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父子:先天下之忧而忧》、《苏轼:湖山有情也忆君》、《真德秀:忧国忧民真儒者》、《黄道婆:衣被天下》、《王祯:以农为本》、《张养浩:鞠躬尽瘁为黔首》……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民本卷》,收录了以上民本故事,全书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民本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潘清//刘舒曼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仲淹父子:先天下之忧而忧》、《苏轼:湖山有情也忆君》、《真德秀:忧国忧民真儒者》、《黄道婆:衣被天下》、《王祯:以农为本》、《张养浩:鞠躬尽瘁为黔首》……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民本卷》,收录了以上民本故事,全书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内容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民本卷》分册。 目录 总序 上篇 概论 一、中国民本思想的萌生与确立 1.我国民本思想的萌生 2.春秋时期诸子学的奠基者均信奉民本论 3.先秦民本论的主要内容 二、民本论从汉代至明代的曲折发展 1.民本论在汉代被确立为国家统治思想的组成部分 2.民本论在唐代被部分法制化 3.为民请命的“清官”思想在宋明的发展 4.明代中叶之后社会批判思想的发展 三、近代与当代新民本论的孕育、产生和发展 1.早期启蒙思想家新民本论的思想萌芽 2.近代君主立宪主义者的新民本论 3.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新民本论的借鉴与发挥 中篇 故事 一、先秦东汉故事 李冰父子:浇灌出天府之国 董宣:执法当如强项令 二、唐代故事 魏征:犯颜直谏为民生 段秀实:不畏强梁段太尉 杜甫:醉里眉攒万国愁 柳宗元:一生襟抱未曾开 三、宋元故事 范仲淹父子:先天下之忧而忧 苏轼:湖山有情也忆君 真德秀:忧国忧民真儒者 黄道婆:衣被天下 王祯:以农为本 张养浩:鞠躬尽瘁为黔首 四、明清故事 朱■:著得《本草》救荒年 周忱:公心体国,藏富于民 于谦:独留清自在人间 海瑞:模范官僚,何如刚峰 潘季驯:大河安澜 于成龙:清朝第一廉吏 郑燮: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近现代故事 林则徐:荷戈西戍一老兵 魏源:末世惊风雷 郭嵩焘:流转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王韬:不作人间第二流 武训:千古奇丐,万世之师 杨斯盛:实业报国,毁家兴学 晏阳初:为平民鼓与呼 梁启超:近代思想的先行者 朱庆澜:爱心育人,慈心济世 周恩来:吾貌虽瘦,必肥天下 焦裕禄:人民的好书记 孔繁森:一团不熄的火 下篇 名言 一、先秦名言 二、两汉名言 三、魏晋南北朝名言 四、唐代名言 五、两宋名言 六、元明清名言 七、近现代名言 后记 试读章节 大致说来,先秦民本论的思想从两种关系中逐步萌生出来:其一,从人与“神”的关系看,即由最初的重神轻民到重民轻神(或重民远神)的发展;其二,从君民关系看,从王权无尚,到“民惟邦本”的发展。而当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论与荀子提出君民舟水喻之后,中国的民本意识便真正地确立起来。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重神轻民”的思想还不属于民本论思想范畴。但民本论思想的萌芽却是从“重民轻神”开始的。 在上古中国人的观念中,“王”实际上是天帝在人间统治的代理人。《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悖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这段话较为深奥,翻译成现代语就是:“老天命定的工作,应当由人(即王)代替完成。老大规定了人与人之问的伦理秩序,告诫我们要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我们要使这五种关系敦厚起来。老天规定了人的尊卑等级,我们就要推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这五种人应该遵循的礼节,并且使它经常化,君臣之间就能互恭互敬、协同一致、和睦相处了。老天任命有德的人,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礼服表彰这五种人,老天惩罚有罪的人,用墨、劓、■、宫、大辟五种刑罚处治犯各种罪行的人。处理好政务,要勤勉啊!要努力啊!”准上古的人看来,政治说到底是按天意天序办事,而认识天意、天序,要有一定的智慧,此智慧在哪里呢?《皋陶谟》接着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意为天心、天意来自民心、民意;天奖、天罚来自民众的意见。“达于上下”就是上通天道下知民情。这种说法,虽含有民本论的意义,但毕竟过于抽象,所以,那时最为盛行的方法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就是“绝天地之通”的时代盛行占卜与祝觋的原因。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特别是由于占卜不可能准确预知未来,所以,我们的祖先虽然还相信神的意志的存在,但对于用占卜、祭祀来探知神意的方法和求神力保护的愿望便怀疑起来。据《春秋左氏传》载:公元前706年,随国大夫季梁在与随君论述治国之道时提出:“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虢国的大臣史嚣对民与神在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国家兴亡决定于民而非什么“神”,因为“神”也站在民的一边。这样,以往那种重神轻民观念就彻底转变为重民轻神了。这是一种智力的觉醒。春秋中后期,以不毁乡校而闻名后世的郑国政治家子产则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的著名命题(《左传·昭公十八年》),从而揭开了先秦诸子天人关系论的序幕,也意味着一个更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先秦民本论的形成。 就在人们逐步从神力的束缚下挣脱出来的同时,人们对于君民关系,也开始进行重新审视。事实上,这两者是一个相互重叠的过程。本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作为天帝之子,拥有一切,也统治一切,然而大禹之孙太康继承了乃父启的帝位后,耽于游乐,不理政事,趁他到河北打猎的机会,有穷国的国君后羿率领人民拦阻他回国都执掌政权。他的五位昆弟作五子之歌,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其义是说:人民可亲而不可卑,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我们的长兄啊,你辜负了我们祖父的教导。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关民本论的最早记载。