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女官司打了八年,中国人终于攻破美国司法体系,中国人改变历史,对美国强权说NO……
打了4年官司,贺绍强夫妇的父母权被断然剥夺。在裘得斯法官厚厚的72页纸的判决书中,列举了贺绍强夫妇一系列的“罪状”,如贺绍强英语好,会用计算机,其实是善于利用互联网玩弄公众,说明其不诚实;罗秦在法庭上一时哭泣、一时辩护,典型的精神不正常;贺家家庭环境不健康,不安全,不适宜美国公民贺梅;贺家去探望贺梅是为了避免被递解出境;中国女婴死亡率高达50%以上等。
酒店房间外挤满了记者,他们都在等待着贺绍强夫妇的回应。贺绍强忍着悲愤打开房门,面对记者们伸过来的“长枪短炮”坚定地说:“女士们,先生们,刚才大家和我一样看到了贺梅案的最新判决结果。我想对大家说的是,这绝对不是最后结果,战争没有结束,今天刚刚开始!……
贺梅案历时八年,斗智、斗勇、斗毅力,比拼法律智慧,争夺社会舆论,是一场全方位的较量,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争,而双方争夺的那个幼小的生命,竞不知不觉中从嗷嗷待哺的女婴成长为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牵涉到中美地域、文化、语言、习俗、道德、法律制度的差异。光贺梅案本身,就从少儿法庭,到衡平法庭,到上诉法院,到田纳西州最高法院,到美国联邦法院,一直打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并且与刑事与移民等案件相关联。参与的人物除律师、法官、当事人之外,更有中美两个政府,美国的司法、立法、执法部门,中美两国的法律精英,中美两国的民众和民间团体,中外主流媒体,等等。最后贺家完胜的结果给中美之间这场文化、法制的思想交锋画上了句号,对增进中西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起了积极作用。
“我怎么恐吓、威胁她了?我只是问了几句情况。”罗秦真是要感谢那位“受害女子”,在她生平第一次遇到最棘手问题的时候,是对方给自己出了主意,解了疑团。
为人妻为人母的人,最难处理的就是丈夫情感出轨,而且是已经闹得家喻户晓无以收拾的那种出轨。她痛恨丈夫,但真有人帮她来恨这个人时,她又会怜爱丈夫,自觉地站在丈夫一边,主动撑起伞来保护他。她知道,她的行为最能瓦解外来的恨。丈夫遭受耻辱,她何尝不是一样的耻辱。除非她真的对他已经心死。那种恨与爱,最为磨砺人。几天来,她一直在寻找处理这个问题的法子。“受害女子”“谎言”的及时出现,她脑海中的负担终于彻底松了下来。她不想再去追问丈夫性骚扰事件的真实性,因为,她已经找到了下台的“充足理由”,她还在爱着他。她认定自己佬实的丈夫被那个女人欺骗和诬告。
不想了,罗秦双手在贺绍强头上胡乱地抓着,心中充满了爱怜。
果真,罗秦是个很会快乐思维的人,一天时间就把一切都忘了。她挺着大肚子,和贺绍强一道去学校评理,“要求恢复奖学金”。学校领导仍是不予理睬,理由是性骚扰案件没有结束。每隔一段时间,罗秦就会跑到学校去论理,尽管那份论理没有丝毫效果。罗秦认为,只要经常去走走,总有一天会感动学校领导,后来,她还通过查询电话账单“揭穿了”“受害女子”的一系列证词。
罗秦的生活又恢复到了以前快乐的常态。
罗秦开始考虑怎么给未来的孩子赚奶粉钱。她提出要到外面打工。贺绍强坚决不答应,妻子的肚子已经明显凸出了,他认为,如果他不帮忙,至少在语言上,妻子是无法一个人联系工作的。
贺绍强上课去了。没想到罗秦大着肚子独自去了第二长老会教堂,通过教堂的介绍,罗秦在附近找到了一个家庭保姆的工作。主人叫马歇尔,中年人,没有生育,领养了一对中国小孩,一男一女。每月薪水400美元。罗秦一接触那两个小孩,他们就融在了一起。她告诉他们做中国小孩的游戏,唱中国最传统的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抱猫来,叽里咕噜滚下来。”她每天都把小孩哄得开心大笑,小孩居然一时半刻都不能离开她。马歇尔夫妇称赞罗秦是个具有超凡想象力,有生活情趣,容易接近的女子。马歇尔不断地给罗秦加工资。在后来的争夺贺梅抚养权官司时,马歇尔还在法庭上为贺绍强夫妇做辩护:“一位对其他小孩都有如此爱心的人,怎么会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呢?!”
