竞底上,对应于《厚黑学》中的“厚”,即能否要求自己对一切不可忍之事忍耐;

2.对他人的狠。这种“狠”体现在对外竞底上,对应于《厚黑学》中的“黑”,即对他人能否下得了狠心,下得了黑手。

3.对风险的承受。从广义上讲,这种承受也可归结为对内竞底,因为巨大的风险会让人坐卧不宁,而这需要极强的忍耐性。

对内竞底的精神尤其体现在面对困境的时刻:

那些能够决绝地、义无反顾地面对异常艰难的困境,并不为困难压倒的人,拥有坚强的对内竞底精神;

而那些面对一般困难,即借故逃避,固守不前,对内竞底精神则相当贫弱。

在这种时刻,竞底精神就直接表现为忍耐。

由于数千年的竞底熏陶,中国的忍耐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沉淀。中国人关于忍耐,有众多的说法: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字头上一把刀、退而求其次、小不忍则乱大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逆来顺受、能忍自安、船到桥头自然直、君子有容人之量;

君子不念旧恶、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守得云开日月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百忍成金;

爱因斯坦曾两次短期访问中国,他在旅行日记中,谈到对中国的印象:

“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但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天5美分的工资,天天敲石子,他们似乎驽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驽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他们是淳朴的劳动者……在劳动,在呻吟中,并且是顽强的民族。”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人的性格》中写道:

“没有比中国人的忍耐力更让欧洲人吃惊的了……我在中国期间,有几百万人死于饥荒,有的人还会为了几块钱卖掉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给别人去当奴婢,如果拿不到这笔钱,他们甚至会杀死自己的孩子……贪心是我认为的中国人最大的缺点,生活艰苦,挣钱不易,为了得到金钱,除了极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以外,很多人都贪污或者犯罪,有时仅仅为了几分钱,几乎所有苦力阶层的人都会甘愿冒生命危险。”

英国人麦高温说:“一个中国人,不管他的社会地位如何,不管他是商人、苦力、匠人,还是工人,他都给人一个这样深刻的印象,在他粗鲁和缺少教养的外表背后,有着强壮的身体以及极强的忍耐力……中国人能迅速适应任何环境……中国人能够忍受各种各样的苦难,也正是由于这种斯巴达式的忍耐和坚强,他们年复一年地靠着很少的粮食生活,像奴隶一样干着繁重的一成不变的工作,而没有一天的休息……特别要提出的是中国妇女的坚强并不输给男人,她们承受着痛苦和悲哀,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任,却没有一句的怨言。”

可以说,忍耐和竞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正因为中国下层百姓无止境的忍耐,才使得竞底者可以恣意将他们打到底线;同时,也正因为百姓长期被迫生存在底线状态,他们又不得不练就出一身过硬的忍耐功夫。  中国人在无穷忍耐的同时,常常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漂亮的口号来激励自己,渴望通过异于常人的忍耐往上爬到竞底者的地位,获得将他人打到底线的权利,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从奴隶到将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案例:柳传志的“折腾”人才观及忍耐成才

联想的柳传志有个观点: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他的这种理念,和当年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所代表的意思非常相似,只是气魄小了许多。因此,从好听的一方面说,柳传志的人才观像唐太宗那么英明;从难听的一方面说,柳传志的人才观,比当代社会整整落后了一千多年。

但这种理念在中国商界却广为流传,被奉为经典。

这样的人才观,表明柳传志本能地把自己当做统治者、竞底者,而把人才当成工具。什么叫经营好人才?就是要把人才的可用性最大程度地压榨出来。这和任正非的“拧毛巾哲学”、郭台铭的“血尿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拧毛巾哲学”要求将毛巾的最后一滴水拧干,“血尿哲学”希望手下不到血尿程度,工作还有潜力可挖。

当然,以上这些观念,都意味着竞底。

其实柳传志的这种观念和山西黑煤窑使用劳工并没有两样。黑煤窑倾向于雇用身强力壮、驯顺听话的劳动力,因为这样的人最经得起井下高强度劳动的折腾,也最能出活,也能经营得最好。

