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外军界誉为“中国西点”的黄埔军校,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条件下共同创建的军事政治学校。该校创建的最初阶段,不仅因其为两党培养造就了众多驰骋疆场、能征善战的将帅和治国、治党、治军的精英而闻名天下,并且为加快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发挥了强劲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说,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同室操戈(黄埔将帅战场争锋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郭胜伟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被中外军界誉为“中国西点”的黄埔军校,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条件下共同创建的军事政治学校。该校创建的最初阶段,不仅因其为两党培养造就了众多驰骋疆场、能征善战的将帅和治国、治党、治军的精英而闻名天下,并且为加快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发挥了强劲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说,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 内容推荐 曾经同堂上课,一室生活,而后又在战场上为了各自的政党和主义捉对厮杀、兵戎相见,这近代中国历史上颇为独特的一幕,演于黄埔军校,发生在中国近代苴命的大舞台。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开阔的视野,真实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个时代的特殊故事。 目录 序言 一、徐向前与李默庵:冯寿二遭遇战 二、徐向前与黄杰:七里坪战斗 三、徐向前与陈继承:新集保卫战 四、徐向前与蒋伏生:枣阳新集战役 五、徐向前与胡宗南:漫川关战役 六、陈毅与戴之奇:宿北战役 七、陈毅与马励武:鲁南战役 八、陈毅与李仙洲:莱芜战役 九、陈毅与张灵甫:孟良崮战役 十、陈毅与段霖茂:沙土集战役 十一、陈毅与杜聿明:淮海战役 十二、聂荣臻与陈诚:第四次反“围剿”战役 十三、林彪与杜聿明:四平保卫战 十四、林彪与陈明仁:四平攻坚战 十五、林彪与范汉杰:锦州战役 十六、林彪与廖耀湘:辽西会战 十七、左权与丁德隆:山城堡战役 十八、陈赓与董钊:临浮战役 十九、陈赓与李铁军:豫西战役 二十、陈赓与邱行湘:洛阳战役 二十一、陈赓与黄维:淮海战役双堆集围歼战 二十二、罗瑞卿与罗厉戎:清风店战役 二十三、许光达与廖昂:清涧战役 二十四、许光达与刘戡:榆林战役 二十五、张宗逊与董钊:延安保卫战 二十六、张宗逊与钟松:沙家店战役 二十七、宋时轮与胡琏:上蔡阻击战 二十八、宋时轮与邱清泉:姚林岗阻击战 二十九、宋时轮与王耀武:济南战役 三十、宋时轮与李弥:淮海战役阻击战 三十一、程子华与侯镜如:塔山阻击战 三十二、程子华与宋希濂:宜沙战役 试读章节 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指挥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高昂的斗志,先后进行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共歼敌六万余人。随后又挥师东进,发起了麻城围困战。 其实,就在麻城之战进行之际,从7月10日起,集结在平汉路沿线的敌中路军各纵队就已经开始向红四方面军发动了试探性攻击。陈继承的第二纵队率先出信阳,向东南进击罗山。罗山县委一面组织指挥县独立团顽强抵抗,一面将敌情火速报知张国焘。可一心要夺取麻城的张国焘,对此却置之不理。但由于罗山独立团寡不敌众,终于抵挡不住,陈继承轻轻松松地占领了罗山县城。 轻易占领了罗山,使陈继承对这么容易到手的胜利产生了诸多怀疑:本来重兵压境,大敌当前,徐向前竟然去攻击麻城而对罗山置之不理,难道又是一个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圈套?为防万一,他下令部队停止前进。 陈继承占领罗山之后,紧跟着采取行动的是集结在花园镇、孝感的卫立煌的第六纵队。蒋介石给卫立煌的命令是:首先向东进击黄安,而后策应陈继承的第二纵队、由豫南南下的张钫纵队进攻苏区中心七里坪。对于蒋介石的作战部署,卫立煌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该计划“与兵法不符”。在蒋系将领中,敢于直接给蒋介石的军事汁划“进谏”的人并不多,但卫立煌算是一个。蒋介石也不是一个容易接受下级将领“进谏”的人,唯独对卫立煌,却能时常容忍甚至接纳: 根据蒋介石的总体作战意图,卫立煌确定的进攻部署是:第一步,攻战l匕里坪南翼苏区重镇河口,立定脚跟,然后待机与陈继承、张钫两纵队会师七里坪:卫立煌这样部署的真正意图是:他认为对红军的“围剿”,其目的应该以消灭红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在于攻取一城一地。