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奥运会志愿者工作读本》的第一本书。本书是一本不同于其他专业书籍的指导手册,书中没有太多有关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比赛知识、技能的介绍,只是对奥运会所有志愿者都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从赛场行为、交通安全、跨文化交流、环境适应和危机应对五个方面,给志愿者朋友提供一些心理学常识与应对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奥运会志愿者工作读本) |
分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作者 | 时勘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奥运会志愿者工作读本》的第一本书。本书是一本不同于其他专业书籍的指导手册,书中没有太多有关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比赛知识、技能的介绍,只是对奥运会所有志愿者都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从赛场行为、交通安全、跨文化交流、环境适应和危机应对五个方面,给志愿者朋友提供一些心理学常识与应对方法。 内容推荐 《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是《奥运会志愿者工作读本》的第一本书,以历届奥运会的真实事件和现实生活为背景,从赛场行为、交通安全、跨文化交流、环境适应和危机应对五个方面,全面、生动地介绍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采用案例分析方式进行心理学分析后,心理学专家为读者提出了应对建议。希望本书能为志愿者的快乐丁作、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本书读者对象为奥运志愿者(主要为城市志愿者)及一般读者。 目录 第一部分 赛场行为 1.志愿者的责任是什么 2.为什么奥运比赛要升国旗、奏国歌 3.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4.亚军和季军,谁更高兴 5.为什么冠军会喜极而泣 6.什么让少年冠军早早地离开了跳台 7.康复医学助奥运,不再“伤,离别” 8.赛场里榜样有什么作用 9.“心理账户”对观众主观感受有何影响 10.裁判员误判时,你会如何反应 11.如何看待比赛的输赢 12.如何降低赛前焦虑情绪 13.心态左右比赛,什么左右心态呢 14.电子眼对赛场中的人有何影响 15.记分牌令你心跳不已吗 16.为什么要抓拍场内观众 17.他们为什么在赛场上裸奔 18.赛场中的人浪是怎么产生的 19.赛场为何出现观众骚乱 第二部分 交通安全 20.堵车心烦怎么办 21.路上出现紧急情况如何应对 22.道路设计与安全有关吗 23.“加塞”真能省时间吗 24.雾中行车,你知道有多快吗 25.超速驾驶有哪些危害 26.怎样预防与应对追尾 27.怎样调节开车时的情绪 28.怎样改善驾驶室 29.雷雨天气如何开车 30.她为什么能在车祸中幸免于难 31.安全带为什么很重要 32.过马路该注意些什么 33.怎样避免驾驶疲劳 第三部分 跨文化交流 34.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吗 35.关注目标还是关注背景 36.与异性拥抱有多难 37.你能对不同的来宾一视同仁吗 38.他能理解我多少 39.“目光接触”在展示自我方面有何作用 40.他说“一会儿”是多久 41.她为什么不愿靠近我 42.“龙”表达的是什么 43.如何对待别人的赞美 44.文明用语为何重要 45.服饰的威力有多大 46.你在生谁的气 47.如何用身体语言进行沟通 48.如何应对文化习俗带来的冲突 第四部分 环境适应 49.看似繁茂的大树怎么就倒了 50.花粉过敏高发期我们怎么办 51.知道哪些身边的植物对我们有危害吗 52.“潘多拉魔盒”打开后该如何应对 53.高温与犯罪真的有那么多的联系吗 54.阳光灿烂能让你更快乐吗 55.不利天气对运动员的成绩能有多大影响 56.生活在城市中的你,清楚暴雨的威力吗 57.听到灾害性天气预报该怎么办 58.“禽流感”来了,还敢吃鸡肉吗 59.运动员也会“营养不良” 60.脑力劳动量高的运动员该吃什么 61.她应该相信谁 62.为何社区医疗需要“结合保健” 第五部分 危机应对 63.办好奥运会,我的责任是什么 64.运动和健康是什么关系 65.人们愿意为奥运买保险吗 66.如何对付赛场中的“小捣蛋” 67.你会卷入一场你本不想卷入的风波吗 68.被困电梯中怎么办 69.你会识别地铁逃生标志吗 70.停水之后,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不正常 71.当谣言泛滥时,能把握住自己吗 72.停电对情绪有多大影响 73.火灾中如何避免消极暗示 74.面对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75.遭遇恐怖袭击时该怎么保护自己 76.危急时刻政府发言人该“轻描淡写”吗 77.遇到危机事件,你会是什么反应 78.如何慰藉受伤的心灵 79.怎样对待他人的偏见 80.如何面对恶意的煽动 81.站得最高,一定看得最远吗 试读章节 很多人喜欢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尤其是国庆节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广场上,等待升旗仪式的到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的时候,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着雄壮的国歌在耳边回响,一股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国际比赛中的升旗仪式 “好运北京”2007年世界青年摔跤锦标赛时,一位志愿者曾经写下这样的话:“今天,我们中国队夺得了首金,真的是非常高兴啊。幸运的是,当时我恰好被安排到了坐席服务区替岗,很荣幸地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当国歌奏响的那一刻,整个场馆都变得安静下来了,看到我们的国旗缓缓升起,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振奋。” 为什么要升国旗、奏国歌呢?因为这一行动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荣誉感,进而鼓舞士气,催人奋进。 心理学分析:自我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那么,升国旗,奏国歌究竟能满足人们哪些需求呢? 我是谁:自我归类的需要 小时候,如果老师要你用“我是……”造一个句子,那么你会怎么说呢?“我是一个学生”、“我是中国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我是爸妈的儿子/女儿。”这些都可能是你的答案。看起来这些答案千奇百怪,各式各样,但是,汇总起来无外乎几大类:①我是属于哪个群体的;②我的特点是什么;③我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的时候,都倾向于采用这种方式。在人们的大脑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人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 其实,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的对自己特质的认识之外,人们还倾向于把自己划分到某一类人当中去。比如,我们都称自己是中国人。然后,人们再用这个群体的整体特征来定义自己。“中国人”、“北方人”、“南方人”这一系列的分类都附带着许多的特征,如中国人——勤劳勇敢;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等等。人们往往用这些分类所带来的特征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定义自我。这种自我的认识,对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某人把自己划为学生,那么他/她就会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从而按时上课、尊重老师等。 既然人们会把自己划分到某一类别当中去,那么,自然会产生自己不属于的另一些类别的看法。