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茶馆(修订版)/中国茶文化系列
分类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作者 徐传宏//骆芃芃
出版社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要了解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必须知晓茶馆的演变历史。千百年来,茶馆既充当着文化知识传承的载体,又是人们身心休息之地;既是大众信息传播的渠道,又是各种民事活动的交流场所。本书介绍了茶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茶馆文化的社会功能、当代茶馆的类型,以及经营茶馆的有关事项等,供广大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茶馆的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即茶馆文化。茶馆文化是伴随着茶馆的形成和发展而并行的。要了解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必须知晓茶馆的演变历史。本书在这方面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我国疆土辽阔,气候各异,民族众多,习俗不一。因此各地茶馆都有各自的特色。如果能有机会到全国各地走一走,就可领略到茶馆的不同风情,并能感受到茶馆文化的多姿多彩。千百年来,茶馆既充当着文化知识传承的载体,又是人们身心休息之地;既是大众信息传播的渠道,又是各种民事活动的交流场所。本书阐述了茶馆在我国茶文化事业中的七大功能:交际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展示功能、教化功能、休闲功能、餐饮功能。

目录

第一篇 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两晋至唐代的茶馆

 宋代的茶馆

 元明时期的茶馆

 清代和近代的茶馆

第二篇 茶馆文化的社会功能

 交际功能

 信息功能

 审美功能

 展示功能

 教化功能

 休闲功能

 餐馆功能

第三篇 当代茶馆的类型

 宫廷式

 厅堂式

 书斋式

 庭院式

 茶楼式

 近代城厢式

 农村乡镇式

 城市社区式

 茶艺馆

 红茶坊

 自动式茶居

 陶吧式、网吧式、咖啡吧式

 茶餐馆

 家庭茶室

 异国风情式茶馆

第四篇 如何经营茶馆

 文化定位

 服务项目

 茶馆选址

 茶馆设计

 茶室布置

第五篇 茶馆经营者的素养

 熟悉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

 掌握一门外文的接待用语

 熟悉茶叶的进贷渠道

 掌握茶叶的质量标准及辨别方法

 掌握茶叶的保管技术及储存方法

 掌握茶的冲泡技艺

 掌握茶的冲泡程序

第六篇 熟悉茶馆经营之道

 纪守法与文明经商

 市场调查与营销策划

 掌握服务接待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两晋至唐代的茶馆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是陆羽在《茶经》中论述的一种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茶叶的饮用,最早是作为药用,用于解毒、治病的,以后才渐渐演化和发展为饮料的。

饮茶到底始于何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魏晋以前,由于茶叶产量低,价格昂贵,因此仅限于贵族或富豪之家使用。

在三国和两晋时期,产茶区不再限于巴蜀和荆楚二地,茶叶的饮用和生产已开始流传到江南和浙江沿海的东部地区。到东晋时,茶叶已成为建康(今南京)和三吴(相当于今天的镇江、苏州、湖州等)地区的一般待客之物。

南北朝时,茶叶生产规模和饮茶习俗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南北朝时,正处于各种文化思潮的交融碰撞时期。尤其是南朝,自西晋末年社会动乱,许多大族迁移到南方,江南生活优裕,重视文化,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大大发展。

饮茶的普遍性,使饮茶渐渐变为营生和服务手段就成了可能。因为茶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发生了联系。

最早使饮茶成为营业性和服务性行业的是茶摊,并非茶馆。据南北朝时的神话小说《广陵耆老传》记载:东晋元帝时(公元317~322年),有一老妇人每天早上提着一器皿的茶,到市上去卖。市上的人争前恐后地前来买茶喝。

有人认为,晋人张载写的《登成都楼》诗句:“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就包含了饮茶卖茶的含义,但也可理解为是茶的饮用在民间已普及的意思。

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歇脚、住宿的“茶寮”,它既可供人解渴、休息,又可供往来客商借宿,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茶馆和旅馆的初级形式。

唐代,茶叶的种植又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社会饮茶之风颇为流行。原因有三一是与佛教兴盛有关。隋唐之际,由于朝廷的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古刹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徒“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二是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唐代实行非科举出身者不能为相,因此每年有大批第子应考,考生和监考翰林官们不胜疲惫,于是朝廷特命,将茶果送到考场。朝廷这一举措起了倡导作用,饮茶之风在士人群中很快流行。三是与唐代诗风大兴有关。因将作诗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于是品茶吟诗成风。饮茶在文人学士中很快蔓延。此外,中唐以后朝廷实施禁酒措施,也加速推广社会饮茶风尚。饮茶之风很快波及到寻常百姓家,去茶馆饮茶习以为常,并成为人们休憩消遣的一种方式。这些就是茶馆形成的社会基础。

唐代城市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导致商业交往十分频繁。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有繁忙的商业往来,商人在外经商、交往,一是有解渴、吃饭的需要,二是要谈生意,三是要住宿。为满足这种需求,开店铺煎茶卖茶,自是必然。