而根据这样的作战同的,只要留下黄安不取,就有可能吸引红军主力前来。与其到处寻找红军主力,不如以黄安为诱饵,吸引徐向前主动来攻,这样就可以造成各路纵队与红军主力决战的态势。卫立煌深知蒋介石存有忌妒下属之心,于是并不将此意图表明。但蒋介石的幕僚们苦思冥想之后,竞看出了卫立煌兵出河口的真正意图。蒋介石“复电照准”卫立煌进军河口的作战计划。7月下旬,卫立煌令李默庵的第十师为前锋,出花园镇向东攻击,步步为营地占领了苏区两缘的蔡店、夏店、长岭轩等地。 陈继承、卫立煌两纵队的行动带动了潢、光地区的张钫第一纵队和武胜关前的马鸿逵第三纵队。7月下旬,敌人的四个纵队分别从南、两、北三个方向向七里坪中心区谨慎地开始了攻击行动。 面对各纵队敌人的大举进犯,战况从各个方向传到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徐向前审时度势,再次向张国焘提议应立即撤麻城之同,收缩红军主力,待机歼敌。此时的张国焘却仍未看到战场态势的严重性,还在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红军打下麻城,歼灭了南线之敌,便可回过头来歼灭敌另一路,从而彻底打破蒋介石的义一次“围剿”。张国焘根据自己的决策对下一步的作战行动作出了新的部署:他命令沈泽民领导的鄂豫皖省委组织各县地方武装,对各路敌军进行“最顽强的抵抗”,迟滞其推进速度,掩护麻城的攻城作战;发布中央分局作战通告,要求苏区所有武装力量奋起反击敌军“围剿”。另外,根据徐向前的一再建议,张国焘不得不凋曾巾生的黄安独一师西归,在黄安城西南构成防御线,“警戒东犯之敌”。张同焘满以为这样部署完全可以实现确保攻取麻城,再及其余的意图,但是他唯独没有作出最应当作出的部署,那就是将麻城这个包袱甩掉,恢复红四方面军的主动地位。 由于攻取麻城的这个包袱束缚住了徐向前的手脚,在敌大兵压境的危急情况下,不能不加紧围城,争取早一天结束麻城之战,同头对付来自苏区南、西、北j个方向的严重威胁。8月3日,方面军总部以红卜师掩护南翼,集中红十一师、红十二帅、红七十三师,向麻城外同再次发起突击,重新控制霸工山、麻姑洞,歼敌一个团。 徐向前的作战行动,反倒让陈继承和卫立煌更加迷惑不解,越发看不懂了。陈继承纵队占领罗山,徐向前对此置之不理;陈继承部在罗山停下来,等候徐向前回兵反击,可徐向前仍没有挥师相顾,相反却举兵南下,打了仓子埠,闹得武汉虚惊一场。对此,陈继承和卫立煌二人认为,徐向前此举对于解整个鄂豫皖苏区之围毫无作用。大战在即,徐向前为什么会如此用兵,他们对这个黄埔一期出身的红色将帅真正的作战意图实在琢磨不透。陈继承、卫立煌在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观望、分析、判断之后,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第一,徐向前可能真要打麻城,并没有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计划;第二,徐向前也许不想如此行动,是别人要他如此行动,这样,徐向前就仍有可能真的在打麻城! 麻城之战战至8月初,徐向前的红军主力仍没能按作战计划打下麻城。可就在此时,卫立煌和陈继承却突然地发现了一个可以长驱直入苏区腹地的良机。8月7日,同样看出“破敌良机”的蒋介石再次电令中路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放弃战前定下的“步步为营、并列推进”的战术,以苏区要地七里坪为巾心,发起“总攻”。蒋介石特别下令给拥有四个主力师的陈继承纵队,要他务必于14日占领七里坪;下令给夏斗寅的第十三师,加入卫立煌的第六纵队;又从总预备队中抽出汤恩伯的第八十九师,加强给卫立煌,投入黄安以南战场。 根据蒋介石的命令,陈继承立即指挥纵队前锋黄杰的第二师直出罗山,李玉堂的第_二师紧随其后,一路东南,直指七里坪;卫立煌纵队前锋李默庵的第十师出蔡店、夏店,朱怀冰率领夏斗寅的第十三师紧随其后,快速向东突击河口镇。在鄂豫皖苏区的西线,一时间战云密布。 西线敌情的急剧变化,给张国焘带来了强烈惊颤和恐慌,他的如意计划被打破了。麻城没有打下来,敌八个师的重兵集团却正向苏区中心齐头并进,一两天内便可攻占七里坪和黄安。麻城与七里坪和黄安相比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此时的张国焘不得不撤收麻城之围,命令徐向前回师黄安以西,“保卫根据地”。 徐向前对于这个迟到的命令来不及多想谁是谁非,眼下最为重要的是他必须迅速将这一命令变成红军主力部队的行动。于是,徐向前一刻也没敢拖延,当夜就命令围城部队依序撤出阵地,准备西行。10日凌晨,陈赓率红十二师最先出发。 麻城到黄安,地图上量取的距离是四十五公里,但实地距离却有六十余公里。陈赓率部拂晓出发,一路急行,120多里的山路,先头团的先头部队竞于次日清晨6时赶到,在黄安城西南的冯寿二地区休息待命。徐向前率总部机关也随后赶到,并接到了最新的敌情通报:昨天,李默庵的第十师已经以优势兵力占领河口;今天拂晓,该师又以一个旅由河口出发,向东攻击前进。卫立煌这样做的意图有“一箭双雕”之意。一方面要在河口东侧构筑阵地,以掩护第十师的侧翼安全;另一方面是要留下黄安城吸引红军主力。卫立煌的作战意图可谓高明。为此,徐向前立即命令先头部队红三十六团沿冯寿二方向展开,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为后续部队到达赢得更多的时间! 红三十六团奉命出发。这个团的前卫营尖刀连立即组织强行军,迅速赶至冯寿二村南,此时敌人的先头搜索分队正好也进到村内。尖刀连指挥员大吼一声,率领全连向村里扑去。