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由于他的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他的个性,因此,他作为国家缔造者和立法者的思想,他在革命与正统间的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对欧洲问题的看法,便成了重要的描述对象。拿破仑历次征战的经过,欧洲各国当时的局势,它们之间如气候般无常的联合和敌对,都是无足轻重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拿破仑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德)埃米尔·路德维希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由于他的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他的个性,因此,他作为国家缔造者和立法者的思想,他在革命与正统间的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对欧洲问题的看法,便成了重要的描述对象。拿破仑历次征战的经过,欧洲各国当时的局势,它们之间如气候般无常的联合和敌对,都是无足轻重的。 内容推荐 这部由著名德国传记大师埃米尔·路德维希撰写的《拿破仑传》是拿破仑传汜中的经典之作,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的拿破仑生平传记。路德维希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依循时间为线索,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拿破仑从1779年10岁入军校,以少尉军衔毕业;到1799年发动政变,而后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再到1815年退位,被放逐圣赫勒拿岛,直至去世的传奇经历和心路历程。通过深刻描写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军事英雄风云变幻的一生,将拿破仑这个世界性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文治武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该书白1925年首版后,各国译者争相翻译,其英译本曾位列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二。一个人凭借自信与勇气、激情与想象、勤奋与意志,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本书中的拿破仑给出了答案。 目录 第一章 岛 1.科西嘉的抗战 2.出生 3.独来独往的军校生 4.喜欢阅读的少尉 5.大革命的战鼓 6.回科西嘉组织革命 7.古罗马英雄的特质 8.暴动失败 9.逃离科西嘉 10.土伦之战 11.入狱 12.失业的将军 13.命运的转机 14.与约瑟芬结婚 第二章 溪 1.进军意大利 2.成功的因素 3.专制的将军 4.妻子的不忠 5.战地情书 6.捍卫指挥权 7.外交手腕 8.发号施令的天性 9.塔列朗出场 10.坎坡福米奥和约 11.施泰尔夫人的评价 12.进军埃及的计划 13.军舰上的“科学院” 14.在狮身人面像前 15.金发的“埃及艳后” 16.阿克要塞 17.返航 18.约瑟芬的婚姻保卫战 19.雾月政变 20.吕西安的出色表演 第三章 江 1.拿破仑法典 2.马伦哥之战 3.“终身执政” 4.圣诞夜的暗杀 5.无子的遗憾 6.处死当甘公爵 7.“法国人的皇帝” 8.母亲的告诫 9.加冕典礼 10.再度迎战欧洲敌国 11.奥斯特里茨战役 12.封赏家族成员 13.击败普鲁士 14.波兰情人 15.与沙皇的和约 16.“上帝在人间的化身” 17.渴望继承人 18.奇特的离婚计划 19.坐满国王的剧院 20.与歌德会面 21.被教皇逐出教门 22.再婚 第四章 海 1.幻想与理智 2.未来蓝图 3.普鲁士与俄国 4.俄国荒原上的李尔王 5.莫斯科 6.时代双雄. 7.逃亡的冒险家 8.正统主义的诅咒 9.家庭 10.“我的棋局乱了” 11.莱比锡之战 12.“一切都面临崩溃” 13.阴谋与背叛 14.退位 15.厄尔巴岛 16.东山再起 17.忧虑与困境 18.滑铁卢 19.黯然离去 20.英国与“永远的耻辱” 第五章 岩 1.肉体与神经 2.三种动力 3.革命与正统 4.充沛的精力 5.将军与国王 6.与人奋斗 7.欧罗巴合众国 8.女人与爱情 9.命运与生死 10.圣赫勒拿岛 11.英国人的残酷 12.消磨时光 13.脱逃计划 14.持犁的皇帝 15.自我批判 16.最幸福的时刻 17.海岛上的浮士德 18.遗嘱 19.长逝 20.复活 后记 附录:拿破仑年表 试读章节 布里埃纳学校的花园内,一个矮小、腼腆、寡言、喜欢独来独往的男孩坐在那儿看书。