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人相重台北一月和/吴鲁芹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鲁芹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鲁芹——一位有学养、有风度的散文家,功力匀于字行间,情思入于化境。轻松地游走在中外优秀文章之间。以东方风范面对西方文学的博学鸿儒。在闲逸的话语中有丰富的智慧和心灵的光辉,在信笔挥洒、嬉笑诙谐中见巧妙勾连和慎密严谨。他的文章,既有西方的随笔传统,又有中国的散文精髓,非但处处都是学问,而且处处都有哲理。

内容推荐

本书为吴鲁芹个人专集,《文人相重》描述作家与编辑的友情;《台北一月和》记录的是吴鲁芹先生在返台一月中的琐事,以邱彦明女士所撰的访问记作引。

吴鲁芹的文章既是半生智慧的凝聚,其中醇厚的深意就值得一读再读。在他的幽默中,读者能看到感时伤逝的泪光;在略带夸张的自嘲中看到撼不动的自重;在偶尔强烈的抨击里看到深切的关心。读他的文章是对中国渐渐失去的文人传统重新认识。他从无狂狷之士的辛辣刻薄,因为一位尝过家国之痛,也享受了妻相知友相敬的人,对人生有平衡的认识,得以用清明的心胸看天下事。

目录

文人相重

写在书前/吴葆珠

楔子

维吉尼亚·吴尔芙与凌叔华

亨利·詹姆斯与R.L.斯蒂文荪

杰姆斯·瑟帛与E.B.怀特

亨利·詹姆斯与H.G.威尔斯

福德与庞德

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与汤玛斯·伍尔夫

附:玛丽·麦卡赛与丽莲·海尔曼

后记

台北一月和

前记

访散文家吴鲁芹先生——代序/丘彦明

“老汉”归台日记抄

“报恩除是转轮时”——归台日记抄外一章

试读章节

维吉尼亚·吴尔芙与凌叔华

自从十年前《维吉尼亚·吴尔荚传》(Virginia Woolf:A Biography)出版之后,不但吴尔芙夫人本人的声威重振了起来,连带“布罗姆斯贝莱一伙人”(Bloomsbtlry Group)也走红了,有关他们的书,就出了好些本,至于吴尔芙生前写的小说、传记、批评文字,在过去十多年中都重新排印,以精致的纸面平装本,出现在大城小镇的书肆之中。书商和其他商人一样,是极其现实势利的,凡是生意好的商品,必放在显著的地位,不让它“埋没”。这几年我逛书铺,总见到吴尔芙的旧作陆续上市,要买到她的全集,就不怎么费事了。大约出版商也是“有鉴及此”吧,旧作重印完了,脑筋就动到她的书信与日记上面去,那些都是些还没有“公诸于世”的私产。

有人形容维吉尼亚·吴尔芙死了四十二年之后,忽然如此之红,像政客的“卷土重来”、球队的“败部复活”,不管这些形容词恰当与否,热闹是事实。吴尔芙夫人那支笔也真勤快,她只活到五十九岁,写了那么多书且不说,前年出版商为了编印她的书信集,请人搜集到的书信就将近四千封,分成六卷,依年代先后出版了,接下去就是“日记”,现在已出版了包括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五年的首卷,其中有一天她写道:“我现在是休假,那就是说,我在计划明天该写什么。”这句话是上述“勤快”的最好注脚。

我开始接触到吴尔芙的作品,屈指一算,是四十五年前的事了。先是读她的小说,继则读她的批评文字,总之是我所崇敬的作家之一。所以十年前她的二姨侄为她作传,那本传记一问世,我就去找来细读了一遍,并且还写了一篇相当长的读后记,交给台北的《传记文学》发表。在那篇读后记中,我曾经形容我们这一辈的人,也就是在三十年代后期念英文系的大学生,对吴尔芙以及她同代的几位作家,是“一往情深,如醉如痴”。到了她的六大卷“书信集”陆续在美国出版,自然也就陆续买来看了。“日记”与“书信集”的好处,是不必从头读到尾,一气呵成;可以随手翻到哪一天,哪一封就读下去,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信亦必写得好。《华盛顿邮报》的《书评周刊》恭维吴尔芙的书信集将与济慈的书信集、福楼拜的书信集并驾齐驱,成为文学史上伟大的书翰之一。我还可以加上一两句老生常谈:欲知其人,必先读其书;欲深知其人,则非读其书信与日记不可。