于是就有了两种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所谓内群体,就是自己所在的群体。外群体,就是自己所不属于的群体。由于内群体是自己所属的群体,成为人们定义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与自己的内群体是“荣辱与共”的。内群体光荣,自己也会感到自豪;内群体表现不佳,自我脸上也无光。由于每个人天生就有一种维持“自我感觉良好”的需要(因为只有自我感觉良好,才能快乐、满足),内群体又属于自我的一部分,为了证实自己很不错,也会倾向于认为内群体也很不错。例如,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此外,人们还会倾向于认为,外群体的人不行或者不好。比如,两国运动员比赛,双方的观众都会认为对方的运动员实力不行,甚至倾向于认为对方在比赛中舞弊。如果人们在认为内群体优越和外群体低下的程度上太过于极端,就可能出现偏差,以至于自己的认识与客观的情况相差太远。正是在这种自我归类的需要的基础上,人们才会自发地形成群体,形成有凝聚力的组织,甚至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 归属感带来的心理效应 群体内各个成员发生相互作用时,行为上表现得很协调,同一群体成员能一致对外,不会发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于某一团体,这就是一种归属感。有些学者认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联系是人类生存下来的重大优势之一。因此,归属于某一群体的需要变成了人类先天的需要,并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组织中。归属感会形成群体的凝聚力,产生共生效应,使成员对群体产生心理上的依赖。一般而言,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成员就越希望处于该群体之中,参与群体的活动,并试图吸纳更多意趣相投的新成员进来。如果某项任务需要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比如组成一支足球队去参加比赛,其凝聚力至关重要。 升国旗、奏国歌,可以唤起运动员和观众的归属感,而正是这种归属感成为运动员超越自我利益,全力为群体的胜利而战的斗志和动力,也成为观众摇旗呐喊的强烈激情。在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上,我们已经见识了韩国运动员和观众手中、脸上、衣服上到处都有的国旗,更感受到了他们激昂的热情和斗志。 此外,通过升国旗、奏国歌我们可以让运动员们意识到千千万万人民正注视着自己。这无疑给他们注入予强大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整个国家、民族都在支持着他。这样,可以产生一种社会助长效应。所谓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Norman Triplett,1897)设计了精巧的实验,证明了社会助长的影响: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因此,升国旗、奏国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助长效应,有效地激发本国运动员的潜力。 P6-8 序言 “百年奥运,中华圆梦”。2001年7月13日,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与奥运握手,实现了萦绕在中华民族儿女心中百年的美丽梦想。我国政府和北京奥组委庄严承诺,要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全国人民展现出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风貌,共同营造文明、和谐、喜庆的社会氛围,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交相辉映。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志愿服务为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一种近距离关注、支持和参与奥运的形式,使广大民众得以体验奥运、享受快乐、共创和谐。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于2005年6月5日正式启动。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全力推进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确立了由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迎奥运”志愿服务、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和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六个项目以及“微笑北京”主题活动组成的工作格局。至2008年3月31日赛会志愿者报告截止,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达到1125799人;截至2008年5月4日,城市志愿者报名人数达到157万人,充分展现了社会各界志愿服务奥运的参与热情,为完成好奥运志愿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同志“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的要求,我们广泛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中国·人文奥运”和“微笑北京”主题活动,推出奥运志愿五色“微笑圈”。“微笑北京”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是奥林匹克精神、志愿精神与和谐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公民个体自信乐观、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公民与公民之间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与文明健康、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的有机统一。 志愿者服务不仅仅是体力和脑力劳动上的助人,更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和谐交流。洋溢在志愿者脸上的微笑,正是发自于内心的和谐,是来自于心灵的阳光。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会面对各种心理压力。因此,在赛前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保证赛时能够调适、化解这些压力,有助于志愿者健康心灵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是“人文奥运”追求的重要目标。 为了更好、更专业地给广大奥运志愿者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推出北京奥运会通用培训系列教材之后, 我们又组织专家编写了《奥运会志愿者工作读本》,作为读本系列的第一本书《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特别邀请了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时勘教授担任主编。本书取材于历届奥运会的真实事件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从赛场行为、交通安全、跨文化交流、环境适应和危机应对五个方面详细、客观地介绍了奥运志愿者、普通市民和观众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采用案例分析方式进行心理学分析后,向读者提出专家建议。希望本书能为志愿者的快乐工作、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也为提高奥运志愿服务工作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愿阳光播撒进每一名志愿者的心灵! 愿志愿者的脸上永远洋溢着微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