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完成止于至善天下大德,这无疑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人生价值追求之流露,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正是这种思想的写照。在今天的企业经营实践当中,一些有社会责任感、有时代使命感、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提出了适合当今企业发展的新儒家价值观,重新给企业的追求下了定义,他们强调:“修身、富家、强企、爱社区、报国家”的企业价值观。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才是中用管理智慧的实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用管理智慧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高天增 |
出版社 | 中央党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完成止于至善天下大德,这无疑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人生价值追求之流露,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正是这种思想的写照。在今天的企业经营实践当中,一些有社会责任感、有时代使命感、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提出了适合当今企业发展的新儒家价值观,重新给企业的追求下了定义,他们强调:“修身、富家、强企、爱社区、报国家”的企业价值观。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才是中用管理智慧的实质! 内容推荐 企业员工有了安身立命的工作岗位,有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自然会和谐有序,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自然也增强,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标志。企业有爱,才有责任,企业的员工才会爱自己、爱家庭、爱企业,企业才会爱社区、爱国家。 目录 前言 一 中用之道在于用中 二 我希望:健康的成长着 三 从中原出发:做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奠基人 第一篇 “中”之随谈 一 产权与话语权 二 中用管理思想要素概览表 三 中与好 四 安和利善的追求 五 康乐美智信(诚)的追求 第二篇 和态管理 一 企业协调的五化 二 不协调要素 三 协调机制的结构 四 协调机制软与硬 五 协调机制的优化 六 协调机制的特色 七 协调随谈 第三篇 安态管理 一 广安之安 二 人才之安 三 企业之安 四 社会之安 第四篇 生态管理 一 时代与生态 二 企业生态 三 现代企业生态经营设计 四 现代企业生态经营 五 现代企业生态经营优化 六 企业生态与生态营销 七 文化生态 第五篇 企业家素质 一 企业家之天道 二 企业家之命道 三 企业家之王道 四 天、命、王之用 第六篇 企业素质 一 企业之大道 二 企业之中道 三 企业之久道 第七篇 中与度 一 有度 二 用度七大功夫 三 和度管理 第八篇 中与行 一 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健康 附录 (一)邀同盟书 (二)学习宣言 (三)创新宣言 (四)进化宣言 后记 试读章节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完成止于至善天下大德,这无疑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人生价值追求之流露,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正是这种思想的写照。在今天的企业经营实践当中,一些有社会责任感、有时代使命感、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提出了适合当今企业发展的新儒家价值观,重新给企业的追求下了定义,他们强调:“修身、富家、强企、爱社区、报国家”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首先要不断地完善自身,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安身立命的工作岗位,通过企业的发展来提升员工的生活质量,通过员工的发展来改变家庭的生活质量,让家庭富裕起来,让人人都安居乐业。这是当今企业最基本的职责,这也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安”。 企业员工有了安身立命的工作岗位,有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自然会和谐有序,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自然也增强,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标志。 爱社区、报国家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脱离环境而生活在真空里的企业,企业的健康发展与企业的周围环境关系密不可分。企业的经营者要尽力去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而且要主动去承担责任、付出爱心,处理好这种“鱼”与“水”的关系。如果说建设好社区环境是企业一种爱心的体现,那回报国家便是企业的大爱心的体现。 企业有爱,才有责任,企业的员工才会爱自己、爱家庭、爱企业,企业才会爱社区、爱国家。 但这种止于至善之道的爱与利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企业经营者必须要处理好的关系。我们提倡基于仁义的大利。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体系中,古今中外的文化体系中,没有不讲利的,我们生活当中的俗话也说:“无利不早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儒家思想中,义利之辩最为常见,而很多人只强调利,而把义的内涵给狭隘化了,把仁义之利给错解了,甚至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孰不知,仁义是利的根本,用仁义的手段,从事仁义的事业去创利,才是根本上的大吉大利。 首先,企业的经营当中利益的分配机制是个问题,孟子曰:“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民欲利,上下争利,则国危矣。”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利益的分配问题那企业的经营很容易陷入危机,这是企业经营者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当前的很多人都只是贪图眼前的急功近利,而不顾长远的巨利,虽然心知其然,而行有所不能也。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利之公私的辩论中,产生了两个极端的派别:一个是墨子,另一个是杨子。