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被公认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作者自称这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本书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主人公大卫是个孤儿,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经过刻苦学习,艰苦磨炼,最终成长为一名知名作家。通过主人公的生活道路,作者描绘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展现了当时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它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卫·科波菲尔(中外名著榜中榜)/六角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狄更斯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被公认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作者自称这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本书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主人公大卫是个孤儿,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经过刻苦学习,艰苦磨炼,最终成长为一名知名作家。通过主人公的生活道路,作者描绘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展现了当时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它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 内容推荐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是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更清晰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美国文学鉴赏家推荐的“20世纪百部杰出英文小说”之一。 本书贯穿着作者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揭恶扬善的精神。首先,他塑造的主人公大卫,就是一个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的知识分子典型。大卫虽然也有过错误的念头,荒唐的举止,忧伤的时刻和消沉的日子,但是姨婆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残酷无情”成了他的座右铭,手向上指着的爱格妮斯是他的“指路明灯”。从狄更斯在本书中所描述的种种事件和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刻批判的是人和人性的异化,他竭力追求的是人和人性的复归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 目录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羞受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 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 独自谋生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第十三章 决心的结局 第十四章 姨婆为我作主 第十五章 重新开始 第十六章 我又成了新生 第十七章 故友重现 第十八章 一次回顾 第十九章 见见世面 第二十章 斯蒂福思家 第二十一章 小艾米莉 第二十二章 旧景新人 第二十三章 选定职业 第二十四章 初涉放荡生活 第二十五章 吉神和凶神 第二十六章 坠人情网 第二十七章 托米·特雷德尔 第二十八章 米考伯先生的挑战 第二十九章 重访斯蒂福思家 第三十章 一个损失 第三十一章 一个更大的损失 第三十二章 走上漫漫路 第三十三章 无忧无虑 第三十四章 姨婆使我大吃一惊 第三十五章 沮丧 第三十六章 满腔热情 第三十七章 一杯冷水 第三十八章 散伙 第三十九章 威克菲尔和希普 第四十章 浪迹天涯的人 第四十一章 朵拉的两位姑妈 第四十二章 搬弄是非 第四十三章 再度回顾 第四十四章 我们的家务 第四十五章 姨婆的预言应验 第四十六章 消息 第四十七章 玛莎 第四十八章 持家 第四十九章 坠入迷雾 第五十章 梦想成真 第五十一章 踏上更长的旅程 第五十二章 我参加了大爆发 第五十三章 又一次回顾 第五十四章 米考伯先生的事务 第五十五章 暴风雨 第五十六章 新创和旧伤 第五十七章 移居海外的人们 第五十八章 出国 第五十九章 归来 第六十章 爱格妮斯 第六十一章 两个悔罪者 第六十二章 我的指路明灯 第六十三章 一位来客 第六十四章 最后的回顾 试读章节 这船屋里干净得让人喜爱,要多整齐有多整齐。里面有一张桌子,一只荷兰钟,一个带抽屉的木柜,柜子上搁有一只茶盘,茶盘上绘着一个拿阳伞的女人,带着一个小军人模样的小孩在散步,那小孩正在滚铁环。 这都是我进门后第一眼看到的东西——按我的理论,这是孩子的特点——接着佩格蒂打开一扇小门,让我看了我的卧室。这是我见过的最完美、最让人喜欢的卧室了——它位于船尾,有一个小小的窗子,这原本是伸出船舵的地方。墙上挂着一面小镜子,镜框上镶着牡蛎壳,镜子挂的高度正好适合我。房里有一张小床,刚好够我睡。还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一只蓝色的大杯子,里面插着一束海草。 