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一个很大的市民阶层。他们既不是经常调动、升迁的文人官吏与士卒兵丁,也不是完全老死乡里的农民,而是活跃在各城镇的商人、工匠、挑夫、贩夫、以及为城镇上层服务的各色人员。这些人,较之乡民见多识广,而比上层社会则更重人情、友谊。他们生活在城市中,比邻而居,街市相见,却又不似乡间以血缘、族亲为纽带。他们相互之间,需要沟通,以协调人际关系。作为交际场所的茶馆便由此应运而生。 有关茶馆的明确记载,目前要数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自邹、齐、沧、棣、渐至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邹,邹县,在山东;齐,齐州,在山东,今为历城县沧,沧州,在河北直、隶县东南;棣,棣州,在山东惠民县南;渐,渐离城,在河北直隶县西南;京邑,指唐代都城长安及其周围。作者封演,生年不详,为唐玄宗末年进士,代宗时曾任邢州剌史,德宗时官至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卒年亦不详。此书记载唐玄宗到唐德宗时(约为公元712-805年)的见闻。此时,茶肆已遍及山东、河北、陕西一带。严格来说,此条并未记出茶馆之始。P2-5

序言

我花了五个晚上的时间,才把徐传宏先生、骆芃芃女士合作的《中国茶馆》一书的手稿粗粗读完。

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茶馆的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即茶馆文化。茶馆文化是伴随着茶馆的形成和发展而并行的。要了解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必须知晓茶馆的演变历史。本书在这方面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我国疆土辽阔,气候各异,民族众多,习俗不一。因此各地茶馆都有各自的特色。如果能有机会到全国各地走一走,就可领略到茶馆的不同风情,并能感受到茶馆文化的多姿多彩。 干百年来,茶馆既充当着文化知识传承的载体,又是人们身心休息之地;既是大众信息传播的渠道,又是各种民事活动的交流场所。本书阐述了茶馆在我国茶文化事业中的七大功能:交际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展示功能、教化功能、休闲功能、餐饮功能。

当代茶馆主要有“传统型”、“现代型”和“综合型”三种类型。传统型茶馆中又有中国古典式、近代城厢式、农村乡镇式和城市社区式之别。中国古典式中又有宫廷式、厅堂式、书房式、庭院式的区分。现代型茶馆包括茶艺馆、红茶坊、自助式茶居三类。综合式茶馆指在茶馆的组合中分别拥有陶吧式、和式、韩式、欧式茶室的茶馆类型。茶馆堪称为社会之缩影。自古以来,出入茶馆者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劳苦大众;既有白发老翁,也有青年小伙。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人都能在茶馆中觅得一席之地,人们进茶馆的目的也大不相同。有品茶聊天的,有歇脚解渴的;有听书品戏的,有择偶相亲的,有叙旧情的,有谈生意的,不一而足。一家茶馆面对如此庞杂、且消费动机不同、特征各异的市场,不可能毫无差异地全部都满足,就此而言,市场细分就在所难免。市场细分必然会涉及到文化学、营销学、商品学、心理学、美学、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本书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茶馆是人们品茗、休闲、交友、娱乐的场所。茶馆的经营者就是这一特殊“舞台”上的导演。要把茶馆经营得有声有色,“导演”就得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养。本书从六个方面作了阐述。

徐传宏先生是一位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达40年之久的专家。他热心于中国的茶文化事业,继去年《茶坊》一书的出版,今年又撰写了《中国茶馆》一书。骆芃芃女士是北京著名的美术师、篆刻家、中国书协书法培训J中心教授,对茶文化颇有研究,这次负责本书插图,真可谓是锦上添花。对此,我以一个老茶人的名义,向他们表示敬意。

刘启贵

于上海茶恬园

后记

茶馆是中国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它适应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经济民情的需要。一座茶馆,尽管三教九流,五方杂处,人声鼎沸,但它综合地反映了民间的审美情趣和民众的意愿交流。茶馆之所以对一般民众有吸引力,当然不在于它能够解渴,满足人们的一般生理要求;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茶馆里可以得到文化的熏陶和享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馆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的一个窗口,它又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茶馆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从旧时代的茶馆到当代的茶艺馆,以民俗文化学的视角来看,它既有承继性,又具有变异性,是一个序列的两个侧面。茶馆文化既是中华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今天,茶馆正以它勃勃生机、姿彩纷呈吸引着源源不绝的中外客人,以它无穷魅力展示中国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茶馆文化。为了满足人们对中国茶馆文化的进一步了解,笔者应出版社之邀,不揣浅学,撰写本书,以飨读者。

中国茶馆文化,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而笔者学浅识寡,故在编撰过程中深感“绠短汲深”。本书资料,有的是笔者多年来进行文化采风和实地考察的积累,有的是汲取自众多公开出版的专业杂志(如《农业考古》等)和图书、专著,限于体例,没有一一注明出处,谨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致谢。

《中国茶馆》在编撰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得到了上海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刘启贵先生的关心和支持,他还为本书作序;上海市茶叶学会茶艺教研组和刘钟瑞先生热情地提供了研究资料;北京青年篆刻家骆芃芃女士提供了精美的照片和相关资料;杭州茶文化专家阮浩耕、王建荣两位先生也提供了部分照片。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徐传宏于上海春晖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31:15