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30,也可能快4点钟了。
曼哈顿熨斗区(Flatiron District)一家名叫吉卜赛茶室(Gypsy Tea)的俱乐部里,人头攒动。俱乐部外面,非常流行的天鹅绒隔离绳旁边站着两个人:一个是守门人,头发剪得短短的,名字怪得没人能够读出来;还有一个女孩,穿着一条皮短裙,裙子短得仿佛可以套在手腕上当护腕。俱乐部上下两层的地板上到处摆放着沙发,挤满了衣着光鲜的人群。这是星期二,已经凌晨3点多了,这些人还在外面进行娱乐活动,而且,他们不知用什么方式,摆脱了门外那些妓女的纠缠,通过了她们神秘而独特的纽约式“检查”。这些都表明,这些人属于纽约时尚派。俱乐部内,音乐声震耳欲聋,从周围的墙壁上反弹回来,如同一阵阵波浪冲击着人们的鼓膜;醉人的香槟自由自在地流淌,沿着水晶高脚玻璃酒杯四壁溢出,泼溅在厚厚的人造革地毯上。
贵宾区基本上占据了一楼后部的整个角落,由一条天鹅绒隔绳与俱乐部的其他区域分隔开来,隔绳旁边站着的保镖,全都戴着可以对讲的耳机,手里握着活页夹,不过只是用来充充样子罢了。如果你想进入贵宾区,这些保镖是不会用在活页夹里的名单上寻找你的姓名的方式来核实你的身份的。隔绳那边的人群里,都是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看就知,他们的衣着都非常考究,有身着剪裁精致的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品牌西装的银行家,也有穿着阿玛尼(Armani)与肖恩·约翰(Sean John)品牌服装的嘻哈管理人员(hip-hop execs)。还有一些在电台黄金时段出现过的名人,他们就像变化万千的天气,跟随在接待客人的男仆、身形巨大的保镖或者相貌凶恶的助理人员身后,在人群中穿梭。当然,还有女孩们——这样的地方总是少不了女孩子,都是福特(Ford)、伊力特(Elite)和尼克斯特(Next)的模特,身材过于高挑,过于瘦削,过于棱角分明——与其说她们像瞪羚,还不如说她们像长颈鹿。
戴维·鲁索(David Russo)坐在角落里的一张软椅上,注视着眼前混杂的场面,双肩在炭黑色杰尼亚(Zegna)西服薄薄的衣料下绷得紧紧的。软椅前面是一张黑色的大理石桌子,上面摆放着许多香槟酒瓶与伏特加酒瓶,周围是一桶桶装得满满的冰块。戴维手中握着一杯饮料——他觉得里面混合了伏特加——但是他根本没喝过一口。尽管他并不是第一次来这样的地方,但他肯定是个局外人。他26岁,还未养成任何令人颓废的嗜好。在现在这个时刻,他通常都是在办公室里,为下一次开市做准备,或者是待在家里,与交往两年的女友赛丽娜(Serena)一起睡觉,但他今晚别无选择。不出一个星期,戴维的整个生活就要发生改变——他每行一步,都不得不小心谨慎。他必须装装样子,表现得好像没有任何异常的事情会发生一样——无论即将发生的事情多么非同寻常。
“太棒了,是吧?”