学校把花园划成小块分给学生,男孩把属于自己的一块连同旁边属于同学的两块,一起用篱笆围了起来。除了那两位同学,他不准任何人闯入这块领地。谁若胆敢擅入,他会气势汹汹地冲上去。就在不久前,几位被焰火烧伤的同学碰巧逃到这里,也被他挥舞锄头赶了出来。 对此,任何处罚都不起作用,老师们只得听之任之。“这个男孩是花岗岩做的,里面埋藏着一座火山。”一位老师这样评价他。是的,这个小王国尽管有三分之二是强占来的,但他不允许任何人侵犯。他对个人自由的感觉就是如此强烈。不久,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我宁愿在工厂工人中排名第一,也不愿成为科学院院士中最末的一个。”这句话他是不是在普鲁塔克的书中就已看到过呢?普鲁塔克描写的许多伟人,尤其是罗马英雄的生平,令男孩热血沸腾,神往不已! 没有人看见男孩露出过笑容。在同学们眼里,这个意大利人犹如半个野人,至少是个奇特的外国人。他几乎不会法语,这是他的敌人的语言,他似乎不愿屈尊去学。多么古怪的小矮个,多么古怪的名字!他的外套太长,身边总是没有零花钱,什么都买不起,却宣称出身贵族!那些来自达官显贵家庭的同学嘲笑他:科西嘉的贵族算什么呀!还有,要是你们真的英勇善战,为什么会被我们战无不胜的军队打败? “我们是以一敌十。”男孩怒不可遏地喊道,“你们等着!等我长大后,一定会好好教训你们这些法国佬!” “你爹不过是个小小的中士!” 男孩勃然大怒,提出决斗,结果受到禁止外出的处罚。他写信向父亲求助:“我已厌倦了解释自己的贫穷,听够了外国小子们的嘲笑。他们只不过比我有钱而已,精神上远远不如我高贵。难道我真的必须向这些只会吹嘘自己如何奢侈的家伙低头?”但父亲从岛上回信说:“我们没有钱,你必须待在那里。” 他一待就是5年。如果说,每遭受一次歧视都会增强他心中的革命情绪,那么对别人的蔑视则加深了他的自信。他的老师们均为修士,他与他们处得不错。功课方面,他只是擅长数学、历史和国别地理。对于精确的思维、探究的眼睛和一个被征服者的怒火,这3门课有着某种吸引力。 因为他的目光总是离不开科西嘉,在内心里他谴责父亲与法国人为伍,并且下决心接受国王赐予的学习机会及其他好处,以便将来用这一切去对付法国。他有一种模糊的预感,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解放科西嘉。然而,他现在还只是个14岁的少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让家人给他寄些关于家乡的书籍和研究报告——要想创造历史,就得先研究历史。与此同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伏尔泰、卢梭以及伟大的普鲁士国王去世前夕就解放科西嘉所写的文字。 这样一个孤独、叛逆、胸怀大志、以怀疑的目光审视一切的少年,首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一个早熟、有知人之明、充满优越感的人。当他的哥哥约瑟夫打算把职业目标由神职人员改为军官时,这位少年写道:“第一,他缺少面对战场危险的勇敢精神……他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卫戍部队军官,英俊、幽默,喜欢说些轻佻的恭维话,在社交场合应付自如。但在战场上呢?第二,现在改行太晚了。作为神职人员他可以拿到丰厚的薪水,这对家庭多么有利啊!第三,他加入什么军种呢?海军?1.他不懂数学。2.他缺乏所需的毅力。而炮兵那种长期单调的工作,也是他那追求轻松的个性所无法承受的。”这就是一个熟知人心的15岁少年的思考。他认为自己具有约瑟夫所没有的个性特点,同时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约瑟夫的性格,后者与父亲有着相似之处。 拿破仑自己呢?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想象力和稳重,从母亲那里继承了骄傲、勇敢和对精确的追求。此外,父母共有的宗族观念也传给了他。 P4-6 序言 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的《拿破仑传》(Napoleon)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将史实与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在后记中称,此书意在“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但为了避免因此而产生虚构之嫌,他在写作时“始终忠于史实”,追求“真实”。第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路德维希是作家而非史学家,而且他把善于刻画传主性格的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作为效仿的楷模,这就决定了其传记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该书于1925年首版后,很快由Eden and Cedar Paul译成英文,该英译本在1927年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路德维希1881年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属波兰)。