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余年集/吴鲁芹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鲁芹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以东方风范面对西方文学的博学鸿儒,在闲逸的话语中有丰富的智慧和心灵的光辉,在信笔挥洒、嬉笑诙谐中见巧妙勾连和缜密严谨。本书收录散文作家,英美文学教授吴鲁芹的几十篇精彩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呈现了中文世界里尚未被普遍肯定的散文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充满了个人化的知识趣味。这些散文“功力匀于字行间,情思入于化境”,轻松游走在中外优秀文章之间,既有西方的随笔传统,又有中国的散文精髓。

内容推荐

本书为吴鲁芹个人专集,1985年洪范书店出版。

本书由董桥、刘绍铭、李欧梵,余光中陈子善,叶兆言、孙甘露、傅月庵深情推荐。

一位有学养、有风度的散文家,功力匀于字行间,情思入于化境。轻松地游走在中外优秀文章之间,既有两方的随笔传统,又有中国的散文精髓,非但处处都是学问,而且处处都有哲理。

目录

谈其文不知其人,可乎?

自序

谈自己:

 六一述愿

 记残年三幸

 附:仰望晴空

 书的书房

说旧事:

 我的大学生活

 记珞珈三杰

 记雷儆寰与赵君豪的拉稿作风

发议论:

 又是些不中听的话

 救救英文

 论读书人与怀才不遇

 不受干扰权的防御战

 “旅游只宜提倡说”

留足迹:

 访史坦贝克故居

 翡冷翠夜梦徐志摩

 非游记

序·跋·评:

 《英美十六家》自序

 附:不虞之誉

 《岁月长青》序

 人猿泰山·张翼德

 外行人看大小三展

 评散文

试读章节

我的大学生活

二十年前我在台大外文系教四年级的翻译以及散文与作文,每隔两星期或三星期,总要做一次“练习”。这些作业,照例忝为人师的要批改一番,才算尽了为师的职责,至于发还给原作者之后的下落,是否连一顾都不屑,那就“皆所非计”了。我因为在大学时期,有过拿了作文到老师住处一面批改一面挨骂的经验,而且觉得那种经验大有好处,于是在自己教的班上也就婉转陈词,有谁愿意枉顾当面批改者,盍兴乎来?真的也就有了两三位不时带了文章来,从容受辱,大约经过几次短兵相接,彼此已经有了相当的交情,我就很不客气地说:“我们当年读外国文字读不好是情有可原的;以你们今天的环境,还读不好,就不好原谅了。”

我所说的当年,是抗战初期。我有时在改完作业,彼此尚有清谈的余闲,不免会向一两位属于不自认为是才华盖世的青年人,叙述一些抗战初期大学生的苦况。一般人的“想当年”,不外是当年如何英勇,如何豪华,抗战时期的大学生,能说的只是多么穷,多么苦。不过我常对我的学生说:“我们当年苦得相当潇洒,穷也穷得相当潇洒!”下面一些小故事,是我二十年前常说的,听的人当中,也有走上“误人子弟”歧途的,他们没有必要把这些故事转述给他们的学生听,我现在把它们写出来,也只是“聊志雪泥鸿爪”之意云尔。至于能否高攀《中华日报》副刊征稿信中所悬拟的“教育性及启示性”的崇高目标,也又是“皆所非计”了。

我是一九三七年秋天,也就是“七七事变”抗战开始之后进大学的,第一年因为武汉尚未成为战区,在珞珈山的大学生活,还有相当的格局,大学出版部有印刷厂,我们的讲义都是铅印的,颇为讲究,中文是连史纸,西文是道林纸。出版部除了出版学术著作之外,还兼营零售,我入学的秋冬之际,还见得到陈列的若干原版书的存货。到了第二年学校决定西迁四川乐山,情形就大变了。一九三八年五六月间,教授学生大部分都到了一座风景殊不恶的小城,图书仪器包括印刷设备虽然也跟着内迁,究竟不如人那么轻便。而且那时军运孔亟,沿海的工厂也忙着内迁,大学的图书怎么也得让一步,等着吧!巧妇无米难以为炊,教授也不能凭周围的风景来论道解惑,二十年前我对我的学生说,你们要买书真是俯拾即是,我们当年不止一门课是“手抄本”;而且不少是在油灯黯淡的情况之下的产品。