麦克尔·维特兹渥力(Mic}reel Vitzioli)坐在他右侧一张铺着厚厚垫子的沙发上,冲他眨眨眼睛,然后又会意地和桌子对面的乔伊·布鲁奈蒂(Joey Brunetti)和吉姆·罗萨(Jim Rosa)击掌。两个年轻人还大声地响应了一句什么,但他们的声音被俱乐部内的嘈杂声淹没了。戴维面带微笑地点点头,尽最大努力控制着自己不安的神经。过去的几个小时里,他看到这三个交易商一瓶接一瓶地灌下去了好多酒。因此,他开始认为这个夜晚永远不会结束了。他在心里无数次后悔,不该接受维特兹和他的贸易伙伴发出的邀请——不过,他的确无法拒绝他们。过去的六个月来,他全力以赴地工作,为的就是赢取这些交易商们的信任——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他的背景和他们的背景好像截然不同。甚至这三个年轻人的穿衣方式——维特兹穿着皮夹克和紧绷的牛仔裤;布鲁奈蒂则是一身粗斜纹棉布套装——要是赛丽娜看到这样的打扮,大概会得心脏病的。罗萨的衣服看上去好像是标价过高的运动服——表明他们是从不同地方来到这个喧嚣的深夜俱乐部的。即使如此,这三个人最终还是接纳了戴维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如果戴维的计划想要成功,就必须让他们高兴、开心。他必须继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多过瘾的派对啊,”他大声回答维特兹,“你今晚上要打破纪录了。你要第12瓶水晶香槟(Cristal)的时候,那个女招待差点晕倒。”
维特兹咧嘴笑了。戴维为他今晚的突出表现感到自豪——更何况他知道,今晚狂欢的消息很快就会在交易场上传播开来,其速度比他在VIP包房里一一敬酒的效果好得多。维特兹自然不在乎钱的问题。要知道,他那天上午才赚取了50万美元的利润。50万美元并不是商品交易所的纪录,但这个数字已经令人印象深刻了,尤其考虑到维特兹两星期前刚刚满24岁。
“你真的会相信这里的女孩子们吗?”维特兹问。说完,他指着桌子对面的罗萨说:“嘿,也许你可以带走一个,明天和你一起工作。这里最差的,也要比你昨天拉来的那堆狗屎强。”
P1-2
《石油交易战》扣人心弦,写法新颖,能让读者以书中人物的法拉利名车和奢华喷气飞机的速度在字里行间畅游。透过对能源相关问题的叙述,本·莫兹里奇记录了传统与转变之间的另一个闪光点。这是一部鲜活的历史。
——马修·珀尔,小说《但丁俱乐部》及《爱伦坡暗影》作者
我从没想过要写一本关于石油的书。
事实上,我从未将自己看成是那一类型的作家。我写的故事——那些让我快乐得愿意用我生命中的一年来讲述的故事——通常包含着那些实现了难以置信的计划的聪明年轻人:开着法拉利跑车;后座上成捆的现钞;长腿模特相伴;出入各种奇异场所——我得借助互联网的帮助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
通常,我把重要的地缘政治学问题留给那些常常在《纽约客》(NewYorker)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文章的作者。
实际上,我是因为写这本书而误打误撞接触到石油的。我准备写的这个故事和我曾经写过的那些故事一样,是一次疯狂之旅——主角是一个年轻聪明的哈佛大学毕业生。他满怀激情地投入一次冒险。这次历险包含了我这种作家乐于记录的全部要素。可是,我对这个名牌大学毕业生的传奇经历调查得越具体、对他所描述的那个世界了解得越深入,我的感触就越深——我将要讲述的会是一个大得多、重要得多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孩子的名字是约翰·D·阿戈斯蒂诺(John D’Agostino)。第一次与阿戈斯蒂诺见面时,他还是哈佛商学院二年级学生。他的女朋友把他介绍给我,我立刻被他的热情感染了。在某种程度上,他身上几乎存在一种令人恐惧的东西。他很年轻,有着让女孩子着迷的面容,举止端庄,脸上常常挂着友好而迷人的笑容,但他的目光中也明显存在着锐气。也许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可我从他光鲜的外表下察觉到一种《美国狂人》(American Psycho,描写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白领生活的压抑而扭曲的影片)里的气息。当然,我不是指电影中那种下班后在浴室里肢解妓女的狂人,而是指一个年轻人被压抑的勃勃雄心和强烈愿望。阿戈斯蒂诺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目的性,从他梳理得纹丝不乱的完美发型,到他折叠得一丝不苟,折缝甚至能用来切面包的完美服装,我立刻明白,阿戈斯蒂诺就是我故事的主角。但直到6年后,我才确信自己当初的判断是多么正确。阿戈斯蒂诺那时依然和原来的女朋友在一起,他突然给我打电话,邀请我为曼哈顿下城区的商品交易所开市摇铃。此时,他已是那里的副总裁,而他的年龄居然只有25岁,简直令人无法相信。
除了在艾迪·墨菲(Eddie Murphy)的《颠倒乾坤》(Trading Places——讲述投资商与普通人交换身份的喜剧影片)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交易大厅外,我对商品交易所一无所知。事实上,直到阿戈斯蒂诺在陪同我前往摇铃仪式现场的路上向我介绍交易所功能时,我才知道这里是进行石油交易的地方。此后,当我站在交易大厅中央的平台上,凝视着眼前一大群布鲁克林出生的疯狂的意大利人和犹太人时,我的耳边开始呼呼作响,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才涌上来。我知道,或许我值得把自己见证的事情写下来,因为商品交易所和我原来见过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这就是石油价格的发源地吗?这就是那些“黑色果汁”能流入我的汽车的部分原因吗?