他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是法学,后来却做了作家和记者。1906年他移居瑞士,并于1932年获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柏林日报》驻维也纳和伊斯坦布尔记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的传记作品如《歌德传》、《拿破仑传》、《米开朗琪罗传》、《林肯传》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1940年,路德维希流亡美国,直到二战结束后才返回瑞士。1948年,他在瑞士去世。 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早已有了中译本,目前在大陆流传的主要有花城出版社的《拿破仑传》(梅沱等译)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拿破仑》(阳若迅等译)。花城版的四位译者态度认真(这从其译注中可见一斑),译笔流畅。遗憾的是,该版本系从英文转译而来,而且还存在着不少误译和疏漏。国际文化版的《拿破仑》译自德语原文,八名译者改正了花城版的部分错误,可惜自己又出了不少的错,而且其译文在风格上也不够统一。从整体质量看,该重译本甚至还不如花城版的旧译。在两个版本的后记中,译者们均感叹此书的翻译难度较大。 今年初,我们应约开始从德语原文重译这本传记。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想译好此书确实不易。这首先是因为路德维希的有些句子比较怪每个单词都是熟悉的或能查到,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些地方甚至连德国人都不明所以。这样的疑难在书中屡有出现,令人头痛。其次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路德维希在后记中称,他在写作此书时尽量压缩学校里传授的那些有关拿破仑及其时代的知识,而作为译者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恰恰十分贫乏。另外,我们总共只有半年左右的业余时间用于此书的翻译,无法在理解和表达方面进行足够的推敲。可以预料,在改正旧译本中的差错的同时,我们这个新译本也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在体例方面,原著每章各小节没有标题,但在每一页顶端的正文上方标有概括该页内容的主题词。因编辑要求,我们效仿旧译本的做法,删除了每一页的主题词,改为替每一小节另拟一个标题,以求目录的美观。书中的注释均为译者所加,附录中的拿破仑年表是原著的一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参考和借鉴了上述两个旧译本,尤其是花城版的译注及某些词句的翻译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在此谨表感谢。北京大学王建教授帮我们拿到了.这本传记的德文原稿,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派驻浙江大学的专家Jorg Schroder先生和德国友人sibylle Rauda女士解答了我们的一些疑问,上海理工大学的胡丹老师帮助查阅了书中若干人名与名词的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第一章及第二章的前13节由浙江大学周何法翻译,第二章第14至20节和第四章、第五章及后记、拿破仑年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梁锡江翻译,第三章由同济大学龚艳翻译。最后由周何法对全书专有名词的译名作了统一,对第三章、后记和附录二的译文作了修改并加了译注。 译者 2006年9月 后记 描写一个人的生平或一个时代的历史,是两件在意图和技巧方面都不相同的事。有人曾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结果枉费心机。普鲁塔克放弃了后者,卡莱尔放弃了前者,两位大师因此幸运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普鲁塔克的榜样尚未发现效仿者——自他以后,还没有人把依据严格的史实为伟人立传作为自己坚定的任务。 这一工作并不属于历史学家的研究范围,因为探寻真相需要的才能不同于描写。有的作家采用了自由的表达,将历史人物戏剧化,有的陷入了“历史小说”这一误区。正如歌德和拿破仑所说,这样做只会把一切都搅乱。 