二年级有一门“英诗选读”,是入门的课程。因为以后还有两年按时代顺序,一年是从浪漫运动到二十世纪,一年是从乔叟到浪漫运动的英诗,所以二年级的“诗选”只是浅尝,系主任方重(芦浪)先生第一堂带来一本他自己的藏书《英诗选集》,不记得是什么版本了。他说他已圈出将近两百首,准备一学年教完。印讲义的设备尚付阙如,买书更是做梦。唯一的办法是手抄,先只能一个人抄,抄上十几首,然后就传给两个人,再传就可以四个人同时抄,八个人同时抄,很快每人就可以一篇在手,不愁没有讲义的空谈局面了。而且,他说抄一遍比读上五遍还要强,所以“不便”亦有其光明的一面。我对英诗没有下过什么工夫,但我们那一班人至少手抄过两百首诗。这一点入伍训练,是今天的大学生所不需要吃的苦头,是可以省下来善加利用的时间。究竟是“善”用了还是“恶”用了,是我二十年前当面批改学生课业时,常用来“质询”的题目。

我们当年用“手抄本”,多少还养成了一点爱抄书的好习惯,一直到今天,我见到“爱不忍释”的好诗,或者一两段好文章,总喜欢把它抄下来。坏习惯是抄了并不保存,随抄随丢。但是就在抄的过程中,毕竟多一层玩味的机会,多一层乐趣。几年前《中央日报》副刊登了周弃子先生四首七律,那是他在东坡生日的一天,和几位文士在另一位诗人张百成先生银河村居纵饮剧谈的述怀之作。诗真是做得好,我立刻就把它抄了下来,后来又抄过两遍,寄给远地看不到中文报的朋友,渐渐几乎可以背得出来了。或有人日:复印影印那么方便,抄它做什么?这是不懂得“手工业”乐趣的人,只知道省时省事的不通见解。手抄一过,在我已是“积习难改”,而且其中自有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到读诗,今天在台湾读外文系的学生,也比我们当年福气多了。我们当年读英诗,完全听老师在堂上朗诵,得不到外界的助力。方芦浪先生早年清华出身,后来在美国又读了五年的书,国人中说英文说到他那样程度的并不多。可是等到我有机会听到名演员、名诗人读诗的唱片之后,发现他们毕竟“非我族类”,真能把诗中的情感与诗的音乐性带给听众,就连高手如方芦浪先生也要瞠乎其后。读音本来就不大准同时也教诗的如朱孟实(光潜)、费鉴照两位先生,就更不用说了。我在淡江英专初创时,曾去教过“英诗选读”一年,后来因为往返淡水、台北间路远不便,告辞了。再后来,淡江有了城区部,校务又由居浩然主持。浩然是熟朋友,又拉到城区部教了一年英诗。那时我就在讲解完毕之后,放唱片,让同学欣赏一下诗的音乐成分。现在我相信比五十年代更方便,读英诗当然不需要像我们在抗战时期那样靠手抄,而且很容易买到名演员、名诗人朗诵的唱片。相形之下,我们四十多年前的那种读法,等于是土法炼钢了。凡属土法,必然是事倍功半,但是当年大家多做几倍的事,并不以为苦。有人中途抄漏了一行,连累了几位“后辈”,“后辈”亦甚少埋怨者,只是在教室中多了几种名称,首抄的一位是“钦定本”,抄错而改正了的是“某某校勘本”,系主任亦笑说这是版本学的入门训练。我在上面提到“我们当年苦得相当潇洒,穷也穷得相当潇洒”,就是指这一类的事。

“穷得潇洒”的事例,当然也不少,到了抗战的第三年,凡是从战区来的金钱方面的接济已经中断的同学,虽然有贷金可以吃饭,衣裳是没有钱添置的,可以说渐渐进入衣衫褴褛的境界了。现在回想起来,大家似乎都不以为意;说得好听一点,几乎是“布衣傲王侯”的气概。我初入学时,带了一双相当好的皮鞋,经过两年的磨折,屹然无恙。几双袜子,两年下来就全部“玉碎”了(抗战时期的口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此从大学三年级起,我就是一年四季赤脚穿皮鞋,到了皮鞋也“玉碎”,就是赤脚穿草鞋。我的丝棉袍就更不雅,两袖磨损到棉花出来了一部分,进退两难。可是出入黉舍,招摇过市丝毫没有寒伧的感觉。偶尔有机会走进馆子,大快朵颐,胸前更弄得油迹斑斑,亦不去抹刷,诗人苏曼殊是泪痕杂酒痕,陆放翁是征尘杂酒痕,我这俗人只有靠油痕来点缀点缀了。

