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达尔富尔日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晓文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全球首位进入达尔富采访的华媒体女记者,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作序,凤凰卫视行政总裁刘长乐、凤凰卫视首席评论员阮次山,联袂推荐。

达尔富尔曾经是一个偏远的、不为人知的地区,近来却忽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到底是出于真正的人道关注,还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抑或是被人利用作为激进的国际公关活动手段,甚至已经把达尔富尔与抵制奥运扯上了关系……怀着这一系列疑问,作者走进苏丹,制作了电视专题片《来自达尔富尔的声音》,把采访手记辑成了《达尔富尔日记》。

内容推荐

达尔富尔,这个位于北非国家苏丹西部的贫困地区,近年来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近来,西方某些政要及演艺界明星频频以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为筹码,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压,将中国推到达尔富尔问题的舞台中心。究竟在达尔富尔发生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中国会被卷入其中?达尔富尔问题有没有最终解决的可能?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凤凰卫视的制片人张晓文一行奔赴达尔富尔,辗转数日,用镜头和文字,给我们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达尔富尔。作者从一个纯粹媒体人的危度出发,不设前提和框架,记录下亲眼所见——孰对孰错,孰真孰假,交由读者来评判。

对于达尔富尔问题,这本书会是一个很好的见证者。

目录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机会到来

米亚·法罗的尖叫

从中国维和训练营到苏丹难民营

为了中国的出发

最早的定义:对刘贵今和萨利赫的专访

“滚筒洗衣机”

出发前的慌张

Timing

出发

尊贵

争吵的开始

城市的发际

中国人

废墟

卡巴尔·法图玛塔的眼泪

专访联合国难民署驻苏丹发言人卡巴尔·法图玛塔

一种思考:美国玩的什么牌?

苏丹的光荣

寂寞撒哈拉

石油石油

专访苏丹喀土穆大学亚非研究所穆斯塔法博士

利益 立场

无可奈何的愿望

梦想

进入达尔富尔

卡尔玛难民营

关于一个大屠杀的说法

武器,治安

中国援助

大坝故事

专访麦洛维大坝负责人杨忠

和平的梦幻

没有和平的空谈判

利比亚nightmare

没有对错的对话

专访苏丹解放军统一派领袖阿布敦

一场名叫谈判的演出

专访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

专访苏丹外交国务委员库尔奇

专访苏丹驻华大使萨利赫

苏丹GNPOC对话

叛军和孩子

阿布敦和苏玛雅的故事

后记 对阵

同行伙伴

提笔千斤重

试读章节

米亚·法罗的尖叫

2007年的8月,很多国际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好莱坞女星米亚·法罗写信给苏丹总统巴希尔,请求他允许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中的领导人之一沙利文·加莫斯离开苏丹前往乍得,接受一个胃部手术。米亚·法罗在信中这样写道:“现在,我愿意用我的人身自由来换取沙利文的自由,我愿意被扣留在苏丹,条件是苏丹政府愿意让沙利文接受出国治疗。”

这听上去是很小说、很不真实的事情,但是苏丹政府发言人却说,总统正在考虑她的请求。这让当时的我心里一顿,谁想这一顿,便顿出了一个新的兴趣和工作方向。

现年六十二岁的米亚·法罗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人,年轻时候的她因为在电影中的惊声尖叫而出名,所以很多人称她为“尖叫皇后”。但她的演技也堪称一流,无论多平凡的电影,只要她在,一切就会大大不同。

米亚·法罗一共有十二个孩子,这其中包括她自己生的和收养的。但她自己最后却被其中的一个养女伤透了心。因为她多年的男友——好莱坞鬼才导演伍迪·艾伦,后来娶了这个名叫宋怡的养女。

这几年,米亚·法罗成了联合国亲善大使。这个年过半百的人,不停地奔走在世界各处苦难的土地之间。尽管我对她的很多行事方式相当反对,但是如果我是她,也许会做同样的事情。凭借个人的力量,用一种很理想化的方式想要去改变一些巨大的苦难,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事情,不管背后有没有人在支持她。