摇铃仪式结束之后,我把阿戈斯蒂诺拉到位于交易所顶层的酒吧里,立刻说明了我的想法。我打算写一部小说,内容关于纽约商品交易所,关于那些在交易大厅里创造财富的故事,把这些财富挥霍在疯狂飙车和更疯狂的美女身上的年轻人,等等。可阿戈斯蒂诺笑了起来,告诉我说,纽约商品交易所只是冰山一角。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到了迪拜。我忽然发现自己挖掘出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它满满占据了我的大脑。
就在这时,我知道自己找到了下一本书所需的要素。
问题是,阿戈斯蒂诺不希望我写这本书。不仅仅因为本书涉及的内容存在争议,包含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的秘密法则;还有比这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与阿戈斯蒂诺的意大利布鲁克林背景相关的强烈个人意愿,以及对一路上帮助过他的人们的尊重。阿戈斯蒂诺是个行业内部人士,而在阿戈斯蒂诺的世界里,行业内部人士是从不和外面的人交流的,尤其当对方是作家时。
谢天谢地,我很会说服别人。最终,我设法说服阿戈斯蒂诺让我写这本书。为了减少他的忧虑,我把主人公的名字改为戴维·鲁索(David Russo)。在这个故事中,我没有使用任何大家耳熟能详的真名。为了叙述故事的需要,为了保护故事里涉及的人们的个人隐私,为了让他们不会被认出来,我压缩了部分时间周期,改变了特定人物的身份和背景。而像加娄(Gallo)和克尔德(Khaled)这样的角色则是很多人物的集中表现,并非针对特定人物的描写。
在读完整个故事后,阿戈斯蒂诺终于同意让他的真名出现在“作者的话”和他亲自撰写的“编后记”里。我清楚,这样的安排在写实类文学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这本来就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 这本书对我这个作者是独一无二的,希望对读者您来说,它也是独一无二的。
《纽约时报》畅销书《决胜21点》的作者将向你讲述一个美籍意大利年轻人白手起家、让人目瞪口呆的故事。这个年轻人来自布鲁克林街头,却一步步走进了石油交易所这个疯狂的世界。
在征服哈佛商学院神圣的殿堂后,他进入由男性主宰的纽约商品交易所,这个位于曼哈顿下城区、像精神病院一样的石油交易所,像疯狂的赌场。在这里,每周都有数十亿美元的贸易成交额,曾经的垃圾工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
在另一个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神秘人物的保护与协助下,这名哈佛高才生走出了布鲁克林区,来到了迪拜的黄金酒店。他在蒙特卡洛的私人游艇上办公,去往北京和神秘人谈生意,这个年轻人开始了一次危险之旅,但却改变了石油交易行业,同时也改变了世界。
这是一个在幕后主宰世界舞台的生动而独特的真实故事。
一个关于金钱、权力、欲望的真实故事,一个改变石油世界游戏规则的哈佛小子,到底是欲望之争还是利益角逐?是机遇还是陷阱?他们——利用石油,改变世界……
一个哈佛小子玩转华尔街和迪拜的真实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