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对于今天的世人来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要是有人问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最早的茶字怎么写?可能有些人变答不上来了。再若有人问到武则天、法门寺对茶文化有什么贡献?鸦片战争与茶文化有什么必然联系,估计这世上能说出一二者更是屈指可数。
这部以杂文笔法完成的《茶史漫话》,给读者奉上的是一杯以茶为主料的文明奶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史漫话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俞鸣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喝茶,对于今天的世人来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要是有人问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最早的茶字怎么写?可能有些人变答不上来了。再若有人问到武则天、法门寺对茶文化有什么贡献?鸦片战争与茶文化有什么必然联系,估计这世上能说出一二者更是屈指可数。 这部以杂文笔法完成的《茶史漫话》,给读者奉上的是一杯以茶为主料的文明奶茶。 内容推荐 茶不仅在五六千年前起源于中国;不仅,经历了“神话”、“嬗变”、“滥觞”、“辉煌”、“精致”“断层”、“简约”、“时尚”、“传播”等时代变迁,而且在这一切的背景后,更深藏着许许多多源自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科技乃至意识形态的导火索和催化剂。 目录 第一讲 神话时代 第二讲 嬗变时代 第三讲 滥觞时代 第四讲 辉煌时代 第五讲 精致时代 第六讲 断层时代 第七讲 简约时代 第八讲 时尚时代 第九讲 传播时代 第十讲 博弈时代 试读章节 暴发户心态的第三特征是附庸风雅。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分重视对八旗子弟的教化,制定了最早的义务教育法。努尔哈赤重教化的目的,是让八旗子弟克服掉身上的蛮族习气,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以清朝旗人都从小就接受汉文化教育,骨子里逐渐被汉化了。汉文化是草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火烧刀砍仍生生不息,故颇有点自得自恋、自高自大、自命风雅。进京后的满人成了国家的主人,尊师重教的传统依然代代相传,科举殿试依然红红火火。为了掩饰其母文化的俗,在广大考生和汉族文人面前有点面子,清朝皇帝和贵族在学习方面都十分勤奋。康熙皇帝最学有所成,修为到家,成了文武全才。比古代帝王更全面的是他还爱好体育,通晓外语,因此还有点崇洋。国库里充裕的银子还不一定能买回面子,追求时尚,附庸风雅才是清朝的又一面子工程。康熙皇帝在这方面率先垂范,他写得一手好字,字体端庄持重,且又灵动多变。据说康熙下江南来到杭州,朝拜完灵隐寺,住持请题匾,康熙提笔欲书“灵隐禅寺”四个字,但“灵”字刚写上半截,发现写得大了,字的下半部分就不成比例了,重写又没面子。他不露声色,灵机一动,将“灵”字改成“云”字,这下搭配得天衣无缝。霎字改了,下一个字咋办?好办,灵字还是不少了它,但用林字替代。这样一改,反而意境更妙,云在林中,林在云中,缥缈虚空处,乃“云林禅寺”之所在也。老和尚站在一旁,对皇帝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康熙亦视欧洲文化为时尚,从他开始,用几代人的时间,建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欧洲花园——圆明园。乾隆又是个附庸风雅的主,他当皇帝期间天天要写几首诗,逮着什么写什么,几十年下来居然留下诗篇四万多首,相当于《全唐诗》的数量。诗写得不怎么样,但其精神极其可嘉,算下来每天写一首诗的话,他得写上110年。清朝康乾盛世大兴这样的面子工程尚可说得过去,而一百多年后,慈禧太后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不惜动用国防资金,死撑面子建成集中国各地园林之精华的皇家花园——颐和园,大清的面子工程到此为止可以说大功告成。但北洋水师的军舰变成了老佛爷的游艇,炮弹变成了晚会上的焰火,真乃古往今来“化干戈为玉帛”之范例也。 北京的茶馆是靠八旗子弟泡出来的,北京的戏园是靠八旗子弟捧出来的。他们由俗而雅的进化过程同时是一群狼变成流浪狗的退化过程,八旗子弟最后大都倾家荡产,连姓也丢了。 至于说清朝是中国茶文化的时尚时代,是因为茶与清朝两个附庸风雅,追求时尚的摩登皇帝形影不离。康乾两帝虽为祖孙,但情趣爱好似乎是隔代遗传,比起夹在中间的康熙的儿子,乾隆的爸爸雍正皇帝,两人要相像得多,而且从长寿基因来看也是祖孙两人更接近。