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性尧,笔名文载道,号星屋。浙江定海人。文史专家、资深出版人。青年时代编辑《鲁迅风》等杂志。建国后历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有《唐诗三百首新注》等著作二十余种。
本书辑其怀人忆旧文章六十一篇,主要为对家人朋友、故乡风俗的追忆,对作家作品及三四十年代图书期刊的评论,生平的回忆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星屋杂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金性尧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金性尧,笔名文载道,号星屋。浙江定海人。文史专家、资深出版人。青年时代编辑《鲁迅风》等杂志。建国后历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有《唐诗三百首新注》等著作二十余种。 本书辑其怀人忆旧文章六十一篇,主要为对家人朋友、故乡风俗的追忆,对作家作品及三四十年代图书期刊的评论,生平的回忆等。 内容推荐 金性尧,笔名文载道,别号星屋,1916年5月5日出生于浙江定海的一个殷实之家,2007年7月15日病逝于上海瑞金医院,享年91岁。 金性尧一生,童年生活富裕,青年主笔文坛,中年历经坎坷,晚年健笔纵横,走的是一条由作家到编辑、又由编辑到学者兼作家的道路。他青年时代追求进步,曾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等杂志,为祖国和人民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而晚年潜心撰述的著作,无论是对唐、宋、明诗的精辟评注,还是谈占论今的文史随笔,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目录 我的父亲(代前言)金文男 此时有子不如无 一个声音消失了 获虎记 她才二十八岁 找寻 曲巷送别 忆若英 忆望道先生 鲁迅丧仪之忆 叶落归根 占祥寺 白头青鬓隔存没 故人坟树立秋风 词流百辈消沉尽 说着同光已惘然 忆苏青 忆孔另境兄 忆陈子展先生 人世几回伤往事 旧事方城六十年 地留一士 悼黎庵 关于鲁迅的四封信 知堂的两本书 尘无的《浮世杂拾》 傅东华的《山胡桃集》 赵景深与中国小说史 读陆侃如致刘大杰书 忆《星屋小文》 《鲁迅风》掇忆 借古话今 《文史》琐忆 忆三家村 我与书 絮叨 斗室微吟 堕甑录 新文艺书话 似曾相识燕归来 逛商务 《唐诗一百首》的沧桑 关于《中华活叶文选》 古籍工作的忌讳 两本三百首 选本的时间性 夜半钟声到客船 民国诗选 旧诗选录 灯市 食味小记 江村之夏 故乡的戏文 苏州河畔 老房子 春雨楼头 滥竽录 三步曲 人豕之缘 虎年谈龙 本命年 星屋小记 试读章节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版社实行的是每周四干部下厂劳动制,即编辑、校对要到印刷广去包扎书本、整理铅条、搬送印件等,有时也参加厂里的“毛校”。 大约在1963年前后,父亲到苏州河畔的一家印刷厂劳动。中午在食堂门前等候时,父亲和另一位同事闲谈,谈到电影,又讲到旧日的蓝苹,父亲用极平淡的口吻,说了这样一些话:“我在抗战前曾经见到她一次,当时各界正在开展营救七君子运动,在锦江饭店的楼厅里召开座谈会,她也参加,衣着倒很朴素,穿着一件蓝布旗袍,戴了一副白手套,不像电影明星的样子。”父亲确实是个简单的读书人,自以为这番话对皇天后土也可以说的。当时的他,根本不知道对旧日的蓝苹,是连半个字也不能说的,更不知道有的“同事”、“朋友”,在关键时刻是不会把你当同事、朋友的。 “文化大革命”爆发,父亲本已进了“牛棚”,再加上“同事”揭发交待议论蓝苹之事,境遇更是雪上加霜,造反派疑心父亲既然说起蓝苹,便必然说到“前夫”,说到“前夫”,就会想到“后夫”,于是就逼问父亲。即便没有说过,只要是脑子里思想活动过也是反革命行为(详觅本书《苏州河畔》一文)。他们让父亲写情况说明,继而开始大字报围攻,还先后四次抄家,把父亲积攒半生的珍贵古籍、字画、文物等全部抄走(详见本书《滥竽录》一文)。因为此事,父亲和另外五人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小集团”,父亲也被造反派勒令到农村干校养猪,接受改造。 “服劳役”接受改造的地点是在奉贤海滨的干校饲养场,分配给父亲的具体任务是倒泔脚、拾菜皮、找木材(燃料)。父亲每天推着一辆特制的大型泔脚车,按户倒清每个宿合前的残汤剩菜缸,还要去食堂装淘米水。水盛在很深的水泥柜子里,要俯身用铅桶接盛到泔脚车中。父亲每天凌晨五时起床,冒风霜空着肚子去食堂。因用手套干活不方便,只得赤手用铅桶装好淘米水后又飞奔至饲养场,烧热后供猪早餐。严冬腊月,每当父亲将车拉回饲养场时,双手早就冻得僵硬,他就赶快将手浸在热水盆里,以取些微暖意。不多久,自然手上长满红肿僵硬的冻疮(详见本书《人豕之缘》一文)。“文化大革命”那几年中,父亲的手已经红肿僵硬得不能握笔写作,当然形势也不允许他乱写乱动的。 P27 序言 我的父亲金性尧,笔名文载道,别号星屋,1916年5月5日出生于浙江定海的一个殷实之家,2007年7月15日病逝于上海瑞金医院,享年91岁。 父亲一辈子读书、爱书、编书、写书,是个纯粹的读书人。他才气横溢,博古通今,且经常将其化为平和通达的文字,与读者交流;同时,他性格率直,不谙世俗,并始终保持着传统文人的本色,为后人推崇。尤其到了晚年,他更是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只以文章为知己,视写作为生命,笔耕不辍,直到88岁出完最后一本文史随笔《闭关录》后,才无奈封笔。 回忆父亲的一生,童年生活富裕,青年主笔文坛,中年历经坎坷,晚年健笔纵横,走的是一条由作家到编辑、又由编辑到学者兼作家的道路。他青年时代追求进步,曾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等杂志,为祖国和人民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而晚年潜心撰述的著作,无论是对唐、宋、明诗的精辟评注,还是谈占论今的文史随笔,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父亲离开我们至今已一周年有余,他遗留下来的大量著作及文字,依然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尤其是他的一些怀人忆旧之什,更是在一些喜爱它的读者之间不胫而走。父亲生前就职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曾叹其为“天下之至文”:“没有怒吼,没有痛詈,没有惊世骇俗的论议;然而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却汩汩潜涌着一种蚀骨侵魄、深深长长的哀思。”去年我在参与编辑《文以载道——金性尧先生纪念集》时,曾想将父亲的一部分怀人忆旧之什编入,但因篇幅太多,只得作罢。 现为报答广大读者的深厚情意,特从父亲发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杂志以及八十年代以后的随笔集中,精选一部分怀人忆旧之作,并配以有关照片编集成册,以父亲的笔名“星屋”冠之,呈献给广大读者朋友。“星屋”本为父亲书斋名,后也作别号和笔名使用;“星屋”当取自黄仲则的名句“一星如月看多时”,父亲第一本由巴金亲任编辑的散文集即名为《星屋小文》。 本书所选文章大体按内容题材分为追忆家人朋友、作家作品、书籍报刊、家乡风俗以及童年、中年和晚年生活等几大类编排。下面我对父亲一生作一简单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父亲文章。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