当一个人的人生里程碑不是由著作,而是由行为构成时,为他写传最为困难。恺撒、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都是靠战场的胜利称霸天下的,但恰恰是这些战役对后世显得越来越陌生:法萨卢斯战役、罗斯巴赫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如今只对军事院校还有些历史意义。如果这三人只是军事统帅,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吸引力,便不会超过克拉苏、赛德利茨和马塞纳。是政治天才使他们卓尔不凡。因为当政治家处于事业的顶峰时,他们承载着人类的命运。天才和性格的交汇处,便是探究伟人心灵的传记作家关注的焦点。 本书试图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由于他的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他的个性,因此,他作为国家缔造者和立法者的思想,他在革命与正统间的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对欧洲问题的看法,便成了重要的描述对象。我们觉得,拿破仑历次征战的经过,欧洲各国当时的局势,它们之间如气候般无常的联合和敌对,都是无足轻重的。 那些信件和可信的谈话录中记录的他与兄弟、妻子的冲突,他的每一个忧郁或自豪的时刻,他的怒不可遏和面如死灰,他对朋友或敌人的手腕和善行,他对将军和女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似乎比马伦哥战役的作战计划、《吕内维尔和约》或封锁欧洲大陆的细节重要得多。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关于拿破仑的知识,在本书中被压缩至最低程度;而学校里没有讲到的内容,在本书中则作了详细的描写。法国传记作家热衷于拿破仑的秘史,本书则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更多着力于再现拿破仑在公、私两方面的完整形象,再现他作为人的一面。同一天内的国家大事和儿女情长,往往在同一页里加以叙述,因为它们来源相同且相互影响;何况,内心的纷乱对重大计划的影响,往往超过任何谋略。 拿破仑的形象,与道德和与他打交道的国家(不管这个国家是敌是友)并无多少关系。在本书中,这一形象既未被视为奇迹,也未被肢解成概念。在对他的生平的叙述中,作者力图把握他内心的种种状态,因为这些状态自然而然地促成他的崛起,并最终导致他身陷圣赫勒拿岛的结局。不断地探索拿破仑的内心世界,从他内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他的决断与顾虑、行为与痛苦、幻想与计算——这条情感的长链既是描述的手段,也是描述的目的。 为此,对其他人,甚至各位将军的描写都退居幕后。限于一册书的篇幅,作者不得不放弃那些无法揭示传主内心世界的内容。 要想描绘如此丰富的人生,必须跟上它的节奏。在此过程中,作者必须依赖传主的自述,不嫌其烦地让他自己来说话。因为一个人自己的陈述往往是最好的;即便当他出错或说谎时,也是在向了解真相的后人袒露自己。然而,作者必须忘记自己是了解结局的。只有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来描写当时的感受,而不是根据结局感叹命运,方能使作品具有紧张的悬念。 作者便是这样设身处地地体会拿破仑心中的感受。在本书的结尾,读者才看到一次超然物外的冷静分析——只有在引擎停下来后,我们才能去研究它。 这样的描写由于生动形象而容易使人误以为作品是虚构的。为了避免这种误会,传记作者必须始终忠于史实。谁若相信事件的内在逻辑性而排斥偶然性,就不会篡改任何细节,不会歪曲某个日期或某份文件——虽然,出于修辞上的原因,本书作者常对日期或文件略而不提。 除了内心独白,本书没有一个句子是虚构的。作者希望这本传记得到歌德对布里昂的《回忆录》那样的评价:“记者、史学家和诗人带给拿破仑的种种光环和幻像,在此书揭示的可怕事实前统统消失了。但英雄并未因此而变得渺小,反而显得更高大了。我们从中看到,真实的事物拥有多么强大的优势,如果你敢于把它说出来的话。”这首由命运创作的史诗,耽于幻想的人无从领会,只有热爱真实的人才能一窥究竟。 拿破仑用其一生写就的悲剧可谓千年不遇,理应再现给读者。一个人凭借自信与勇气、激情与想象、勤奋与意志,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拿破仑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在这个革命的时代,机会又展现在能人志士的面前。欧洲的热血青年恐怕找不出比拿破仑更好的榜样、更大的教训了。在所有西方人中,拿破仑带给世界的震荡最为强烈,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埃米尔·路德维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