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方福德医学科普文集》。全书包括奇妙的生命,神奇的基因,奇异的生物分子,科技新发展,科学与伦理和医学教育、科研面面观六篇,收入的这些科普篇章都与医学科学有关。相信不论读者原来的医学知识水平如何,对这些文章都会产生兴趣,并从中受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触摸生命--方福德医学科普文集 |
分类 | |
作者 | 方福德 |
出版社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方福德医学科普文集》。全书包括奇妙的生命,神奇的基因,奇异的生物分子,科技新发展,科学与伦理和医学教育、科研面面观六篇,收入的这些科普篇章都与医学科学有关。相信不论读者原来的医学知识水平如何,对这些文章都会产生兴趣,并从中受益。 内容推荐 方福德,出生在台湾基隆市,6岁时随父母回到老家温州,启蒙于一个百年小学,接着考入一所温州名中学——勤俭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我国一所重点名牌大学——南开大学,再接着加盟我国医学最高科学殿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一杆子插到底,除去上学时间,迄今已连续在医学科学领域工作41个春秋,坚守在科研教学第一线。 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工作进入正常状态后,他的科普写作也随之进入正常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报刊上发表的科普文章计有几十万字,积少成多,收获颇丰。 本书为《方福德医学科普文集》,主要向我们阐述了有关触摸生命的知识。 目录 第一篇 奇妙的生命 生命的化学 人类最早的母亲只有一个 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 受体与受体病 衰老能够控制吗? 肝脏能解毒也能被毒害 营养、烹调与癌症 环境中毒物对人体的侵害 恶性肿瘤面面观 生化反应与医疗实践 科技让我们更健康 第二篇 神奇的基因 基因 克隆技术面面观 跨世纪的科学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 基因图将揭开人体奥秘——洞悉生老病死窥探喜怒哀乐 人类基因怎么是断裂的 小鼠基因组的研究 世纪之战:基因抢夺战 让DNA来检测吧 基因诊断技术及应用 基因治疗 人体细胞含有致癌基因吗? 癌基因的临床应用一 肿瘤基因治疗的最新途径 肿瘤的基因预防 漫谈转基因食品 DNA指纹 第三篇 奇异的生物分子 各显神通的分子明星 关于“分子明星”的简介 “黑马”分子——p53 时刻捍卫着人体健康的分子——DNA修复酶 Alzheimer病引起的冲击:载脂蛋白E4 肌凝蛋白 hanta病毒:突发性传染 参与信息传递的新分子 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人类肝病 逆转录病毒致病过程中的抗原性变异——新的发现 环腺一磷与肿瘤 核酸与白血病 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 靛玉红的抗癌作用 核酸抗体 DNA损伤的修复 转移核糖核酸及其人工合成 第四篇 科技新发展 生物医学“钱”景诱人领域 纳米医学 医药学的革命性进展:蛋白质药物的应用 组合化学:高效开发新药的“魔术师” 肿瘤抗药性研究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仪器设备与生物医学的发展 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水平研究 塑造完美的生命——DNA重组技术的现在与未来 第五篇 科学与伦理 生命伦理学的发展道路 人类基因组研究面临严峻伦理问题 基因工程的伦理问题 基因治疗的伦理问题 从伦理视角看“克隆人” 器官移植与死亡概念 第六篇 医学教育、科研面面观 美国大学见闻 重访哈佛 美国见闻 保护小学生 产前聚会 婴儿出生广告 生育观念的变化 婴儿争夺战 少年儿童不许饮酒 勤工俭学的孩子 尊重儿童人格与尊严 波士顿的两个研究所 科研导向:促进复杂性研究 我看研究生 欧洲见闻 中国留学生 所长的风采 电视募捐办科研 199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蛋白质转运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的启示 关于医学社会学的探讨 社会生物学之争 生理学向何处去? 分子生物学的困境 应当重视发育生物学的研究 PCR官司 谁是艾滋病病毒的真正发现者?——轰动世界的盖洛事件 小势所趋必成大势——谈cDNA专利 分子生物学与临床 新世纪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历史使命 21世纪的医学 塑造21世纪的科学和技术——美国科技发展战略概览 试读章节 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 死亡,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生命的结束”的代名词,“一死了之”,所有的事情都了结。事情果真如此吗?否。无论从哪方面讲,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而只是生命的延续和转换的一种形式而已。 一、生命具有不同层次,个体的死亡并不引起生命的结束 生命是多层次的综合体。按宏观至微观的顺序包含: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 生物个体是生命的基础层次,因为其具有完整的生命特征。生物个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细胞的活动紧密相关,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命个体的功能元件。同一类型细胞组合在一起形成组织。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组合在一起形成器官(如胃、肠、心、肺等等)。几种器官彼此配合工作形成系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等)。在分子层次上,生命现象由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体现出来。因此,个体一系统一器官一组织一细胞一分子等层次的变化和配合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生命活动和现象。在人类,个人的死亡(为讨论方便,暂且把死亡定义为呼吸停止与脉搏停止跳动或者“脑死亡”)会或多或少影响家庭和社会,死亡者不再能参与具体的人类活动,因此使人们误认为“死亡即生命的结束”。实际上,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但寿命不等于生命,人的个体 为了生命的延续和转换,把生命的信息通过遗传方式留给了后代,前 者虽然在肉体上消失了,但它的生命在另一个(些)肉体上出现了。 另一方面,生物个体彼此之间及周围环境之间形成特定的联系,同种生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里集合成群,形成种群。种群有许多生命现象是个体所不具备的,如人群的性别比率、出生率、死亡率等等。人个体的死亡并不影响和改变种群这一生命层次。 