罗秦认为,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可以把小孩照料好的。她的保姆工作一直持续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小孩出生前夕。
贺绍强看着妻子与小孩子们在一起欢快的情景,他想象着他们的小孩将会是世上最为幸福的人,因为小孩有一位天使般的母亲。
1998年11月27日,孟菲斯大学校园外的一家杂货店附近。贺绍强夫妇与“受害女子”夫妇相遇。“受害女子”的丈夫二话没说,冲到跟前,要打贺绍强。罗秦赶紧上去叫对方住手。没料,对方一脚踢到了罗秦的肚子上。当时,她已有近7个月的身孕。罗秦马上报警。结果是对方说,贺绍强要强奸人家老婆。警察被弄得一头雾水。那天正好是感恩节,警察不上班,只是立了案。
回到家后,罗秦发现下身流血。她被吓坏了。她的父亲是医生,听说过孕妇下身流血是典型的早产征兆。她马上住院,注射安胎针,很快恢复正常。美国医生建议立即剖腹产,担心胎儿出现意外。罗秦与医生之间发生了分歧,她几次打电话给父亲,父亲要求在确保母亲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小孩在肚子里多呆段时间,那样对小孩以后的成长发育非常有利。
P8-9
贺绍强夫妇只是想把亲生女儿贺梅从美国人贝克手里接回来,但这一件看来简单的事情,居然经过4年的法律纠纷才总算等到开庭审判。
最初负责该案件的阿里桑法官是贝克律师的朋友,他在贺家第一次上庭就颁布了8条禁令限制贺家,其中一条就是禁止贺家与小孩见面。然后就是拖延审判。贺家走投无路,为他们声援的岳东晓博士认为,唯一出路只能对阿里桑法官开火——要求法官退出。理由是,违规庭外勾结、当庭撒谎。
这是一位弱势留学生与美国大牌法官在美国境内的一场PK赛。华人欲告美国法官,美国司法史上也属罕见。
“只要能够夺回女儿,我们愿意冒着死的危险!”在夺回女儿的问题上,贺绍强夫妇已把生命看得平常。他们把控告信直接寄给了田纳西州最高法院纪律委员会。控告理由条条属实。阿里桑法官于2003年底被迫退出审理,不久后以提前退休为借口告别他的职业生涯。
随即,田纳西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亲自点了一位口碑很好、业务水准极高的裘得斯法官受理贺梅案。裘得斯法官为人有修养,见人始终面带微笑,而且总以一句“很高兴能够见到大家”开场。另外,裘得斯法官办事认真、勤恳,对案卷调查非常仔细。他接手案件后,连续进行了9天听证,整个过程传唤了20多位证人,那是一场法庭马拉松。贺绍强夫妇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秉公执法的“青天大人”,小贺梅有救了。
2004年4月12日,田纳西州最高法院给裘得斯法官下达命令,30天内贺梅案件必须审理完毕。也就是判决不能超过5月12日下午4点30分。贺绍强仿佛听到了女儿跨越5年时间、终于踏响了回家的脚步声。
天天的等待,揪心。直到5月11日下午,法官仍毫无动静。
12日上午,5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贺家声援者,聚集在孟菲斯一家四星级酒店,桌上摆了6箱香槟,准备庆祝即将到来的胜利。酒店大堂处更是挤得水泄不通,十几家媒体的记者们齐聚一堂,大家都认为贺家赢回女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
贺绍强一家人也在酒店房间里关注电视新闻。下午4:30,荧屏上的电视文艺画面突然转为新闻播报:“惊动全美的贺梅抚养权案件判决已经公布,裘得斯法官裁决:贺绍强、罗秦夫妇故意抛弃女儿,永久剥夺其父母权,贺梅归贝克收养……”
贺绍强惊呆了,他怀疑是电视台在搞恶作剧。换台。仍然是关于贺梅案件的报道,剥夺贺夫妇父母权。那天下午,孟菲斯市、田纳西州的所有电视台都是滚动播报贺梅案的新闻。
