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专著分别截取六朝各个阶段学界代表人物,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颇有深度的考察分析。作者既注目于六朝士大夫的“玄儒兼治”,对学者的个案研究也就自觉地坚持两面兼顾。可以说,书中关于六朝经学家援用道家学说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同一时期的学者作比较,是把握学者学术特色的有效方法。作者在“玄儒兼治”的视野之下注意在学者之间进行比较,所见多能深察情实。全书以大量内容充实、辨析允当的个案研究为基础,作者对于六朝学术史的发展线索、儒学和道家之学的新变及其社会影响力的消长获得纲目清晰、符合实际的认识。
序(田汉云)
绪论
第一章 曹魏时期名士的儒道兼治
第一节 仲长统:愤世与出世
1.德主刑佐
2.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3.忠孝的基准:得义
4.敖翔太清,纵意容冶
5.取舍儒道与玄学的关联
第二节 刘劭:综核名实与中庸至德
1.会通儒道
2.以中庸为至德
3.玄学的发端
第三节 荆州学派与王肃:儒本道末,援道入儒
1.宋忠
2.王肃
第四节 早期名士:从言意之辨到本末有无
1.傅嘏
2.钟会
3.荀粲
4.裴徽
第二章 正始名士:名教出于自然
第一节 夏侯玄:格量弘济,文质更用
第二节 何晏:以无为本,儒道互补
1.遵循儒术的政治作为
2.欲避世而不得的窘迫心境
3.玄学特质显露的《论语集解》
4.以无为本与圣人无情
第三节 王弼:道本儒末,名教出于自然
1.以无为本的哲学与政治观念
2.崇本息末与无为而治
3.以道释儒,会通孔老
第三章 竹林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一节 阮籍:徘徊于自然与名教之间
1.匡世立业的儒学心志
2.世事难为,出儒人道
3.狂放应世,郁闷而终
4.纵情越礼,韬晦全身
5.齐物逍遥,自我超脱
6.对名教与世俗的批判
7.痛悼名教颓败的苦闷
第二节 嵇康:越名任心,杀身成仁
1.隐居山阳,融合儒道
2.不畏权势,讥弹虚伪名教
3.越名教而任自然
4.“名教罪人”对名教的执着
第四章 西晋时期士大夫的玄儒兼治
第一节 人世的名士: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1.山涛:心存事外,与时俯仰
2.王戎:诡诈多端,无蹇谔之节
3.何曾、王沈、郑冲、荀频:托名教之名,图利禄之实
第二节 虚诞的名士:在其位而不谋其政
1.王衍:雅咏玄虚,矜高浮诞
2.其他:王澄、庾■
第三节 笃实的名士:名教中自有乐地
1.乐广:清己中立,任诚保素
2.裴楷:清通任率,引贤弘道
3.卫■、张华:委命顺理,尽忠匡辅
第四节 中朝名士:名教即自然
1.向秀:不生不化与“生化之本”
2.裴颁: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
3.郭象:独化玄冥与内圣外王
小结
第五章 东晋时期士大夫的玄儒兼治
第一节 玄儒兼治的延续
1.张湛:肆情顺性,自求其中
2.李充:圣教救其末,老庄明其本
3.韩康伯:引道家之弘旨,会世教之适当
4.袁宏:道明其本,儒言其用
5.范宁、王坦之、戴逵:在儒而非儒,非道而有道
第二节 在儒亦儒,在道亦道
1同马昱:拱默守道,致意名教
2.王导:事从简易,不拘细目
3.谢安:镇以和靖,弘以大纲
4.温峤、周■、殷浩、谢万、庾亮:尊名教而涉玄谈
5.刘■、王■、王忱、王蕴、阮裕、■障、祖纳、范汪:注重德业,不避放达
第三节 宗教背景下士大夫的玄儒兼治
1.葛洪: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
2.王羲之:修短随化与保守成业
3.郭璞、殷仲堪:无为而为之,不宰以宰之
4.孙绰、殷浩: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小结
第六章 南朝时期士大夫的玄儒兼治
第一节 南朝皇室玄儒兼治的文化融合政策
第二节 士大夫兼治玄儒情况:儒不可缺,玄不必弃
一、士人家族由玄及儒的价值伦理与学术传承
二、玄学因素融人儒士玄身行事规范
(一)政治上坚持退隐避世,自适全身
(二)生活上注重俭约朴素,轻财薄葬
(三)具有竹林批判精神且认同儒家社会伦理规范的士大夫
三、儒道并治与经学玄学化倾向
四、佛、道宗教背景下士大夫的玄儒兼治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