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石榴树上结樱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洱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战争”,看不到硝烟,却杀机四伏,就如一潭湖水,水面微波不起,水里却是暗涛汹涌。但作者并无意渲染权力争夺的残酷,更无心以此来招徕猎奇的眼球,他在讲述这场战争的同时,不徐不疾地展示着活色生香的新时代乡村的图景,不时用幽默俏皮的语言调侃一番,对这场“乡村战争”似乎超然物外,事实上,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透露出的是他对乡村现状的喜和忧。

内容推荐

故事从村委会要进行新一届选举开始,很有威望的女强人繁花,很有实力,也很有信心蝉联村支书这一位置,不巧的是,在这紧要关口,村里的计划生育出了问题,一位计划外怀孕的妇女从村里消失了,这一下打乱了村委会的安宁,就在繁花殚精竭虑,四处寻找外躲的孕妇时,她突然发现了一个让她永远不会相信的现实,那些一直很忠于自己的原村委会成员,都在私下拉选票准备竞选支书,并且设置了种种圈套要拉繁花下马……

目录

自序

石榴树上结樱桃

后记

试读章节

种上了麦子,那地就像刚剃过的头。青皮裸露,很新鲜,新鲜中又透着一种别扭。孔繁花的腰也有点儿别扭。主要是酸,酸中又带着那么一点儿麻,就跟刚坐完月子似的。有什么办法呢,虽说她是一村之长,但家里的农活还是非她莫属。她的男人张殿军,是倒插门来到官庄村的,眼下在深圳郊外的一家鞋厂打工,是技工,手下管了十来号人。殿军自称在那里“搞事业”。种麦子怎么能和“搞事业”相比呢?所以农忙时节殿军从不回家。去年殿军没有算好日子,早回来了一天,到地里干了半晌,回家就说痔疮犯了。几天前,繁花接到过他的电话。能主动往家打电话,说明他还知道自己有个家。繁花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她本来想说,村级选举又要开始了,想让他回来帮帮忙,拉拉选票,再写一份竞选演讲词。上次竞选的演讲词就是殿军写的。上高中的时候,殿军的作文就写得好,天边的一片火烧云,经他一写就变成了天上宫阙。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现在就到了要用他的时候了。可是她还没有把话说出来,他就又提到了痔疮。他说厂里正赶一批货,要运往香港和台湾,不能马虎的,同志们都很忙,他也很忙,忙得痔疮都犯了,都流血了。“同志”两个字人家说的是广东话,听上去就像“童子鸡”。可说到了“台湾”,人家又变成普通话了。他说,他是在为祖国统一大业添砖加瓦,再苦再累也心甘,还说“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繁花恼了:“我那一半就算了,全归你。”

繁花恼的时候,殿军从来不恼。殿军提到了布谷鸟,问天空中是否有布谷鸟飞过,说梦中听到布谷鸟叫了。这个殿军,真是说梦话呢。布谷鸟是什么时候叫的?收麦子的时候。随后殿军又提到了“台独”分子,说他那里可以收看“海峡那边”的电视节目,一看到“台独”分子,他的肺都要气炸了。繁花说:“不就是吕秀莲那个老娘儿们吗,你一个大老爷儿们,堂堂的技工,还能让她给惹毛了?”殿军说:“行啊你,你也知道吕秀莲?不过,请你和全家人放心,搞台独绝没有好下场。”繁花说:“张殿军,你给我听着。你最好别回来,等我累死了,你再娶一个年轻的。”当中隔了几天,殿军还是屁颠屁颠地赶回来了。他脸上起了一层皮,眼角又添了几道皱纹,皱纹里满是沙土。怎么说呢,那张脸就像用过的旧纱布,一点儿不像是从山清水秀的南方回来的。他还戴了一顶鸭舌帽,一副墨镜,也就是官庄人说的蛤蟆镜。这天下午,当他拎着箱子走进院门的时候,女儿豆豆正在院子里和几只兔子玩儿。豆豆边玩边唱,唱的是奶奶教给她的童谣:

颠倒话,话颠倒

石榴树上结樱桃

兔子枕着狗大腿

老鼠叼个花狸猫

豆豆对兔子说:“乖乖,枕着狗大腿睡觉吧。”说着就把莲藕一般细嫩的胳膊伸了过去。这时候,殿军进到了院子里。豆豆今年才五岁,大半年没见到爸爸,都已经不敢认他了。他穿的是花格儿的西装,豆豆没把他当成“花狸猫”,已经算是高看他了。这会儿,殿军蹲下来,在西装口袋里掏啊掏的,掏出来一只橡皮筋,一只蝴蝶结,然后来了一句普通话:“女儿啊女儿,你比那花朵还娇艳,让爸爸亲亲。”P1-3

