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的主体是“道路交通事故”,其主旨是鉴定、法与理三个层面的剖析,其方法是引用案例,进行实务的研究。作者在向我们讲述“为什么”和“怎么样”用“立体观新思维”,即人、车、路,长、宽、高,时、空、力,多角度、全方位、动态的分析所发生的交通事故,从而客观、公正、准确地作出鉴定。于是给读者一个新的观念、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告诉我们应用立体观新思维的基础是法,法是行车的依据,也是鉴定的根据。依法用路,依法治路,才能保证正常的交通秩序。
本书定位在实务研究,作者搜集了大量案例,图文并茂,使枯燥的事故鉴定鲜活起来,增强了可读性。本书将成为道路交通管理者、车险理赔人员和保险公估人员的良师益友,也会成为单位车管人员和广大驾驶者的案头手册,同时,也会成为公安、保险等专业院校师生,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第一章 绪论
一、概说
二、现况检讨
三、交通法规解释汇编启示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法理运用现况分析
一、概说
二、道路交通事故法理基础
(一)法理基本要项
(二)法理基础分析
三、道路交通事故的界定
(一)交通事故之含义
(二)过错与意外之分析
(三)交通事故类别
(四)交通事故与理赔
四、道路交通驾驶行为法理探讨
(一)“让”与“停让”之法理
(二)应注意并能注意而未注意之法理
(三)行近、行经、行至之法理
五、小结
第三章 汽车交通事故鉴定法理运用基础
一、概说
二、处理交通事故应有之法律概念
(一)立法精神
(二)法律概念与位阶
(三)事故处理有关法律之概念
(四)事故搜证与刑事搜证之分际
(五)刹车痕与刹车系统之搜证
(六)事故处理法律程序
三、事故肇因分析、法理思维程序之立体观
(一)搜证、举证、认证之思考逻辑
(二)立体观之述说
(三)人、车、路、时、空、力、长、宽、高之运用
(四)确立因果关系概念
(五)路权优先通行顺序思维之建立
四、司法与鉴定者之法理思维
(一)司法与鉴定之分际
(二)司法庭讯程序(交互诘问)
(三)违规、肇因与肇责之思维
五、预见、反应、采取安全措施的法理分析内涵
六、小结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法理运用实证分析
一、概说
二、转弯车与直行车之争议
(一)肇因分析问题研究
(二)理赔问题探讨
三、无号志路口事故之争议
(一)道路优先通行顺序之建立
(二)肇事责任认定标准
四、回转车事故之争议
(一)回转车事故之形态
(二)肇责区分方式
五、红灯停、绿灯行之争议
(一)号志设计
(二)如何认定闯红灯的现象
(三)司法如何认定闯红灯
六、少线车道应让多线车道先行之争议
(一)让与被让之认定时机
(二)如何确认已方是让或是被让
(三)改进之道
七、单一事故之争议
(一)单一事故的认定
(二)单一事故的影响
八、结语
第五章 事故鉴定方法实务研究
一、概说
二、搜证、举证、认证之肇事鉴定法理思维运用
(一)搜证、举证、认证之肇事鉴定法理思维
(二)三度五维思维因素分析表
三、鉴定思维与方法基本认识
(一)确认谁是注意方、谁是礼让方
(二)事故发生撞击前1~2秒必有一方未注意或未礼让
(三)确定道路通行权遵循优先顺序
(四)标志、标线基本认识图例
四、事故鉴定实务研究
(一)事故鉴定分析方法研究
(二)运用各种鉴定方法作案例实务分析
(三)迹证分析法研讨
(四)现场会勘研讨
(五)会勘实务
(六)重大司法案件肇事鉴定案例分析
第六章 结论
一、结论
(一)在事故现场处理方面
(二)有关事故肇事因素鉴定工作者方面
(三)在司法审判方面
二、建议
(一)统一法律思想与观念
(二)加强教育与训练
(三)精进专业技术
(四)建立法理之立体思维
附录一 揭开车祸神秘面纱的人
附录二 破解事故之谜的人
附录三 张汉威先生专访
附录四 车祸处理六大步骤
附录五 防止车险诈保实务
附录六 鉴定制度改进意见
附录七 江苏省高邮市事故分析
附录八 海峡两岸汽车强制责任险与第三责任险之分析比较
附录九 汽车行驶距离及反应距离一览表
附录十 现行机动车辆一般长度、宽度、高度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