“这不可能,我的律师没有告诉我,这么大的事,律师肯定要提前通知我的,可能是媒体误传谣言。”贺绍强试图安慰自己,同时拨通了律师的电话,律师也正处于震惊状态。
同样的判决被出现在田纳西法院的官方网站上,而且措辞极为狠毒,是一篇对贺家人格的通盘否定的判决,按法律程序,裘得斯法官剥夺贺绍强、罗秦夫妇父母权的一纸判决,应该先交给贺象律师签字后,才能够外传。但判决结果提前给了媒体。那一刻,所有的声援者都惊哑了,认为裘得斯法官的判决简直不可思议。然后,有的人当场就表现出极大愤怒,痛斥美国司法的腐败。
打了4年官司,贺绍强夫妇的父母权被断然剥夺。在裘得斯法官厚厚的72页纸的判决书中,列举了贺绍强夫妇一系列的“罪状”,如贺绍强英语好,会用计算机,其实是善于利用互联网玩弄公众,说明其不诚实;罗秦在法庭上一时哭泣、一时辩护,典型的精神不正常;贺家家庭环境不健康,不安全,不适宜美国公民贺梅;贺家去探望贺梅是为了避免被递解出境;中国女婴死亡率高达50%以上等。
酒店房间外挤满了记者,他们都在等待着贺绍强夫妇的回应。贺绍强忍着悲愤打开房门,面对记者们伸过来的“长枪短炮”坚定地说:“女士们,先生们,刚才大家和我一样看到了贺梅案的最新判决结果。我想对大家说的是,这绝对不是最后结果,战争没有结束,今天刚刚开始!我们会用一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夺回自己的女儿!”
贺绍强夫妇此时才意识到,他们面临的对手绝不是贝克家,而是美国整个严密的司法体系。
他们能打赢吗?
早在2007年初就有很多朋友希望作者把贺梅案的经过写出来。作者也很希望能把这个曾经牵动多少人的心的真情故事背后的每一幕展示给读者,但一直没有时间和机会。今年2月,贺绍强全家两个大人、三个孩子,终于回到长沙安居乐业。八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以小贺梅回家、贺家团聚而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潇湘晨报社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终于开始并很快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贺梅案历时八年,斗智、斗勇、斗毅力,比拼法律智慧,争夺社会舆论,是一场全方位的较量,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争,而双方争夺的那个幼小的生命,竞不知不觉中从嗷嗷待哺的女婴成长为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牵涉到中美地域、文化、语言、习俗、道德、法律制度的差异。光贺梅案本身,就从少儿法庭,到衡平法庭,到上诉法院,到田纳西州最高法院,到美国联邦法院,一直打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并且与刑事与移民等案件相关联。参与的人物除律师、法官、当事人之外,更有中美两个政府,美国的司法、立法、执法部门,中美两国的法律精英,中美两国的民众和民间团体,中外主流媒体,等等。最后贺家完胜的结果给中美之间这场文化、法制的思想交锋画上了句号,对增进中西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起了积极作用。
整个故事人物、事件众多,各个方面的跨度都很大。由于时间比较仓促,书中不可能囊括所有的人和事。在内容上我们主要是根据原始资料和对当事人的采访。如果有疏漏或者不准确的地方,还请读者指正。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他们是龚晓跃、赵宝泉、许久文、谭如茵、刘勇、田园、曾庆彬、李一方、曾冲以及多维网站的记者朋友,特表深深谢意。
作者于美国旧金山、中国长沙
2008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