另外一件至今难忘的穷得潇洒之杰作,是我的那件毛衣。我一九三七年离家时,家姊为我结了一件毛衣。两年之后,袖口的线脱了,一脱就不可收拾。起初我是把那拖出来的约摸两尺长的毛线,圈在手腕上,也就对付过去了。可是每次穿上脱下,总不小心,又把毛线拖出几寸,积年累月,就不止好几尺长了,越圈越高,渐渐就到了“捉襟而肘见”的“肘”的部位了。我的右袖是完整的,左袖穿起来长度仅及半,挂起来,若一任这根毛线绵延,就长可及丈。川西雾重,十分潮湿,难得有大太阳时,我喜欢把衣物连人带马到院中晒上一番。这件毛衣的款式当然最引人注意。中文系的一位才子得句云:“左袖绵延万丈长。”可是文字游戏,只是好玩而已,对这件毛衣说来,仍然是“无补时艰”。幸而我常常让它晒太阳,让它“亮相”,才有了遇贵人高抬贵手的机运。寄语今天某些怀才不遇之士,尽量写些明示暗示怀才不遇的文章,多作“怀才不遇”状的亮相,迟早会有知遇来提拔的。

且说,某日未闻犬吠,太阳已出来了。我又把衣物连人带马拿到院中晒上一番。此日想必是周末,宿舍中相当热闹,偶亦有女同学来约男同学出游者,故听得到吱吱喳喳娇滴滴的莺燕之声,颇有些“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气氛,正当本人闭目养神之际,忽听到一阵大笑,一睁眼,看到两位女同学笑得人仰马翻,女人哭笑无由,是很普通的事,但是当我听到“这是谁的呀!”知道本人的毛衣是引起大笑的笑种,也就难于回到闭目养神的境界了。“是老吴的!”站在她旁边的一位同宿舍的男同学说这话时,顺手指了我打坐的方向。这时老吴也只有挺身而出直认不讳,此姝不但笑得爽朗,说话做事也很爽朗,“我想把它带回去看一下,明天交给他带还给你。”他者,就是站在她身边的那位男同学,他和她,他们和她们,经过四十年岁月的磨损,模样已经模糊,名字是更不记得了。

抗战时期大学生的苦和穷,有说不完的故事;可是如我所说的我们苦得相当潇洒,穷也穷得相当潇洒,一点都不“窝囊”,这恐怕是今天在富足的温室中长大的大学生所无法想像的。

一九八0年元月

P47-52

序言

吴鲁芹(一九一八——一九八三),字鸿藻,散文作家,英美文学教授。上海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贵州大学、台湾师范学院、淡江英专(今淡江大学)、台湾大学等,策划英译当代中国文艺作品。一九五六年与友人联合创办《文学杂志》。一九六二年赴美,任教于密苏里大学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美国去来》、《鸡尾酒会及其它》、《瞎三话四集》、《余年集》、《暮云集》及报道访谈当代欧美作家的《英美十六家》等。

吴鲁芹的作品,沿袭了西方自《蒙田随笔》奠基的essay传统,呈现了中文世界里尚未被普遍肯定的散文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充满了个人化的知识趣味。吴鲁芹的散文“功力匀于字行间,情思入于化境”,轻松游走在中外优秀文章之间,既有西方的随笔传统,又有中国的散文精髓,他本人也是有学养、有风度的一代散文大家。

吴鲁芹生前致力于推动台湾现代文学,逝世后由友人成立基金会,邀请《联合报》与《中国时报》自一九八四年起轮流主办“吴鲁芹散文奖”,林清玄、杨牧、王鼎钧、简颤、庄裕安、黄碧端、蒋勋、余光中、周芬伶、杨敏盛(阿盛)等得奖人皆为公认有成就的作家,此奖也深获文坛肯定与重视。

由于绍介的通道缘故,吴鲁芹先生的文、事在大陆的影响力并不大,大陆的读者对他的作品在认知上存在空白。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社推出“吴鲁芹作品系列”中文简体字版,包括《瞎三话四集》、《师友文章》、《鸡尾酒会及其他美国去来》、《英美十六家》、《余年集》、《暮云集》、《文人相重台北一月和》。

吴鲁芹先生长期身居海外,对外国作家、作品、地名的翻译与现今大陆通用译名不尽一致,如索尔·拜罗、佛洛伊德、杜斯妥也夫斯基、阿里斯多德、《卡拉马助夫兄弟》、《雨王韩德森》等。为尊重原著和作者起见,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对此基本保持原貌,相信并不会对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

书评(媒体评论)

这位神交好友,穷的时候潇洒,不穷(大概他从未大富过)的时候也潇洒,严守规矩的时候潇洒,打破规矩一大概他不容易完全打破一的时候也潇洒。关于幽默的理论很多,似乎是林语堂先生说过:幽默始于闲。我想,[潇洒]应该是最高层次的[闲],因为鲁芹无往而不潇洒,所以他的文章中的幽默,如泉涌地,涓涓无穷。

——张怫千(台湾作家、楹联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3: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