乘敌立足未稳,迅速展开突击,使敌慌忙向后逃走。尖刀连抓紧时间先敌抢占了冯寿二村西的几座小山包,迅速构筑工事,准备抗击敌人更大规模的冲击。就在此时,发现了由西而东正向冯寿二开来的大批敌军,便组织部队就地向敌人展开猛烈射击。尖刀连的阻击行动,迟滞了敌人的前进速度,为全团展开赢得了时间。 P5-8 序言 被中外军界誉为“中国西点”的黄埔军校,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条件下共同创建的军事政治学校。该校创建的最初阶段,不仅因其为两党培养造就了众多驰骋疆场、能征善战的将帅和治国、治党、治军的精英而闻名天下,并且为加快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发挥了强劲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说,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 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主要是因为她与以往的军事院校相比,完全是一所新型的军事学校。军校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突出教育学生养成“爱国爱民的思想,发扬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的精神,提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军事人才的迅速成长。从1924年创立到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短短三年里,学校开办六期,招收了1.2万多名学员。相继毕业的五期和以后毕业的一期,绝大多数学员在当时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以及北伐战争中,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冲锋陷阵、前赴后继、英勇无畏、浴血奋战、并肩突击,在熊熊的战火中得到了历练和成长,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一支新型军队的顽强战斗作风和强大战斗力。 然而,以1927年蒋介石背离孙中山先生“坚持共和,救国救民”的遗志,残酷镇压与其共同创建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叛变革命为标志,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黄埔军校的学员也随着信仰的不同而分成了两派。一部分早期加入共产党、坚定拥护共产党的学员跟随着共产党去浴血奋战,成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开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成了为解放劳苦大众,与外来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英勇作战的优秀指挥员。而另一部分学员,在蒋介石以校长的特殊身份的影响下,被培植成为个人亲信,并有很多人因追随蒋个石在国民党内的权势而形成了一个“黄埔系”:蒋介石“五虎上将”中,有4人曾为黄埔教官,“八大金刚”皆出自黄埔军校,“十三太保”也被黄埔军校学员尽占。可以说,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黄埔军校出身的军政要员是权倾至极,成为蒋介石控制国民党军队的一支嫡系力量,成了维持蒋介石集团独裁统治20余年的主体,也成了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骨干。因而,当黄埔军校的学员们共同面对关于中国两种制度、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政治分歧需要到战场上作出裁决的时候,隶属于各自政治集团的黄埔军校的同学之间的征战也就在所难免了。在历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战场上,黄埔军校的同学、同僚,成了兵戎相见的对手。由此在战场上演绎出一幕幕同从一师、同出一门的同学之间兵戎相见的战争活剧。 战终人散,往事如烟。当年那些风华正茂、意气勃发的黄埔同学,都是抱着为国家独立从军、为民族振兴求学的崇高理想和满腔热忱跨进黄埔军校大门的。但在波诡云谲、纷繁复杂的斗争中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书写了不同的人生。千秋功过,历史作出了最客观的评说,人民作出了最公正的评说。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接见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被盟军称为“杰出的中国名将”,在解放战争中又因血战四平而获“青天白日勋章”的陈明仁。谈话间,陈明仁又一次提到自己在四平战役中对人民犯下的罪过。毛泽东摆了摆手:“两军相战,各为其主嘛!” 作者 2008年2月1日于沈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