来时,我们受到了一位系着白围裙的很有礼貌的妇女的迎接。当我还在汉姆背上,离船尾还有大约四分之一英里时,我就看见她立在门口,朝我们屈膝行礼了。跟她一样行礼的,还有一个戴串蓝珠子项圈的挺美的小姑娘。后来,进来一个毛发浓密、满脸和气的汉子。因为他管佩格蒂叫“小妞”,还在她脸上来了一个亲热的响吻,从她对他的一般礼数来看,我断定这人一定是她的哥哥。果然是这样——佩格蒂对我介绍说,他就是这一家的主人佩格蒂先生。 “见到你很高兴,少爷,”佩格蒂先生说,“你会觉得我们粗鲁,少爷,不过你也会发现我们还是挺爽快的。” 我向他道了谢,同时回答说:“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地方,我一定会很快活的。” 直到睡觉的时候,到了我自己那间小小的卧室中,在没有外人在场时,佩格蒂才告诉我说,汉姆是佩格蒂先生的侄子,小艾米莉是他的外甥女儿,他们都从小就父母双亡,无衣无食,我的主人相继收养了他们;葛米治太太是他同船干活的一个伙伴的寡妇,那伙伴死时很穷。佩格蒂说,佩格蒂先生自己也是个穷人,可是心地好得像金子,纯得像钢——这都是她打的比方。 第二天,除了晨曦降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几乎是晨光刚一照到我房内镶有牡蛎壳的镜框上,我就起了床,跟小艾米莉一起跑出门外,到海滩上拾小石子玩了。 “我想,佩格蒂先生一定是个非常好的人吧?” “好!”艾米莉说,“要是我有一天做上阔太太,我一定要给他一件有钻石纽扣的天蓝色外套,一条紫花布的长裤,一件红色天鹅绒的背心,一顶卷边三角帽,一只大金表,一只银烟斗,外加一箱钱。” 在说着这些东西的时候,小艾米莉停下脚步,仰望天空,仿佛这些东西是一种光辉的幻景。我们重又朝前走去,捡拾着贝壳和小石子。 “你想当一个阔太太吗?”我问道。 艾米莉看着我,笑着点了点头,意思是说“是的”。 我们总是相亲相爱地在亚茅斯那片凄迷苍凉的海滩上,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闲逛。日子由着我们消遣,仿佛时光自己也还没有长大,也是一个小孩,成天玩个不歇。我告诉艾米莉说,我非常喜欢她,她要是不承认她也非常喜欢我,那我就只好拿刀子自杀。她说她也非常喜欢我。我完全相信,她的确是非常喜欢我的。 回家的日子终于到了。告别佩格蒂先生和葛米治太太,我还能忍受,可是跟小艾米莉分离,我内心的痛楚,真是如同刀扎。我们手挽着手一起走到车夫落脚的酒馆,路上我答应一定写信给她(我后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信中用了比通常手写出租招贴还要大的字)。我们分别时心中都非常难过;在我的一生中,如果说心中有过空虚失落的话,那一天就有过这么一次。 回到家里,门开了,我半笑半哭,怀着高兴激动的心情,心想见到的一定是我的母亲。可是不是她,而是一个陌生的仆人。 “这是怎么回事,佩格蒂!”我懊丧地问道,“我妈还没回来?” “不,不,大卫少爷,”佩格蒂说,“她已经回来了。等一下,大卫少爷,我有——我有件事要告诉你。” “佩格蒂!”我非常吃惊地说,“出了什么事啦?” “大卫少爷,”佩格蒂用一只颤抖的手解开帽带,一面上气不接下气似的说,“你猜是怎么回事?你有了一个爸爸了!” 我听了这话立刻全身颤抖,脸色变得煞白。一种跟教堂墓地的坟墓和死人复活有关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或者是怎么回事——仿佛像一股毒风似的,扑到我的身上。 “一个新爸爸。”佩格蒂说。 “一个新爸爸?”我重复说。 佩格蒂喘了一口气,仿佛在吞咽什么很硬的东西,接着伸出手来说: “来,去见他。” “我不要见他。” “——还有你的妈妈呢。”佩格蒂说。 我不再向后退缩了,我们径直来到那间最好的客厅,到了那儿,她就留下我走了。壁炉的一边,坐着我的母亲;另一边,坐着谋得斯通先生。我的母亲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儿,站起身来,但我觉得她显得畏畏缩缩的。 “哦,克莱拉,亲爱的,”谋得斯通先生说,“要镇静!克制住自己,永远要克制自己!大卫,孩子,你好吗?” 我伸出手跟他握了握。跟着,犹豫了一会儿后,我便过去吻我母亲。她也吻了我,还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随后便重又坐下来干活了。我不敢看她,也不敢看谋得斯通先生,因为我非常明白,他正在看着我们母子俩哩。于是我便转向窗口,朝外面看去,只见那儿有几株小灌木,在寒风中垂着头。P13-15 序言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4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 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 (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还提前享受了: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 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 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冲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 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 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不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 尤其值得一提的,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 易中天 2007年6月17日于厦门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