生命个体只是生命叠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所谓“生命链条”中的一环,断了一环,生命的链条即中断和停止。在科学意义上,生命是非线性的、复杂的,绝不能像“链条”那样简单,同时,生命也是顽强的,不会轻易停止活动。 二、细胞程序性死亡:生命个体之绝对必需 在正常生命个体中,不同的组织细胞都按照天生的程序进行死亡,没有这种死亡,生命个体就受不了。生命个体为什么要有细胞程序性死亡呢?回答是:生命的需要。可见,在这个例子中,死亡附于生命之中,死亡与生命相互补。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生命现象。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物学意义非常重大,依我看,它的哲学意义更大,因为它从科学的角度和涵义上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和眼界,对人的生死观作出了新的诠释,并为死亡概念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三、生命的新含义:精神不死 生命除了具有肉体属性外,还具有社会和精神(心理)属性,正像把人类“健康”理解为不仅仅只是肉体上无病痛无虚弱,还是社会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一样。人类如果只有肉体躯壳的生命状态而缺乏健全的精神状态,这种生命是不完全的、有缺陷的。所幸者,人类生命的高质量突出地表现在精神方面(在体力方面恐怕比不上某些动物),并用精神创造了文化、科学、物质和文明。人类精神的精华被代代相传、继承,使人类社会愈来愈进步,人类的生命质量愈来愈高。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添砖加瓦,这种精神就是不死的生命,尽管个体的肉体消失了,其生命的内涵并未消失。经常听到人们赞颂某些杰出人物“虽死犹生”,从生命的精神含义来分析,一点也不为过。 (原载于“医学与哲学”1993年第8期) 受体与受体病 受体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叶被正式提出的,意指与某一配体(作用物)相配的接受物或接受体。配体与受体的关系犹如钥匙和锁的关系,丝丝相扣,当两者相配结合时,即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绝大多数的受体实际上是具有一定结构特点的蛋白质分子,分布于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中多数存在于膜上。受体与配体既可特异地结合,也能分离,具有可逆性之特点。 现已知道,如果受体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异常,可引起各种疾病,通称受体病。受体病通常分为三类: 1.先天性异常的遗传性受体病如先天性男子女性化症是体内缺乏雄性激素受体所致;生长激素不应症(垂体侏儒病)是体内生长激素受体对生长激素没有反应之故等。 2.受体自身免疫病如果机体受到外来的与受体结构相似物质或微生物作用,受体构型会发生改变,从而使机体产生相对应的抗体(即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病,如重症肌无力、突眼性甲状腺肿、支气管哮喘和爱迪生病等等。 3.受体数目和性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如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是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所致;震颤麻痹症是脑内缺少多巴胺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receptor acetycholine)结合增加所致等等。 受体与药物治疗效果的关系也很密切。例如,用激素治疗肿瘤时,只有患者体内存在激素受体才能奏效;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成倍增加,使用B肾上腺素阻断剂才能改善病情。有的患者机体内受体数目减少至一定限度时则可产生耐药性(即对药物无反应性),所以临床治疗需根据受体改变状况选择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受体的改变不仅可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可作为新药设计的理论依据。P9-12 序言 吾夫方福德,“三门”学者:由家门进校门,再进单位门。其经历单纯得像一张透明纸,映射出“一生只读圣贤书,科园耕耘无停步”的人生轨迹。他出生在台湾基隆市,6岁时随父母回到老家温州,启蒙于一个百年小学,接着考入一所温州名中学——勤俭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我国一所重点名牌大学——南开大学,再接着加盟我国医学最高科学殿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一杆子插到底,除去上学时间,迄今已连续在医学科学领域工作41个春秋,坚守在科研教学第一线。 吾夫,一介书生。其最大的爱好有三:勤思考,写文章,看体育比赛。他认为,前二者属工作职责之所需,后者则大有助于前二者,故而三位一体。年轻时,他是一个业余体育爱好者,曾当过校队队员。也许是巧合,他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且一发而不可收。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他的“三位一体”观点。实际上,写文章不仅仅是他的工作职责之所需,也成为他业余生活的最大乐趣之一。他始终笔耕不辍,只要有时间,总有写不完的题材。他属于“知识杂食动物”,涉猎范围广泛,什么书都看,什么题材都写。作为医学科学工作者,医学科普理所当然成为他业余写作的主旋律。就科普写作而言,他似乎具有一种先天的本领,能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他从事高深的基因科学研究,却在受众面前把基因与大家的实际生活拉得很近,变成一个个深入浅出、喜闻乐见和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不少人称他为“科普作家”。他写文章有一个习惯:一俟下笔,便一气呵成,完成一篇文章不过夜。曾经有过最高纪录:一个晚上写出近万字的文章,而且不受周围环境任何干扰的影响。对于做科普,他的态度很明确,认为科普也是科学家的份内事,读书人把心得与人共享是一种乐趣,把知识藏在心里则是一种浪费。 可喜的是,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工作进入正常状态后,他的科普写作也随之进入正常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报刊上发表的科普文章计有几十万字,积少成多,收获颇丰。 这次承蒙出版社的支持,从中选择不同类型的若干文字,结集出版,得名“触摸生命——方福德医学科普文集”。收入本文集的科普文章都与医学科学有关。相信不论读者原来的医学知识水平如何,对这些文章都会产生兴趣,并从中受益。有鉴于此,我愿意将这本文集推荐给广大对医学感兴趣的读者。 值得指出,由于收入本文集的文章其时间跨度大,而科技发展目新月异,故某些早期发表的文章在内容上也已有发展,读者在读这些文章时若能对照最新科普文章,则会相得益彰。 我们欢迎读者提出批评指正意见。 黄曼影 2007年10月28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