实际上在商界,柳传志就以喜欢折腾出名,他有句名言:人才是折腾出来的,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有个故事说他当年的潜在接班人杨元庆,被他当着大家的面狠狠地骂了一通,杨元庆被骂得哭了。他第二天给杨元庆写了封信,这封私人信件后来流传到了网上:

(你)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它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这封信翻译成竞底语言则是:只有你的竞底实力非常大于下属时,你手下的被竞底者才会承认你比他们大;而只有你的竞底实力远远大于下属时,他们才会对你心服。柳传志的这个思想,正符合竞底落差理论,在下面小节中将专门分析。

柳传志靠着这种竞底功夫,将联想带成了国际企业,这表明竞底战略在中国有很深广的成功基础。有些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认为柳传志的方法非常适合中国现实,值得发扬光大,那么,只能说你具有一个竞底者所必需的“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思想,在你看来,成功高于一切,而手段和方法都是为成功服务的。

话说回来,我们不知道,比尔·盖茨找他的校友巴尔默来做微软总裁时,是否也像柳传志折腾杨元庆那样,好好地、反复地折腾了一阵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比尔·盖茨绝对不是由于巴尔默抗“折腾”能力很强,有极高的忍耐功夫,而聘请他做微软总裁的。否则比尔·盖茨应该到中国来找微软的全球总裁,到华为、黑煤窑、联想去找总裁,因为那些人的忍耐功夫,远远胜过美国人。

我们也可以对照看看IBM董事长小沃森的人才观,他说:“我对IBM的最大贡献是我能够挑选一些年富力强、极富才华的人,并通过劝说、赔礼道歉、奖金刺激、演讲鼓励、当他们生病或出事故时和他们的妻子聊天……以及用尽各种我能够使用的方法,使他们相信我是个宽宏大量的人。”

P115-117

序言

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陡然紧张,大批企业关门倒闭,许多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这与国际大环境有关,但更多的是中国人本身的问题!

这些问题,源自中国人的选择!

竞底策略使中国有过辉煌的“奇迹”,但也造成了结构性的困局。如果不使这种策略升级进化,它还将决定中国人的未来。

中国人喜欢将自己与犹太人相比,他们称善于做生意的温州人、潮汕人为“中国的犹太人”,在此简单举个典型案例,比较犹太人和中国人做生意的模式:

东欧某个城市在城东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条新马路。于是,犹太人在西边,中国人在东边,各开了一家修车店,他们的价格都很公道,服务非常好,两家店的生意都十分红火。

不久,另一个犹太人在西边发现,人们来修车时,常常要费时等待,他就在修车店的旁边开了个餐馆,专营犹太美食,不久就声誉鹊起,不少人即使不修车,也愿意光顾。

而在城东,另一个中国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新店,为了招徕顾客,他按照对面老店的价目表,九折收费,两家店的关系有些紧张,但大家的日子还能过。

又过了一阵子,另一些犹太人看城西的人流越来越多,就渐渐开起了超市,建起了住宅、教堂、学校,西边慢慢形成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也开始增值。

而在东边,更多的中国人来开了修车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自己的同行,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时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于是,高水平的技师都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不太在乎价格的优质客人也不来了。

慢慢地,城东西的修车业务出现了“产业分工”: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尽管那边修车的价格平均是城东的3倍;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尽管他们的服务差强人意,但毕竟收费低廉。

于是,犹太人的修车店赚得盆满钵满,而城东的中国人虽然很辛劳,却在苦哈哈地熬着,仅混了个温饱。

再后来,最先在城东开店的那个中国人下定决心,准备贷一笔款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他假装成客人到犹太人的店里去考察,发现犹太人用赚来的钱买断了几项专利,修车的效率提高了五倍,质量提高了三倍,而此时城西因为成了旺区,房价和房租都上涨了120%。中国人发现,如果在犹太人的店铺旁再开个店,凭他现在的资金和技术,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这个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论聪明和点子,他自忖不输给犹太人;论勤奋,他干得绝不比犹太人少,甚至已经把犹太人用来念圣经、守安息日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论节俭,除了看看电视,他根本没有什么娱乐。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那些后来的中国人身上:

他觉得自己和他们,就像放在篓子里的一群螃蟹,任何一只想要往上爬,其他的螃蟹便纷纷攀附在它身上,结果把它拉下来,谁也走不出困境。

螃蟹文化,就是竞底文化的一个表现,每一只“螃蟹”都被拉到底线,才肯罢休。

如果说东欧的这个故事离我们太遥远,那我们看看身边发生的事情:

深圳宝安是一个电子产业集中区。李志强(化名)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在此开了十几年的电子加工厂,主要承接美国的电话机订单,也做少量的内销。这样的厂在深圳多如牛毛,品牌毫不重要,姑且把它叫志强厂吧。

志强厂这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可算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最开始它从港台商人手里接单,几年下来,摸熟了出口美国的渠道,就开始直接接单,到2007年,每年的出口额稳定在4亿(元人民币,下同)左右。

电话机是低利润产品,李志强常常把自己的竞争战略挂在嘴边:“便宜就是硬道理。”他给我举了个例子,这个例子集中反映了中国商人的思维方式,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详细记录如下:

电话机的座机和听筒由于配重的需要,通常要装加重块,李志强刚开始从台湾人手里接美国订单时,这加重块的材料是铅。

开放之初,民智未开,直到老老实实按订单要求做了两年后,李志强才去掉对电话机的神秘感。有一天他忽然脑袋“开窍”:这闪闪发亮的铅,不过就是在机壳里面增加重量嘛!他立刻把昂贵的铅改为相对便宜的不锈钢。这一改,志强厂相对竞争对手一下子获得1元多的成本优势,接连赢得几个大客户。有那么一段时间,李志强对自己充满信心,与买方谈判时的感觉好极了。

但很快,其他加工厂也知道了这个奥秘,随即跟进,李志强又没有了成本优势,他不得不绞尽脑汁和对手们开展控制成本的比赛:

不锈钢换成上油漆的生铁,再换成不上油漆的铸铁,加重块的成本从1元多,直线降到了0.1元。

还能不能更便宜呢?除了李志强外,宝安所有的电话机厂都在开动脑筋,不过似乎再没有比铸铁更便宜的材料,这条削减成本的小路,仿佛已走到了尽头。

但李志强没有气馁,他尝到了甜头,决心一如既往,这次他瞄准了水泥。

开始的试验效果非常差,电话机里的水泥块经过野蛮装运后非常容易碎裂,李志强率领他的工程团队展开“技术攻关”,经过数十天的不眠不休,做过数百次试验,他在水泥中加细铁丝,加纤维,用各种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同的配方严格记录试验过程。最终,他获得了成功,加重块的成本降到了0.01元以内。

这就是中国式的坚韧和智慧。

志强厂在酷烈的竞争中,又可以喘一口气了。

我含着泪花听李志强绘声绘色地讲完这段故事,心里不禁在想,眼前这个中年谢顶、略显憔悴的中国男人,在劳心费力做他的降低成本试验时,他的试验方法、苦干精神、付出的努力,和当年伟大的发明天才爱迪生所做的工作,有什么两样呢?

但爱迪生在试验了上千种灯丝材料后,为人类发明了电灯,而李志强的努力又换来了什么?充其量不过是在电话机的成本控制上,再拧紧了一圈螺丝。

写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如果犹太人处在李志强的角色,他们会怎么做呢?

后来,我从志强厂的工友们嘴里知道,当时宝安众多电话机厂家都认为:加重块的成本肯定可以降低,因此,在残酷地争夺外贸订单时,纷纷预先考虑了这个“利好”因素,提前就把价格降了下来。

李志强为了留住大客户,也不得不以临近亏本的价钱接单。但他预期中的加重块成本降低却迟迟没有突破,为了维持工厂运转,他对工人们开始极为严厉: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克扣工人工资,各种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罚款制度快速出笼。因此工厂的熟练工相继流失,产品质量失控,导致多次返工。