太康失去帝位后,由其弟中康继位,夏朝得以延续。而后来,到了禹的第十代孙夏桀,又残忍暴戾、作恶多端,成汤“革命”,讨伐暴君,以商代夏。商朝的开明君主有鉴于此教训,对民众的力量有进一步的认识,商朝的第二十位君王盘庚为避水害,不顾大臣的反对,将国都迁到殷。他对大臣们说:“重我民,无尽到(今已简化为‘刘’)。”(《尚书·盘庚上》)所谓“到”,《尔雅·释估》:“杀也。”即指伤害之意。整句话意思是说要重民、保民,不要让民众受到伤害。但夏商两代的统治集团总体上仍然迷信天命和鬼神,世界上所有民族都经历对神的崇拜时期,中国也不例外。正如《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表明殷人以神为本。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纣王在面临灭亡时,还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勘黎》)虽然将命寄托在天,但天并没有佑护纣王的我行我素及作恶多端,在牧野之战中,由于民众的阵前倒戈,商朝竟然被弱小的周朝取代。周初统治者反思商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了民众是决定王朝命运的关键力量,天命不可靠,民心才可畏,于是他们慨叹:“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周初统治者还将天命与民众结合起来,认为天命通过民意体现出来,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周公损益殷人的天命思想,提出了“敬德”、“保民”,强调“以德配天”,要求国君“知稼穑之艰难,闻小人之劳”。周公的德政思想是当时民本思想的最高表现。在周公的治理下,周初的“成康之治”成为了著名的盛世而载人史册,周公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可置疑的圣人。正是以他为代表,将德治、礼制和民本思想结合起来,建立起影响深远的东方礼乐制度,在此制度下民本思想得以进一步的孕育和发展。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中国社会进入了春秋战国的时代。这一时代由前77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计五百余年,经过数百次相互征战,政治上由中央集权的一姓天下代替了分裂的百国贵族世袭制,经济上则由宗法地主及自耕农制度代替了分封的贵族占有制,在大混乱、大征伐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大转变和大发展。由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即官学的私学化,百家之学兴起,形成了“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即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尽管各家的具体主张不同,但有一点是相近的,即各家的创始人,均从自身的角度,阐发了民本论中某一部分的思想。P4-7 序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是江苏学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有益尝试。 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那些体现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进步潮流的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 当今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文化的“软实力"价值日益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发掘和认知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此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2008年7月 后记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由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编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梳理、弘扬这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编著这套丛书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研究会名誉会长向守志、韩培信、许仲林等老领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均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研究会两任会长张耀华、沙人麟等亲自策划,草拟编写体例;宋林飞院长召集丛书作者研究具体的编写方案和要求,并将丛书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计划,出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省财政厅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这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全书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要求书稿集理论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考虑到书稿各卷均有联系,并独自成册,允许在译编故事和引用名言方面存有少量重复或叙述方式的差别。 为提高丛书质量,编委会特邀十位知名专家教授,分别审读各卷书稿。他们是:董健审读“爱国卷”,蒋广学审读“民本卷”,刘钰审读“勤俭卷”,阎韬审读“仁爱卷”,薛金鳌审读“慈善卷”,卞孝萱审读“诚信卷”,顾介康审读“修身卷”,陈得芝审读“气节卷”,黄玉生审读“忠孝卷”,吴镕审读“荣辱卷”。最后由主编、副主编及部分编委集中对丛书进行统稿。 特别让我们高兴的是,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为本丛书撰写序言,这不仅是对丛书编著者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表明省委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是长期的、细致的、艰巨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从事精神道德的再教育,大力弘扬既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美德,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起到积极作用,对读者有所启迪。 编委会 2008年8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