墨子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从头到脚都可以放弃,而不遗余力地去为别人谋利,是彻头彻尾的牺牲自我,以利别人。而杨子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天下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一毛不拔,但也不妨害别人的利益。这两种主张都是很极端的状态,根本不可能做得到。既不会像墨子所说,人人都大公无私,天下共利;也不可能像杨子所说:人人为己,既争取自己的自由,又不妨害别人的自由。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只有回过头来看看儒家的中庸,中庸不是调和论,它是兼容并蓄而适可而止的中道,是合理、和利、同行的大分配原则,企业的经营者要遵循这种分配原则。 再者,公推为五经之首的《易经》也有多处在谈利的问题,其主要思想便是“利用安身”。简单地说用利来安身,如民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企业内部的员工持股等都是用利的表现。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企业经营者进行利益分配的一个指导性原则:就是要懂得用利,而不要被利用。同时,这也是我们企业经营者利于至善的追求所在。 序言 高天增先生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是一位爱学、上进、勤奋,把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的实业管理者。他提出“中用”这种管理思想是三年前的事情,我当时并没有特别在意,只是觉得能够自己琢磨点东西对个人成长有益。毕竟能经得起诱惑、又耐得住寂寞的管理者很少,直到三年后邀我为《中用管理智慧》一书作序的这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多年来,一直不畏艰难,不屈地实践、追求这种管理思想的精神,在今天是多么的珍贵。虽然这种管理思想还有待不断地完善,但作为学者,我认为“中用"是管理思想的一块沃土、一粒金种子、一颗充满活力和灵性的幼苗,我们需要呵护她、珍惜她。 《中用管理智慧》一书的内容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种状态(和态、安态、生态)、二种素质(企业素质、企业家素质)、一种价值观(健康),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点是本书所提出和态、安态、生态三种管理状态。这三种管理状态,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化,更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去学习、去醒悟的管理思想。 一点是本书所强调中用管理思想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企业素质与企业家素质这两个企业管理中的最根本问题,企业素质决定了企业的质量,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作者结合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感受,强调了协调性在提升企业素质和企业家素质中的重大作用,并对协调机制、协调特性在理论上给予了系统的阐述。 这两点是中用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本书的亮点所在。 本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对中用思想的产生基础只是笼统地提了一下,对于缺乏国学基础的读者显得有些唐突;篇与篇之间只是通过主导思想相衔接,过渡性地衔接不够流畅等,但这些瑕不掩瑜。毕竟中用管理思想是个大系统,每一个篇章都有丰富的内容,不可能全面概括,本书在抛砖引玉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突出了中用管理思想的重点与核心。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我一直提倡:传统文化现代化、现代文化传统化。这是当今社会和谐文化、和谐精神、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中用管理思想响应了这一趋势: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有机融合的具体化。 中用管理思想是传统中的创新,是现代中的反思。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它需要不断的完善,需要经过更多的实践检验,需要更多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正如古人所言,我们需要不屈的精神、包容的心胸和高远的视角,来清晰一种思路,探索一种思想,构建一种思维;明确一个概念,树立一种信念,建设一种经济哲学新思想。 后记 浮躁中的冷静、喧嚣中的智慧 不断的遇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方法,这是每一个一把手必须面对的一种循环,但一把手只能是这种循环的操盘手,以保证循环的良性。《中用》就是力争为以下人员提供循环的良性的书:企业董事长、总裁、企业相关高级管理者,以及研究管理科学的科研机构、行政机关一把手。 中用思想具有典型的中华民族地域特色,我用一个“中”字把它系统起来,目的是希望形成适用于当代企业管理的思想理论。但这里我要强调一个问题是:你千万不要把这种管理思想简单地概括为“古代管理思想汇编”或者“中华传统管理思想集合”,否则,就是失去了这套书的意义。它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现代文化传统化”,它是科学发展观应用。 本书行将出版之际,吴铁铸老师建议我着手下一本书《中正和》的写作,作为本书的姊妹篇,以与此书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中正和》是《中用》的姊妹篇。它更具体地从道、经、技三个层次讲明了中用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者素质(心理健康、精神健康、身体健康)和企业素质(文化健康、机制健康、机能健康)提升的方法和途径。 吴铁铸老师是一位对传统文化研究颇有建树的学者,严谨忘我的做学态度,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国学基础,使得这位年将八十的学者言语间处处体现出睿智。他常常带病工作到深夜,不为名利,旨在追求意志的自由,我想这也许就是真正的生之意义所在。作为吴老的学生,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他敬业的态度、人生的从容、胸怀的博大、心灵的清澈,坚定了我的意志、拓展了我的心智。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吴铁铸老师的鼎力相助,他认真对待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耐心的为我理清思路。他在尊重我个人的管理思想同时,审慎地辨析我提出的每一个概念,引导我去思考更多相关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吴老的帮助。借此,表示我对吴老最真诚的敬意与谢意。 在本书的出版中,朱晋平先生、杨冠华先生、郝云先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