在不影响品质的基础上,以廉价材料代替昂贵材料是一种竞优,李志强开始的方法就是竞优。而此时他采用的,就是竞底:靠把人打到底线,赢得暂时的竞争力。

李志强的竞底手段用到了极限,连他自己都感觉到难以再熬下去了,就在这时,加重块试验成功了,严峻的局面终于出现了转机。  也许有人会说,志强厂的电话机不过是个夕阳产业,日子难熬是应该的。好,那么我们说说手机行业。

仅仅在六七年前,中国的大型通信企业、家电生产商还在权衡:自己是否有技术、有实力上手机项目。一个手机生产许可证,在当时还相当金贵,这总不算夕阳产业了。

而才到2008年,娇贵的白雪公主眨眼就变成扫地的灰姑娘,仅深圳的“山寨机”从业人员就有20万,年产值400亿元。在华强北,任何一家电子配件市场都能买齐所有的配件,只要一台简易的焊机,就能回家做成新颖时尚的多功能手机,批发价才200元左右。

上万家企业,数千名像李志强那样的商人在全力打拼,使整个手机产业傻瓜化。但同时,也使它像萝卜白菜一样无利润化。

……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经营企业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漂亮的、吃不着、摸不到的GDP增长吗?是为了一味地把企业做大吗?还是为了广大中国国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企业家、员工的幸福感增加?

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的GDP超过了美国(这是个可能的任务),而广大打工妹们每个月的收入还是只够她们吃最低劣的快餐,那么这样的经济奇迹,即使有了,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有一天,企业进入了某某500强,企业家却心力交瘁,员工却怨声载道,这算是成功吗?

目前,中国还是一个人口年轻的大国,我们已经看到了过度垦荒、砍伐、放牧、污染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知道这些做法是在寅吃卯粮,但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看到:志强厂的那些打工妹们在日日夜夜的加班中,付出了她们的青春、健康、机会,既没有积攒下多少金钱,也没有得到技术、知识的积累,更没有获得高尚的情操熏陶,培养出现代公民的理念和健全的人格。

几亿这样的打工者累积下来,构成中国庞大的国民基础,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寅吃卯粮呢?

我的一个朋友有房有车,也算小有积蓄,他有一次跟我聊起政府为了保证GDP增长,大力鼓励消费,以拉动内需。他动容地说:“我的父母老了,他们没有医保,一有什么问题,随时几万十几万就出去了,我怎么敢消费呢?”

从他的话里我悲哀地联想到:如果志强厂的打工妹们今后含辛茹苦将她们的孩子供上大学,她们的孩子在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再辛辛苦苦地有房有车后,会不会也要说:“我的父母老了,他们没有医保,一有什么问题,随时几十万就出去了,我怎么敢消费呢?”

那么,中国人要到哪一代才敢消费呢?中国的经济何时才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呢?

有关战略管理的理论,前人在操作层面已作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不管是对战略分析,还是如何制定战略、选择战略,以及如何实施、调整、评估等等,前人的工作已相当完善和系统化,他们对于战略决策者和实施者的人性层面,并没有进行详尽研究。

而就一项具体的战略来说,不管是在分析、规划、制定阶段,还是在实施、修正、评估的过程中,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完成。战略由人制定,为人服务,因此战略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人性因素,将大大影响战略的各个方面。

中国乡下的老农民都不是管理专家,他们从未学过战略管理,但他们知道:

什么样的地,适合种什么样的庄稼。  这句朴实的话,翻译到战略管理的领域,就是:

什么样的人,适合使用什么样的战略。

日本国土狭小,地震海啸频发,经历长期的封建社会管制,因此日本人行事严密,注重细节,讲求纪律,强调可靠性。日本人的这种天性,正适合大批量制造高品质、短小轻薄、原创性不多的产品。

而美国国土辽阔,物产丰饶,没有历史的束缚,美国人大多是基督教新教徒,似乎“大大咧咧”,实则崇尚理性、简洁和创新。比质量他们可能不如日本,比价格他们一定不敌中国,但美国人靠高科技、知识产权、产业标准、商业模式,等等,在世界独领风骚。

这就是作者所强调的战略管理背后的人性因素。

那么中国人呢,他们选择的是什么样的战略?这些战略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成功和问题?实施这些战略需要何种技术和技巧?

本书的目标,就是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