苏丹是她最关注的地区之一,她在用一些非常极端的做法,来引起国际社会对达尔富尔人的关注。比方说利用中国政府重视奥运会的心理,把北京奥运会和达尔富尔问题联系到一起,通过发起抵制奥运会的国际大公关活动,促使中国政府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更加积极地参与。

我当然并不赞成她所有那些极端行动和激进的观点,因为这个时代,早就没有了绝对正义和绝对不正义。只是她的激情和无所畏惧的投入,让我感觉到一个人在一个大背景下面动作的决心。我开始好奇达尔富尔问题的源头到底是怎么样的?而米亚·法罗和这个叛军领袖沙利文之间究竟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爱情?也许吧。

我致电联合国难民署驻香港办事处,问能不能帮忙找到米亚·法罗。不知为什么,他们的回应有些古怪:我们没有办法帮你联络到她,但是你可以尝试自己跟她在好莱坞的经纪人联系,或者去跟这个组织联系,跟着的是一个网址——“达尔富尔奥运梦”。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网站,也是第一次知道米亚·法罗实际上在如何工作。那网站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刻意将访问者的立场拉向他们希望的样子。看了一个多小时,我心头涌上了一种反感,随之,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串问题: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矛头指向中国?为什么这个组织的总部在纽约?为什么焦点是价值观?为什么在所有的描述中不见其他国家的所为?为什么对在非洲势力庞大的老殖民者法国和英国闭口不谈?

兴趣又深了一层:真相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

接下来要做的是挖出米亚·法罗的联络方式,然后写信给她。

“我是在香港工作的一个纪录片导演,近期准备到苏丹达尔富尔走走。我很关注你正在做的事情,也很欣赏你竭力让世界关注达尔富尔的做法。非常希望与你见面,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在乍得相见。我愿意面对面听你讲讲对中国的态度,对达尔富尔的想法。”

三天之后,她的助手回信。

“米亚·法罗正在乍得边境忙碌,她本人不是很愿意接受你的访问,但愿意介绍你认识一些了解达尔富尔状况、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有说服力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提供帮助。如果你来到乍得,请与我联系。”  接到回信的当天,苏丹传来一个戏剧性的消息:政府方面决定允许沙利文前往乍得治病,他当天乘坐飞机抵达了乍得首都的医院,米亚·法罗终于在那里见到了他。

沙利文·加莫斯,达尔富尔一个反对派别的领袖之一,受过良好的教育,英文非常出色。因为对达尔富尔问题非常了解,本人性格也很热情开朗,所以是很多西方媒体进入达尔富尔地区的向导和领路人。米亚·法罗担任联合国亲善大使后,几次前往达尔富尔,都是由他陪同的。我从很多网站上搜索到的西方记者对沙利文的描述是:这是一个魅力非凡的男人,对他的土地和人民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和改变现状的渴望。而因为他与西方代表们、与其他反政府派别之间的关系都很好,所以是达尔富尔问题谈判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才。

作为一个情感丰富、想象力非凡的中国女人,我忍不住要从两个角度去联想这件事情:

第一,正义勇敢的米亚·法罗有勇有谋,动用多条线,捞出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沙利文,为达尔富尔保留了一个有价值的谈判联络员;

第二,居心叵测的米亚·法罗成为所谓西方民主力量的代言人,向一个主权国家施加压力,使他们被迫释放一个反政府的政治犯,表现出在民主进程中的努力。

这就是有可能出现的两极化的事实,随着不同的用词、不同的表述动机,同一个事实可能会变成完全不同的两个样子。我突然意识到,在网络上看到的所有表述,那些看上去像是唯一真相的事实,也许都是不值一提的。

那么剩下的,我可以依赖的是什么?也许反而是那些听上去毫无意义的争论。

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在出发之前,必须要尽可能地了解各方的说法,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在这件事情各个层面中隐藏的细节。我要争取在出发前给自己洗洗脑,用一双完全透明的、没有任何立场的眼睛,去贴近真相。P8-10

