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黄兴涛)
导言
一 一别卅载又逢君
二 后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与思想史
第一章 家世与国内求学时代
一 诗书之家觅新知
二 西风习习温旧学
第二章 从优生学向社会学的扩展
一 西方优生运动的波澜
二 选择优生学作为专业
三 在美国学习优生学
四 兼顾社会思想的经过与原因
五 从优生学扩展到社会学的逻辑环节
第三章 潘光旦:社会学界的优生学家
一 春风化雨博雅师
二 “文化与优生学”之争
三 其他社会学界同仁反应不一
四 余言
第四章 潘光旦对社会学的认识
一 个人与社会并重的社会观
二 社会学是一门“很切实的学问”
三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 区分社会学与社会主义
五 余言
第五章 潘光旦的中国民族观
一 民族:血缘与文化共同体
二 潘光旦中国民族性认识的思想渊源
三 潘光旦所见中国民族的四种病态
四 以优生学作为手段来改善民族品质
五 从两个论争看民族品质改善的不同见解
六 余论
第六章 潘光旦关于婚姻家庭问题的见解
一 恋爱与婚姻选择的标准
二 远婚近婚与迟婚早婚
三 婚姻的可取性
四 折中家庭的意义
五 新贤妻良母论
六 生育节制本身也要受到节制
七 钟情于家庭养老
八 余论
第七章 潘光旦、霭理士与中西性文化的融会
一 学术因缘
二 霭理士在思想倾向上对潘光旦的影响
三 两点思想差异
四 “贞节”新解与五四后性道德的探讨趋势
五 选择性阐释中国性文化史
六 对当时涉性事件、言论的评论
七 余论
第八章 潘光旦的中西文化观
一 种族竞存标准下的中国文化
二 与胡适在文化观上的两次讨论
三 “中国本位”的内涵
四 “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五 以“三才通论”分析中西文化的利弊
主要参考文献
一 论文、一般文章
二 专著、资料集
三 学位论文、博士后报告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