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里·芬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里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 ,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姑娘贝姬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外名著榜中榜)/六角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马克·吐温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里·芬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里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 ,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姑娘贝姬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内容推荐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优秀的童话作品之一,写于1976年。故事记述了主人公姆·索亚因反对死板严格的家庭生活,厌烦学校里枯燥乏味的功课,所以才离家出走,和他的小伙伴哈克贝利·芬一道去冒险。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统帅众强盗的首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黑暗的现实、虚伪的宗教、庸人的市民,这一切都随着汤姆·索亚的历险过程一一展现,故事情节走伏跌宕,扣人心弦。马克·吐温对儿童心理的观察精细入微,描写合情合理。这是一本带人经历童年、净化心灵的杰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汤姆贪玩好斗、东躲西藏 第二章 光荣的刷墙手 第三章 忙于打仗和恋爱 第四章 在主日学校大出风头 第五章 老虎钳甲虫和它作弄的对象 第六章 汤姆和贝奇相识 第七章 跑扁虱和伤心事 第八章 当个大胆的海盗 第九章 坟场上的惨剧 第十章 狗嚎的不祥之兆 第十一章 良心的谴责折磨着汤姆 第十二章 猫和除烦解痛药 第十三章 海盗帮乘船出发 第十四章 快活的海盗露营地 第十五章 汤姆偷偷地回家探望 第十六章 初学抽烟——“我的小刀不见了” 第十七章 海盗们参加自己的丧礼 第十八章 汤姆透露他做梦的秘密 第十九章 “我没有想一想”的恶作剧 第二十章 汤姆替贝奇挨了惩罚 第二十一章 口才的练习和校长的金漆脑袋 第二十二章 哈克·费恩引用《圣经》 第二十三章 莫夫·波特得救 第二十四章 白天风头十足,夜里提心吊胆 第二十五章 寻找宝藏 第二十六章 真正的强盗找到了一箱黄金 第二十七章 战战兢兢的追踪 第二十八章 印江·乔埃的巢穴 第二十九章 哈克救了寡妇 第三十章 汤姆和贝奇在洞里: 第三十一章 找着之后又失踪了 第三十二章 “快出来!找到他们了!” 第三十三章 印江·乔埃的命运 第三十四章 成堆的黄金 第三十五章 体面的哈克加入了强盗帮 尾声 试读章节 汤姆和哈克发了意外横财的消息在圣彼得堡镇这个贫穷的小村庄引起了一阵大大的哄动,读者对于这点大概是信得过的。这么大一笔钱,全部现款,好像是几乎令人不相信。大家都谈论这个奇闻,对它表示羡慕,称赞不已,以致后来有许多公民因为那种损害健康的兴奋心情使他们神经过于紧张,弄得头脑都有些恍恍惚惚了。圣彼得堡和邻近各村的每一所“闹鬼的”房子都被人把一块一块的板子撬歼,地基也被挖掘,大家都去搜寻埋藏的财宝——这些人并不是小孩子,而是大人——其中有些人还是相当严肃的、不追求幻想的人物。汤姆和哈克无论在什么地方出现,他们都要受人巴结、羡慕和注视。这两个孩子想不起他们说的话从前曾经受人重视过,可是现在他们的话却被人看得很宝贵,被人重述;他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有点被人认为了不起;他们显然已经失去了做平凡的事和说平凡的话的能力了;不但如此,还有人把他们过去的经历搜集起来,而且发现那是具有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村里的报纸还发表了这两个孩子的小传。 道格拉斯寡妇把哈克的钱拿出去照六分息放债,萨契尔法官也接受了波莉阿姨的委托,把汤姆的钱照样处理。现在这两个孩子各人都有了多得惊人的收入——一年之中所有的平常日子和一半的星期日,每天都有一块大洋。这和牧师的收入恰好相等——不对,牧师的收入还靠不住,人家答应了给他这么多,他可是往往收不齐。在当初那种生活简朴的日子,每星期有一元二角五分钱就可以够一个小学生的膳宿和上学的费用——并且还连穿着和洗衣服的钱一并计算在内。 萨契尔法官对汤姆非常器重。他说一个平凡的孩子决不能把他的女儿从洞里救出来。贝奇非常秘密地把汤姆在学校里替她挨鞭子的情形告诉她的父亲的时候,法官显然是大受感动;她说到汤姆为了把那一顿鞭打从她身上转到他自己身上而撒的那个大谎的时候,就恳求她的父亲原谅他,可是法官热情进发地说那是句高尚的、慷慨的、宽宏大量的谎话——这句谎话有资格昂起头来迈步前进,在历史上永垂不朽,与华盛顿曾经大受表扬的那句关于斧头的老实话争光!