序言

写一部乡土中国的小说,一直是我的梦想。当然是现在的乡土中国,而不是《边城》、《红旗谱》、《白鹿原》和《金光大道》里描述过的乡土中国。我说的是现在,是这个正在急剧变化,正在复杂的现实和语境中痛苦翻身的乡土中国。

一个人,只要不是瞎子,只要不是聋子,都会看到和听到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悲喜剧”。它们并不是发生在“别处”,它们也并不仅仅是“乡村故事”。你住在城市也好,住在乡村也好,只要你不是住在月亮上,那些“悲喜剧”都会极大地影响你的生活,你现在的和未来的生活,除非你认为自己没有未来。

2003年的4月,当我住在北京的乡下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从北京郊区的农民的脸上看到了中原农民的脸,又从中原农民的脸上看到了北京人和上海人的脸,虽然北京人的眼睛常常从曲折的胡同瞥向红墙顶上的琉璃,上海人的目光常常从浑浊的浦江瞥向大洋彼岸的女神。我知道,大河上下,长城内外,这样的脸其实无处不在。在整整一年的写作期间,这样的脸庞一直在我眼前闪现。我再次意识到了乡土中国的含义。

当然,我还没有简单到连“城乡差别”都看不出来的地步,更何况是在“城乡差别”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不会只看到富人而看不到穷人——我还不至于如此糊涂,也不会只看到穷人而看不到富人——我也不至于如此偏激。但我理解那种因为内在的失衡而导致的普遍的怨恨。当生活在谎言的掩饰下进行着真实变革的时候,这种普遍的怨恨显得如此复杂暧昧,又如此意味深长。

石榴产自西域,由西汉的张骞带到东土,而西汉恰恰是我们民族国家形成的源头。樱桃产自东洋,何人何时将之带入中国已无可稽考,而在近代,正是因为日本,我们的民族国家意识才得以觉醒并空前高涨。经过漫长的时光,石榴与樱桃现已成为民间最常见的植物,它们丰硕的果实像经久不息的寓言,悬挂在庭院的枝头。我知道,民族国家的寓言和神话——当然是乡土背景下的寓言和神话,一直是中国作家关注的集点。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构成这个寓言和神话的诸多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博弈和纠葛,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悲喜剧”——就像“石榴树上结樱桃”,却需要我们耐心讲述,需要我们细加辨析。

为此我写下了一些故事、一些场景、一些状况,也写下了我的忧虑、警觉和艰难的诉求。我相信它在谎言和啼笑之外,但深于谎言,深于啼笑。

后记

《石榴树上结樱桃》最早发表于《收获》杂志。2004年7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初版,2007年11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再版。感谢《收获》副主编程永新先生和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黄小初先生,他们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要高于我对它的评价。小说出版以后,获得了一些奖项,国内外学术界对它有多篇评论,也有西方语言的译本在海外出版。现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愿意重新出版此书,以便国内的读者容易读到。我作为小说的作者,自然愿意玉成此事。

很多朋友问到,我为什么突然写出了这样一部书。这样的问话,当然隐含着对我过去的作品的理解。我承认,这部书与我以前的作品确实有些不同,最主要的是题材的不同。我以前的作品,大多写的是知识分子,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比如《花腔》中的葛任;当代的知识分子,比如《午后的诗学》中的费边。而这部书,写的却是21世纪最近几年中国的乡土生活。面对朋友们的追问,最简单的回答自然是:我在寻求着某种变化。但我却不大愿意这么说。我更愿意说,我一直在关注着现实,关注着现实中的变革,而乡土生活中的种种变革,就是中国现实的缩影,所以我愿意写出这样一部作品。

我知道很多人认为,农村离我们很远,它只是我们在郊游或者串亲时才会去的地方,是我们在使用小时工或者保姆的时候才会考虑的地方。但实际上,农村和城市从来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农村发生的每一种变革都会非常深刻地影响到城市人的生活。乡土生活从来不是发生在别处。了解那些正在发生的乡土故事,其实就是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过去的生活和未来可能会有的生活。

这本书初版和再版时,因为我的疏忽,都留下了一些不该有的错漏,这些错漏大部分是由海外的朋友发现的,它们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作为这本书的作者,我当然为此感到羞愧。这次,趁第三农出版的机会,我将已经发现的错误改正了过来。

2008年11月27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谁想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的话,就应该阅读李洱的小说,史无前例,非常杰出。

——德国北德电台(NDR Kultur,2007年9月)

李洱描绘了一幅巨变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肖像画,栩栩如生,显示了中国的哲学以及中国解决现实问题的独特方式。

——《新苏黎世报》2007年9月(Neue Züricher Zeitung,September 2007)

小说的艺术手法非常微妙,具有高度的可读性。《石榴树上结樱桃》配得上它所获得的一切荣誉。

——《普鲁士报》,2007年10月(Preu?ische Allgemeine Zeitung,Oktober 200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2: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