序言

在中国老百姓中,知道非洲有个苏丹的人可能不少。但在五年前,即便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知道苏丹有个达尔富尔的,肯定也为数不多。我也是最近几年在南非当大使期间,才开始频密地听到和看到达尔富尔这个名字的。没想到离任后,由于被任命为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特别是同中外媒体打交道,我的生活和原本陌生的达尔富尔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007年9月28日,我在接连两次访问苏丹和出席了两个有关达尔富尔问题的国际会议后,在北京接受了香港凤凰卫视著名时政评论员阮次山先生主持的《风云对话》专访。本书作者张晓文女士作为制片人和高级编导协助安排了那次访谈。那也是我们之间的首次见面。

同年10月底,我第三次访问苏丹时,张晓文正好也在喀土穆和阮先生一道进行采访和录制有关达尔富尔问题的纪录片。我每次在向媒体吹风时,她总是很麻利地冲到前面,抢占最有利的位置,高举着话筒,争着提问。香港媒体人通常具有的那种敬业精神,令我印象深刻。

几天后,由联合国秘书长达尔富尔问题特使埃利亚松和非盟达尔富尔问题特使萨利姆先生联合主持的达尔富尔政治进程和谈会议在利比亚的舒尔特召开,我直接从苏丹赶赴的黎波里。由于会务安排上的混乱,10月26日晚,我飞抵舒尔特时,已是27日凌晨。没想到张晓文早已到达,并且还在客厅里期期地等待,希望能从相继抵达的代表团那里挖掘点有价值的新闻。在其后两天的会议内外,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

张晓文的《达尔富尔日记》,是我迄今所读到的中国人写达尔富尔问题的第一部书。作者本着即使永远弄不清事实,也要尽可能地接近事实的想法,努力寻找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如实向读者展现她对达尔富尔问题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书中收录了她对苏丹政府高官、中外主管官员和联合国官员、教授、学生、达尔富尔地区叛军首领、难民营中的流离失所者和受害者、记者同行和平民等的采访,记述了她本人的观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达尔富尔问题有关人和事的矛盾、好奇、同情、悲伤、困惑心态及刨根问底、实事求是的精神。虽然书中个别地方还不够精准和稍嫌粗疏,但瑕不掩瑜,读来自觉饶兴味,受益匪浅。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热点和冲突,但对远在万里之外的达尔富尔问题,有些人却偏偏企图把它和中国联系在一起,甚至同北京奥运会挂钩,他们断言中国要对达尔富尔“大屠杀”负责,要求中国向苏丹政府施压。对此,许多同胞深感不平和不解。这究竟为什么?达尔富尔怎么了?那里发生的事同中国有什么联系?

《达尔富尔日记》,从一个侧面和角度,对上述疑问提供了一些背景和解读。它像是在厚重如山的西方媒体报道中,挖出了一个小洞,使之得以透进一点新鲜的空气。几年前曾有首流行歌唱道:“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我要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希望读者通过自己的“慧眼”,借助《达尔富尔日记》提供的素材和视角,透过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表象,看清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2008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达尔富尔日记》,从一个侧面和角度,对有关疑问提供了一些背景和解读。它像是在厚重如山的谣方媒体报道中,挖出了一个小洞,使之得以透进一点新鲜的空气。

——刘贵今(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她尽可能地给所有人表达的权利,提供线索和信息,在为他们赢得世界关注的同时,也让观众自己去选择对错,决定自己要怎么做。

——刘长乐(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

古训有“不入危邦”之说,但凤凰卫视却有那么几个偏偏冲着“危邦”而去的同事,而且多数还是女孩子,晓文就是一个。原因是新闻出在那些地方,而她正是一个媒体人,有着强烈的新闻冲动。她每次从远方回来,就没日没夜地剪片写稿,没时间同我们细说经历。现在,晓文的书终于可以告诉我,她究竟是如何闯荡世界的。而她用照相机留下的另一种记录,则总是让我感觉到她细腻的内心。

——曹景行(凤凰卫视咨讯台副台长、言论部总监)如今的张晓文已成为一个见多识广、处乱不惊又观察入微的新闻工作者,读者们从这本《达尔富尔日记》中,就能看出她的观察和心得。

——阮次山(凤凰卫视首席评论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6: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