贝奇觉得她父亲踏着地板、跺着脚说这句话的时候所显出的那副了不起的神气是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她马上就跑去把这件事告诉了汤姆。 萨契尔法官希望汤姆将来成为一个大律师或是著名的军人。他说他打算设法叫汤姆进国立军事学院,然后再到全国最好的法律学校去受教育,以便使他能在这两者之中选择一种作他的终身事业,或是二者兼任。 啥克有了钱财,又归了道格拉斯募妇保护,他这种新的处境从此就使他进入了社交场中——不对,是硬拖着他进去的,硬把他扔进去的一一于是他的苦痛就几乎使他无法忍受了。寡妇的仆人老把他连梳带刷,收拾得于干净净,打扮得整整齐齐,每天晚上还给他床上铺着冷漠无情的被单,那上面竟找不出一个小小的污点,好让他按在心坎上,当作知已的朋友。他不得不用刀叉吃饭,还不得不用餐巾、杯子和碟子;他还得念书,还得上教堂作礼拜;谈起话来总得要斯斯文文,以致语言在他嘴里变得枯燥无味;无论他走到什么地方,文明的栅栏和障碍物老是把他关在里面,连手带脚捆绑起来。 他勇敢地忍受了这些折磨,过了三个星期,然后有一天他就忽然失踪了。寡妇急得要命,到处寻找他,一直找了两天两夜。镇上的人也都深为关心;他们到处寻找,还到河里去打捞他的尸体。第三天一清早,汤姆·索亚怪聪明地到那废弃的屠场后面放着的几只旧空桶当中去搜索,果然在一只空桶里把这个逃亡者找到r。哈克在那里睡过了觉;刚刚吃过一些偷来的残汤剩饭当早餐,正在拿着烟斗舒舒服服地歇一歇。他邋遢不堪,蓬头垢面,又穿上了他自由快乐的时候使他显得很有趣的那套破烂衣服。汤姆把他撵出来,给他说明他所引起的麻烦,劝他回家。哈克脸上立即失去他那自得其乐的神情,换了一副发愁的样子。他说: “别提了吧,汤姆。我已经试过了,那简直不对劲;简直不对劲呀,汤姆。那种日子不是我过的;我过不惯。寡妇对我心眼好,够交情;可是那一套规矩我实在受不了。她叫我每天早上准定在同一个时候起来;她叫我洗脸,他们还给我使劲使劲地梳;她还不许我在柴火棚里睡觉;我得穿他妈那些倒霉的衣服,那简直把我憋得透不过气来,汤姆;那种衣服好像是一点也不透气,不知怎么的;那么讲究得要命,穿上了就简直叫我坐也不敢坐,躺也不敢躺,更不敢到处打滚;我已经多久没有溜进人家的地窖子了,大概有——哼,好像是有好几年了;我还得去作礼拜,真是活受罪,活受罪——我恨透了那些屁钱不值的讲道的鬼话!我在那儿不能抓苍蝇,也不能嚼东西。整个星期天还得穿着鞋。寡妇吃饭也要摇铃;睡觉也要摇铃;起床也要摇铃——什么事都得按着死规矩,实在叫人受不了。” “唁,大家都是那样呀,哈克。” “汤姆,那也不相干。我不比大家,我受不了!那么捆得紧紧的,真要命。吃的东西也来得太容易了——这种吃法我觉得没味道。我要钓鱼也得先问过寡妇;要去游水也得问过她——他妈的简直不管干什么都得先问过她才行。哎,我说起话来老得斯斯文文,真别扭——我只好每天跑到顶楼上去,随便乱骂一会儿,嘴里才有点滋味,要不然我就活不下去,汤姆。寡妇还不许我抽烟;她还不许我在人家面前喊叫,也不许我张大嘴,不许我伸懒腰,不许我抓痒——(然后他做出一阵表示特别烦躁和委屈的动作)还有呢,真是活见鬼,她一天到晚老是祷告!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女人!我不溜掉不行呀,汤姆——我简直非溜掉不行。还有那学校也快开学了,我要不跑就得去上学——唁,那我也是受不了的,汤姆。你瞧,汤姆,发了财并不像人家说得天花乱坠那么快活。这简直是叫人发不完的愁,受不完的罪,老是情愿死了还好些。我在这儿穿上这套衣服挺合适,睡在这个桶里也怪对劲,我可是拿定了主意,再也不离开它们了。汤姆,要不是因为有了那些钱,我根本就不会惹上这些麻烦;现在把我那一份和你自己的都归你拿去吧,有时候你给我个把角子就行了——用不着常给,因为不管什么东西,要是毫不费劲得来的,我就瞧不起——现在你去替我跟寡妇告辞吧。”P220-223 序言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4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 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 (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还提前享受了: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 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 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冲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 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 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不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 尤其值得一提的,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 易中天 2007年6月17日于厦门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