这其实都是题外的话。题内的话是从《书信集》卷六第二二一页上发现“致凌叔华书”引起的。应该说看到这封信之后,起了一点“研究”的兴趣,于是赶紧查索引,发现另外还有几封信,当然立即读了。当时的反应是吴尔芙夫人对凌叔华女士真是关怀备至,但是她们非亲非故,始终没有见过面,完全是“翰墨因缘”。于此我就想到中外文人间亦有了相亲相重的例子。以吴尔芙的慧眼,一定看得出凌叔华的才华,才如此这般鼓励和督促吧。可惜我没有研究吴尔芙的根底,也没有研究凌叔华的根底,不能从她们的小说人手,作比较研究,说明她们有哪些潜在的因素,可以成为好朋友(对吴尔芙、凌叔华二人都有研究的是叶公超和在大陆上的萧乾。吴尔芙去世前,叶萧二人也都在伦敦,说不定有过往还)。我所能做的是为这些信作注释,提供一些背景说明,为“文人相重”的账簿上记一笔账。

在《维吉尼亚·吴尔芙书信集》卷六、二二一页、编号三三七七的一封信,是全集中吴尔芙写给凌叔华的第一封信,用了印就吴氏夫妇在伦敦住址与电话号码的信纸亲笔写的,日期是一九三八年四月五日。全信的内容约如下述:

我希望这时你已收到我给你第一封来函的复信,我是在收到你来函之后几天就作复的。今天樊尼莎又转来你三月三号的信。我多么希望我能帮你一点忙,我知道你们比起我们来有更多的理由不快活,所以由我来给你任何意见指点,都是愚不可及的事。我唯一可以给的指点或者忠告——那也是我自己曾经尝试过的——就是工作。

P7-10

序言

吴鲁芹(一九一八——一九八三),字鸿藻,散文作家,英美文学教授。上海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贵州大学、台湾师范学院、淡江英专(今淡江大学)、台湾大学等,策划英译当代中国文艺作品。一九五六年与友人联合创办《文学杂志》。一九六二年赴美,任教于密苏里大学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美国去来》、《鸡尾酒会及其它》、《瞎三话四集》、《余年集》、《暮云集》及报道访谈当代欧美作家的《英美十六家》等。

吴鲁芹的作品,沿袭了西方自《蒙田随笔》奠基的essay传统,呈现了中文世界里尚未被普遍肯定的散文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充满了个人化的知识趣味。吴鲁芹的散文“功力匀于字行间,情思入于化境”,轻松游走在中外优秀文章之间,既有西方的随笔传统,又有中国的散文精髓,他本人也是有学养、有风度的一代散文大家。

吴鲁芹生前致力于推动台湾现代文学,逝世后由友人成立基金会,邀请《联合报》与《中国时报》自一九八四年起轮流主办“吴鲁芹散文奖”,林清玄、杨牧、王鼎钧、简颤、庄裕安、黄碧端、蒋勋、余光中、周芬伶、杨敏盛(阿盛)等得奖人皆为公认有成就的作家,此奖也深获文坛肯定与重视。

由于绍介的通道缘故,吴鲁芹先生的文、事在大陆的影响力并不大,大陆的读者对他的作品在认知上存在空白。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社推出“吴鲁芹作品系列”中文简体字版,包括《瞎三话四集》、《师友文章》、《鸡尾酒会及其他美国去来》、《英美十六家》、《余年集》、《暮云集》、《文人相重台北一月和》。

吴鲁芹先生长期身居海外,对外国作家、作品、地名的翻译与现今大陆通用译名不尽一致,如索尔·拜罗、佛洛伊德、杜斯妥也夫斯基、阿里斯多德、《卡拉马助夫兄弟》、《雨王韩德森》等。为尊重原著和作者起见,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对此基本保持原貌,相信并不会对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

书评(媒体评论)

老吴的散文确然带着山居剪烛的线装幽趣,也带着炉边冥想的烫金智慧,襟上袖口显然沾过陆放翁的征尘苏曼殊的泪痕,呢帽风衣显然染过毕尔彭的酒香海明威的猎烟,他笔下从此饱蓄东方的浑古和西方的澄莹。摆空架子的大文章好写,拼命堆砌课本学识不难堆得出来;带真感情的妙笔墨难求,挥洒的是学问不是学识,讲究的是心境不是心志。

——董桥(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