爷爷活到69岁,孙子活了86岁。在民间传说中,这两位更是影形相随。爷爷去过的地方,孙子一定会去,爷爷在哪里题过字,孙子一定也会在那里留下墨迹。这爷孙俩都是旅游爱好者,尤其是爱往苏杭两地跑,爷爷去了三次,孙子去的次数比爷爷多一倍——六次。京杭大运河有舟楫之便是一方面;江南是当时的天下粮仓、丝府、钱库,苏杭又是有天堂美称的休闲之都是其二;以南巡考察水利建设,关心群众疾苦为名远离深宫,逃避没完没了的工作又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委,那就是茶者为南方之嘉木,苏杭两地是有明以来最重要的茶区。康熙和乾隆能够长寿,和他们爱喝茶而不饮酒大有关系。这祖孙俩不仅爱喝茶,还爱琢磨茶。康熙在宫廷里经常开茶会、茶宴,收藏和推介景德镇的精美瓷器茶具。乾隆则六次下江南,四次跑到杭州龙井茶产区看农民制茶,比爷爷多去了三次。龙井茶和碧螺春茶有了这两个皇帝级的产品代言人做广告,身价又陡然升高,交易市场里股指每天上升一个台阶,收盘于摩天岭制高点。直到民国,喝一杯龙井茶还要一块大洋,而那世道写字楼里的小职员一个月的薪水才十块大洋。这对祖孙皇帝对茶的爱好,对茶的恭敬,为茶的不惜笔墨,已经称得上茶痴;比那些玩茶的阔佬,玩茶文化的文人更具备高等茶人素质。 P168-170 序言 《三国演义》卷首词《临江仙》是自小熟记的,其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尤其深刻于心。我崇尚罗贯中先生的这种举重若轻的写史态度,学着把中国几千年茶文化史也来“笑谈”一把,心想老小子曹操可以边煮酒,边开比较英雄讲座,不仅语出惊人,还伴之以雷电声光效果,把个刘备吓得面无人色。俺当然不具备这种英雄气势,但边煮茶,边开个不同于恳谈、座谈、清谈的“笑谈”会,清茶一杯,呼朋引类,不论英雄,单说茶,不求振聋发聩,但求把沉重的史籍付于笑谈, 舒展一下目前茶文化论著的老学究脸孔,观点求同存异,谁也不吓着谁。这点大概还是能做到的吧。 论古今英雄要喝酒,可以壮胆;但论古今文化,则不能没有茶,更不能不说茶。中国的茶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笔重要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凝聚的一脉绵长根系,是分布在地球每一个角落华夏子孙的同一种语言,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一首国际歌。中国人最善于把最神圣的东西和最世俗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中国人认可的神圣都是从食人间烟火的民间走来的。神圣和自己的区别只是偶像和肉身的区别,天天朝拜的偶像只不过是自己的榜样而已。所以,中国人敬茶,是因为中国人每天要喝茶,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生活的必需品。中国的茶文化其实是一种体现生活内容品质而非日本茶道那样注重外在表现形式的形而下的文化意识形态。佛经中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把无有和有、无我和我视为同一物,就是对中国茶文化这一特征的最好注解。中国的茶文化是老百姓的大众文化,没有太多的规矩,百家争鸣,谁都可以参与、创造发挥,因此,谈中国茶文化也不必过于讲究, “笑谈”就是一种涵盖了猜想、演义、幽默、闲话等各种成分在内的谈古论今方式,也是拙作成书的初衷。有无达意,尚待读者评判。 我自1985年于华东师大研究生毕业后任新华社记者,身处杭州这块既是中国第一名茶——龙井茶的故乡,又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一直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十分关注。关注的结果是自己在若干年前下海直接投身于茶业,并给自己定位为终身职业。这方面的动力来自于我妻子陆慧萍女士孜孜不倦的鼓励和无私奉献式的支持,且事先就为我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在此向她表示深切的感谢。几年来,我和我的同事在茶文化方面,把唐宋元明清的茶制作方式、饮用方式开发出来呈现于今,又将茶文化延伸至整个茶产业。茶科研、生产、市场(中国国际绿茶拍卖交易中心)和国际贸易等相关项目均一一付诸实施。当今国际市场是一个博弈的沙场,中国茶,特别是中国绿茶,以资源、文化、科技和生意经论个顶个都是好汉,各占一座无名高地,整合起来所向披靡。但可惜是游击战的打法,人自为战,村自为战,所以好景不长。但中国人一旦警醒过来,像抗震救灾那样众志成城,就一定会强大起来,中国茶业就一定可以重操胜券。 借此机会也要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对我的青睐和支持,同时也感谢中国茶叶博物馆提供了部分图片资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